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愛集句,他的這首集句詞取自哪些作品,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2021-01-08 小話詩詞

集句是什麼

選取前人已經創作出來的現成句子,然後進行再次創作,將前人現成句子進行整理、彙編,寫成一篇新作品,這樣的創作方法叫集句。這本是詩中的一種體裁,也叫集句詩。

集句詩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家傅鹹的《七經詩》,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七》四十四條中是這樣記載的:

集句,始傅鹹。傅鹹有《回文反覆詩》;又作《七經詩》:其《毛詩》一篇,皆集經語。是集句所由始矣。

集句詩·詩意圖

集句在宋代很流行

可見集句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是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集句詩到了宋代,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從北宋石延年、王安石、蘇軾到南宋的文天祥,都喜歡創作集句詩。

文天祥在燕京獄中曾經將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重新組合成詩。他的《集杜詩》二百篇最為著名。文天祥的集杜詩是具有獨立文學價值的創作,情真意摯,意境完整,如出己手。文天祥以詩為史,寫出了宋亡前後的歷史過程,並且在詩作中滲入了自己的感受。

文天祥繪像

王安石又以集句為詞,開詞中集句的先河。南宋詞人吳曾在《能改齋詞話》卷二中寫道:「王荊公(王安石)築草堂於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疊石作橋,為集句填《菩薩蠻》云:數間茅屋閒臨水……。」

宋代文人在詩詞創作中流行用典、隱括、集句和古人韻等法式,但不同的人對這種創作方法持有不同的觀點,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宋代文人墨客集句作詞主要有兩種形式:「五、七言體」與「雜言體」。其中以五、七言體集句時,一般多用《生查子》、《浣溪沙》、《玉樓春》、《菩薩蠻》、《南鄉子》等篇幅短小而且形體整齊的詞牌,集句大多為唐代詩人的五、七言詩句。

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種不足而道的技巧,不過是對已有詩詞句篇的彙編、詞句的堆砌,是從他人的詩詞作品中摘章斷句的技巧,沒有什麼創新。

但有的人卻認為這是一種很高明的創作手法,這一類創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古為今用、以故為新的方法,善於從古人的文化中汲取營養,並且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對古人創作的友善態度和對古人文化的認同,並對此津津樂道。當然這樣的觀點是正面的,也是肯定的。

集句詩

作為文壇巨擘的蘇軾,對當時流行於文壇的集句詩詞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南鄉子·集句》共有三首,其中第二首詞中的句子都是出自唐代詩人的詩句。

陳寅恪先生在《論再生緣》裡說:「苟無靈活自由之思想,以運用貫通於其間,即千言萬語,盡成堆砌之死句。」

如果將陳寅恪的這段評語運用在蘇軾的集句詩詞中,亦不失為一種可以準確的評價,因為好的集句詩詞在創作過程中,從難度、音韻等方面來說,並不亞於一首原創的詩詞。

集句詞出現於宋代的原因很簡單:創作集句詞的主要詞人,就是推演集句詩風者。這也反映了詩壇詞壇相互影響,以及宋代詩詞創作者「以詩為詞」的一個側面,也足以說明集句的出現是詞體向詩歌靠攏的一個表現,而蘇軾更是「以詩入詞」的高手。

蘇軾繪像

蘇軾的集句詞《南鄉子》

一起來看一下蘇軾創作於黃州期間的詞作《南鄉子》,原詞如下:

悵望送春杯。漸老逢春能幾回。花滿楚城愁遠別,傷懷。何況清絲急管催。吟斷望鄉臺。萬裡歸心獨上來。景物登臨閒始見,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蘇軾《南鄉子》詞意圖

蘇軾集句詞《南鄉子》的出處和特點

既然是集句詞,就有必要說一下蘇軾這首詞中每一句的來源和出處。

開篇句「悵望送春杯」,起筆充滿惜春的憂傷感,這一句取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惜春》詩,杜牧的原詩寫道:「悵望送春杯,殷勤掃花帚。誰為駐東流,年年長在手。」

