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單&科普]別再提《黃金時代》的「紀錄片」敘事多特別,推薦敘事手法比故事片還有趣的三部紀錄片

2021-02-08 光影圖記

首先,謝謝大家對鄙號的關注,不勝感激。還沒關注的朋友,歡迎關注,也歡迎在歷史消息裡找到我不才的《卷首語》,了解更多我和電影的故事。頭像確實很醜,因為還沒來得及設計。。。

不好意思,這一篇還不是大家期待的「開山之作」電影批評文章。我想寫的東西可能跟漫天飛舞的所謂影評不太一樣,更多的是批評分析,所以需要多點時間,希望下周可以問世。同時,最近很多人問起的書單和片單,我也會陸續總結推薦。謝謝大家繼續幫我擴散奇怪的卷首語。

寫這樣一個小片單,原因有幾點:一,我幾經思索,才剛剛在昨晚決定了我想寫的第一個文章主題,但希望多花些時間構思加工,不讓大家開山就失望,還望各位客官諒解。二,最近做影視的,好像不批評指點一下《黃金時代》,都不夠專業;主標題裡沒有《黃金時代》,都不夠時尚!從宣傳到選角到劇本到票房到此片有什麼基因,仿佛已經被大家解剖透徹,這個事情頗像曾經有英國科學家,為了知道一顆古樹到底有多老而把它攔腰截斷,最後得出「它是附近最老的一棵樹」的故事,可憐又可笑。三,其實片單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寫影評,是我把一個片子嚼爛了吐給你;而推薦電影,大家一起看了再分析討論,便是一個多向的互動活動,好像和大家都成了朋友一般有趣。

最近,大家都在說《黃金時代》用了「只有在紀錄片裡才能看到的訪談式敘事」,十分特別,十分文藝。但其實,這種對紀錄片的認知,實在淺薄。多年來,紀錄片大師們往往都在研究,如何擺脫旁白(voice-over narration)、擺脫直面鏡頭的單一敘事人(narrator),用鏡頭組合來講一個普通觀眾能看懂的、完整的故事。從弗雷德裡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觀察性主導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到當代多位故事片出身的電影人嘗試創新的所謂表演性紀錄片(Performance Documentary)都在擺脫「用嘴講故事」的大家對紀錄片的狹隘認知。換句通俗的話說,大家心中那假裝紀錄片的文藝敘事,拍文藝紀錄片的人都嗤之以鼻。

很多人問過我「你學紀錄片,是不是就是BBC、NHK、舌尖那種?我覺得好有趣啊,你還有沒有看過有意思都推薦給我?」。其實,這些大家常見的紀錄片,只是紀錄片大軍中很小的一部分——電視紀錄片。它出身於戰時新聞報導(newsreel),即在20世紀戰爭年代,很少電視,電影院放映正片前,會播放幾段類似新聞聯播的小紀錄片,讓老百姓了解一下前線的戰況。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去看電影,正片前面有貼片廣告;幾十年前的人們去看電影,映前有「貼片新聞」。而這些用旁白輔佐戰爭鏡頭來報導戰事的政治性newsreel,成了電視紀錄片的鼻祖。之所以電視紀錄片佔據了大家對紀錄片的大部分關注,原因很簡單:電視是當代普及性最強的大眾媒體,在全球幾乎都是這樣;電視紀錄片的投資方是電視臺、不愁融資,播出平臺有電視臺、不愁發行,故事大綱簡單、不愁創意,只要選對符合大眾口味的主題,整個攝製團隊則高枕無憂。當然,我不是說電視紀錄片沒有價值(我也曾經自己縮在美國農村的一個牆角,裹著被子,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到流口水),它們的存在,至少保證了紀錄片這個類型的生生不息,以及一代代紀錄片工作者能夠存活下去。特別是在現代中國,很多有名的獨立紀錄片工作者都有電視臺工作背景,當然這跑題了。

我接下來要推薦的幾部片子,都是電影長片,也就是說,跟電影院裡放的普通片子一樣,90-120分種長,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它們講的故事,小到一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大到一樁離奇謀殺案;它們不再只是記錄事情發生那一刻的時空,而是用各種方式將時空還原,又看起來自然流暢,引人思考。希望大家看了這些片子以後,可以跟我討論你們對於敘事的看法,以及你們發現的有趣的地方。我敢保證,有很多「梗」,如果沒有人講解,第一遍可能看不出來什麼端倪。😄我既不劇透,也不會過多地介紹影片內容,希望大家自己去探索,期待大家的反饋。

