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場河沿線的大豐鹽場

2020-12-26 新蘇北文學

夙沙氏煮海為鹽,從滷鹹聲。春秋管仲開創「鹽鐵官鹽」,江山社稷。長卷《鹽鐵論》,開創官退民進先例。這沾滿鹹味的史頁上,演繹著無數朝代的興衰成敗。黃海,波濤洶湧。泥沙,隨潮聲在盡頭沉積,壘起片片苦澀的海灘。早在春秋戰國時,我們的先民們靠海吃海,靠水吃水,在無垠的海灘上壘灶煮海,「煙火三百裡,灶煎滿天星」,瀰漫了數千年的煮海為鹽的煙火燻紅了海灘上的一片片鹽蒿草。

據史書記載,大豐煎鹽的歷史,大致可以上溯到西漢或者更早一些。南北朝時,有「海中沙洲鹽亭百二十三所」的文字記載。唐初沿海沙洲並陸,鹽業趨於興旺,唐武德九年(626),朝廷在海陵縣(今泰州)設置鹽官管理鹽業產銷。大豐時為海陵縣的海濱鹽場,自此開始了延續千年的鹽業文明。北宋年間,朝廷在兩淮設有鹽場管理體制,大豐境丁溪、竹溪、南八遊、北八遊、紫莊等5個鹽場(元代更名為丁溪、小海、草堰、白駒、劉莊5場)屬之。從南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年,大豐的鹽產量一直為淮南各鹽場之冠,且質地也好。大豐的鹽通過水陸交通銷往全國的四面八方,惠及全國各地。

大豐鹽場概況古老的大豐,原本是海鹽生產重地,一派生機盎然,它東倚黃海,有著112公裡長的海岸線,沿海灘涂廣闊、地勢平坦。浩瀚的大海、廣闊的灘涂、茂密的鹽蒿草蕩,是鹽民「煮海為鹽」取之不竭的「糧倉」。古人曾經說過:「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海鹽成就了揚州、泰州、淮安、鹽城等名城重鎮,也使大豐的草堰、白駒、劉莊、小海、西團、沈灶等小集鎮浸透著濃濃的鹹香。

黃海,波濤洶湧。泥沙,隨潮聲在盡頭沉積,壘起片片苦澀的海灘。早在西漢時,我們的先民們靠海吃海,靠水吃水,在無垠的海灘上壘灶煮海,「煙火三百裡,灶煎滿天星」,瀰漫了數千年的煮海為鹽的煙火燻紅了海灘上的一片片鹽蒿草,這就是大豐的根。

這裡原本大海,濤聲漫境,隨著海岸線不斷東遷,成長為海邊灘涂。先民們在漲潮時潮水不及的近海灘涂上,經過整平壓實,就成了理想的煮鹽場所。另在大片灘涂上,到處生長著高稈蘆葦和獐毛草、白茅草,還有鹽蒿及矮稈雜草等,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的天然的煮鹽燃料。然而,江淮之間煮海為鹽的時間,卻比山東沿海晚了數百年。根據史料記載,第一位在江淮間興起煮海為鹽之業的是吳王劉濞。是劉濞最早發現了江淮沿海的這塊寶地,在古老的海陵大地上,開始書寫出中國淮鹽歷史的宏偉篇章。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十二年( 前195),吳王劉濞在封國(古揚州),「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為鹽」,以增加財源,擴張勢力。從此,開創了大豐鹽業生產的歷史。

歷經兩千餘年的歷史沉澱,這裡的一切無不打上「鹽」的烙印,散發著濃鬱的鹹鹵味。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這裡的河曾經是運鹽的河,這裡的土曾經是出滷的土,都與鹽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就連從南到北全境域的地名,也無不深深蘊含著海鹽文化的意蘊。

經濟和文化猶如地區發展的兩翼,文化伴隨經濟而生,最終會積澱成為一個地方的靈魂。自從第一枚酷似月牙形狀的人的腳印踏上這片泥沙的海灘,大豐就開始了她獨具風格的文明史。無論是早期匆匆捕魚拾貝的漁民,還是後來安營紮寨煮海為生的鹽民;無論是從啟海遷來墾荒植棉的老鄉,還是「上山下鄉」從四面八方漂泊而來的移民;從當初第一個英勇無畏的探險到此的「下草灣人」,到今天意氣風發、闊步前進的大豐人民,千百年來,正是他們創造了這裡的歷史,創造了這片土地燦爛的鹽業文明、農業文明和溼地文明。

