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前朱棣做了兩件大事,一為族誅方孝孺,另一件敗得有點慘

2021-02-13 欲止還言

朱棣牛逼。

牛到什麼地步呢?

古代很多皇帝不敢幹的事,他敢幹。

攻下南京之前,他的謀士姚廣孝曾給他打預防針,說方孝孺那傢伙,估計不會屈服,你千萬別殺了他。殺了他,就絕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可臨到頭來,朱棣還是沒忍住。

他說,誰坐帝位,是我老朱家的家事,你寫即位詔書就是,婆婆媽媽嘟嘟那麼多做什麼?

方孝孺卻認為,你反對先帝所立的皇帝,就是不孝,這詔書,誅我族也不會寫。

(方孝孺墓老照片)

朱棣怒了,一不作二不休,真就把方家能切掉的腦袋,都切掉了。

留下的獨苗,還是因罪遠戍邊疆,才逃過一劫。

多少年之後,成了方家的繼承者。

我們知道,古代皇帝,哪怕再混蛋,多少還是要點臉的,殺大臣的時候,多少還要心軟一下的。

可這朱棣,呵呵,削頭如切菜,哪怕管什麼讀書種子?

他早就看透了,只要黃金屋和顏如玉擺在那裡,讀書人是絕不了的。

絕的,不過是讀書人的氣節而已。

他們有了氣節,我這皇帝就不好做了,因此,沒有最好。

他賭對了。

世人多記著他的大功,歌頌著永樂盛世,還有多少人,記得方孝孺是為何而死呢?

不罵他缺根筋,不往他墳頭扔菜幫子和臭雞蛋,就已經很給面子了。

另一件事,朱棣則敗了。

殺人,對於一個皇帝而言,是灑灑水的事,但他要與大自然對抗,就顯得極為渺小了。

《明世宗實錄》記載,禮部右侍郎嚴嵩以皇父顯陵如期建成,乃是天眷陛下,請求建碑以紀此事,否則,後來不曉得您老的孝道啊。

嚴嵩為讓自己的馬屁更有說服力,引用了永樂朝的例子:

太宗文皇帝建碑孝陵,得美石於陽山,學士胡廣有記。營建北京得大木於蜀,有巨石當道,夜聞吼聲如雷,石劃自開,木由中出,敕胡廣撰神木山之碑。

(孝陵)

孝陵美石,顯然就是如今那塊高達9米,刻著兩千餘字的神功聖德碑,但據學者們根據歷史記載以及陽山遺留大石考證,實際上,神功聖德碑,不過是朱棣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他知道,把建文朝大臣全殺了,是不現實的,他要做一個更有壓力的事。

那就是替父親的陵墓,建一塊古來所無的大碑。

如果他能做成,任何人——哪怕方孝孺復活,也得由衷讚嘆,還是大爺你最牛,還是萬歲你老人家最孝順。

他召集萬名工匠,要在陽山鑿三塊大石,建宇宙無敵紀功碑。

這碑與其說是記載洪武之大功,不如說是要證明我朱棣之大業。

得位不正者,心中總自卑。

但,他野心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人類的能力。

如今立於山坡上幾塊大石,有多大呢?

不如直接上某百科裡的資料:

碑座高17米,寬29.5米,厚12米,重16250噸;碑額高10米,寬22米,厚10.3米,重6118噸;碑身高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8799噸。

建造埃及金字塔的巨型石塊,平均2.5噸,最大的50噸。

一口吞不了大胖子,金字塔已被認為是外星人的傑作發,朱棣的巨石們,沒有天神的相助,必然是立不起來了。

此事費民財民力無數,傳說中,有3000餘名工匠因勞累而死、因未完成任務而被殺死。埋在萬人墳裡,旁邊地名,即為墳頭村。

(注意右下角站著個白衣人)

幸得朱棣好歹還知道自己的極限,否則,硬梗著要完工的話,不知還有多少百姓得命喪黃泉。

隨著朱棣遷都北京,陽山大石,也就慢慢被遺忘了,並未留下多少歷史資料。

今人徜徉於此時,又有多少會去想著,那些因工程而死的人呢?

