檁子:《日有所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套書,很多人家裡都有。花友@jenny是一位兒童閱讀推廣人,她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堅持朗讀《日有所誦》已經快五年了。五年的時間,讓她深刻明白了這套書美在哪裡,好在哪裡,怎麼用孩子會喜歡 … 花友們說,看了這份攻略,會覺得《日有所誦》是一份人人都能用的寶藏。@jenny說:
為什麼是《日有所誦》?
因為《日有所誦》,是適合兒童的經典,
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兒童詩歌選本。
本文由花友@jenny311發布於小花生寫作計劃。
《日有所誦》是「親近母語」課題組歷經十年研究、五年編寫、四次修訂的嘔心之作。這套叢書編選了適合兒童的,有節奏、有意韻、具有文學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詩性文本,讓兒童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激發語言潛能,提升語言素養和母語能力。童謠童詩、淺易的五言詩、晨讀對韻,泰戈爾《飛鳥集》、七言詩、紀伯倫《沙與沫》、中國現代詩歌、外國詩歌、宋詞、外國散文、中外現代散文、中國古代散文,沿著這樣的序列,緩坡而上,讓孩子們在日有所誦中開啟天賦之門 ...
我自己是兒童閱讀推廣人,做了多年的鄉村圖書館建設和教師培訓,我們在鄉村學校推行親近母語的兒童各項課程,誦讀是其中一項。從2013年開始,在家裡和兩個孩子一起讀詩,用的是親近母語的教材《日有所誦》,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我和孩子是這樣讀《日有所誦》的
一年級:以童謠為主
關鍵詞:節奏,重複,韻律,興趣,配合動作,和生活的連接
2013年,工作關係,我第一次接觸到《日有所誦》,回家後我就自己買了一套,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讀。
日有所誦,配合課堂,是一周一個單元,一共5篇。家裡我比較隨意一些,主要挑我比較有感覺的,帶著孩子念。
那時候兩個娃還小,姐姐一年級,弟弟還沒上學,認的字有限,所以基本是我在念,他們聽,他們感興趣的篇目我們就聊一會兒。我讀得比較快,一次能讀十幾首,反覆讀。孩子們吸收力驚人,好多篇目我都不記得了,他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讀錯一個詞,就會被指出。
兩個娃娃氣質不同,喜歡的篇目也不一樣。女兒喜歡朗朗上口的,比如《對花歌》。兒子喜歡力量型,有趣的,比如《城門城門開不開》。
有的詩我們配上動作,比如「大家攏來做把戲,黃龍出洞,牽牛過河,賊兒偷雞,黃鼠狼咬雞婆,雷公打豬」有一次我正在低頭讀到「黃龍出洞」,一抬頭,看到小人正笑眯眯地等著呢,等著媽媽和他玩,「黃鼠狼咬雞婆」,小人可是真咬。
有一首,「冬爺爺捏紅了弟弟的鼻子」,小億每次聽到就樂得不行,那個淘氣的弟弟,讓他有共鳴。日有所誦二年級開篇——馬兒馬兒跑得快,馬兒馬兒跑得好,馬兒馬兒不吃草....」.第二天,銘銘和小億的遊戲,就是小億當馬,姐姐在後面牽著,嘴裡念著馬兒馬兒快快跑....。
二年級:從童謠到童詩
關鍵詞:指讀,停頓,節奏,輕重音,感受詩意,仿說
《日有所誦》2年級,開始出現童詩。童謠是有趣的,童詩呢,則更美一些,詩歌還是很淺顯,具象的,大部分是孩子親歷的事情。
