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樂團 | 在臺灣,草原文化遇到海洋文化

2021-02-19 廣州馬頭琴部落

以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海馬,還是一種比較不熟悉的生物。要麼在《動物世界》裡,要麼在動畫片裡。而在臺灣,有這麼一支樂隊——海馬樂團,有非常濃厚的蒙古音樂元素。

他們如此解釋「海馬」:

海——臺灣,是他們生長的美麗南方海島。 
馬——是遊牧民族最奔放不受限制的圖騰。 海馬的成員們,傳承著傳統音樂的血脈,卻不願被侷限在任何框架中。帶著海洋孕育的養份,期許自己能像脫韁的野馬一樣,肆意暢快的在世界音樂的海洋裡狂奔嬉戲。 

◎徐灝翔/團長、音樂總監:呼麥、馬頭琴、澳洲長管、口簧、打擊 
◎邱彥凱/副團長:胡琴、馬頭琴、聲樂 
◎林宗翰:馬頭琴、胡琴 
◎楊立彬:嗩吶 
◎梁家寧:琵琶 
◎莊佳綺:打擊

聊起海馬樂團,不得不說起他們的團長徐灝翔。他2008年遠赴蒙古,學習獨特的「喉音」唱法,隔年便與志同道合的音樂夥伴,一同組成海馬樂團。

他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2007年以「探詢人聲極限可能,挖掘古老吟誦的秘密─蒙古草原喉音學習計劃」或客家委員會「築夢計劃」補助。曾參與電影、廣告、電視與多部劇場演出,嘗試在不同的表演領域中找尋自己的表演語彙。成立結合海洋文化與草原音樂的「海馬樂團」,以世界音樂和朋友們分享創作。

2011年,海馬樂團在風潮音樂發行了專輯《旅人‧出走》,即入圍今年金曲傳藝類「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點擊閱讀原文可試聽專輯)

充滿畫面的音樂劇場實驗,一直是海馬在努力的方向。這次以「旅行者」做為主要的概念出發,從薩滿巫師的吟唱唸頌(巫語),雪地封凍的北方大湖(雪域),甚至是抽象的思親情感(客家小草),試圖以音樂敘情,將一幅幅唯美的電影畫面,用音符開展至觀眾眼前。

-點擊閱讀原文可試聽專輯-

海 馬 創 造

── 徐 灝 翔 的 漂 浪 表 演 路

曾經是個rocker(很認真的那種,春天有跑到墾丁去吶喊的那種,在臺上不是在臺下的那種),彼時,他擔任樂團的主唱與吉他手,既青春又熱血。而現在的他,穿著褲擺寬大、走起路來飄飄然的草原風長褲,頸子上掛著一條味道近似的長鍊,苦練喉音與馬頭琴,儼然是個 ──蒙古人。如何像呢?像到連蒙古人都覺得他是。怎麼知道蒙古人覺得他是?因為他到蒙古去的時候,當地人皆毫不遲疑地對他講蒙文,視若鄉親。而他又怎會遠迢迢跑到蒙古去,與牧人一起驅羊逐草,踏訪一個又一個的蒙古包?

 

#為了喉音走千裡#

 

這趟被灝翔稱為「驚嘆號學習之旅」的旅程,是為了探索喉音與馬頭琴而展開。更精準一點說,首先是為了喉音,而馬頭琴作為喉音的伴奏樂器,灝翔決定把它一塊鑽研起來,好解決回臺後可能面臨的無人伴奏的窘境。灝翔與喉音初相遇的場景聽來有些魔幻,那是2001年的「複音音樂節」,而臺上的歌者僅是在做喉音的示範,就讓時為臺大森林系大四生的灝翔撼動不已:「那聲音一唱出來我在底下就忍不住大哭,好多的影像跑到眼前來。後來我就發了瘋似地去追這個聲音。這一追,追了近十年。

 

