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貶謫的詩人他會怎麼做?

2021-02-06 詩詞天下會
劉禹錫遊玄都觀時,曾寫下一首賞花詩,卻因此被貶千裡,14年後,當劉禹錫回到長安時,再遊玄都觀,寫下一首昂揚的詩,說:我劉禹錫又回來了!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是劉禹錫的兩首玄都觀的詩,一首名為《遊玄都觀》,又名《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另一首名為《再遊玄都觀》。通讀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劉禹錫觀賞了玄都觀的桃花後所作,是一首賞花詩。
可事實上,這首詩卻刺痛了當時的當權者,因為這首詩,他被貶為連州刺史。劉禹錫是極有才華的,21歲時進士及第,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成為太子校書,僅僅23歲,就成功步入仕途,前途光明。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後,唐順宗即位。即位後的唐順宗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開始改革,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革新,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作為一個有夢想的年輕人,劉禹錫積極投身到這場改革中,同行的還有好友柳宗元。不幸的是,改革只持續了約100多天。最後因為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永貞革新」以失敗告終。唐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參與「永貞革新」的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貶為州司馬,史上稱他們為「二王八司馬」。劉禹錫迎來了人生最灰暗的時光,在此次事件中,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在朗州生活了十多年了。14年後,劉禹錫被召入京,厄運似乎結束了,劉禹錫來到京城的玄都觀中賞桃花,寫下了這首《遊玄都觀》。
有人說,劉禹錫以看花人比喻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為了富貴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而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自己被排擠出外以後被提拔起來的罷了。他這種輕蔑和諷刺受到了當權者忌憚。因為這首詩,劉禹錫又迎來了新一輪的貶謫生涯,當權者將他貶到連州刺史,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刺史。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

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後來,劉禹錫遇見了白居易,寫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就有「二十三年棄置身」的句子。大和二年(828年),劉禹錫回長安,任主客郎中。他又一次來到了玄都觀,這個曾改變他命運的地方,他又寫了一首詩——《重遊玄都觀》。這首詩前有一個小序: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在這個小序中,劉禹錫敘述了自己從年輕時來玄都觀遊玩,到如今再遊玄都觀的經歷。
這首詩亦是諷刺,二十年了,那些曾經得意的人物,有的失勢,有的已經死了。而我這個被排擠的人,卻回來了。詩中流露著詩人滿懷勝利的喜悅,對於扼殺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敵,詩人在這裡投以輕蔑的嘲笑,從而顯示了自己的不屈和樂觀,顯示了他將繼續戰鬥下去。
小編讀這首詩時,讀到「前度劉郎今又來」時,翻譯成現代流行語,似乎是在說:我劉禹錫又回來了!從詩中我們能感受到劉禹錫那不屈不撓的樂觀精神。23年的貶謫經歷,劉禹錫早已從青絲到了白髮,他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即使歷經坎坷和苦難,劉禹錫內心的積極精神卻依然不改。有人說,真正的勇士是在看透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劉禹錫就是如此。劉禹錫晚年在洛陽生活,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應物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閒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 。會昌二年(842年),劉禹錫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那些歷史人物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風煙中,唯有這兩首詩,千古流傳,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發生的事。詩詞天下會2020年度「瀘州名窖杯」028期《青梅》入圍作品詩詞天下會2020年度「瀘州名窖杯」029期《雲》入圍作品