我們家裡的日有所誦,也從一開始的我讀,改為我和孩子們一起讀,家裡開始每天寫生字,也是通過《日有所誦》來圈生字,讓孩子們指讀。讀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開始仿說,詩意化的表達。
這是有一次弟弟的仿寫:
《草莓》
我是草莓庫斯金
我喜歡生長,生長真叫人喜歡
葉子軟軟的, 太陽暖暖的。
我熟了紅了圓了 就有人把我扔到了簍子裡邊。
做草莓不是總 那麼好玩。
今天早上他們把我放到冰淇淋裡。我冷得直打戰戰。
我們把冷得打抖的那個感覺讀出來,兒子說,
「媽媽,還可以熱得直流汗。」
「嗯,什麼東西可以熱得直流汗呢…..麵條!有人把我扔到開水鍋裡…..」
「媽媽你不要說,我自己想……「
然後就有了這首詩 - 《貝殼》,媽媽記下來。
《貝殼》
我喜歡遊泳,遊泳真叫人喜歡。
我越長越大,沉到了水底。
我被海浪衝到沙灘上,我躺在沙灘上
太陽曬著我,我熱得直出汗汗。
吸入之後,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輸出。
三年級:《飛鳥集》
關鍵詞:從具象到抽象,詩歌的多意性,仿寫
在誦讀兩年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高要求,孩子們獨立朗讀,注意節奏,停頓和韻律。和媽媽一起讀第一遍,然後他們獨立讀第二遍,有時候我做範讀,提醒他們注意節奏和停頓,前後比較有什麼不同。慢慢的把自己的情感放到聲音裡面去。
讀詩時,我們每個人手裡一本《日有所誦》,媽媽先陪弟弟讀一年級,然後換書,陪姐姐讀三年級。
三年級開始進大量進泰戈爾的《飛鳥集》。很多詩意化的短句子。和二年級的具象有趣的兒童詩截然不同。這是需要老師在他的生活經驗和詩意之間架一所橋梁,我們在《日有所誦》培訓中也強調。
和銘銘白天讀到「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我說「夏天的花都是怎麼樣的?絢爛,絢麗,燦爛,好像帶著夏天太陽的光。秋天的樹葉是什麼樣?安靜,又美麗。」
銘銘說,「媽媽我們家裡有夏花也有秋葉。」就把季節桌上的月季花,還有昨天撿的楓葉拿過來了。
後來吃完午飯我們出去散步。看見路邊的玫瑰花和玫瑰果。銘銘脫口而出---「花呀,我藏在你的心裡呢!「
四年級:從《飛鳥集》到《沙與沫》
關鍵詞:從自然萬物到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體會詩歌的音韻之美,精微的審美
一天晚上,我們照例讀日有所誦。今天讓她選,她選了這首,讀過一次,還算是新的:
《月》
天上是一片深藍,雲海茫茫
只有一個孤獨的月亮在彷徨
地上有多少河流,多少池塘
就有多少個月亮的臉龐在發光
是大地熱愛著月亮
在人間描繪她無數美麗的肖像,
還是月亮熱愛著人間
叫萬千化身投入大地的胸膛?
姑娘說,"媽媽我還是喜歡《水鄉行》。」
"是啊,媽媽也喜歡,媽媽再找沙白的詩和你讀。"
銘銘自己又背了一遍,這首小詩,有點類似詞,音韻之美,拂之不去。
家裡3年的日有所誦浸潤,結果日益明顯。一年半前銘銘讀的時候她有時候還抗拒呢。而現在,不是說她讀得多好,而是她喜歡讀,能夠體驗到音韻之美,詩歌之美,能把自己的理解放到聲音裡去。
五年級:生命,死亡,愛情,渴望,夢想……
關鍵詞:詩歌的朦朧性,多意性,治癒
姐姐剛過11歲生日,進入小青春期,大變化。她本來就是很有主意的孩子,現在愈發,動不動就說「不」,真讓人頭疼。另外一方面,又是巨大的禮物,思維的深度,廣度又和之前不同了。
求知慾空前,閱讀井噴,質疑一切……身體和心理同時而來的變化,疲憊,矛盾和混亂的青春期,有時候看到她皺起眉頭,問她,她自己也不知道.