第一部:

《細細的藍線(The Thin Blue Line)》 (1988)

導演/編劇: 埃羅爾·莫裡斯 Errol Morris

1976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發生了一起槍殺警察案。此片導演埃羅爾•莫裡斯(Errol Morris)11年後採訪了被判死刑、後轉終身監禁的犯罪嫌疑人蘭道•亞當姆斯(Randall Adams)、指證亞當姆斯的慣犯大衛•哈裡斯(David Harris)、當年案件審判的三位證人米勒夫婦和麥克•蘭道(Michael Randall),以及參與此案偵破與審判的警察、法官與律師們。通過將對不同人物的採訪以及現場重現鏡頭巧妙地排序剪輯,莫裡斯通過一部電影揭開了謀殺案的原委,質疑了國家的法制系統,並在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本片曾獲國際紀錄片協會大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併入選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保護名單。

莫裡斯是我們大學的校友,我看這部片子以後寫下的一句影評是:A great director doesn't just direct the actor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audience.

第二部:

《阿涅斯的海灘(Les plages d'Agnès)》 (2008)

導演: 阿涅斯·瓦爾達 Agnes Varda

我的好朋友有幾個知道,我是Varda腦殘粉,雖然Varda是法國新浪潮時期就開始活躍的「上一代」電影人,但這部她年近80的時候拍攝的自傳性表演紀錄片,才是讓我真正愛上她的導火索。可巧,我大學關係極好的教授Kelley Conway花了若干年潛心研究瓦爾達,除了研究其作品和生平外,更是私下多次拜訪並採訪瓦爾達本人,已經寫了一本關於Varda的書,即將出版。瓦爾達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典型的停不下來的「新浪潮兒」,她至今沒有停止工作,最近幾年成為了新媒體藝術家,多次辦展/參展,十分令人敬佩。這部片子清新可愛,充滿童真童趣,是瓦爾達對一生的總結,更是對自己真實情感的直面。片中即有重現她年輕時候的活潑橋段,有很多很多喵星人,也有不曾公開於世的她丈夫雅克·德米(Jacques Demy)臨終前她拍攝的自己眼中的愛人憔悴之態。是一部讓人笑得開心,哭得傷心的用心之作。

第三部:

《我們講述的故事(Stories We tell)》 (2012)

導演/編劇: 薩拉·波莉 Sarah Polley

這是三部片子裡最神奇的一部!是Sarah以追憶自己早逝的母親,拍攝的她自己的家庭的故事。整部電影充滿愛,也充滿令人驚嘆的電影手法。她用了採訪、普通拍攝、自己小時候家裡的super 8手持DV的家庭錄像等素材,是的,「等」素材。多了我就不說了,此片絕對有趣,但決不能劇透。記得要看這個片子的時候,Conway教授跟我聊天,不停地說: 「You’re gonnaLOVE this film! I’m not gonna spoil you with anything but I’m sure you aregonna love it!」 果然,一發不可收拾。當然,除了前無古人的敘事,Sarah對母親、對家人的愛,也實在令我動容。我第二遍自己縮在電影系小小播放間看的時候,鼻子也還是酸了呢。。。

今天的推薦就到這裡,希望能讓大家對紀錄片有全新的認識,愛上紀錄片。以後我們還有很多機會細細討論!再會~

聯繫方式:

