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不安分的女孩,生於富裕家庭、父親是國會議員,聰明得可以說是天才。即便擁有看似完美的一切,卻著實厭倦生活中的所有,小小眼睛已看透成人世的虛偽與空虛,被老愛大驚小怪的媽媽誤認為精神異常。面對荒謬的外在世界,她為自己定了個人生目標一在十三歲生日當天自殺,並放火燒了父母的豪宅……
一個是人見人不愛的門房,在住滿達官顯貴、菁英分子的高級公寓,過著隱形人般的生活。耍笨、裝醜、耍粗俗,這是她每天必須謹守的本分。在掩人耳目的背後她的心靈密室塞滿胡塞爾現象學、弗洛伊德、中世紀哲學……
一少一老的奇異邂逅,她們如何蛻變、重生……
兩隻孤獨的刺蝟
喜歡《刺蝟的優雅》這部影片,溫吞細碎的情節裡閃礫的生活哲學和智慧,溫暖的情感,機智與精巧,充滿了哲理的語言,都讓我心動不已。生活的氣息,像曾經和現在、未來,有過的理想、失望和期待。
就如帕洛瑪說,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魚缸中的金魚。
她用鏡頭去捕捉生活中的點滴,身邊的人,神經質的母親、脾氣暴躁的姐姐、整日忙著應酬的父親、那些裝模作樣的鄰居和政客們。
飯桌上,他們喋喋不休地講述著自己的理論,心不在焉地聽著別人的言談,展示著自己的優勢,掩示著缺失。
這便是我們生活中的人群,每一個人都那麼的不同,又那麼相似。人們像帕洛瑪一樣大的時候,是否也做過追逐繁星的夢呢?然而,當時光的陰影漸漸地埋沒掉初初的理想裡那點點滴滴的光彩,淺顯的智慧變成繁複的生活規則,人們是否終究會變成一條條美麗而相似的金魚?自由落入那隻透明卻無法穿透的狹窄魚缸。
如果想抗爭,便註定孤獨。如同帕洛瑪,如同勒妮。門房勒妮從未引人注目過,無論她的生活或她丈夫的死。她的工作低微,被人忽視,沒人去理會她說的話,沒人去看她閱讀的書籍,沒人去玩味她的貓的名字。她只是一個典型的門房。
她固守著寂寞,卻留給自己最自由的空間,偶爾吐出一兩句別人忽略的富有哲理的話,神情卻是冷漠煩躁的。
小津先生出現了,那個彬彬有禮的日本紳士,和高級住宅區裡的所有住戶一樣,有著體面的外表和身世,豐富的學識。
可他顯得那麼的與眾不同,他謙遜的微笑和目光,像散發著微光的能量,能照亮別人的內心,所有隱匿的線條都會顯現,所有黯淡的礦石都會發光。
他帶給勒妮溫暖的感情期待,並牽引著她深藏的自己,再次擁有了追尋幸福的勇氣。
他也帶給帕洛瑪不一樣人生思考,如何在虛偽的世俗中從容地生活。
帕洛瑪跟小津先生說出了真實的勒妮「我感覺她只是故意裝得很懶散,其實內心跟刺蝟一般細緻。性喜孤獨,優雅得無以復加。渾身是刺,一座如假包換的堡壘。」
生活大多不如意。選擇做條美麗的魚,還是一隻外表醜陋的刺蝟呢?
做魚吧,生命有限,不如盡情地展示美麗,自我封閉或者隨波逐流,也許有一個美好的人能撈你上岸;
偽裝成一隻刺蝟嗎?躲在狹窄的房間裡,用一杯茶或一本書去開啟生活的智慧,用孤獨之外的生命哲學,去填滿人生的空虛和孤寂。相信有個人總會到來,發現你內心的柔軟。
然而,勒妮的突然死亡令人惋惜不已,但也是她的死亡,阻止了帕洛瑪的悲劇。女孩看到,原來死亡並不如自己想像的平靜美好,因為,再也看不到所愛和愛自己的人。某種意義上死亡拯救了女孩和她的人生。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時候你在做什麼。而勒妮,正準備去愛。
作者妙莉葉·芭貝裡在這本書借勒妮和帕洛馬談論哲學、談論美學、談論日本文化。我們每個人都待著刺蝟的刺,同時也在追逐著刺蝟的優雅。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我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
—— 妙莉葉·芭貝裡《刺蝟的優雅》
「Nous sommes tous des hérissons dans la vie. Mais le plus souvent, sans élégance.」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刺蝟,只是多半不怎麼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