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文化的國家,從來不把文化稱為軟實力,因為那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2021-02-08 南山書房悠然見

本文擬從一個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所謂關鍵詞開始——軟實力。不知什麼時候,國人將文化叫做了軟實力。也搞不清楚這算是權力的傲慢,還是官府的無知。

文明國家的人們從來不把文化叫做軟實力,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寧可沒有印度殖民地,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這句話讓中國人來說應該是:寧可不造航空母艦,也不能讀不懂《紅樓夢》。

《紅樓夢》也罷,莎士比亞也罷,都不是什麼軟實力,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即便就文明進化的角度而言,一部偉大的經典,也不在於什麼實力,而在於呈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品質,一個民族的人文性格。

文化是思想的、精神的、存在的,文明是技術的、物質的、生存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文化,但根據愛因斯坦質能轉換公式引伸出的核物理以及原子彈開發,則是文明化的技術成果。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通常由其文化的底蘊支撐。歐美國家在文明上的遙遙領先,源自五百年前興起的文藝復興。

好幾年前,一部似是而非的電視片《大國崛起》講說了西方諸強的崛起,卻遺漏了歐洲文藝復興的歷程。該片居然沒有捫心自問,沒有歐洲文藝復興,哪來的現代西方文明?這種凡事唯物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思想教條,也是一種心理定勢。這種思維的核心是權力的驕橫,金錢的崇拜。唯物的背後,是唯權的順從。

雖然當今的西方世界,以實力而論,依然美國居首。但西方人評比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前十個國家時,並非美國第一,而是由義大利奪冠。因為五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是從義大利開始的。儘管美國軍隊在二戰中拯救了歐洲以及遭受法西斯蹂躪的世界諸國,儘管美國的高科技始終領先所有國家,但這些文明成就還是比不上當年義大利在文化上的開風氣之先。由此可見,被《大國崛起》所忽略的文藝復興,具有什麼樣的舉足重輕意味。

真要說起來,西方諸強各有一番人文風採。諸如,英國牛頓力學,法國百科全書派,德國古典哲學,美國《獨立宣言》以及當年奠定美國實用主義思想的哈佛大學形而上俱樂部。如此等等。若以軟實力論之,無法理解為何義大利居首。在軟實力論者的眼裡,義大利不過就是在藝術上領先而已。他們不會懂得,恰恰就因為義大利在詩歌、繪畫、聲樂等藝術形式上所開創的審美新局,改變了歐洲、從而影響了全人類的文明發展。

倘若說文化具有許多層面的涵義、許多種類的區別,那麼審美就是其無形的神經中樞。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民族的審美趣味,決定了其文化心理、乃至政治方式。比如,亞裡山大的戰爭方式,可以從荷馬史詩裡找到心理原型。這在中國歷史上,國共逐鹿選擇的是《三國演義》的模式。同樣,當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繪畫將審美目光聚焦於日常人生而不啻是十字架上的神明時,走出中世紀的歐洲新紀元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啟了。

諸多研究中國歷史演變的專家學者,最容易忽略的可能就是審美之於歷史的影響。他們不明白,中國式的文藝復興早在有宋年間,就已經不聲不響地開始了。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包括陳寅恪在內的文化學者,給予宋朝的文化景象以很高的評價。他們沒能說清楚的只是,並非是理學的興起、而是審美趣味的變換,導致了有宋迥異於唐朝以前的文化景觀。

其中,禪宗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禪宗在士大夫當中的深入人心,有了宋代與《文心雕龍》截然不同的《滄浪詩話》。因為禪宗的影響,蘇軾與李白在詩歌風格和寫作心態上,涇渭分明。唐朝的畫家熱衷於皇室貴族的儀態造型,宋朝的畫家展示給世人的或者是山水間的氣象萬千,或者是《清明上河圖》那樣的市民風俗景觀。比起義大利文藝復興那樣的大刀闊斧,有宋年間的審美情趣猶如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潤物細無聲。但是,一樣的深入骨髓。就連宋徽宗那樣的皇帝,都醉心於成為一個書畫家,而不是一個政治家。