若是全盤地檢視當時灝翔的狀態,便會覺得這樣奇異的反應大抵也不至於「太超過」。在「複音音樂節」的前一年,灝翔以 「我可以不計任何代價」、「我要一輩子當劇場演員」這種熱血得不得了的告白,加入了身聲劇場。在這個別樹一幟的音樂肢體劇場中,他開始習鼓、練太極,碰觸各式各樣大多數人喊不出名字的民族器樂,深為世界音樂所著迷。也是在身聲,他初次見識到音樂與劇場結合的魅力,而這兩者,都是他長久以來渴望的。

 

#兩種願望,一次滿足#

 

我推測灝翔之所以那樣迷戀喉音,是因為喉音很有「戲」。遠走外蒙,灝翔體會到喉音原來蘊藏著許多細緻的情緒:「當我 踏到那個土地,當我開始跟他們一起牧羊,當我看到老鷹在天上飛的時候,我突然知道原來喉音是怎麼一回事,才知道為什麼蒙古的曲調都是這麼的哀傷跟蒼涼,那是因為他們無話可說。因為整個蒙古,就是望也望不穿的地平線,轉三百六十度都是一樣的風景,你每天就是帶著羊走出去,帶著羊走回來,回到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蒙古包,於是他們把所有的情感都放在對天對地的吟唱上面。

 

我請這位大地旅人為我示範他學會的第一個喉音,這是在蒙古行之前,他靠著土法煉鋼自學法(上網找影片模仿),外加幾堂少得可憐的喉音課(他在北藝大劇場藝術所就學期間,所上曾開設喉音工作坊),花了兩年半時間才獲致的成果。見了灝翔的示範,我才體會到那個看似「很宅」 的網絡影片自學法究竟有多難,單看嘴型是行不通的,而是要用一種「聽聲辨位」的方式──先釐清這個喉音裡究竟是幾個聲音疊合在一起,然後一個音一個音地找出發音方法,再將之組合起來…。後來灝翔也才懂得,必得先學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譬如羊鳴、駝叫、風聲),才能掌握喉音的底蘊,因為喉音以大自然為導師。

 

#海馬,海加馬也#

 

曾到蒙古追聲音的臺灣青年,竟不只灝翔一人。2009年,他遇見了同樣著迷於草原之音的幾位樂手(其中有人也曾赴蒙古學習馬頭琴),背景迥異但志趣相投的他們決定合組「海馬樂團」(徐灝翔、邱彥凱、林宗翰、莊佳綺),以呼麥(即喉音)、馬頭琴、琵琶、嗩吶和世界手鼓作為主要創作元素。

 

「海馬」在此指的不是海底那種蜷曲著身體的小生物,而是「海」加上「馬」。「海」指的是育養這群團員的土地──海島 臺灣;「馬」則是最貼近草原牧民的象徵,暗示著他們的創作追尋。灝翔告訴我,他近來認真思索著是否把團名更改成「海馬創造」,因為他們期許自己不只是樂團,也不只是劇場,而是不斷地探尋更多的可能。積極發展中的本屆新人新視野作品《時空旅人》,即是他們以世界音樂鏈結戲劇與多媒體的獨特實作,並結合電音效果發展即興的創作遊戲,大玩音樂的破壞與重建,場場不同。勇於追尋,敢於顛覆,不再做rocker的灝翔依然很搖滾。