大豐灘涂虎斑水

(一)劉莊場

始建於五代十國,初稱紫莊(《太平寰宇記》有載)。宋紹興十八年(1148),因王晌措置,創添五場,其中就有劉莊場。至民國元年(1912),並歸草堰場。至此,劉莊場歷時800多年終結。

弘治《運司志》載:「裡至,北至淮安分司三百七十裡,南至運司(揚州)三百二十裡;北至伍佑場五十裡,南至白駒場十八裡。……泉溪墩(也稱前溪墩)場北三十裡。」

明嘉靖三十年劉莊場圖

雍正《兩淮鹽法志》載:「劉莊場東至海四十五裡,西至圍子河十五裡,南至白駒場界九裡,北至伍佑場界三十二裡。」「 運鹽河由西南經興化至高壩,南由白駒、草堰等場至泰壩。場北有泉溪,場西北有新港、黃浦港,場南有橫子港,場西有筆濫港,場東有七灶河,東北有八灶河、小團河、大團河。範公堤一道,南自白駒場界,北至伍佑場界止。」

清乾隆十三年劉莊場圖

光緒《兩淮鹽法志》載:「劉莊場在興、東兩邑之間,境歸興化兼轄,舊隸淮安分司。乾隆元年(1736),改隸泰州,距分司八十裡。東至鬥龍港,即牛灣河,西止圍子河,南至白駒,北至伍佑,範堤亙南北,長五千五百九十一丈,沿堤串場河一道,堤東西團灶撇舍二十餘處,列潮墩二十座,場北舊有泉溪,西北有新港,南有橫子港,西南有筆濫港,東有七灶河,東北有八灶河、小團河、大團河。今之灶地包環草、伍兩場腹裡,以致東不通洋,滷氣日薄,各處港河潮汐既隔亦漸於墊,自七灶河以下舊有嚴家環尾閭,猶可稽考。場轄有青龍、八灶、大團三閘。土壩循例春堵秋啟。光緒十四年(1888),挑浚八灶、大團兩河,兼越河各一道,水利稱便,運鹽河由白駒、草堰經海道口掣驗而達泰壩,凡一百九十裡,若運自大團逐垣遠二十五裡,緝私隘口大團、青龍、八灶三閘以及白駒交界等處,而以大團為最扼要。」

(二)白駒場

始建於五代十國,初名「北八遊」(《太平寰宇記》有載),清乾隆元年(1736),並歸草堰場,白駒場單獨存在的時間,先後有800多年歷史。其實白駒場早在清順治十六年(1659),奉文清查新漲淤沙,遂作沙蕩升科。至康熙十六年(1677),就「地不產鹽,灶不煎燒。」

弘治《運司志》載:白駒場裡至「北至淮安分司三百八十裡,南至泰州一百八十裡,至運司(揚州)三百裡;東南至草堰場三十裡,北至劉莊場十八裡。」

明嘉靖三十年白駒場圖

雍正《兩淮鹽法志》載:「白駒場東至戚家團,西抵興化海溝河,南界草堰場,北界劉莊場。」「運鹽河東屬泰州,西屬興化縣,南至草堰場界,北至劉莊場界,場西海溝河,場西南白塗河,俱自興化縣一百二十裡到場。逾運鹽河東經牛家(灣)河閘口下注入海,牛家(灣)河東三十裡至戚家團,又三十裡至鬥龍港木椿,系前明制以防海者,到清朝(清雍正時)開海,遂不復設木椿,下線通海迂迴曲折百餘裡始至大洋,其運鹽出場,西由海溝經興化至高壩共二百四十裡,南由草堰至泰壩一百七十五裡。」「範公堤一道,亙南北,西居民,東草蕩,東南十五裡有馬家舍,東三十裡有戚家團、朱家團、瓜蔞團,共東西北三團,團之下鬥龍港兩岸數十裡許,北屬劉莊場,南屬草堰場。」「石閘四,場北二,場南二,建範公堤上,四支合一下牛家灣河,系高寶興泰四州縣洩水之門,場北近場第一閘,名牛家閘。」

(三)草堰場

唐代為鹽城監、海陵監交接之地,當有漁鹽生產活動。五代十國(907—960),始建南八遊場,北宋範仲淹修築範公堤時,以草築堰,故名草堰,從此更名為草堰場。草堰場至1956年底全部廢灶興墾止,共有1000多年歷史。