我們繼續讀日有所誦,姑娘很上癮,有一天我們一氣讀了十多首,錄了好幾首到微信群裡,停不下來。五年級的《日有所誦》,選得真好,生命,死亡,愛情,渴望,夢想…….正好對應孩子這個階段,所以是最深的撫慰,又一次,詩歌治癒了我們。
最後補充一點:一直沒有提到古詩,其實《日有所誦》裡面,古詩是佔相當大的比例的。因為機緣巧合,從二年級開始,我在姐姐班上,以志願者的身份,帶了三年的吟誦,每周一詩。所以我們家的古詩,基本是吟誦的方式在帶,關於吟誦,可以單寫一篇文章,就不在這裡提了。
「陪讀」了五年,我有這些心得告訴你…
一、該怎樣誦讀
1、固定時間,不要間斷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天長日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的是詩性,也是定力和靜氣。- 薛瑞萍」
我們雖然沒有做到每天讀,但是這幾年基本沒有間斷。目前為止最合適的時間,是晚上泡腳的15分鐘,所以冬天,我們讀日有所誦會多一些。
假期我們會在早上讀,晨練之後,早上的學習開始之前,作為一個開啟。
外出旅行,我也會帶上《日有所誦》,片段的時間和孩子們一起讀。
2、誦讀時間和方式
身為閱讀推廣人,我們建議的誦讀方式是「從頭讀到尾,從尾讀到頭。」
就是把單元內容正讀、倒讀一遍後,順勢往前讀。比如當周要讀的是第三單元的內容,那麼就從第三單元第一首詩開始讀至第五首詩,再從第五首讀倒讀至第一首詩,接著讀第二單元的第五首詩、第四首詩、第三首詩……依次類推。
我們家裡也是基本採用這個方法,更自由些,會選孩子們喜歡的篇目,每次大概能讀7-10首,每次溫習舊的,也有新篇目,來回滾動。
暑期培訓的時候我們計算過時間,1個單元,從頭讀到尾,從尾讀到頭,只要2分鐘。《日有所誦》需要孩子們精神集中,凝神聚氣,所以純誦讀的時間,一次不能超過10分鐘,否則孩子會累。
女兒給詩配的畫
3、和生活的連接
有一年寒假,我們讀到這首:
《晚風》
臺灣·洪志明
黃昏的時候
我不經意地
從花園裡走過
驚起了一群燦爛的蝴蝶
以及,滿園子的花香
蝴蝶望了望
發現是我——愛散步的晚風
才安心地,一一落定
滿園子的花香
被驚擾了以後
卻再也不肯停止
洶湧
第一次讀給銘銘聽的時候,她很喜歡,覺得這首詩很特別。
「花氣襲人知晝暖,你知道嗎,一天日頭燻過之後,到黃昏的時候,那個花香,是最濃鬱的。」
「洶湧,什麼東西會洶湧?」
「海浪。」
對,潮水一樣,湧上來,又退下去,水一樣,把我們包在裡面。
前天黃昏,我們在小區散步,還是第一次這個時間,在小區裡面走,突然聞到一陣陣的花香。終於我們在最濃鬱的花香前面駐足,發現樹上有一串串的小白花,天暗了看不清楚。
銘銘說,「洶湧。」
「滿園子的花香,被驚擾了以後,卻再也不肯停止,洶湧。」
4、從仿說到仿寫,學會詩意化的表達
有輸入就會有輸出,因為日有所誦和孩子的生活連接很緊密,所以每次讀完,孩子們都有話說,相應的討論,自然而然的仿說,在大量仿說的基礎上,選一些適合的篇目,做仿寫。
還有一次,帶著讀書會的孩子們仿寫《有形狀的節日》,弟弟說,節日是有形狀的。
「什麼形狀?」
「中秋節是圓形的,
端午節是三角形的,
春節是長方形的。」
「怎麼說?」
「中秋節吃月餅,
端午節吃粽子,
春節拿紅包!」
女兒也過來湊熱鬧,在一邊玩自己的悠悠球,小人一會過來,在媽媽耳邊悄悄的說一句詩:
「媽媽,冬至是餃子形狀的。」
「立春是小綠芽形狀的……
大暑是扇子形狀的…….」
5、構建學習圈,營造「齊讀」的氛圍
為什麼要齊讀,我們項目的指導老師,孔老師說:「早讀時一氣呵成、流暢無礙的集體誦讀對形成班級的集體學習氣場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聚氣、聚神。集體中的「存在感」會讓孩子覺得安全、溫暖。」
暑假,有一周我們每天都有讀書會,早上的學習從讀《日有所誦》開始,讀一個單元,到第三天的時候,孩子們的聲音開始變成一個,齊讀的氣場出來,真是很有感染力,讀得停不下來。
女兒給詩配的畫