蘇軾在開篇句中直接採用「悵望送春歸」,詞作為何以這一句開頭?其實就是為了點明了詞人對酒傷春的情境。

詞人悵然凝望著手中的這杯酒,這是一杯送春歸去的酒,也就自然而然地撩起了詞人心中比酒更濃的傷春之情,因為在文人墨客心中,春天是美好事物的代表,春天的消逝,季節的更替,也代表著美好事物的逝去,這難免會引起文人士墨客的惜春之情。在宋代詞作中,抒發詞人惜春賞春的作品不勝枚舉。

第二句「漸老逢春能幾回」,取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杜甫的原詩寫道:「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春光易逝,歲月催人老的情感,他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杯酒中。杜甫此詩是漂泊成都時作。漸老,包含著悲傷的語意。逢春,則是悲傷中透出的一絲喜悅。能幾回?又是悲傷的情感。杜甫在詩中不僅僅只表達了一種悲傷的情感,非但一悲,詩人將逢春的喜悅也一併化為悲傷。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筆致淡宕蒼老,情感沉鬱頓挫。

杜甫繪像

蘇軾在第二句中採用了杜甫的詩句,同樣是詞人對賞春之情的直接抒發。因為賞春,因為感嘆歲月流逝,進而引起詞人對春光易逝、歲月催人老的傷感之情。

蘇軾此處採用杜甫的詩句,是非常巧妙的安排,一來反照了第一句的「悵望送春杯」,二來正好是對自己在「烏臺詩案」後貶謫黃州心情的寫照。

蘇軾在黃州時,寫有《安國寺尋春》一詩,詩中寫道:「看花嘆老憶年少,對酒思家愁老翁。」這兩句詩也反映出了蘇軾在初貶黃州時的心情,也可以和「漸老逢春能幾回」互相印證。

此時的詞人正有一種看花嘆老、對酒思家的心緒,所以下句就寫到了「花滿楚城愁遠別」。這一句取自唐代詩人許渾的《竹林寺別友人》詩。原詩寫道:「花滿謝城傷共別,蟬鳴蕭寺喜同遊。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風清枕簟秋。」許渾的原詩句只是單純地抒發賞春惜春之情。

蘇軾在這首集句詞裡採用這一句,是非常符合詞人此時此刻的心境的,這一句也與詞境的意蘊很契合。

因為當時正值春天,正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季節。這樣的季節也正是「花滿」的景象。蘇軾貶謫黃州,黃州作為城市名稱,同時也是一個地理名詞,在古代的是屬於楚國的,這一地理名詞經常出現在唐宋時期的詩詞作品中,如李白的「天門中斷楚江開」,南宋詞人張炎《解連環》中的「楚江空晚。悵離群萬裡,恍然驚散」等。

蘇軾初貶黃州時的生活是艱辛的,他處境艱難,舉目無親,所以也就格外地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加之貶謫的經歷,他的情緒很低落。面對此情此景,詞人心中的愁緒是深沉的,當花滿楚城之際,更是令人觸景生情、觸目傷心。

而將這樣複雜的情緒表達的最深切的,就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他同樣因為貶謫的際遇而寫下的詞作《千秋歲》中,就有「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的悽婉表達。

其實蘇軾和秦觀的際遇是相似的,而秦觀的這句「飛紅萬點愁如海」正好可以成為蘇軾「花滿楚城愁遠別」的註腳。

蘇軾採用許渾的這句詩,情境是非常真切的,貫入詞人貶謫經歷的這一深層意蘊,讓人隱然感到詞人的種種心緒,所以詞句便不等同於許渾傷春傷別的詩作意境了。

「傷懷」二字,言簡意賅,韻味十足,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分量極重,包含了詞人此時此刻的臨老逢春、遠別等種種痛苦的感情。