一種文化通常在與另外一種文化的碰撞之中,產生新的能量獲得新的形式。佛教傳入中國後,至唐乃大,及宋結果。按說,倘若有正常的長生環境的話,那麼即便是宋代潤物細無聲式的文藝復興,也能生長成參天大樹。無奈的是,一棵小草被擠壓在兩塊巨石的夾縫裡。一者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再南侵,一者是程朱理學構築的意識形態之於民族心靈的嚴重摧殘。內外夾攻底下,一路走得極其艱辛。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就像一場始終無法和合的性愛,在一次又一次的延宕之中,消耗著原有的元氣和應有的鋒芒。磨蹭了一千年,依然原地徘徊。相比之下,歐洲的那場文藝復興,一擊即成;比中國晚了五百多年,卻贏得了此後五百年的輝煌。

因為一再的延宕,致使中國式文藝復興不僅生長得非常曲折,而且不像歐洲那麼光彩奪目,而是若隱若現。要不是《紅樓夢》的問世,這場斷斷續續的文藝復興恐怕很難成立。就像莎士比亞奠定了英國的民族文化,《紅樓夢》標出了中國式文藝復興的成就所在。莎氏戲劇承繼了古希臘傳統,《紅樓夢》則徑直從《山海經》神話起筆。正如文明是遞進的,文化是回溯的,借用老子的說法便是,回歸到嬰兒狀態裡。正如早先周公建制和孔丘立說開始周孔偽型文化之於中國歷史長達兩千多年的覆蓋和扭曲,《紅樓夢》的劃時代意味在於,將中國歷史劃分成了《紅樓夢》之前的歷史和《紅樓夢》之後的歷史。《紅樓夢》之於華夏民族的意味,不僅不亞於而且遠高於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民族的標記性。

《紅樓夢》之後的清末民初,本當是中國式文藝復興的天賜良機,猶如春秋戰國一般充滿人文創造的可能性空間。除了滿清王朝大一統集權專制的日漸鬆動,尚有東西方文化碰撞造成的嬗變效應。然而,歷史卻極其詭異地將這個民族推上一條誰也料想不到的歧途。野蠻戰勝文明,孔家店被打倒之後赫然崛起的,是比程朱理學更為僵化更為專制、以烏託邦主義為標榜的意識形態。民國年間短暫的文化復甦,轉瞬即逝。

承接《紅樓夢》文化命脈的兩位宗師,王國維自沉而亡,陳寅恪則壁立千仞。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再度沉潛,幾近消逝。

這場劫難於文革演變至極端,完全應驗了《紅樓夢》洞若觀火的預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倘若說八十年代是文化的再度甦醒,那么九十年代開始的人文精神重建,無疑是在文化廢墟上的歷史努力。這樣的努力所承接的乃是自《紅樓夢》到王國維、再到陳寅恪的文化氣脈。其特徵與其說是開拓,不如說是守靈。靈魂由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裡一語道破: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相比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家店,當今的文化重新審視的目光所至,不止是孔丘立說,而且更是對商周之交歷史劇變的尋根究底,其中既包括對那場戰爭的反思又包括對姬昌演易和周公建制的質疑。正如《紅樓夢》以《山海經》神話為起點,對中國文化的重新審視有必要上溯到河圖洛書。這場中國式的文藝復興之於未來有多麼深遠的影響,與能夠回溯到多麼久遠的上古文化和上古歷史,是完全對稱的。

但是,不管歷史文化的審視多麼的至要重要,中國式文藝復興依然以審美為導引。《紅樓夢》所提供的,首先是迥然有異於往昔的審美情趣。以男人為主宰的歷史,在少女詩詞裡被顛覆,更不用說,假裝分別信奉儒道釋的達官貴人遭到無情的譏諷。且不說金玉良緣如何慘遭木石前盟的挑戰,即便是屈原的《離騷》,也被《芙蓉女兒誄》弄得灰頭土臉。由此可見,那個橫遭姬發指責的「惟婦言是用」的商紂受辛,是多麼可愛的君王!不說是賈寶玉式的,也至少有著賈寶玉般的俠骨柔情。

商紂與妲己的歷史冤案,一則在於周公姬旦與孔丘、司馬遷前赴後繼的歷史偽造,一則在於華夏民族在審美意識上的長年孱弱。王國維指出過,中國文化在美學上的驚人殘缺;陳寅恪道破的是,中國哲學在形而上層面上的相當貧乏。中國式文藝復興要復興的,無非就是審美意識,邏輯思維。