明嘉靖三十年草堰場圖

弘治《運司志》載:草堰場裡至「西南至分司(泰州)一百五十裡,至運司(揚州)二百七十裡;北至白駒場,南至丁溪場八裡,北至鹽城縣一百二十裡,西至安豐(屬興化)巡檢司六十裡。」

雍正《兩淮鹽法志》載:草堰場「東至海,西至興化縣界,南至小海場界,北至白駒場界,運鹽河自石閘由串場河至高壩二百九十裡,至泰壩一百五十裡。範公堤一道,南自小海場界,北至白駒場界。閘一座,西通泰州興化,運河北通各團,海河在場之北,以為蓄洩。」

清乾隆十三年草堰(白駒並場)場圖

光緒《兩淮鹽法志》載:「草堰場隸屬東臺、興化兩縣境,東至海,西至串場河興化縣界,南至丁溪之小海舊場,北至劉莊界。範堤南自丁溪,北至劉莊合白駒舊場共長五千一百四十丈,計三十裡有奇,堤外潮墩舊設十有八,新增六座。距分司(東臺)二十八裡。運鹽河自石閘南串場河經丁溪、何垛至泰壩一百四十五裡。緝私隘口六處,曰:圍子港、五孔閘、白塗河、海溝河、吉六港、東洋河口。」

又據民國《中國鹽政實錄》載:「草堰場隸於東臺縣,位縣城東北,南界距縣城5,18公裡,北界距縣城161,28公裡,鹽場公署駐西團鎮,場境轄沈灶市(丁溪並場)、小海鎮(小海並場)。全境東至黃海,北至鬥龍港,南至海堰鄉,西至興化縣瓜蔞鄉。全場東西距離92公裡,南北距離144公裡。南與安梁場毗連。」

(四)小海場

始建於五代南唐國,時稱竹溪場,後改稱小海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小海場並歸丁溪場。小海場單獨存在的時間有900多年歷史。

明嘉靖三十年小海場圖

弘治《運司志》載:小海場裡至「西至分司(泰州)一百五十裡,運司(揚州)二百七十裡;北至白駒場三十裡,南至丁溪八裡,北至鹽城縣一百二十裡,西北至安豐(屬興化)巡檢司六十裡。」

《揚州府志》載:「小海場有虎墩,範仲淹築堤捍海經虎墩即此地。」

清乾隆十三年小海場圖

雍正《兩淮鹽法志》載:小海場「東至海,西至興化縣,南至丁溪場七裡,北至草堰場。運鹽河自範公堤閘口南,由串場河經丁溪、何垛等場至泰壩共一百五十六裡,西經興化縣至高壩共二百三十裡。」「範堤一道,南至丁溪場界,北至草堰場界。」

(五)丁溪場

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鹽城九場,就有丁溪場名稱。南宋初鹽業生產已初具規模:「丁溪場三十六灶,紹興二十七年(1157),歲煎鹽三十三萬零八百五十石。」(《宋會要輯稿》)。民國20年(1931),丁溪場連同小海並場,撤併於草堰場。丁溪場單獨存在的歷史近1000年之久。

明嘉靖三十年丁溪場圖

弘治《運司志》載:丁溪場裡至「南至分司(泰州)一百四十裡,至運司(揚州)二百六十裡;北至小海場七裡,南至何垛場十八裡,西至興化縣一百二十裡,西北至安豐(屬興化)巡檢司六十五裡,北至鹽城縣一百二十裡。」

清乾隆十三年丁溪場圖

雍正《兩淮鹽法志》載:丁溪場「東至海,西至興化一百裡,南至何垛場十八裡,北至小海場五裡。」「運鹽河由石閘南,串場河經何垛場至泰壩共一百五十五裡,西經興化至高壩共二百二十一裡。範公堤一道,南自九裡墩,北至煙墩。閘一座在本場之南,曰:南閘,其水南自泰州會江淮之水,由東寺橋折場後又西折,由永寧橋環繞於一場之中。」