- E N D -

圖文資料來源於網絡

編輯整合:廣州馬頭琴部落

據說,喜歡馬頭琴以及不喜歡馬頭琴的

都有不關注我們的

「廣州馬頭琴部落」平臺公眾號:GZMorinkhuur

「廣州馬頭琴部落」平臺小編微信號:GZmtqbl


相關焦點

  • 臺灣馬頭琴愛好者們,蒙古國家傳統歌劇院演出來了
    「蒙古-草原與海洋的音樂饗宴
  • 海洋文化和絲路古港
    地理環境固然對地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然而理解文化、海洋文化,更重要的恐怕還得在人類實踐的視域下以及逐步形成並演變的文化系統中去思考探尋。生活繁衍在大陸國家的中華民族同樣擁有悠久燦爛的海洋文化,它是在長期海洋開發實踐中積澱形成的「人—海」關係以及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 春秋西戎草原文化手柄鏡
    據店家稱,此鏡由甘肅購得。觀其紋飾,當為西戎草原文化鏡。眾所周知,相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地處中國北方以及西北方、是中國遊牧民族的發祥地,他們的祖先曾在這裡生活繁衍,創造了優秀的草原文化。銅鏡中的具柄鏡形制,我國在宋遼金以後經常出現,而唐代以前的具柄鏡則非常罕見。
  • 臺灣文化交流演出
    信手撥彈,從容典雅一聲聲清新的音符從指尖瀉出,涼涼的,穿越時空使你愜意的神情不自覺的隨箏音流出2016年暑期,福箏音樂工作室‍的小樂手聯合中關村二小古箏樂團的小團員們,參加了以京韻琴聲兩岸情為主題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
  • 「歐亞草原考古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紀要
    王鵬老師講座的內容分為歐亞草原考古發展史及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兩部分。對歐亞草原考古史的回顧為具體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大的背景。王老師首先介紹了歐亞草原的範圍和位置,指出廣義的歐亞草原西到東歐平原,東到大興安嶺,地理範圍廣闊,在討論具體的文化現象時,應儘量避免使用「中亞」、「歐亞草原」、「歐亞大陸」這樣寬泛的概念,代之以具體的地理空間。或者在必要時,對「歐亞草原」和「中亞」進行嚴格的定義。之後王老師對歐亞草原考古的興起、發展及研究現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 文化隨筆傅晨琦:走讀臺灣
    而在臺灣,常常遇到的情況是,你發現了一個新聞線索,興奮地聯繫長官(主管),長官掛了電話回簡訊給你說:「今天我休假,有事請找XXX長官」。我輕輕感嘆一句臺灣記者的輕鬆,此外便是對彼岸同行滿滿的同情。因為英雄的悲劇從來不是江湖動蕩,而是無用武之地。
  • 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兩岸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習俗,臺灣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生存、勞動的地方,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文化進入臺灣有二種途徑,一是官方所為,以維護統治秩序、宣揚儒學等統治倫理、主辦官學和科舉考試為主;一是移民的到來,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間技藝,加快臺灣的開發。
  • 草原文化,與佛教文化代表烏布五臺,有從山西五臺山請來的文殊菩薩
    西烏濟木齊旗的烏蘭五臺就是這樣的地方,是西藏佛教文化的名勝,是草原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的代表性目的地。2000年,這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悠久的人文底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人們可能不記得烏蘭五臺最初的輝煌,但它和山西五臺山有著相同的歷史。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中新社泉州12月22日電 (孫虹 吳冠標)「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
  • 草原文化的寶庫(華夏博物之旅)
    鄂爾多斯博物館草原文化的寶庫(華夏博物之旅)本報記者  張  棖循著短劍的足跡,大致可對商周時期歐亞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遷徙、交往路徑有一定的了解。荷葉形玉杯荷葉形玉杯為蓮花瓣形敞口,採用淺浮雕和鏤空雕刻技法。器身渾然一體,一氣呵成,裝飾華麗,雕琢精緻,是元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元代玉器繼承宋、金雕琢技法,又有所發展,形成了粗率豪放的特色。玉器加工工藝反映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表現出北方刀法簡潔、粗獷剛勁的特點。
  • 【悠貝文化旅行】香港出發——臺灣親子文化行走
    只是換個地方學習和上課?全球最美的25家公立圖書館之一,由世界花博會整理而成的廣大園區, 和典雅的美術館連成一氣, 現在,就在豔麗的花海中一起徜徉吧!921地震教育園區因為大地震凸起的操場斷層、崩塌的教室都被刻意保存下來,作為地震教育的最好教材...震撼的場景,上了一堂地質學課, 也上了一堂珍惜生命的教育課。