到現在,姐姐班上的讀書會已經帶到五年級了,我們每周的任務之一,還是讀日有所誦,分享到微信群。銘銘前段時間讀長篇小說,她最喜歡的《貓武士》,上傳到喜馬拉雅,練習,選背景音樂,分享到群裡,很有成就感。
二、孩子行為習慣循序漸進的養成,從不愛讀到愛讀,在詩歌誦讀中找到樂趣。
13年我們剛開始讀的時候,姐姐一年級,弟弟還沒上小學,認字不多,所以是我讀給他們聽為主,後來慢慢過渡到和他們一起讀。我記得一開始,姐姐還是不怎麼愛讀的,經過這幾年日復一日的浸潤,先是習慣,然後是找到樂趣,享受詩歌誦讀。
這兩年,如果有幾天沒有讀詩,再撿起來的時候,我和孩子們都會覺得很欣喜,忍不住會多讀幾首,有如重逢。
今年姐姐五年級,開始進入小青春期,開始抗拒大人的安排,但是讀詩這一項,她還是喜歡,這就是詩歌的力量。
經過這幾年,讀書會的孩子們,誦讀的意識都比較強,看到好的文字,她們會忍不住讀出來,很享受。銘銘讀的書,到精彩的地方,也經常是大段大段的讀給媽媽聽,然後再和媽媽討論。
三、為什麼要發聲朗讀?
薛瑞萍老師說,最好的文字,一定是經得起朗讀的,一定要踮起腳尖,把你一天最好的時光奉獻給她。
這幾年,和孩子們一起發聲朗讀,我才真正體會到發聲朗讀的魔力,體會到聲音能傳遞的情感溫度和力量,對文本的進入度,帶來滿足感,完全不同,而詩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聲音的創作。
有一年我們暑期培訓,有位老師說,「日有所誦,為什麼不能默讀?」我說了一個故事,當年在《日有所誦》選篇的時候,主編們有很多爭論,決定不下。最後,主編們都累得不行了,躺在徐冬梅老師家的地毯上,一首一首詩歌聽,從聲音來決定,哪篇可以入選。
四、為什麼要讀詩?什麼是詩教?
「借著誦讀,反覆作用於兒童眼睛、耳朵、大腦、心靈的是什麼?是語言。
新鮮豐富的語言就是滋養大腦和心靈的新鮮豐富的營養,僅僅是日常生活語言是遠遠不能滿足兒童對於母語的需要的——怎麼辦?大手小手同捧一本書,和孩子一起讀起來、誦起來。」---薛瑞萍
在鄉村學校推行親近母語的兒童閱讀課程,也在家裡帶著孩子們一起讀。我的感受是,誦讀,吟誦,自由自主閱讀,它們都作用於兒童成長,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又有各自所打的點,不能互相替代。比如,吟誦重點在「與古人通,抒自己的胸臆。」日有所誦,則是和孩子生活的連結,伴隨孩子一起成長,
五、為什麼是《日有所誦》?
因為《日有所誦》,是適合兒童的經典,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兒童詩歌選本。
兒子幼兒園的時候就跟著姐姐開始讀《日有所誦》,所以到他二年級的時候,《日有所誦》1-2冊,除了晨讀對韻和古詩之外,都已經滾瓜爛熟了,沒新意了,嘗試著帶他讀三年級,又太早,《飛鳥集》有一些他不懂。這時候想找一些補充的詩歌選本,新語文讀本,臺灣童詩,都看過了,沒有特別滿意的,找書的時候發現,很多詩人最美的,最適合孩子的篇目,都已經在《日有所誦》裡面了,真是非常感激。
有時候配合教學,想找一些相關的童詩,比如關於雪的詩,在網上搜索,往往是費時費力,所得寥寥,最後還是回到《日有所誦》,通讀1-6冊,選出其中相關的詩歌。今年春天,也是如此,把關於春天的詩歌挑出來,列印了一個小集子,和孩子們一起讀。
從書裡選一首詩作為結尾吧:
《秋日 》
裡爾克
譯者:北島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於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點擊"閱讀原文"可與作者直接交流 ...
相關閱讀: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進的教育資源
周一:英文原版書開團
周二:真實教育實踐
周三:怎麼閱讀,怎麼學英語
周四:看世界,開視野
周末:新知、觀點 & 新書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