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或者說不知道,更有不少人表示看不懂、也不願意去看這部劇。
也的確,這部電視劇裡既沒有「帥哥」也沒有「美女」,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歷史常識也根本弄不清誰是誰。很多人心裡會想:帝王心術與臣子的權謀與自己何關?明朝早已是歷史的塵埃,翻出來去評說又有何益?
但我想說的是,這不僅是一部基於正史又經過藝術渲染的歷史大劇,更是一部教人為人處世、謀身守正的「神劇」。古老的「職場法則」在《大明王朝1566》中展現的是淋漓盡致,更是讓我們明白了權利爭鬥的背後永遠是看不清楚的人心。
本文主要講述周雲逸被廷杖和呂芳、馮保「父子」間的對話,為各位展示什麼是古老的「職場法則」,以及如何化解不利的場面。
欽天監作為明朝管理天文氣象的機構,不外乎是掌管觀察天象,推算節氣、曆法等事,那作為監正的周雲逸為何會被廷杖了?
原來在嘉靖三十九年,入冬後並沒有下雪,再加上嘉靖帝「修玄」的宮殿失火被燒。一時間是人心惶惶,有民間傳言說:是上位者失德,引發天怒,所以才有這「不祥之兆」。
相信「瑞雪兆豐年」大家都知道意思吧,封建社會農業生產極度依賴天氣,冬天不下雪是個什麼後果?再加上皇帝酷愛修道,並自認為有成,可修道的萬壽宮都被燒了,這叫人如何不去胡亂猜想了?
於是嘉靖帝找來周雲逸,讓他想辦法證明入冬不下雪與人事無關。按理說周雲逸在面對皇帝的要求時,只需要提供一個說的過去的「對策」,這件事就算是過關了。可是周雲逸沒有,他直言道這一切都是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等才引發出的怪異天象。
好嘛,大領導是讓他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讓他來添堵的,答非所問下就有了開局周雲逸被廷杖的一幕。
隨著周雲逸被杖斃,可事情並沒有結束。諸位不妨想一想,一個正五品管天象的官員,如何得知朝廷的歲入和開支了?而且還把矛頭指向了上位者,這叫嘉靖帝如何不去猜測周雲逸此舉背後必然有人指使了?這種對事物的聯想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啊!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出,領導安排的任務,下屬員工只需要完成就好,份外之事不要去摻和。
《論語·泰伯》裡孔子就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由周雲逸廷杖的劇情引出了時任東廠提督太監的馮保,沒錯,就是萬曆年幼時,號稱明朝政治權利三駕馬車之一的馮保(另外兩位是李太后和張居正)。
此時的馮保根本沒有意識到,他要對周雲逸的杖斃負責,因為廷杖分為「用心打」和「著實打」。作為監刑官,所有人都只會認為「用心打」是他的授意,而不會去追根朔底去說君王的不是。
面對仍然沒有下雪的情況,嘉靖帝只得頒發「罪己詔」,詔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並於玉熙宮齋戒祈雪。
半夜,朝野上下盼望已久的降雪悄然而至,發現下雪的小太監們高興的直呼「大明下雪了」,只這一句,可見其中有多少故事。而我們的馮保馮公公在聽到呼喊後,先是喝止了眾人,就在我以為這是皇宮中不得喧譁時,馮保宣布這是天降瑞雪,然後自言道要先去稟告嘉靖帝,其次去司禮監告訴他的「義父」呂芳。
這種越級上報在現代來說倒也不算什麼大問題,但問題是馮保這番「迷之操作」簡直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馮保想去給嘉靖帝第一個報喜,並想趁機討賞時,就犯了幾個很嚴重的錯誤。
首先他嚴禁其他人出聲,自己去報喜,這就讓最初發現下雪的其他內侍「懷恨在心」,從而引發了小太監去司禮監「告狀」。
其次他錯估了嘉靖帝的「冷漠」,或者說他高估了自己的身份,興致勃勃的去給嘉靖報「祥瑞」,結果了?並沒見到皇帝,自然也不會有賞賜。
如果說這兩點引發的後果還不算太壞,那麼隨著小太監的稟報,司禮監的「掌印」、「秉筆」等一干人等就明確的給馮保這種行為定了性,認為他是想「取而代之」,甚至他的義父呂芳也開口嘲諷說:
「我還以為皇上一高興,就讓你進了司禮監了呢!我們這些人,也是該挪挪地兒了。」
只幾句話,就嚇得提督東廠的馮保跪在地上認錯不說,還自扇耳光,可是啊已經晚了,呂芳一行人理都沒理他,往玉熙宮議事去了。
劇情發展到這裡,未來大明執政三駕馬車之一的馮保,在此刻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機。如果他不做點什麼去彌補和挽救,那麼他的下場可想而知。而他接下來的一系列「自救操作」,完全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玉熙宮議事結束後,呂芳等人回到司禮監,在院子裡,我們看到了仍跪在雪中的馮保,呂芳叫人喊他起來時,才發現馮保已經被凍僵了。待呂芳命人將他救醒,馮保仍然是告罪求饒,在他一番真情流露下,身為「內相」的呂芳也不由動容。
你看,從這件事裡我們就得出一個教訓,辦錯事不要緊,要緊的是認錯和補救啊。馮保在面對危機時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知,意識到能救他的只有呂芳,所以他在最開始求饒無果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認錯的態度和表示他沒有「異心」。
其中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但剩下的就是馮保對呂芳內心的把握,畢竟他們是「父子」。人心難道不是肉長的嗎?當然是!所以這時候呂芳就說了:
「跟了我那麼多年了,天天教著,牛教三遍也會撇繩了,瞧你那囂張氣。為了急著往上爬,你二十九打si了周雲逸,今天又搶著去報祥瑞,我不計較你,可宮裡這麼多人能不記恨嗎?還有周雲逸那麼多同僚,還有裕王!」
只這一番話,就說出了馮保之前所作所為,皆是取禍之道啊。半是真心半是私心的呂芳點出了馮保要想安穩長久,就唯有去裕王府給裕王之子做「大伴」,並教了他兩句話。
一是文官們說的做官要三思,什麼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
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叫思危。
躲在人家都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
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錯了?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做思變。
那武官們說的那句話了?謂之曰:置之si地而後生。
說到這,我不禁感慨,華夏數千年歷史,除去青史留名之輩,但凡能身居高位者,又有幾個沒有過人之處了?
就拿呂芳來說,當他聽到下雪的消息時,在眾人面前說的是:「皇上,有德呀!」然後在去玉熙宮議事的路上,讓內侍們大聲歡呼「天降瑞雪了」,與馮保的行為一對比,如何當不起一個「高」字了。
再說馮保,他心裡想著是往上走,這有錯嗎?當然沒有,只是他忘記了或者說忽略了「規矩」,所作所為想的只有自己,結果他遭遇了「公關危機」,若不是他孤注一擲,後果難料啊。
(本文配圖部分取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