上片中也只有這兩個字不屬於集句,而是蘇軾自己的話語,這樣的表達進一步將所集唐人的詩句融為己有。

「何況清絲急管催」,此句取自劉禹錫《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詩。原詩寫道:「今朝無意訴離杯,何況清弦急管催」,傷心人別有一番悽婉的心境,更何況酒筵上清絲急管的音樂,以樂襯哀只能加重當事人難以為懷的悲哀。

北宋詞人周邦彥的《滿庭芳》一詞裡有這樣的幾句:「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細品蘇軾和周邦彥這兩首詞作中的句子,詞意是相似的,但蘇軾的這句在表述上明顯深婉哀痛了很多。

據宋代詞話筆記中的記載:「東坡來黃州,二君(指太守、通判)厚禮之,無遷謫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觴流行,多為賦詞」。蘇軾詞中寫到的酒筵上的絲管之聲,是黃州太守為蘇軾所設。

過片開頭,詞人著力寫思鄉之情。「吟斷望鄉臺」,這一句取自李商隱的《晉昌晚歸馬上贈》一詩。李商隱原詩寫道:「徵南予更遠,吟斷望鄉臺。」

蘇軾在詞作中雖然採用的是後一句,其實也暗含了李商隱詩中上一句的詩意。蘇軾一生仕途跌宕起伏,貶謫的足跡踏遍千山萬水,但對故鄉的思念始終如一。

蘇軾在《醉落魄》一詞中就寫道:「故山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這正是他思鄉情結的流露,回歸故裡,歸隱山林,寄情山水,成為了縈繞在蘇軾心頭,一生揮之不去的情結。

蘇軾與友人·畫作

蘇軾貶謫黃州,遠離故土,當飲酒登高之際,又怎能不倍的思念故鄉?所以接下來詞人縱筆寫出「萬裡歸心獨上來」,這一句也是取自唐代詩人許渾的《冬日登越王臺懷歸》一詩。

詞人此時雖然身處筵席的歌舞宴樂之中,但還是少了一份歸屬感,大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感。

他心繫故鄉,歸心萬裡,當然同在筵席上的其他人是明白詞人的心境的,又有何人會明白蘇軾此時此刻的登臨之意呢?「獨」字突出了詞人身處黃州的那一份孤獨感。

蘇軾在黃周期間不止一次地流露出這種強烈的思鄉情結,在《侄安節遠來夜坐二首》詩中,蘇軾寫道:「永夜思家在何處?殘年知汝遠來情。」

一詩一詞,詩詞互照,詩詞中流露出來的是相同的情感,語意是同樣的哀婉深沉。詞作寫到這裡,蘇軾心中那種因為貶謫而表現出的悵然無望之情愈加強烈起來,詞人無可擺脫的遷謫意識,在下一句中進一步流露出來。

「景物登臨閒始見」,取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作《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這是很有深意的。原詩寫道:「景物登臨閒始見,願為閒客此閒行。」短短的兩行詩中,「閒」字就出現了三次。

蘇軾採用杜牧的詩意,是從整體上地融會貫通,這不僅表現在詩意上,更表現在作者的心境上,其中又暗含了蘇軾自己的境況。

蘇軾登臨高處,極目遠眺,春天裡的美好景物,此時被他看得真真切切。這一句從表面看,似乎只是用來寫景,細品之下還是包含著詞人省察自身的意味。「閒」字,飽含了自己遭貶謫無可作為的無可奈何和痛苦。

蘇軾在黃州寫過一首蜚聲詞壇的《念奴嬌》詞,詞中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抒發的正是詞人理想落空,理想與現實差距如此之大的感慨。而「景物登臨閒始見」一句正是詞人對無可作為的痛苦與憤懣的深切哀嘆。