相關焦點

  • 秦觀被貶謫期間寫下一首詞,曾讓蘇軾愛不釋手!
    宋哲宗紹聖四年,秦觀已經是舊黨的關係,在朝中屢遭挫折,一再遭貶。最後官職被削,貶謫郴州,在這種情形下,詞人作下此詞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悲苦。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砌成此恨無重數」,由於遭到貶謫,北歸無望,親朋的書信非但不能讓他感到欣喜,反而牽動起他對往日生活的懷念和對故友的思念,使得他心中愁怨堆積。「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詞人想要將自己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但卻憂讒畏譏,不能說透。
  • 57歲的蘇軾又遭貶謫,哀怨之餘寫一首詞,還不忘譏諷溜須拍馬之輩
    而蘇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之一,他的作品可謂是縱橫恣意,清新豪健,擁有一等一的大氣魄。就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大氣磅礴,也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等。其實從這些詞作中我們不難發現蘇軾是一個豁達率真之人,而這樣的性格養成也和蘇軾的人生經歷分不開。
  • 細說古人為何把「貶謫」稱之為「左遷」
    唐代詩人李白為王昌齡寫過這麼一首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王昌齡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飽經人生困境,詩人對摯友傾訴心曲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在永州已經呆了整整十餘年的柳宗元,被召回京城,原以為會得到重用,卻遭到以武元衡為首人等的妒恨,再次被貶到更為偏僻的柳州。在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一個可以讓柳宗元過命相交的摯友,他就是劉禹錫。
  • 《清平樂》中,同樣被貶謫,晏殊和範仲淹有何不同?
    這兩位既在文學上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心憂天下和滿心社稷,為了宋朝的江山社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期間更經歷有幾次的貶謫。那麼,在《清平樂》中晏殊和範仲淹兩人同樣是被貶謫,又有什麼不同呢?晏殊是自請貶謫,是他在護官家提起晏殊,大家對他的印象應該還是他流傳在語文課本裡,那些類似「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樣的千古名句。沒錯,他文學功底深厚,可以閒庭散步於雨中,隨口所做之詞便可流傳千古。但是在他為世人所稱頌的文豪之名背後,是他更加應當為世人所知曉的為官之道。
  • 杜甫被BBC點名:中國第一詩人,與但丁、莎士比亞齊名!
    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竟是他少年時便有的品質,也正是懷有如此遠大的志向才能一直支撐著他進京發展吧。 家境優越的杜甫怎麼能少了說走就走的旅行呢,年輕氣盛的詩人都喜歡出遊,或看看更大的世界,或積累社會經驗。
  • 一首《汲江煎茶》成絕響,這位不斷被貶謫的文人,用煎茶書寫人生
    當年被貶謫在儋州的東坡先生,生活處境並非一個苦字可形容的,好在蘇軾最大的特點就是苦中作樂,那首《汲江煎茶》便是這個時期寫下的名作。東坡先生對生活的熱愛總是彰顯在生活的點滴小事之中,他亦將生活中所包含的痛苦逐漸消化於生活瑣事中。公元1100年,東坡先生的茶情驟起,於是獨自一人在月夜下汲江水煎茶。
  • 面對盛唐詩歌的高峰,中唐詩人開闢了「尚奇」思潮
    韓愈是中唐重要詩人之一,他的詩以雄奇險怪為美,詩歌中充滿光怪陸離的意象,歷來被視其為崇尚險怪的典範。(當然,一個優秀的作家,風格不止一面,韓愈的詩歌創作也追求平淡之美。同樣適用本文所舉其他詩人。)還需明白一點的是,這種劃分不能說是完全科學的,因為文學的發展是持續的,不能簡單地說在某個點開始有新發展,(這樣的劃分當然會便於我們在研究唐詩時有一個更清晰的線索)。而杜甫向來認為是中唐詩風的先行者。(沒錯,前面總結盛唐詩的時候也提到了杜甫,杜甫的創作可以說的跨越了盛唐到中唐,單純地把杜甫歸於盛唐詩人或者中唐詩人,我個人認為是不夠科學的。)
  •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時間:2020-03-14 14:47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伊洛納》吟遊詩人怎麼無限刷 吟遊詩人無限刷攻略
    導 讀 伊洛納吟遊詩人無限刷怎麼做?最快捷的方法是什麼?
  • 為什麼唐朝詩人大多做官出身?白居易柳宗元,各個職位不低
    因為古詩詞都是小學就開始學的,歷史課卻要在初中才開,所以很多人在初中開歷史課的時候都會感到非常驚訝:為什麼這些詩人都是公務員啊?是不是古代只有公務員才能做詩人啊?我們就先來看看這些常見的詩人都是做什麼的。第一個自然是李白,他曾經做過翰林待詔,負責每天給皇帝寫詩,哄皇帝高興。第二個白居易,退休前還做著太子少傅,負責教天子。第三個柳宗元,曾被貶任柳州刺史,一生鬱郁不得志,在四十七歲那年終於被大赦天下的唐憲宗調回京,還沒離開柳州就病死過去。
  • 他是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惡名遠揚,但這首詩卻被我們奉為經典!
    但是自古以來文學水平和為人處世的品格從來都不能劃上等號,在唐朝這浩如煙海的文人墨客當中,我們很難保證所有的詩人都非常的完美,畢竟人無完人,有些人在詩詞的創作方面天賦異稟,但是在為人處事方面卻十分的差勁,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詩人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就是初唐詩人宋之問。
  • 偶遇高僧閒聊後,詩人有感而發寫下此詩,最後一句可稱千古名句
    雖然李涉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實在很少,關於他更多的資料我們也很難找到,但是僅僅是這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就已經足夠讓他名垂青史了。第一句寫的是他被流放時的狀態:詩人在唐憲宗時期被貶謫為陝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後來又被流放至南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在被流放的過程中,整日就是昏昏沉沉的這麼一個狀態,終日無所事事,情緒極其低落。
  • 我寄人間雪滿頭,詩人到底是因為何故寫下如此悲傷的詩句
    詩人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烏雲密布,自己的心也像烏雲一樣沉重。此時他的好友在上任的地方突然暴病,第二天就撒手人寰了,詩人忍不住內心的悲傷,眼淚像泉水一樣沒有斷絕。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 蘇軾愛集句,他的這首集句詞取自哪些作品,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文天祥在燕京獄中曾經將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重新組合成詩。他的《集杜詩》二百篇最為著名。文天祥的集杜詩是具有獨立文學價值的創作,情真意摯,意境完整,如出己手。文天祥以詩為史,寫出了宋亡前後的歷史過程,並且在詩作中滲入了自己的感受。
  • 詩仙、詩聖、詩魔,詩人的「外號」都是誰起的?
    畢竟他們可能是語文課本裡,留下「全篇背誦」次數最多的詩人。 作為熱愛詩歌的好學生,科教授也是很早就知道了他們的「外號」,分別是詩仙、詩聖、詩魔。 不過科教授一直好奇,他們的這些「外號」都是誰給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