Email:TutuFilmlog@qq.com

微信訂閱號:TutuFilmlog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幼兒園》敘事手法探析
    該片以真實客觀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武漢一家全寄宿幼兒園裡孩子們的生活,全片內容略帶詼諧和反諷意味,利用不同的敘事手法來反映這類「特殊」的小群體的活動世界。 一.《幼兒園》中真實紀實的表現手法和情感表達真實紀實這一手法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紀錄片,表現力已經十分豐富,《幼兒園》中將這一手法的運用也發揮得十分得體。畫面、同期聲的真實紀實。很明顯的,《幼兒園》這部紀錄片採用段落組合式將不同班級不同小朋友的生活表現整合在一起。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不同於《人間世》等其他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為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實,採用了觀察模式進行敘事和創造。對醫療紀錄片而言,只有融入拍攝對象的生存環境、才能拍攝到最真實的東西。《生門》就以觀察模式為主,採用純寫實的拍攝手法將鮮活的人物直觀地呈現在鏡頭前,無論是面對抉擇不知進退的李雙雙、孤注一擲求子心切的曾憲春還是在手術臺上九死一生的夏錦菊,被拍攝對象都是以最真實的面貌出現。
  • 《未至之境》:自然類紀錄片的擬人化敘事
    《未至之境》,顧名思義,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是那些在中國人跡罕至的地方,其主要的拍攝對象就是在那些「未至之境」中鮮為人知的野生動物。《未至之境》啟用了《我們誕生在中國》等野生動物題材大片的製作班底,通過特殊拍攝手法,捕捉中國珍稀動物日常生活中的珍貴鏡頭和動人故事,除了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寶級動物,更囊括藏狐、土撥鼠、兔猻等「一線流量動物明星」。
  • YouTube線上電影節公布片單,郎平紀錄片全球首映
    來源:新京報網新京報訊 5月26日晚,由翠貝卡電影節和YouTube聯合主辦的線上電影節「We Are One: A Global Film Festival」公布片單。李少紅執導、白百何主演的《媽閣是座城》,忻鈺坤執導、宋洋主演的《暴裂無聲》,陳衝執導的郎平紀錄片《鐵榔頭》入選。片單中顯示,「We Are One」電影節將展出超過35個國家的23部敘事長片、8部紀錄片、57部敘事短片、15部紀錄短片以及5個VR項目片段等共計100多部電影。其中,包含郎平最新紀錄片《鐵榔頭》在內的13部電影將進行全球首映。
  • 女性、紀錄片和實驗電影:女性敘事者們
    女性、紀錄片和實驗電影:女性敘事者們 2020-09-17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剪輯頻道】紀錄片與科教片
    新聞紀錄片的基本特性決定它不能虛構情節,不能用演員扮演.不能任意改換地點環境、變更生活進程,等等,但新聞紀錄片可以運用對比、聯想、象徵、比擬等各種藝術手法,通過攝影、美術、音樂、音響、解說等視聽表現手段來再現生活,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真實、生活的氣息、生活的節奏,發揮新聞紀錄片電影所特有的藝術功能。新聞紀錄片特別強調真實性、準確性和時效性。
  • 邵鵬:論紀錄片「他塑」中國形象的共情敘事與共情傳播——基於...
    優秀的紀錄片作品能夠採用新聞的敘事手法,並以共情的方式,向世界民眾呈現客觀事實的同時,傳達其獨特的情感與思想,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有效渠道。「較之於其他傳媒藝術形式,紀錄片與新聞形態有不少共通性。也正因為如此,紀錄片除了具有傳媒藝術在國際傳播中受眾辨識信息的門檻低、情感激發能力高的優勢之外,更以較強的可信度而獨具特色。」
  • 片單 | 過癮!8部神級紀錄片,值得孩子刷N+10000遍!
    一定離不開幾個元素: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動植物的微妙生活;超豐富的科普知識;……下面這8部自然科普紀錄片,有BBC新出爐的、有口碑一流的、有經典值得回看N遍的,題材新穎,超優質、高評分、畫面美出天際!每個鏡頭都讓孩子過足癮!
  • 13位紀錄片大佬的超級片單:19部必看好片!
    過去一年,中國湧現了很多優秀的紀錄片,這一年,中國(廣州)紀錄片節也為大家介紹了很多紀錄片。春節之際,「穀雨計劃」邀請了紀錄片領域優秀的從業者們聊了聊他們2017年遇到的好片,特別轉載為粉絲們獻上。這份片單中,既有海外最新、備受各大電影節青睞的影片,有對華人社會與家庭做出細膩而深入探討的影片,還有一些值得反覆觀看的經典老片。
