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職場法則」,在《大明王朝1566》中如教科書般展現

2020-09-04 靜夜長風

對於《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或者說不知道,更有不少人表示看不懂、也不願意去看這部劇。

也的確,這部電視劇裡既沒有「帥哥」也沒有「美女」,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歷史常識也根本弄不清誰是誰。很多人心裡會想:帝王心術與臣子的權謀與自己何關?明朝早已是歷史的塵埃,翻出來去評說又有何益?

但我想說的是,這不僅是一部基於正史又經過藝術渲染的歷史大劇,更是一部教人為人處世、謀身守正的「神劇」。古老的「職場法則」在《大明王朝1566》中展現的是淋漓盡致,更是讓我們明白了權利爭鬥的背後永遠是看不清楚的人心。

本文主要講述周雲逸被廷杖和呂芳、馮保「父子」間的對話,為各位展示什麼是古老的「職場法則」,以及如何化解不利的場面。

欽天監作為明朝管理天文氣象的機構,不外乎是掌管觀察天象,推算節氣、曆法等事,那作為監正的周雲逸為何會被廷杖了?

原來在嘉靖三十九年,入冬後並沒有下雪,再加上嘉靖帝「修玄」的宮殿失火被燒。一時間是人心惶惶,有民間傳言說:是上位者失德,引發天怒,所以才有這「不祥之兆」。

相信「瑞雪兆豐年」大家都知道意思吧,封建社會農業生產極度依賴天氣,冬天不下雪是個什麼後果?再加上皇帝酷愛修道,並自認為有成,可修道的萬壽宮都被燒了,這叫人如何不去胡亂猜想了?

於是嘉靖帝找來周雲逸,讓他想辦法證明入冬不下雪與人事無關。按理說周雲逸在面對皇帝的要求時,只需要提供一個說的過去的「對策」,這件事就算是過關了。可是周雲逸沒有,他直言道這一切都是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等才引發出的怪異天象。

好嘛,大領導是讓他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讓他來添堵的,答非所問下就有了開局周雲逸被廷杖的一幕。

隨著周雲逸被杖斃,可事情並沒有結束。諸位不妨想一想,一個正五品管天象的官員,如何得知朝廷的歲入和開支了?而且還把矛頭指向了上位者,這叫嘉靖帝如何不去猜測周雲逸此舉背後必然有人指使了?這種對事物的聯想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啊!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出,領導安排的任務,下屬員工只需要完成就好,份外之事不要去摻和。

《論語·泰伯》裡孔子就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由周雲逸廷杖的劇情引出了時任東廠提督太監的馮保,沒錯,就是萬曆年幼時,號稱明朝政治權利三駕馬車之一的馮保(另外兩位是李太后和張居正)。

此時的馮保根本沒有意識到,他要對周雲逸的杖斃負責,因為廷杖分為「用心打」和「著實打」。作為監刑官,所有人都只會認為「用心打」是他的授意,而不會去追根朔底去說君王的不是。

面對仍然沒有下雪的情況,嘉靖帝只得頒發「罪己詔」,詔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並於玉熙宮齋戒祈雪。

半夜,朝野上下盼望已久的降雪悄然而至,發現下雪的小太監們高興的直呼「大明下雪了」,只這一句,可見其中有多少故事。而我們的馮保馮公公在聽到呼喊後,先是喝止了眾人,就在我以為這是皇宮中不得喧譁時,馮保宣布這是天降瑞雪,然後自言道要先去稟告嘉靖帝,其次去司禮監告訴他的「義父」呂芳。

這種越級上報在現代來說倒也不算什麼大問題,但問題是馮保這番「迷之操作」簡直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馮保想去給嘉靖帝第一個報喜,並想趁機討賞時,就犯了幾個很嚴重的錯誤。

首先他嚴禁其他人出聲,自己去報喜,這就讓最初發現下雪的其他內侍「懷恨在心」,從而引發了小太監去司禮監「告狀」。

其次他錯估了嘉靖帝的「冷漠」,或者說他高估了自己的身份,興致勃勃的去給嘉靖報「祥瑞」,結果了?並沒見到皇帝,自然也不會有賞賜。

如果說這兩點引發的後果還不算太壞,那麼隨著小太監的稟報,司禮監的「掌印」、「秉筆」等一干人等就明確的給馮保這種行為定了性,認為他是想「取而代之」,甚至他的義父呂芳也開口嘲諷說:

「我還以為皇上一高興,就讓你進了司禮監了呢!我們這些人,也是該挪挪地兒了。」

只幾句話,就嚇得提督東廠的馮保跪在地上認錯不說,還自扇耳光,可是啊已經晚了,呂芳一行人理都沒理他,往玉熙宮議事去了。

劇情發展到這裡,未來大明執政三駕馬車之一的馮保,在此刻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機。如果他不做點什麼去彌補和挽救,那麼他的下場可想而知。而他接下來的一系列「自救操作」,完全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玉熙宮議事結束後,呂芳等人回到司禮監,在院子裡,我們看到了仍跪在雪中的馮保,呂芳叫人喊他起來時,才發現馮保已經被凍僵了。待呂芳命人將他救醒,馮保仍然是告罪求饒,在他一番真情流露下,身為「內相」的呂芳也不由動容。