光緒《兩淮鹽法志》載:「丁溪場在東臺境,西至興化、東臺界,南至何垛,東距海,北本小海境,小海歸併後,遂與草堰接壤,範公堤南自何垛九裡墩,北至草堰界,合小海而計長二千三百二十七丈五尺二,場堤外列潮墩十七,場署(沈灶)距分司(東臺)五十裡,離小海十八裡。正場之南有閘,曰:南閘,其水南自泰州會江淮之水,由東寺橋折而西循永寧橋環繞一場之中。丁溪有四壩,用以禁私,今都不存。小海有閘二,曰正閘,曰越閘,丁溪海口,曰天開河,即俗呼古河,今海口東遷,曰竹港,小海曰王家港,近淤淺不通宣洩,運鹽河由石閘南串場河經何垛以達泰壩,共計一百四十五裡,走私隘口向有十二處,今並為總隘七處,正場四處,曰九裡庵,曰丁溪閘,曰沈灶關,曰古河口,並場三處,曰小海閘,曰小海關,曰萬盈墩。」

(六)何垛場

始創於五代十國時期。民國30年(1941),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東臺的兩淮鹽務管理局後,東臺、何垛兩場合併,稱東何總場,下轄安梁、東臺、何垛3場,此時何垛場的新鹽區大部分在今大豐境。

清乾隆十三年何垛場圖

《中國鹽政實錄》載:「東何場分九灶,南為新亭灶曹昌丿;北為川東灶;東為孫家丿、江家丿、東套灶;西為潘丿灶、華丿灶、顧丿灶。東西距離最近四十餘裡,南北最近約三十裡。」其實何垛場早在明末清初就把產鹽重點移至今大豐境的潘丿、大橋一帶了。清順治十六年(1659),何垛場興築鎮海墩(又名川港岸墩),位大橋鎮東南三裡;定海墩(又名金家丿)位潘丿東一裡;塌港岸墩,位潘丿北六裡。乾隆十三年(1748),何垛場興築15個潮墩,其中就有13個在今大豐潘丿、大橋一帶,它們分別是葉家鍋、朱家鍋、解家鍋、獐茅套、塌港岸、冷家環、北蕩、潘家丿、江家丿、陳柏鍋、鄒八撇、北川港、觀音柳(以上均在今大橋鎮境內)。上述事實說明,從清代開始,何垛場的產鹽重點地區是在今大豐境潘丿、大橋一帶。

(七)伍佑場

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明末灶區已發展到今大豐境方強一帶,清末就迅速發展到了今大豐的三龍一帶。

清乾隆十三年伍佑場圖

乾隆十二年(1747),鹽政吉慶於通泰各場修築潮墩時,潮墩已築到小泡港、西漕港、陳家港、三總一帶(均在今新豐鎮的方強地區)。光緒九年(1883),署淮揚道徐文達在通泰兩屬各場築墩,伍佑場筑西漕口、牛汪塘、老墩子潮墩,均在今大豐三龍境內。這時伍佑場的鹽業近30%在今大豐新豐、三龍一帶。

註:1、上述鹽場圖選自明嘉靖《兩淮鹽法志》和清乾隆《兩淮鹽法志》

2、文字多選自鄒迎曦主編《大豐鹽政志》

二、大豐各鹽場對國家的貢獻

大豐在串場河沿岸有7大鹽場,佔兩淮30個鹽場的23,3%,而食鹽產量卻佔兩淮總產的30%—40%,由此可見,大豐各鹽場歷史時期對國家的貢獻是很大的。鹽稅是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稅目和稅額。鹽稅一般佔國家財政收入的50%,元代鹽稅最重,佔全國財政收入的50%—80%。

(一)鹽產。

歷史時期大豐各鹽場鹽產(額產)統計表

表一
表二

註:1、表中除宣統年間為實產外,餘為額產。

2、計量單位:A 每石50斤;B每引:大引400斤,小引200斤;C每桶200斤;D每柦100斤。E司馬秤每柦127斤。

3、本表取材於《宋會要輯稿》、明弘治《運司志》、明嘉靖《兩淮鹽法志》、清乾隆《兩淮鹽法志》、清雍正《兩淮鹽法志》、清嘉慶《兩淮鹽法志》、清光緒《兩淮鹽法志》、《南鹺志要》、《鹽法通志》

4、何垛、伍佑兩場明以前與大豐無涉,明末清初以來,逐步在大豐地域置灶煎鹽,清代何垛場產鹽區50%、伍佑場產鹽區30%在大豐。

5、表中空格未填,是缺資料。

(二)鹽稅

鹽稅是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稅目和稅額。鹽稅一般佔國家財政收入的50%,元代鹽稅最重,佔全國財政收入的50%—80%。

