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圖片上面↑【童花樹英語俱樂部升級版】幾個字可以直接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 ··· ,即可「分享到朋友圈」
「想媽書單繪本討論」為童花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編的話想媽書單繪本雙周討論第六期,討論的是:《I Want My Hat Back》,曾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畫書獎、美國《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童書等多項榮譽,本書向讀者講述了有關撒謊的代價,並且細節中蘊含的邏輯推理細節和黑色幽默也更是令人發笑和深思,這本書的音頻童花樹專門邀請國外配音師進行了錄製,收聽音頻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接下來,就讓我們在繪本達人夢堯媽的帶領下一起來解讀這本精彩的繪本吧。
作者介紹Jon Klassen(喬恩·克拉森),1981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尼伯(Winnipeg, Manitoba, Canada),憑藉2012年出版的《This is not My Hat》(《這不是我的帽子》)將美國凱迪克大獎與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收入囊中,成為史上第一位憑同一本書同時獲得雙項大獎的作者。
這個加拿大大男孩在動畫設計專業世界排名第一的雪爾頓學院(Sheridan College)學習動畫設計,2005年畢業後搬到了洛杉磯,曾在夢工廠工作了5年,參與過《功夫熊貓》(《Kong Fu Panda》)的動畫製作,擔當過U2搖滾樂隊2009年「I』ll go crazy if I don’t go crazy tonight」歌曲的音樂錄影帶藝術指導。
2011年,Jon Klassen出版了完全由自己創作的第一本繪本《I Want My Hat Back》(《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這本繪本講述了森林裡的一隻大熊尋找自己帽子的故事,它耐心詢問路上他遇到的每一隻動物:狐狸,青蛙,兔子,烏龜,蛇,負鼠……每隻動物都說沒有。正當大熊陷入沮喪時,它遇見了鹿,而鹿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發了大熊的記憶。
繪本內容
封面,萌萌的大熊,小小的耳朵。
蝴蝶頁
版權頁
主角出場,帽子丟了,大熊要把它找回來!
大熊遇上一隻狐狸,他問狐狸有沒有見過他的帽子,狐狸說沒見過他的帽子,「好吧,無論如何還是謝謝你。」大熊說。這是一隻有禮貌的大熊。
大熊遇上一隻青蛙,他問青蛙有沒有見過他的帽子,青蛙說沒見過任何帽子,「好吧,無論如何還是謝謝你。」大熊說。
大熊遇上一隻兔子,他問兔子有沒有看見他的帽子,兔子連珠炮似地回答了一長串——「沒有,你為什麼要問我,我沒看見過它,我也沒看見過什麼帽子,我不會去偷一頂帽子的,別再問我問題了。」 「好吧,無論如何還是謝謝你。」大熊說。
大熊遇上一隻烏龜,他問烏龜有沒有看見他的帽子,烏龜說沒見過,烏龜說他正試著爬上這塊石頭,「要不要我把你拎到石頭頂上去呢?」大熊問。這是一隻熱心腸的大熊。
大熊遇上一條蛇,他問蛇有沒有見過他的帽子,蛇說曾經看到過一頂藍色的圓帽子,「我的帽子不是那樣的。無論如何還是謝謝你。」大熊說。
大熊遇上一隻負鼠,他問負鼠有沒有見過他的帽子,負鼠問帽子是什麼,「無論如何還是謝謝你。」大熊說。
心灰意冷的大熊躺倒在地上,心心念念地想著他丟失的那頂可憐的帽子……
一頭鹿走過來,問大熊怎麼了,大熊向鹿訴苦,說他的帽子丟了而且沒人見過他的帽子,鹿問他,「你的帽子是什麼樣的?」大熊說,「是一頂紅紅的、尖尖的……」
「我見過我的帽子!」大熊一屁股坐了起來,背景色也變成了醒目的大紅色!(讀到這兒的時候,我真的被嚇了一跳……)
一路往回狂奔的大熊,跑過了鹿、負鼠、蛇、狐狸和烏龜。
大熊氣喘籲籲地跑到兔子面前,「你!你偷了我的帽子!」
四目相對。
「我愛我的帽子。」
故事,還沒結束……
一隻松鼠走過來,問大熊,「請問,你有沒有見到一隻帶著帽子的兔子?」
坐在雜草中的大熊連珠炮似地回答松鼠,「沒有,你為什麼要問我,我沒見過他,我也沒看見過任何兔子,我不會去吃一隻兔子的,別再問我問題了。」
「好吧,無論如何還是謝謝你。」
封底的蝴蝶頁。
一些細節對比著看意味深長:
遇見兔子時的情景與大熊找回帽子時的情景對比,大熊坐在地上,頭戴尖頂紅帽子,身邊布滿了植物的枝蔓,唯獨看不見兔子。
蝴蝶頁的對比,大熊的帽子從無到有,兔子卻是一直在原地。
所以說呢,大熊究竟吃沒吃掉兔子??