然而,此時詞人又能如何?他也只能「徘徊」了。「徘徊」二字,同上片中的也「傷懷」一樣,不屬於集句,而是蘇軾自己的話語。

詞作此處出現「徘徊」二字,包含著很多層面的信息,暗示著詞人此時心態由外向轉向內向。因為接下來詞人重點寫了心理活動,是詞人反觀內心的過程,所以「徘徊」二字在行文上屬於一個過渡句。

詞人輾轉徘徊,情感無法宣洩,無法述懷,所以他反思內心,得到的結果卻是「一寸相思一寸灰」,詞作就在這樣深婉哀怨的語調中結束了。

「一寸相思一寸灰」這一千古名句正是出自李商隱的《無題》詩,原詩裡有「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感表達,是李商隱寫失意的愛情的,這種失意的愛情中又常常融入詩人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愛情感慨中也可窺見李商隱仕途的失意和人生際遇。

蘇軾這首集句詞的結尾採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名句,感情飽蘊委曲,情感表達也就很沉痛了。

蘇軾在黃州是怎樣的一種的心境呢?有一首詩可以說明一點,他在《寒食雨二首》的結尾中寫道:「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蘇軾在黃州處境艱難,生活悽涼,這長歌當哭的詩作《寒食雨二首》,是蘇軾對鬱結在心頭的無限惆悵的宣洩。

「一寸相思一寸灰」詞意圖

總結

縱觀蘇軾的這首集句詞,其實是詞人在黃州心境的寫照,而他在黃州所做的《寒食雨二首》的結筆則可以很好地註解這首集句詞的內涵。

蘇軾仕途的跌宕,遠離故鄉、親人、朋友的孤獨,這兩種情感,在此時此地是一樣的深婉哀痛,這首集句詞深刻地反映了蘇軾當時心態的一個側面。

從全詞的構架上來看,全詞起筆於酒筵,中間寫登臨望鄉,結尾是對「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深入反思,詞作完整地呈現出詞人的心理活動過程,這一心理活動從向外觀照發展到反觀內心。這是詞作內容上的一大特色。可見此詞呈現反觀內心的特色不是詞人刻意為之的,也不是出於偶然的。

同時,在這首集句詞所採用的唐人詩句中,句句切合詞人謫居黃州的情境與心境,經過詞人創造性地融會貫通後,這首集句詞煥然成為新的篇章,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已不僅僅是一首單純的「文字遊戲」的集句之作了。

蘇軾傳世書法·《人來得書帖》

蘇軾集唐人詩句譜寫新詞,巧妙自然,信手拈來,詞作渾然天成,讀來猶如詞人自己創作的新句子一樣,這又是全詞的另一特色。

東坡在黃州期間還寫過《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五首》的詩歌,詩中蘇軾自豪的寫道:

世間好語世人共,明月自滿千家墀。……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當令君喪魄。

甚至在詩中,蘇軾對他的集句作品還有這樣的自我評價:

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千章萬句卒非我,急走捉君應已遲。

由此可見,蘇軾對於自己從前人詩作中集句創寫新詞的是非常自信的,蘇軾自信的其實就是自己信手拈來、融會貫通的創作能力.

而這首集句詞無疑是蘇軾集句詞中的代表作品,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蘇軾學識的淵博,也能看出蘇軾創作的自由靈活和寫作手法的多樣。