歷代鹽稅徵榷以灶戶和鹽商為對象。以灶戶為納稅人的稱灶課,其中一部分為官撥滷地草蕩的地租,一部分為鹽丁承擔的徭役;以鹽商為納稅人的稱商課或引課;實即政府的專賣利益。灶課多納實物(鹽貨),商課多納糧錢。

「自古煮鹽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為最」,這是千百年來人民對於兩淮鹽利的一致評價。雍正《揚州府志·鹽法》載:「吳王濞封廣陵,煮海為鹽,國無賦而用饒,此兩淮鹽利見於載籍之始。」唐宋以後,鹽利之巨,竟居天下賦稅之半,《宋史·食貨志》云:「唐乾元初,第五琦為鹽鐵使,變鹽法,劉宴代之,當時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北宋元祐間(1086—1094),淮鹽與解池等,歲六百萬緡,佔唐天下之賦三分之二。南宋紹興末年(1162),泰州海陵一監,支鹽三十餘萬席,為錢六七百萬緡,海陵一州之數過唐舉天下之數。由明至清,兩淮鹽業更達到極盛時代。嘉慶《兩淮鹽法志》載:「天下六運司,惟兩淮鹽運司為雄,治蒞三分司,惟泰州分司為最。商灶淵藪,鹽利甲東南之富。」嘉慶《兩淮鹽法志》序中所稱:伏念我國家列聖相承,……而佐司農之儲者,鹽課居賦稅之半,兩淮鹽課又居天下之半,山海天地之藏,其有關於國計民生者,與農桑等。

古人云:「兩淮歲課當天下租庸之半」。以清順治十年(1653)為例,全國稅課入庫212.8萬兩,而兩淮鹽稅入庫就達119.7萬兩,佔全國鹽稅的56.3%,康熙三年(1664),兩淮鹽稅佔全國稅課的64.5%,就是到嘉慶八年(1730),淮鹽課稅仍佔全國的40.8%。串場河承載著淮南鹽的運輸任務,發揮的作用在當時是無可代替的。當時串場河沿線是「煙火三百裡,灶煎滿天星」的煮鹽景象。串場河是「運鹽商船,充實四運,舳艫往來,百舸爭豔」。由此可見,串場河沿線的淮鹽產區在全國的位置是多麼重要。難怪歷朝地方官員和鹽政官吏為了保住頂戴花翎,不斷創造政跡,始終把串場河及運鹽灶河的修浚作為執政的第一要務。

大豐各鹽場地處串場河中段,東濱黃海,有豐富的雜草資源,可作充足的煮鹽燃料,因此,鹽產豐富,產量高,且品質又好,很受歡迎。大豐7個鹽場佔兩淮30個鹽場的23,3%,但從上表可以看出,7個鹽場的鹽產量在明代佔兩淮鹽產的15%左右,而進入清代以後發展迅速,鹽產量佔兩淮鹽產的30%—40%。鹽的產量高了,鹽稅自然也就高了,可以用「水漲船高」來做比喻。由此證明大豐鹽場歷史時期對國家的貢獻了。

(三)食鹽

「民以食為天」。百姓不可以一天沒有食鹽。因為鹽是關係國脈民生的大事。

串場河沿線大豐段有7個鹽場,他們是丁溪、小海、草堰、白駒、劉莊5個整場和何垛、伍佑兩個半場。歷史時期他們生產的淮鹽,暢銷大江南北。以清代為例:綱岸銷往4省31府2廳3直隸州188州縣;食岸銷往2省3府3直隸州21州縣。

元代,淮鹽行銷浙江、江西、河南、湖廣等行省所轄各路,分為上江下流。

明代,淮鹽行銷直隸應天府、寧國府、太平府、揚州府、鳳陽府、廬州府、安慶府、池州府、淮安府等9府及滁州、和州等2州;江西布政司的南昌府、九江府、南康府、建昌府、臨江府、撫州府、袁州府、瑞州府、饒州府、贛州府、南安府、吉安府等12府;湖廣布政司的武昌府、黃州府、漢陽府、嶽州府、荊州府、常德府、長沙府、衡州府、德安府、辰州府、承天府、鄖陽府、襄陽府、寶慶府等14府及靖州1州;河南布政司的河南府、汝寧府、南陽府等3府及陳州1州。正統二年(1437),令兩淮官鹽聽任商人於貴州地方貨賣,於是貴州亦食淮鹽。行開中法時,並輸甘肅、延綏、寧夏、宣府、大同、遼東、固原、山西、薊鎮等9邊諸堡。又有貢奉皇室用鹽,上供光祿寺、神宮監、內宮監。

