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悲傷
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
陪伴我呼吸 決定我微笑模樣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電影是一門有趣的藝術,一部能稱之為經典的電影,需要在每一點都做到極致;電影又是一個故事的載體,能夠滿足人們對於「聽故事」的需求。
所以有些電影,可能在電影的其他技法上達不到可以稱之為經典的水準,但是單憑其無比出色的故事,就足以撐起整部電影,打動每一位觀眾。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就是這類電影,這部臺灣的年度票房冠軍,將在3月14日(明天)登陸內地院線。
我相信很多看過原版電影的觀眾會在意,臺灣這個版本對於原有故事的忠實度到底有多少。這一點觀眾們可以放心,臺灣版在故事還原上幾乎做到了完美,而且有的細節處理是要好於前作的——畢竟原來的版本,已經是10年前的作品了。
愛情電影更像是一部命題作文,我們在觀影的時候,不必挑剔其故事的寫法,因為當我們走進愛情電影當中,就已經讓自己代入了愛情電影的故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就是一個用愛與悲傷包圍著觀眾們的故事,臺灣愛情電影特有的暖色構建出了這部電影的色彩基調,攝影機景深對於人物的描繪與突出,讓影片相比於原版更有質感。
但是顯然這部電影並不是以技巧取勝,也可以說如果加入技巧的評分,那麼這部電影和我上面的打分是一致的(3星)。
它是一個綜合的三星電影,但是卻有一個五星的故事,而單憑這個五星的故事就足以打動觀眾。因為普通觀眾看電影,其實最在意的還是電影本身的故事。
這部電影也許有著太多的不可理喻與矯情,但是愛情不正是這樣的不可理喻嗎?
本片涵蓋了很多關於愛情喋喋不休的爭論:愛情的自私、愛情與親情的關係、哽咽在口中的我愛你、等待著那個人轉身後的擁抱、命中注定的相遇和分離……一切讓人心碎的橋段,都被放置在了電影當中。
影片所傳遞出來的關於愛的悲傷,直達觀眾們心底的每一寸痛點。關於生離死別的輕描淡寫,反而更容易打開觀眾們情感的閥門,讓眼淚決堤般湧出。
所有愛情電影表達的主題,都逃不過兩顆孤獨的心被救起。影片中Cream和K就是這樣的兩顆心,同樣的孤身一人,同樣的愛好,將兩人彼此相連。
然而,影片的劇本卻沒在一開始就讓青梅竹馬的兩人在一起,而是選擇了在影片的中段告知他們兩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同床而睡、同盤而食,但是他們彼此的稱呼卻不是愛人。
觀眾在這裡會對影片的三觀進行強烈的質疑,還會對影片的矯情嗤之以鼻。但是他們的故事請繼續看,慢慢會明白這只不過印證了關於愛情的那句老話——「所有的愛情終會成為親情」,而這一對兒只不過把這個事情提前了。
本片在愛情主題下深藏著比愛情還要深的情感討論,愛情在這場故事裡變成了一場拯救,兩人託著遍體鱗傷的自己,去拯救著遍體鱗傷的對方。
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不是一句「我愛你」就可以說清楚的了。因為彼此都有著自己的秘密,都有著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痛,他們知道痛苦的滋味,所以儘量不去讓對方再去品嘗這種苦楚。
他們的愛乍一看是自私的,也許普通人多會認為,彼此兩個人如果真的珍惜對方,就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秒。這個觀點也許是正確的,但是Cream和K選擇了讓對方過得更好,這是真正無私的愛。
自私到底是不是人類感情中一種卑劣的情感,《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用一個特殊的命題去討論這個情感的時候,讓觀眾們對於這個詞彙產生了遲疑。
這種遲疑就如同男二號在結尾處臉上的表情一樣,縱有萬般的無奈與不解,在面對這般愛情的時候都會遲疑。那個鏡頭好像在放大一個觀點——人類終究是感情動物,而感情就是不符合邏輯的。
錯過了愛情、遇見了愛情、見證了愛情,男二號是這個故事的參與者還是見證者呢?如果身為觀眾的自己遇見這樣的事情,會如何是好呢?影片將這個問題拋給了觀眾。
而影片結尾其實也表達了創作者對於愛情的觀點:愛情是興趣相投的陪伴,愛情是一場不期而至的邂逅,愛情是一場與命運的戰鬥,愛情是一場彼此的拯救,愛情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談回電影本身,相比於好萊塢式的浪漫或是歐洲電影中的愛情,《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內地大銀幕上比較出色的華語愛情片,其在故事本身情感表達上更貼近我們的生活。雖然故事中有的設計是過於誇張的,但是在感情上的細微設計是符合我們觀眾的審美的。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電影製作上傳遞了一種信息,可能如《鐵達尼號》《卡薩布蘭卡》那樣經典的愛情電影,拍出來是有難度的,但是拍一部有誠意且走心的愛情電影是可以做到的。可能在電影的技法和藝術效果上不容易做到最好,但只要你有一個好的故事,那麼它就有可能成為一部好的愛情電影。
我啊……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情哦…… 我想當學校的老師……也想當宇宙飛行員……又想開間蛋糕店…… 我想去MR DONUTS跟店員說「請給我所有的甜甜圈!」…… 更想去31跟店員說「請給我所有口味的冰激淋!」…… 要是有5次人生就好了! 這樣的話,我5次都要住不同的城市;5次都要吃不同的食物,吃得飽飽的;5次都要作不同的工作…… 然後,5次都要…… 喜歡上同一個人!
——《BLEACH》
最後就引用這段話作為文章的結尾吧,這《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