你看,從這件事裡我們就得出一個教訓,辦錯事不要緊,要緊的是認錯和補救啊。馮保在面對危機時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知,意識到能救他的只有呂芳,所以他在最開始求饒無果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認錯的態度和表示他沒有「異心」。

其中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但剩下的就是馮保對呂芳內心的把握,畢竟他們是「父子」。人心難道不是肉長的嗎?當然是!所以這時候呂芳就說了:

「跟了我那麼多年了,天天教著,牛教三遍也會撇繩了,瞧你那囂張氣。為了急著往上爬,你二十九打si了周雲逸,今天又搶著去報祥瑞,我不計較你,可宮裡這麼多人能不記恨嗎?還有周雲逸那麼多同僚,還有裕王!」

只這一番話,就說出了馮保之前所作所為,皆是取禍之道啊。半是真心半是私心的呂芳點出了馮保要想安穩長久,就唯有去裕王府給裕王之子做「大伴」,並教了他兩句話。

一是文官們說的做官要三思,什麼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

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叫思危。

躲在人家都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

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錯了?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做思變。

那武官們說的那句話了?謂之曰:置之si地而後生。

說到這,我不禁感慨,華夏數千年歷史,除去青史留名之輩,但凡能身居高位者,又有幾個沒有過人之處了?

就拿呂芳來說,當他聽到下雪的消息時,在眾人面前說的是:「皇上,有德呀!」然後在去玉熙宮議事的路上,讓內侍們大聲歡呼「天降瑞雪了」,與馮保的行為一對比,如何當不起一個「高」字了。

再說馮保,他心裡想著是往上走,這有錯嗎?當然沒有,只是他忘記了或者說忽略了「規矩」,所作所為想的只有自己,結果他遭遇了「公關危機」,若不是他孤注一擲,後果難料啊。