  • 《尋秘自然》:科普紀錄片Made in China嶄新嘗試
    汪詰與《尋秘自然》團隊合照汪詰主講的自媒體電臺《科學有故事》在喜馬拉雅 FM有超過30萬的聽眾,粉絲年齡從小學生到50+,體現了中國普通受眾對科普知識的渴求,成為科普紀錄片Made in China的熱土。長長的捐助單書籍、廣播之後,汪詰早就開始了科普短視頻的嘗試。
  • 一份私藏紀錄片片單
    本片是維姆.文德斯對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親自跑到日本去追尋小津的足跡,以日記手法紀錄他對東京這個城市的感覺。   1982年溫達斯在羅馬一次放映會上,選擇了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1903-63)的《東京物語》(Tokyo Monogatari, 1953),作為對自己電影工作有特別影響力的作品來播放,並觸發拍攝這個屬於自己版本的「東京物語」的念頭。
  •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完整片單公布
    高分推薦今年電影節的這部作品。如果這樣的主題還不夠好,還有什麼主題值得紀錄片去講述呢?影片以這樣的復調結構探討影像偽造與記憶認同、影像偽造如何參與歷史、意識形態塑造,具有思辨,且手法新穎,推薦紀錄片資深影迷、專業觀眾和紀錄片導演。
  • 梅妝成做客星星創造營教你「小說敘事手法和影視敘事手法的結合運用」
    目前世界公認有八大影視敘事手法,即常規線性敘事、多線性敘事、回憶敘事、環形結構敘事、倒敘線性敘事、亂線性敘事、重複線性敘事、套層性敘事。 這裡為了節省時間,直接說明,「亂線性敘事」、「倒敘線性敘事」非常不適合用於小說敘事。
  • 作為偽紀錄片的《黃金時代》 :一個廣義敘述學反思
    通過分析影片的敘述者、區隔、犯框、意圖定點和文本身份等方面發現,影片意圖定點與敘述手法之間存在表意悖論,難以還原出蕭紅和她的那個黃金時代,影片擬為一部「偽紀錄片」。 關鍵詞:敘述者,區隔,犯框,意圖定點,文本身份,偽紀錄片
  • 2018佳作與遺珠:16位紀錄片人推薦了110部紀錄片(上)
    16位紀錄片推薦人包含了紀錄片導演和製片人、影展策展人和選片人、紀錄片領域的撰稿人和較為關注紀錄片的電影媒體人等。每位推薦人的片單都在10部左右,但因為觀看渠道和觀影數量的不同,推薦人的片單會出現不及10部或多出兩部特別提及的情況。
  • 給孩子們推薦6部世界頂尖的宇宙科普紀錄片(附播放資源)
    今天,檁子就給孩子們推薦6部世界頂尖的宇宙科普紀錄片,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外太空的神秘世界。如果沒有看這些紀錄片,也許孩子們會覺得,向上看,白晝最遠就是藍天,夜晚最遠屬於星河。這些紀錄片會極大地打開孩子的眼界,引導他們向上看、向遠看。這6部片子在豆瓣上均被網友打出了9.0以上的高分,雖說都是講述關於宇宙太空的知識,但又各有角度,頗具亮點。
  • 喚醒集體意識和公共責任感|紀錄片語境下看建設性敘事的力量
    02 紀錄片與建設性敘事 「 「一部好的紀錄片是能夠通過清楚、直觀的影像去呈現不可迴避的現實,帶領觀者直擊問題的現場。觀賞者可以知道問題的根源還有真實的複雜性。這樣的藝術表達傳達出來的現實,它的力量其實是非常強大的」。
  • 影片分析|《地心引力》的敘事手法
    導演一改傳統太空電影中的常用敘事手法,大量運用主觀鏡頭構建具有真實感的敘事氛園,並儘量弱化個人英雄主義形象,為影片設置一層厚重的孤獨敘事語境。而在解釋文章主旨方面,採用了隱喻式的敘事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藝術內涵。
  • 乾貨 | 從七夕電影大片中,解讀電影敘事手法
    這些熱映的電影都有它自身的敘事特點,編劇用文字講述故事,導演用畫面展現故事。電影的敘事手法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目前電影敘事手法包括常規線性、多線性、回憶、環形結構、等多種敘事手法。隨著電影不斷深耕發展,很多電影不僅局限於某一種敘事手法,更多是將幾種敘事手法綜合運用。遵循時間邏輯順序來發展故事的就是常規性敘事手法。
  • 推薦一些有深度、有特色的紀錄片
    整部紀錄片採用專家敘述+旁白+電影演繹的手法,這也是這部紀錄片非常「好看」的原因,因為會有一種看電影的錯覺。中國先進的紀錄片水平已經有了很大進展,除了《舌尖上的中國》以外,央視還有非常多出色的紀錄片,Exciting類這裡重點就推薦央視的這部《超級工程》。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會深入揭示一些我們可能習以為常,但背後卻又深藏奧妙的一些事物。看完這類的紀錄片,你看會對很多已經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現象有很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