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感嘆:「同樣的題材,我們中國人拍,國際上的觀眾不相信,外國人來拍,他們相信了,真的很奇怪。」
他舉了幾個例子:中國有功夫、有熊貓,但全世界卻只知道迪士尼的《功夫熊貓》;中國有《瀛臺泣血》、《垂簾聽政》,但全世界卻只知道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中國有花木蘭、有相關影視作品,但全世界卻知道迪士尼的動畫《花木蘭》。
這種現象我們很難否認,一方面是因為語言問題,英文流和西方文化顯然更融匯貫通;一方面,是實力問題,相同的題材,好萊塢成熟的製片能力大多時間都比我們國內的強;除此之外,也有北美市場對院線的霸權控制等原因。
但話又說回來,這次真人版《花木蘭》口碑票房雙撲街,在好萊塢錯失機會後,我們中國電影人能把握好時機,扳回一城嗎?
耗資3億美元,迪士尼對真人版《花木蘭》花費的心思不算少了。
9月4日,《花木蘭》在迪士尼流媒體Disney+上線,用戶除了每月6.99美元的訂閱費,還得另外花29.99美元觀看這部電影。同樣在Disney+上線的《漢密爾頓》卻是免費觀看,這也能看出迪士尼對《花木蘭》的自信。然而,觀眾的反響或許是迪士尼沒想到的:截至目前,《花木蘭》爛番茄觀眾評分51%,IMDB評分5.4。
9月11日是《花木蘭》在中國內地上映的日子,但在此之前,影片資源已經嚴重洩露了,第一波影評也因此在公映前就出爐了。不說對口碑有沒有影響,對票房的影響肯定不容忽視。截至目前,豆瓣4.9,上映5天的票房,只有1.84億。
更別提中國內地是好萊塢最大的海外市場,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花木蘭》票房,基本上只有中國內地的零頭:
迪士尼製作的中國題材,只要及格,影響力就必然是全球化的,正如上文提到的《功夫熊貓》、《末代皇帝》、動畫《花木蘭》。這樣的情況不光成龍會嘆息,我們作為觀眾也會產生對中國電影「恨鐵不成鋼」的感嘆。
而迪士尼這次的真人版《花木蘭》,口碑票房全面宣告失利。之前悔恨「又被外國人搶了先」的中國電影人,能否抓住這個機會扳回一城呢?
首先發出挑戰的,是剛剛改檔到10月3日的國產動畫《木蘭:橫空出世》。
「西方人對木蘭的無端臆想,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這是《木蘭:橫空出世》導演廖光華對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的看法。
《木蘭:橫空出世》在2015年就立項了,打著「中國第一部木蘭動畫電影」的旗號,衝到了現在。
去年主創在接受採訪時,很霸氣地說道:「我們始終堅信:中國的故事應該由中國人來說。」
但《木蘭:橫空出世》自身的預告片和劇情簡介,也曾遭到網友的質疑:動畫中木蘭喜歡孤身潛入敵營,是桀驁頑皮的「刺兒頭」,而她更是喊出「封個大官回去」的豪言壯語,與《木蘭辭》中「不用尚書郎」的追求大相逕庭。
另外,劇本一直是國產動畫的薄弱項,如今國產《木蘭:橫空出世》緊跟著迪士尼《花木蘭》上映,是否真能過了劇本這一關,給迪士尼上個課,給中國版的「花木蘭」爭口氣,還是個未知數。
但導演廖光華已經放出豪言:「看完迪士尼木蘭,我們比以前更自信,中國的木蘭真的是要中國人來拍,這次兩個花木蘭雖說相隔不到一個月上映,但我們講的故事算是贏定了!」
老實說,去年這個時候,我知道了國產動畫《木蘭:橫空出世》的消息,但那時我並不在意,因為我對它的期待不大;但事到如今,迪士尼將「花木蘭」題材給浪費了,我還真希望國產《木蘭:橫空出世》能給我們一個驚喜,給我們爭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