  • 揭秘臺灣夜店『撿屍文化』
    他自己不撿喝到爛醉的「全屍」,只撿喝到七分醉的「半屍」,因為「半屍」還有意識,「會更主動」。而被撿過7次的D小姐表示,常在意識模糊時被摸又被吻,「有時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這便是臺灣夜店裡面的次文化。大陸生赴臺攻讀學位已開放2年,大陸交換生赴臺也已逾3年,所以暑假期間,臺灣各處都可見大陸生,他們彼此分享到臺灣必玩的「玩樂地圖」,包括了貢寮海洋音樂祭、墾丁春天吶喊、小巨蛋演唱會,讓人訝異的是
  • 【香港出發】臺灣親子文化行走
    ——太無趣,那是旅遊,不是遊學大聲呢喃「臺灣親子文化行走」帶領您與孩子暢遊臺灣著名景點,品味正宗的臺灣文化,飽享多姿多彩的感官刺激,同時為您的孩子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和空間,讓孩子在「潤物無聲」的文化薰陶和探索體驗中,激發興趣點,啟發創造力,尋找夢想!
  • 鄉香文化臺灣見學遊記(上篇)
    這次出行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了與眾不同——用幾個詞來概括就是奢華與鄉土共存,文藝和學術齊飛。沒買一張門票,沒蓋一個印章,沒買一份伴手禮,沒發一張明信片,沒有一餐自己買單……但臺灣畢竟就是這樣神奇,有現代的喧囂,有古典的深邃,有文化,有創新,有人情味。不論你怎樣來,不論你怎樣玩,都這樣自然、清新又總是無窮回味。是不是每個來過臺灣的人,都覺得一定要再來下一次。臺灣,我們來了。
  • 草原文化與元上都考古
    因此,對這樣一座在世界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草原帝國都城展開考古,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安排。回顧元上都考古工作,大致可分三個階段。資料準備階段(1992—1994)在資料準備階段,我們主要做了元上都遺址的調查、測繪以及城區周圍祭祀遺址和墓葬的調查、清理工作。其中,1992年羊群廟元代祭祀遺址的發掘與確認,顯示出元上都考古研究的重要性。
  • 【直播】「草原音樂美食季」文化旅遊系列活動推介會
    6月22日上午10:00,「草原音樂美食季」文化旅遊系列活動推介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活動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員會、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承辦,旨在全面貫徹落實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關於經濟復甦系列政策和要求,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於積極推動文化和旅遊行業復工復產的決策部署,豐富首府市民生活、刺激消費經濟的新形勢,
  • 《海洋之歌》:童話背後,藏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哲思
    獨自回島的途中遇到了精靈,牽引出了神秘的精靈世界。我認為關鍵人物設置的非常巧妙,通過她兩個世界得已產生連結。象徵著現代文明的本一家生活的現實世界;象徵著大自然和傳統文化的精靈們生活的神話世界。既展現了愛爾蘭傳統文化,又為神話傳說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
  • 《海洋之歌》:傳統的自覺與文化的自信
    離開固如堡壘的凱爾斯修道院和包圍它的萬花筒般的迷幻森林,這一次,《海洋之歌》把我們帶到了愛爾蘭海島神話的瑰麗世界。這個溫暖浪漫的普世題目在宮崎駿電影中一再復現,湯姆·摩爾從不迴避對宮氏創作的借鑑和對這一主題的迷戀,因為「講述自己的文化」是他的出發點。不斷有人將改編自日本民間傳說《竹取物語》的《輝夜姬物語》與《海洋之歌》進行東西方的比較,令摩爾非常歡喜——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是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與熱愛。自信是文化自覺與文化抄襲的區別所在。
  • 【芭樂新聞】 動畫片 《草原豆思之X囧特工》播出 帶你領略趣味草原文化
    芭樂網訊 8月25日,由內蒙古草原豆思文化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及製作,芭樂互動(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發行的動畫片《草原豆思第二季之X囧特工》在優酷、樂視、愛奇藝等各大視頻網站播出,該片共30集。
  •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概覽
    《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顯示,2016年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機構總數為63339家,較2015年增長0.72%,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持續前兩年的增長態勢,為整體文創產業中增長幅度最高的,達到16.41%。設計品牌時尚產業以10.65%增長率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