思維碎片(56)
孩子是學校最美的作品
文 | 樊瑞
各美其美是一種能力,美人之美是一種胸懷,美美與共則是一種境界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人類學和社會學奠基人,他在他八十歲生日時對日本友人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被看成是對世界文明未來發展走向的高度概括與期望的「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是一種能力,美人之美是一種胸懷,美美與共則是一種境界,至此,做為一種理想,天下大同便可實現。人們首先要有朝向美好的願望、創造美好和欣賞美好的能力,然後應該有包容和欣賞別人美好的胸懷,當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實現和諧融合的時候,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之美。
十一月七日的「習馬會」,可望結束大陸和臺灣關起門來「各美其美」的歷史,通過「美人之美」逐步走向「美美與共」。這首先符合人性追求,更順應時代潮流。在跨界、眾籌、整合成為新常態的今天,各美其美當然是前提,否則無法與別人實現「共美」,但如果永遠停留在各美其美的水平,便淪為「唯我獨美」的個人本位主義。
各美其美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美人之美才有可能使人成為傑出的公民。二者相輔相成,實現「共美」,不正是我們教育的神聖使命嗎?(1110)
我們、你們和他們
團隊隊友間的稱謂應該有些講究:儘可能多地使用「咱」和「我們」,少用「我」和「你們」,不到萬不得已,儘量不用「他」和「他們」。
言說中出現「我」的頻率過高,會給人自以為是、自我中心、高高在上的感覺。用「咱」或「我們」就可以拉近彼此間的情感距離,容易獲得理解、接納和認同。
總說「你們」則正好給人以被排斥的感覺,不利於快速融洽溝通。至於「他」和「他們」,那是搬弄是非者最常用的稱謂,不太光明磊落,所以在團隊隊友間儘量少用。(1111)
沒有什麼理由可以縱容或原諒自己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今天跟來自家鄉農村學校的同行朋友們一起暢談,當我知道未來教育策略及手段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家鄉農村的艱難實驗時,不由產生諸多感慨。
心中只要有夢,腳下必然有路。
我們可以抱怨政府的新農村建設和均衡化發展只是畫餅充飢的口號,我們可以詛咒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給我們的與教育本意背道而馳的各種監督檢查及行政事務,我們還可以懷疑當今權貴所謂「辦老百姓滿意的教育」宗旨的正確與否……但是,所有這些,都不可以成為我們自甘墮落的藉口。
張老師在我家鄉農村初中一幹就是二十六年,而且藉助平板電腦推廣主題研究與快樂閱讀,多麼令人敬佩!齊老師在不足百人的鄉村小學,面對那麼多的留守兒童,能夠堅持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保齡球」運動(其實就是實心球與脈動飲料瓶的結合)這麼久,而且有燎原之勢。除了感動,我還能說些什麼?所以我堅信:只要給我一間教室,給我若干孩子,我就可以藉此實現我最美的夢想。(1113)
孩子是學校最美的作品
學校網站或公眾號中最重要的內容應該是關於孩子們的生活,最靚麗的風景應該是孩子們鮮活幸福的笑臉。
尤其是寄宿制學校更是如此。
家長登陸學校網絡媒體,一定在如饑似渴地尋找自家孩子的影子——哪怕是看到模糊的模樣甚至背影,也會怦然心動。可能會在親朋好友間奔走相告。如果家長守望學校公眾媒體一周多時間,並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心情必然惆悵;時隔兩周仍然不能如願,那就可能失望;時隔一月依然如故,從此可能不再打開網頁一次。
網站和公眾號如此,學校的紙媒也是如此,校報、畫冊都要儘可能把主要版面讓位給孩子們。有的學校把網站、公眾號、校報辦得像黨報一樣,政府官員和學校領導佔據大量顯著篇幅,看上去烏泱泱一片莊嚴肅穆的照片,或者是將官話空話套話充斥頭版尾版,必然會讓孩子、老師和家長們心生厭倦甚至厭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