清代,淮鹽銷地分為綱岸、食岸兩大類。綱岸有安徽的14個縣、江西的1州1廳和54個縣、湖北的7州和53個縣、湖南的5州1廳和52個縣。以上共計4省31府2廳3直隸州188州縣。食岸額定行鹽口岸有江蘇江寧府的7個縣、揚州府的1州3個縣、通州的1個縣;安徽寧國府的6個縣、和州的1州1縣、滁州的1縣,以上共2省3府3直隸州21州縣。

大豐鹽場所產的鹽斤,都是通過串場河運往泰州泰壩,然後在泰壩翻船(泰壩摯驗後,裝入大船入江進儀徵淮鹽總棧,解小包載入湖廣銷售)。從這裡就看出串場河的歷史作用了。

作者簡介:

作者 鄒迎曦

鄒迎曦,1937年9月生,大豐草廟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高級農藝師。一向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曾任鄉、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市農村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等職。曾獲農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被國家計委、農業部授予「全國省柴節煤先進工作者」稱號。退休後,潛心研究鹽文化和鹽墾文化,現為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張謇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海鹽博物館專家顧問,江蘇省海鹽「非遺」傳承人。主要業績已被載入《共和國農業專家名人錄》。

編輯:吳勇勝

相關焦點

  • 298元大豐東臺三日遊, 荷蘭花海+三水灘度假村+中華水滸園+水韻龍灣+大豐溼地公園, 多重好禮帶回家.
    門市價:298元/人收客年齡:50—79周歲其他年齡不收兒童不收9月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周末五/六出發加20元/人第一天:6:45人民廣場國際飯店集合出發一路歡歌笑語至大豐,午餐後前往大豐最浪漫的景區【
  • 鄒迎曦|下河文脈一:站在範堤看大豐
    現在的大豐大豐這裡曾經是一個大海灣。回眸大豐的歷史,使人有些依依不捨,登堤以望遠,心往而神馳。望海是心的穿越,靈魂的擁抱。歷史上的大豐人傑地靈,有大海的氣質。元末有張士誠和他的兄弟們的吶喊,一場波瀾壯闊的鹽民起義,震撼江淮,席捲東南。後有施耐庵的《水滸傳》,風風火火鬧紅了九州。明代五朝元老高谷更是奇人,他忠心扶佐五位皇帝坐江山,最後仍然兩袖清風回歸故裡,成為做人的楷模。
  • 首屆臺灣美食節轟炸大豐!
    關注【大豐吃貨達人】做大豐最幸福的吃貨!
  • 【大豐韓國料理特輯】更新!
    關注【大豐吃貨達人】做大豐最幸福的吃貨!
  • 【獨家】"農民歌手"朱之文在我們鹽場打工的日子裡……。
    ……【相關背景】「草根明星」朱之文早年到大家窪某鹽場打工,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出道,在打工期間,他曾到濱海大家窪街道周疃袁蔭風家幫過忙,這事是否是真的?在濱海&34;這家門店,能言會道的袁蔭風,詳實介紹了朱之文在鹽場打工的點點滴滴,加上記者依照新聞的脈落進行了文字整理,以饗親愛的讀者朋友。
  • 【耳朵懷孕】一曲淮歌《我想去鹽城》訴說鹽城美,裡面有許多大豐精彩的畫面……
    提示:點擊上方"大豐日報"↑免費訂閱本刊
  • 囊謙秘境,是旅途中的重中之重,千年白扎鹽場
    來到囊謙,去尕爾寺大峽谷的沿途必然會路過的白扎鹽場。這就像是這條路上附贈的景點,卻也是非常好看的,白扎鹽場像極了大地色系的眼影盤。這是瀾滄江特有的江鹽,是由鹽泉抽出來的滷水,經過風吹日曬自然結晶而成的。
  • 大豐好吃的韓國料理有哪些?韓國控們趕緊馬克!【大豐韓國料理特輯】
    大豐深受韓國文化影響,市區各大主要路牌、店名都有韓文標示,從服裝、化妝品到餐飲都比較喜歡韓國的思密達
  • 戴文華: 靠海吃海,大豐海邊原住民生活