相關焦點

  • 北宋詞人晏殊的《浣溪沙》,描寫的是什麼?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他的詞作上承五代花間派詞人韋莊、馮延巳清新婉麗的餘韻,下啟晏幾道、秦觀等婉約派蘊藉淡雅的先風,可以說,晏殊是北宋詞壇上具有承先啟後作用的詞人。晏殊著有詞集《珠玉詞》,詞風風流蘊藉,對宋代初期的詞風產生重要影響。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吟嘯且徐行」是詞人對自己在雨中狀態的描寫。他一邊在雨中徐徐前行,一邊放聲吟唱,他還說道「這有什麼可怕的」。「誰怕」二字正好表現了蘇軾此刻的心境:曠達而又樂觀。「竹杖」「芒鞋」在蘇軾的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出現,如蘇軾在兩年後離開黃州量移汝州時,途經廬山,曾寫有《初入廬山》一詩,詩中寫道:「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因為章質夫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到湖北擔任提刑官了,章質夫給蘇軾寄來的這首《楊花詞》:一來表達對蘇軾的慰問之情;二來這首詞也是章質夫逞才露思的詞作;三來章質夫在詞中表達了自己辭家巡按之際的離情別思
  • 蘇軾這首「絕命詩」,堪稱一生自畫像,心如死灰的原因何在?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時代著名詞人文學家,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這位大文豪臨終前曾留下一首絕命詩,這首詩可以說是蘇軾對於自己一生的總結,同時也是對他晚年心境的概括。這首詩並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沒有自我吹噓,甚至沒有對未來的期許,有的只是悲傷悽涼。這首詩叫《自題金山畫像》,今天我們就聊聊這首詩以及蘇軾的一生。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 蘇軾被貶時,短短8句詞,道盡了他的孤獨,最後一句難以超越
    有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有馬戴的「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可能一個純正的有思想的文人,都會有自己急於與人訴說卻無處訴說的孤寂。北宋偉大的詞人蘇軾所作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把孤寂描繪得最為透徹的作品。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後。
  •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表達了什麼情感
    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派的一位著名的詞人。與蘇軾的豪放、柳永的通俗、周邦彥的格律精嚴不同,李清照的詞風雖婉約卻不流俗。她的每首詞都是其真實情感的表達。而其詞別具一格的風格,被人稱為「易安體」。當代著名詞人黃墨谷先生對李清照的詞作辨別真偽,輯成《李清照集校注》,收錄李清照的詞作45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詞作之一,現存李清照《如夢令》一共有兩闕:一首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另一首是情趣盎然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 蘇軾遊赤壁後寫下一首詞,全詞氣勢恢宏情感充沛,成為千古名作
    在金山寺的畫像前,蘇軾一時間感慨萬千,他追憶了自己一生的經歷,於是他寫下了一首《自題金山畫像》的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收尾的幾句中,詞人的感情猶如大江中迴旋的激流,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湧的江水,在一次迴旋往復的激蕩之下,又繼續向前方奔湧流淌而去。在黃州期間,蘇軾的這種情感不曾一次的流露出來,在黃州的另一篇名作《赤壁賦》中,他表達得更加清新明澈:「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
  • 看宋代詞人寫詞,為了表達複雜情感,正反面取喻以加強表達效果!
    詞人為了表達比較複雜的思想內容從正面、反面反覆取喻以加強表達效果。例如下面的兩首詞採桑子呂本中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少年遊晏幾道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淺情縱似,行雲無定,猶到夢魂中。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豁達的人生態度讓人醍醐灌頂!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經典詞作,寫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這首詞借春遊途中偶遇風雨這麼一件極為平常的小事,抒發了詞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寄寓著詞人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全詞即景生情,意境深邃,內蘊豐富,所詮釋的人生態度和哲理,值得我們去學習。