相關焦點

  • 永樂帝朱棣,是否殺了方孝孺「十族」,為何現在有人稱是其後人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登基為帝。他想讓當時的文壇領袖方孝孺,幫忙寫詔書以告天下。但方孝孺骨氣很硬,拒不接受。在朝堂之上,方孝孺先問朱棣建文帝何在,朱棣答曰已經被大火焚燒。方孝孺又提出了幾個皇帝的人選,就是沒有朱棣,然後對朱棣破口大罵。於是朱棣一怒之下,滅了他十族。
  • 方孝孺到底幹了啥?朱棣:以他筆桿子的地位,朕不得不誅他十族啊!
    而通說中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也是被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名人。其實很多人一直很好奇,方孝孺到底幹了什麼,要遭遇誅十族的待遇?削藩之事,方孝孺並未參與倡議,見其謹慎之處。作為當時著名的道學家,深受傳統忠孝思想薰陶,選擇殺身成仁以報故主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但蔡東藩先生也評價方孝孺說——「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這是說方孝孺即便有殉節決心,亦不必激起朱棣的憤怒。這話也確有道理。
  • 歷史上,「誅十族」的慘案是怎麼發生的?
    肯定聽過這麼一個詞叫「誅九族」。「誅九族」來自秦變法後的夷三族法。這種法令的出現,與古代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係。古代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往往要禍及家人。這個「九族」啊,指的就是親屬。通俗的說法呢,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姑一家、姐妹一家、女兒一家、自己這一家;母族三是指姥爺一家、姥姥的娘家、母親的姐妹一家;妻族二是指嶽父一家、嶽母的娘家。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被任命為詩講學士,也就和現代的顧問差不多,皇帝有不懂的都會向他詢問,所以方孝孺就成了建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你看看他都做了什麼!這也就逼得朱棣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這時候方孝孺提出割地求和,想要換取時間,但是這時候的朱棣怎麼會同意,直取南京。大臣們建議建文帝先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後集結勤王之師,嘗試東山再起。
  • 皇帝常說誅九族,那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多少?其實只有2人
    一、楊玄感誅九族起源於商鞅變法中的夷三族法。夷三族中的「三族」,指父母、兄弟和妻子,但也有的說是指「父親、母親和妻子」三族,前者只牽連幾個人,後者則要牽連3個家族。夷三族法,隨著秦漢等時期的發展,逐漸從夷三族,變成了夷五族、夷七族,以至到隋煬帝時期,發展成了誅九族,並出現了第一個被誅九族之人。歷史上第一個被誅九族的人,是隋朝的重臣楊玄感,楊玄感的父親是隋朝重臣楊素,他幫助隋文帝楊堅滅掉了隋朝,因功被隋文帝封為越國公,楊玄感自身功勳不多,但他藉助父親的功勳,被授予隋朝柱國將軍。楊素死後,楊玄感繼承父親楊素爵位,做了楚國公,升任禮部尚書。
  • 空前絕後的「誅十族」,7天7夜,873顆人頭成全了1個人的氣節
    朱允炆十分器重方孝孺,軍國大事都要找他諮詢,並且讓方孝孺代為批答。朱棣殺進南京後,因皇宮大火,朱允炆不知所終,遂「大索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五十餘人,榜其姓名曰奸臣」。 但是朱棣的親信姚廣孝臨終前對他說,方孝孺是天下讀書種子,千萬不能殺,否則讀書種子就絕了。 朱棣當然知道這位方孝孺,而且還知道他為朱允炆出謀劃策,起草詔書、檄文討伐自己。所以對這位大儒十分痛恨。
  • 古代唯一被誅十族的人,7天7夜才誅完,如今沉冤得雪,他是誰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聽到「誅九族」這個刑罰,這個刑罰其實是從秦朝「夷三族」發展而來的,「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
  • 歷史上都有誰被誅九族?
    「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嶽父、嶽母。誅九族就是光誅九族以內的親戚、姻親戚。
  • 罪無可赦,誅九族,歷史上的2次誅九族讓人心生害怕,那麼誅十族又有...
    「罪無可赦,誅九族……」,在一些歷史劇中我們經常能夠從皇帝的口中聽到,那麼,何為九族,大多數人應該不甚清楚。 這一殘忍的刑罰,最早源於秦商鞅變法後,頒布的夷三族法,秦朝法律的嚴苛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而夷族,就是統治者為了要避免那些存活下來的親人尋仇,進而造成社會動蕩。
  • 古代皇帝動不動誅九族,到底誅了多少人?別被古裝劇騙了,僅2例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皇帝青筋暴起,憤怒地下達誅九族的命令,那麼,誅九族到底誅了多少人,歷史上真正被誅九族的又有幾例呢?誅九族來自於秦漢時期的夷三族法,《史記》中記載「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到了漢朝時,夷三族法幾度廢立,著名的大將軍彭越、韓信等人都受到了這一罪罰,只不過夷三族的範圍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出入,誅九族同樣也是如此。
  • 十族人的命,成就他一人骨氣,很多人死得莫名其妙