(本文配圖部分取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566》中的3句名言,讀完受益匪淺
    》,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長智」的電視劇,但是在看完《大明王朝1566》之後,我才發現《大明王朝1566》才是真正的「長智」神劇。 2007年,《大明王朝1566》來了,並被湖南衛視買斷5年的放映權,那時候湖南衛視最火的電視劇有《又見一簾幽夢》、《綠光森林》、《醜女無敵》、《一起來看流星雨》、《回家的誘惑》等,像《大明王朝1566》這樣燒腦、需要歷史學基礎的電視劇並不討好。而且播出時間為晚上10點,看完沒有回放,網絡也不能播放,好好的一部劇就像被雪藏的小媳婦一樣,暗淡於小黑屋內。
  • 《大明王朝1566》,何以能高度還原明朝的真實政治生態?
    不過,《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歷史劇,確是可圈可點的佳作。《大明王朝1566》,整部劇的氛圍同其布景、光線、色彩一樣,充滿了陰鬱、灰暗的基調。每一個出場人物,都給人以壓抑的感覺。可是,這種設定,恰恰真實地襯託出嘉靖一朝的政治氛圍——在剛愎自用又馭下有術的嘉靖皇帝的統治下,朝堂上下拉幫結派,相互攻訐,既為了爭權,更為了自保。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年,如編劇劉和平所說:「家國不分、朝廷不分。具體來說,紫禁城乾清宮是分界處,乾清門以外是國,門以內是家;門以外是朝,門以內是廷。明朝皇帝可以不經過法律程序直接在『廷』內、也就是在皇帝家裡,將大臣杖斃。」
  • 靜水深流的《大明王朝1566》
    很有意境,想起林白的《過程》,「八月就是八月/八月我守口如瓶/八月裡我是瓶中的水/你是青天的雲。」現在就是流火的八月,大雨後的八月,橙色警報的八月,恐懼後充滿希望的八月,死亡與重生合謀的八月。看到這句話,想到白色田野和金色麥浪的八月。八月,我再看《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即有針鋒相對的庭辯,直入主題,劍拔弩張。
  • 胡宗憲:《大明王朝1566》中的「小媳婦」
    劉和平創作的《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01月0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同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2007年1月8日在湖南衛視首播,獲得豆瓣9.5的好評。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架空也好,宮鬥也罷,抑或是從故紙堆中翻出某個古代人物大做文章,都與真正的歷史精神、歷史情懷相去甚遠。 過去一年,和歷史沾邊的國產劇數來數去,也只有一部《長安十二時辰》收穫了較好的口碑,其他如《大明風華》《鶴唳華亭》等,顯然都不能令人十分滿意。
  • 高分巨作《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是張黎導演的。它的視角和立意與眾多電視劇完全不同。但無疑是一部超時空的好作品。豆瓣評了9.7的高分。而同一導演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也是9.7的高分。我們能看出來,《大明王朝1566》雖然演義的是歷史,可反映的確是當下,它的一切權謀和當下的官場非常接近,看幾處橋段,比如「鐵王座之爭」,完全可以契合到當下的權謀爭奪中的一個例子。
  • 《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還有可堪入目的歷史劇嗎?
    「真實的」海瑞大明王朝中誰最難演?非海瑞海剛峰莫屬。只要認真觀看《大明王朝 1566》的觀眾,就會發現,海瑞這個角色根本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看似剛正不阿的海瑞是一個有計謀,甚至有點腹黑的角色。「癲狂」楊金水《大明王朝》中老戲骨如雲,然而在一群大腕兒當中,王勁松依然憑藉著他過硬的演技在《大明王朝》演技最好的演員中有著一席之地。雖然全劇中楊金水的戲份並不算很多,但楊金水的人設非常複雜。除了要上通下達,還得左右逢源,面對的群體和人物太多,每面對一種人物和事件都要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不過,《大明王朝1566》已閱數遍,今天姑且不提。今天著重給推薦另外一部劇,這部劇目前豆瓣評分9.7分,同《大明王朝1566》不相上下。如果《大明王朝1566》敢說自己是第二,那這部劇就敢說自己是第一,這就是王冰、呂中、馬少驊主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和《大明王朝1566》裡的胡宗憲 學學職場生存之道
    說來慚愧,《大明王朝1566》這個劇我是去年才看的。也不是因為權謀劇的設定對我這個女性觀者不友善,起初是因著看了一些海瑞的片段,實在是對於這樣的正義化身無感,所以觀劇一直沒有進度。幸運的是一直有人向我力薦此片,才使心存偏見的我沒有錯失此片。
  • 13年來,因為一個角色,這部戲一直接近《大明王朝1566》
    文本小立一提到《大明王朝1566》,看到他的人總會有讚美之詞,甚至貶義詞「神劇」也成了這齣戲中的褒義詞,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7分,在國內劇中排名第一。可以說《大明王朝1566》早就出名了,即使你沒見過,你也聽過。
  • 我最喜歡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刷到《大明王朝1566》,完全是個意外。那是幾年前我工作需要熬夜,刷視頻就成了那段時間打發無聊和排遣困意的一個辦法。評分高的且對我胃口的電影,基本刷得差不多了,就去翻翻電視劇,本來想去刷一下評分很高的《康熙王朝》,但覺得太長了,而且以前斷斷續續也看過一點,大概的劇情也知道些,就不太想看。    當我把點開的視頻關掉,繼續尋找時,系統給我推薦了幾部類似題材的劇。
  • 《大明王朝1566》古怪的模範官員
    歷時近三個月,斷斷續續地把《大明王朝1566》重新看了一遍。正如《雍正王朝》,或者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不管什麼時候看,也不管看了幾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觸。萬曆十五年正好是歷時18年的隆萬大改革的結尾,而這部《大明王朝1566》則正是開啟了這場改革的序幕。
  •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星期五言:《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首播,如今已經走過了13年。從筆者看來這13年裡,國產歷史劇沒有哪一部劇能夠超過它。在豆瓣上超過10萬的觀眾給出了9.7高分,還曾獲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最佳美術獎等獎項。另外,這部劇可謂是大牌雲集,主演都是老戲骨如陳寶國、倪大紅、王勁松、黃志忠等等。
  •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星期五言:《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首播,如今已經走過了13年。從筆者看來這13年裡,國產歷史劇沒有哪一部劇能夠超過它。在豆瓣上超過10萬的觀眾給出了9.7高分,還曾獲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最佳美術獎等獎項。另外,這部劇可謂是大牌雲集,主演都是老戲骨如陳寶國、倪大紅、王勁松、黃志忠等等。
  • 做好3點可與《大明王朝1566》一較高下
    不少觀眾直言,以《山河月明》的演員陣容,這要趕超的不是《大明風華》而是《大明王朝1566》吧!的確,以這個陣容,做好3點可與《大明王朝1566》一較高下!1:各個角色戲份合理搭配近日,《大明風華》的劇情迎來巨大轉折,王學圻飾演的朱棣在榆木川下線。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想到了另一部劇——《琅琊榜》。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
  • 最好的古裝片——《大明王朝1566》
    最值得看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導演張黎,演員都是老戲骨。
  • 17年了,如果《大明王朝1566》敢稱第二,這部劇就敢說第一
    不過,《大明王朝1566》已閱數遍,今天姑且不提。今天著重給推薦另外一部劇,這部劇目前豆瓣評分9.7分,同《大明王朝1566》不相上下。如果《大明王朝1566》敢說自己是第二,那這部劇就敢說自己是第一,這就是王冰、呂中、馬少驊主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想到了另一部劇——《琅琊榜》。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用導演團隊的話說,他們希望1566出來後,大家能對電視劇這個藝術分類有全新的認知。結果他們也確實做到了,1566在藝術層面的水平不說絕後,至少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