  •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對「衣帶漸寬終不悔」這句詞理解錯了很多年?
    詞是一種「抒情體詩」,配合音樂可以唱出來的詩,所以詞和詩相比,更加的委婉溫柔,細膩動人,不過詞成就的高低還是得看詞人的水平如何,而詞沒有詩的韻律嚴謹。詞始於南梁、形成與唐太,在五代十國的時候開始興盛起來,而在宋朝的時候,詞文化達到了巔峰。據《舊唐書》記載,「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
  • 蘇軾的送別詞意境極悲,尤其是這首《生查子·訴別》,句句感人!
    其實古人更加能夠感受到離別之苦,畢竟那個時代交通極其落後,彼此分開之後,或許再也難以相見,所以很多的文人在送別好友時一定是依依不捨,所以作品自然而然充滿了憂愁。在蘇軾眾多的送別詞中,這首《生查子·訴別》寫得最感人,也最為深情,雖然通篇只有寥寥數語,可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讓人感受到了詞人的無奈,還有離別之時的悲痛之苦。
  • 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詞人的——宦海浮沉,以詞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
    在真宗、仁宗時期的詞人,寫作羈旅行役之感而寓含宦海浮沉之思,其作品最多的,首推柳永。因為他一生屈居下僚,多次流落至外地,特別有飄泊不定的感覺。若<八聲甘州>有句云:這是苦於行役的嘆息,為什麼而流落他方呢?
  • 入冬之時,蘇軾送給友人一首詩,短短四句,便寫出了濃濃的友情
    這句詞字面時對入冬的描寫,即將步入冬天的時候,百花凋殘,描繪了一幅殘秋的畫,高度概括了冬天來臨之際,一切景象逐漸蕭條的景象。這裡,詞人只選擇了荷花和菊花,寫出他們的殘敗,襯託出冬日臨近的腳步。「已無」、「猶有」也表達出兩種花之間的差異,表達出菊花孤傲、堅強的品格,也是對詞人及友人的描寫。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 《玉樓春》:周邦彥寫了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
    由於周邦彥詞作格律的嚴謹,以及在詞作上取得的成就,到了南宋,他的詞風得到了姜夔、吳文英等著名詞家的高度讚譽。也可以說,周邦彥的格律詞為姜夔、吳文英等格律詞人開了先河。周邦彥的詞集叫《片玉集》,又名《清真集》,流傳於世。
  • 蘇軾紀念新婚愛情詩,短短字句集句了8首詩,成為千古好詩
    借著一個現代歌手的歌曲《李白》,這首詩表現了瀟灑不羈的一代文豪的生活寫照,真是生如李白是人生一大幸事。然而在北宋時期就有這樣一個文豪也是跟李白一樣的瀟灑的。他就是蘇軾。也對於同是豪放派詩人,蘇軾的瀟灑不羈的生活態度又何嘗不讓人嚮往呢。
  • 蘇軾、陸遊、文天祥在端午這一天,寫下了怎樣的詩句?
    蘇軾、陸遊、文天祥在端午這一天,寫下了怎樣的詩句?尾句「一笑」二字,顯露出詩人英武、豪邁的氣概,仿佛看到了他「慷慨心猶壯」的影子。這首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齊謹嚴,色彩明麗,閒適細膩。唐代,吃粽子被寫入官方文書,端午節這天,貴族、官員以食粽為俗。而五月初五吃粽子,早在晉代文獻裡就有記述。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句詞原不是蘇軾寫的,你知道嗎?
    蘇軾是宋代的大文豪,一生作詩詞佳作無數。余光中說,李白的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說,蘇軾的繡口一吐便是半個北宋王朝。可見蘇軾的文章,對於宋朝的重量。在蘇軾的眾多佳作中,有一首詞特別著名,被譜成了許多歌曲進行演繹。這首詞就是赫赫有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寂寞沙洲冷」,為何是蘇軾悔恨的事?流淚寫給16歲少女的悼亡詞
    這句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吧?周傳雄把這句詩詞寫進了他的歌裡,雖然大家都認識這首歌是個非主流作品,但是這句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卻成為大家最喜歡的一句,在某些平臺上還高贊說這句詞是所有大齡文藝女青年的歸宿!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原來這句歌詞來自於詞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這位著名填詞人,細看其作品,才知道至今無人能超越原因在這
    或許,聽到這個名字你會暫時想不起來他是誰,但當一一列舉出關於黃霑的作品方才感覺熟悉。細品黃霑歌詞,才知道能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經典。初次接觸,就能感受到他的詞曲的古典意味氣息就很濃。一接觸黃霑的詞,加上優秀作曲家們的譜曲,二者的相互結合使得黃霑作詞的音樂作品很快就受到電影製作人的青睞,以他的歌曲作為電影配樂的電影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