    孔尚任布衣微服,串棚走戶,往來於灶戶漁民之間,體察他們的生活。同時,他又泛舟於西團的港汊河道,考察淤塞情況。此時的國子監博士已完全進入了新的角色。沒有詩情畫意,沒有琅琅書聲,只有枯燥的往返、繁瑣的問詢、重複的勞頓和颯颯的海風相伴相襲。數天考察,孔尚任對西團已有感性認識。
  • 樂東鶯歌鹽場丨賞最美的鶯歌海,聽人與鹽的故事
    正傷心之際,小女兒出現了,結局皆大歡喜鹽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而海南作為產鹽的主要源地,有著最美的鹽場——鶯歌鹽場。鶯歌鹽場海南鶯歌海鹽場位於樂東縣,面臨大海,背靠尖峰嶺林區,是一片30多平方公裡的灘涂地帶。樂東鶯歌海,由於靠海的緣故,又有群山環抱,沒日沒夜的海風讓這裡日光充足,少雨。自然的環境,和海水含鹽量高——是僅次於死海和紅海的世界最鹹的海區。
  • 土菜不土滋味鮮,冬養之時,尋味大豐去...
    「咕嘟咕嘟」有肉有菜還有湯,吃著過癮又冒汗~造型不必多麼精緻,用料越是尋常,做法越是粗獷,越能「串」起平凡生活中的煙火氣和人情味!而且那裡的美食還在不斷改良著,創意與風味是那般相得益彰~大豐土菜、大豐海鮮是大豐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沿襲和繼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鹽土大地上大豐人多年的生產生活習慣,一直是大豐人的驕傲所在。它們取材清新,製作精良,蘊含纖細綿長的力量,承載著一個地域對過往歲月的思念與記憶。
  • 自貢市周家衝,大安鹽廠變身老鹽場1957,你去過嗎?
    老鹽場1957,是在自貢大安鹽廠老廠房的基礎上改建的一個文旅基地,那裡經常舉辦各種書畫展。這裡的小地名叫「周家衝」。遠遠地就能看到一條裝飾一新的「空中走廊」,其實,這跳「空中長廊」是以前的大型傳送帶,大安鹽場生產的食鹽就是從這裡送到旁邊的火車站倉庫。
  • 快訊,大豐華高速豐華段通車倒計時,助力粵東地區融入珠三角
    三渡水大橋 2020年4月1日,大豐華高速建設一線傳來消息,項目關鍵性工程三渡水大橋順利貫通,此大橋採用分離式斷面設計,左幅橋長207.8米,右幅橋長230.6米
  • 【年貨推薦】大豐自製麻蝦醬
    大豐最具影響力的美食自媒體堅持親自試吃,不好吃不推薦
  • 大豐信息速遞!便民信息免費發布......
    又緣於老闆朱鋒(江蘇大豐)是竹笛名家杜如松弟子,故民樂中又側重竹笛市場的培育與發展。現因業務發展需要,面向大豐地區招聘竹笛、葫蘆絲助教。要求音樂感覺較好,做事踏實、學習勤奮。       現大豐健康路店即將開業,招聘店長一名,甜品師4名,服務員4名。男女不限,身體健康。薪資待遇2200到3000➕提成。
  • 長三角的鹽城大豐有片荷蘭花海,沉浸式戲劇就在那裡首演
    近日,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30多家主流媒體走進鹽城大豐,近距離體察了長三角這座「最年輕」濱海新城區的高質量發展實踐。據悉,正如大豐區委書記薛盛堂所說,「綠色是大豐的城市底色」。大豐擁有112公里海岸線、1000多平方公裡灘涂和近5000平方公里海域,其世界溼地自然遺產核心區內孕育了麋鹿、珍禽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中國鬱金香第一花海「荷蘭花海」景區也坐落於此。
  • 大豐一民間草根網站被國家權威媒體盯上!原來……
    2011年5月,大豐之聲網站發起籌建並成立大豐義工聯合會,讓公益制度化、常態化。大豐義工聯被評為「AAAA級社會組織」、「鹽城市首屆十佳志願服務組織」和「江蘇省示範性社會組織」。今年6月1日,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大篇幅跟蹤報導大豐義工聯,「補愛行動」好評如潮。  「感謝小鈞媽媽,讓我感受到了別樣的母愛。」花季女孩陳莉君,談到自己受到的幫扶,總是覺得心裡有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