    而這所謂的九族,概括起來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體細化如下:父族四:姑與其子、姊妹與其子、女兒與其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是母之父族、母之母族、從母與其子。妻族二:姥之父族、姥之母族。誅「九族」的刑罰是把宗法制下的血緣關係網給全部一鍋端了——1人犯法全族陪葬。
  • 古代殘忍血腥的「誅九族」,一次要殺死多少人才能放下屠刀呢?
    《虎嘯龍吟》中被誅殺時幼子大多數時候以第一種情形居多。「誅九族」是株連制度中典型的刑罰。但是需要注意到,「株連九族」和「誅九族」是有一些差別的。「株連九族」重點在於受到牽連,可能不會被判處死刑,而是一起受到懲處,比如抄沒家財或者流放邊疆或者充軍等;「誅九族」就慘得多了,所有的人必死無疑。至於要死多少人,這要看一個家族人口的興旺程度,實際人數相差會很大,難以下定論。但是我們可以用一個最極端的案例來說明。
  • 大家都知道「誅九族」是古代最殘酷的刑罰,那你知道誅九族會殺多少人嗎?
    「誅九族」是最殘酷的刑罰,關於「族刑」的最早記錄是在夏朝,夏啟和商湯在出徵之前警告將士,如果有人在戰場上違抗軍令,就會將犯罪者連同其子一起處死,這就是族刑在歷史上最早的記載。這種刑罰一直被延用下來,到了秦時,出現了《夷三族法》,如果士兵在戰場上不聽指揮或當了逃兵,朝廷會將他的近親抓起來,召集族人在宗廟前砍頭,以起到威懾作用。
  • 古代最殘酷的刑罰:「誅九族」,九族到底都是哪些親人?
    氏族社會的解體過程促使了血緣與地緣的一次對立,在姓不斷分化為氏,氏不斷分遷遠地的過程中,以氏為單位的新政治實體在它的屬地內依舊實施著各自互為獨立的繼承制:不論兄終弟及還是嫡長子繼承,不論公室一系還是分家襲奪,以血緣為聯繫的氏的壯大一度和族的強盛密切相關,於是長年累月下來,族這個概念既含血緣又附地緣,最終成為了一定地域內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有共同利益和文化認同的一群人的總稱。
  • 古代最殘酷的刑罰:「誅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
    氏族社會的解體過程促使了血緣與地緣的一次對立,在姓不斷分化為氏,氏不斷分遷遠地的過程中,以氏為單位的新政治實體在它的屬地內依舊實施著各自互為獨立的繼承制:不論兄終弟及還是嫡長子繼承,不論公室一系還是分家襲奪,以血緣為聯繫的氏的壯大一度和族的強盛密切相關,於是長年累月下來,族這個概念既含血緣又附地緣,最終成為了一定地域內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有共同利益和文化認同的一群人的總稱。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誅九族的案例?別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也就兩個
    統治者認為,以下這10種罪行,是最為嚴重的,它們分別是:「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其中自然又以謀反(試圖推翻朝廷)為十惡之首。然而這種行為是否會被誅九族呢?這裡沒有提及親族,只說明是父子,同時還得達到16歲以上的條件。
  • 方孝孺與朝牌的故事
    被監視和撤除軍隊,對作為實力派的藩王朱棣來說,當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很快以除奸臣、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最後,成功從侄子手裡奪權篡位,當上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建文朝的遺臣們面對舊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選擇。
  • 皇帝:我要誅你九族,大臣:誅我十族也不怕,皇帝又給他找了一族
    導語:皇帝:我要誅你九族,大臣:誅我十族也不怕,皇帝又給他找了一族誅九族是古代一種連坐刑法,主要是為了皇帝維護自己皇權的威嚴而出現的一種刑法。正如這個名字一樣,誅九族就是凡是與犯人沾親帶故的都要被處死,可見這種刑罰之重,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比較少,但在明朝出現了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九族就已經是相當於滅族了,哪裡還會有十族可以滅呢?回顧過去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明朝時期,讀書人是比較受到人們的尊敬的,尤其是有身份的大儒更是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明朝時期一個叫方孝孺的大儒就是一位備受尊重的人,而也正是方孝孺被誅了十族。
  • 明成祖朱棣如果善待建文屬臣,還會被後人詬病「暴虐」嗎?
    朱棣作為最受爭議的皇帝之一也是有原因的,他未登基之前便已常年帶兵討伐蒙古殘部,節制沿邊兵馬;登基之後的朱棣更是南徵北戰、親徵瓦剌、開疆擴土,一手創建了永樂盛世,史書上對朱棣的評價也多為讚嘆之語,但唯有兩點,史官與世人對他頗有意見。第一點就是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起兵奪位。
  • 方孝儒: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其書法正氣淋漓!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寧海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裡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