機緣巧合,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在《外灘畫報》2015年11月的一期「繪本的世界」專題中看到了記者對Jon Klassen的採訪,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來讀一讀,看看這個大男孩的內心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在鹿出場之前,大熊提問時每一隻動物都沒有正視它的眼睛,眼神交流的匱乏,代表它們對大熊的問題根本不關心。《芝加哥論壇報》曾經一針見血地評論:「讀這本書的樂趣完全在於從畫面隱藏的細節中理出情節。」而在Klassen眼中,這些細節是與觀眾交流的基礎。
問世當年,這本書就名列《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佳繪本」,在報紙的推薦裡,書評人Pamela Paul這樣寫道:「這真是精彩絕倫並且不可思議,一本書可以既讓孩子哈哈大笑,同時也讓大人咯咯暗笑。」而Klassen自己則用「顛覆性的冒險」來形容這一結局,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簡單的繪本會受到熱烈的歡迎,甚至一度成為某種網絡現象:讀者們在網絡上討論,爭相講出他們眼中的故事和結局。
2013年,《I Want My Hat Back》的姐妹篇《This is not My Hat》(《這不是我的帽子》)拿到了美國凱迪克大獎的金獎。同樣是帽子,同樣是尋找的過程,這一次Klassen將故事安排在海底,畫面以灰黑色為基調,呈現出Klassen中意的安靜感覺。一條小魚偷了大魚的帽子,它頂著淺藍色的帽子遊弋在海底,渾然不知大魚就悄悄跟在自己的身後。與《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一樣,大魚和小魚的故事擁有一個略帶黑色基調的開放式結尾:它們一起經過一片海藻,在下一個畫面裡,大魚出來了,頭上頂著那頂藍色小圓帽。這一次Klassen為故事中放入了更多的冷幽默:「大多數魚都在沉睡之中。這是件好事,就算醒過來了,它們應該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藍色小圓帽,是不是有點耳熟?不就是《I Want My Hat Back》中蛇對大熊說曾看到過的帽子嗎?Klassen真是小心機滿滿呀……)
有讀者評價這本書「精煉而幽默」,頗有海明威的感覺。這句評論讓Klassen受寵若驚,因為他對藝術創作最初的認識正是源自海明威。高中時,讀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老師在臺上提問:「你們覺得海明威寫的是什麼?」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Klassen感覺自己看到了以往從未想到的藝術創作的一個境界——「這些書,還有這些藝術,可以超越字面的描述。海明威的書並不刻意塑造形象,甚至也沒有什麼情節,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討論一些更廣泛的東西,這讓我看到一種充滿智慧的創作方式:並不是自我沉溺,而是用作品與更多的人相連。」
有人曾經用「美好的暗黑」形容《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和《這不是我的帽子》,質疑這兩本繪本在創作之初真的就是為兒童而繪的嗎?Klassen如此回應:
「是的,這兩個作品是明確的兒童繪本。我非常喜歡為兒童創作故事,因為讓一切保持簡單明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也喜歡讓故事裡有一點點黑暗,讓這些部分變得不那麼可怕甚至有些有趣。我自己也不是一個勇敢的人,所以我想我了解那些膽小的孩子,小心翼翼不讓他們被嚇到。當然,創作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太多,我只是專心做一本我自己喜歡,也覺得孩子會喜歡的書。兒童讀者是最敏感的一群人,他們能一下子分辨出創作者是不是真正喜愛自己創作的故事。」
所以,大熊最後究竟吃沒吃掉兔子呢,問問你的孩子吧,Ta可是童書閱讀大師呢!
群友討論在本次討論活動中,各位群友們也積極地參與了討論並且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說的呢?
更多英語啟蒙知識,詳見《0-6歲:從嬰語到英語》。該書籍專為中國的非英語專業家庭所編寫,書中詳細介紹了原版繪本、優質音頻、趣味動畫、自然拼讀資源、分級讀物與橋梁書等六大資源的精選和分階段使用方法,是一本低門檻、簡單易行的「傻瓜式」實操指導書。
關於我們:
童花樹(Blooming Tree)由想媽(著有《0-6歲:從嬰語到英語》)所創立,旨在通過系統研究與實踐,幫助父母構建以「愛」為基石的家庭英語啟蒙體系,為父母提供中國孩子不同年齡及英語水平的學習秘籍,無條件分享各類優質啟蒙資源,打造家長線上線下交流社區,讓更多的孩子在愛的引領下,從嬰語走向英語。
參與討論,請加入童花樹英語俱樂部QQ群
童花樹英語俱樂部6-歲A群號(428665137)(已滿)
童花樹英語俱樂部6-歲B群號(368017357)
童花樹英語俱樂部6+歲群號(21772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