倘若說一個民族的愚昧在於其思維方式的刻板低維,那麼其醜陋則醜陋在審美意識的長年累月的空缺。頭腦僵化,言語刻板,表情呆滯,千人一面。貧窮時低頭哈腰得不行,富裕時虛榮誇張得令人瞠目結舌。這個民族似乎不喜獨立思考,而熱衷於一哄而上。對照《山海經》神話裡朝氣蓬勃的華夏初民形象,今日的中國人喪失那樣的尊嚴,久矣。審美,不啻是藝術的修養,更是氣質的高貴。高貴的氣質,源自豐富充實而清純明淨的內心世界。淳樸有淳樸之美,謙卑有謙卑之相。最高貴的有時恰好是最謙卑的,就像箕子親王不動聲色地開導打下朝歌的武王姬發一般。最美麗的有時是最淳樸的,就像林黛玉的悽惻絕唱《葬花辭》,天然無飾。

90年代以後的中國文學,流於媚俗;90年代以後的中國繪畫,失之誇張。前者讓官府點頭,讓讀者搖頭;後者讓畫商見利,讓藝術墮落。電影取悅奧獎,奧運討好全世界。教訓是,有錢不等於有尊嚴,有權不等於得人心。文學、繪畫、電影等等的諸多工作者們,可以籍此換得紙醉金迷的世俗人生;只是,功名之門一旦被敲開,他們的作品旋即被扔進垃圾堆裡。因為這隻跟謀生有關,了無存在的詩意。

中國式的文藝復興,絕不是什麼人的功成名就,而是眾多藝術家默默無聞的奉獻。他們的共同境遇通常在於,官府惡之,學府拒之,諸獎遠之。

他們之中不乏如同曹雪芹那般孤寒寂寞,或者就是「荒江野老屋裡的二、三素心人」。他們之中有像王國維那樣一了百了者,有像陳寅恪那樣壁立千仞者,有像章太炎那樣叱吒風雲過後安安靜靜地偏居一隅教書育人者,有像李叔同那樣大徹大悟而遁入空門者。他們的人生非但與功名絕緣,而且往往不是坐牢,就是流亡。然而,正是這樣一批無名無臭之人,為華夏民族建造著文化的森林。當造樹的前人撒手人寰之後,乘涼的後人是否記得他們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在世的功名都棄之如敝履,更何況虛幻透頂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國式的文藝復興,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會是這樣一批人的植樹造林勞作。植審美之樹,造文化之林。這樣的勞作,跟人們所謂的軟實力毫無關係。這樣的勞作與製造航空母艦迥然有別。因為審美乃是天下最無用之物,但審美能力的有無,卻是一個民族是否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基石。

能夠製造航空母艦,與當年遊牧民族能夠製作弓箭長矛並無多大區別。一個民族有沒有莎士比亞戲劇或者《紅樓夢》墊底,才是野蠻與文明的涇渭所在。

所謂崛起,不是武力的競爭,而是審美光照的有無或強弱。倘若說,審美是天然的免於恐懼之自由,那麼審美能力的有無則是人之為人的首要前提。審美是鷹的特徵,是鴿群般的浪漫,而不是家禽的驕傲或綿羊的溫順。

以《紅樓夢》為歷史地標的中國式文藝復興,不為王朝的更迭為轉移,也不被任何專制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力所左右。猶如石縫裡的小草,堅忍而頑強。倘若這將成為一片茂密的森林,那麼卻首先從一棵棵孤木開始。前景是可以遙望的,無所謂樂觀或悲觀。狂風暴雨過後,太陽照常升起。是為記,與眾共勉。

二0一二年十一月九日寫於哈德遜河畔

作者簡介:李劼,美籍華裔作家,思想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本名陸偉民,生於上海,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並在該系執教十多年。現居美國紐約。80年代曾在大陸以文學評論著名,發表大量論文和評論文章,出版專著《文學是人學新論》及文學評論專集《個性.自我.創造》。90年代轉入思想文化研究和長篇小說創作,出版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文集》,長篇小說《麗娃河》、《愛似米蘭》,散文集《風燭滄海》。98年赴美之後,繼續從事文史哲研究和小說創作,先後在大陸、美國及臺灣、香港等地出版專著《百年風雨》、《八十年代中國文學歷史備忘》、《美國風景》,《中國文化冷風景》,歷史小說《吳越春秋》、《商周春秋》、《漢末黨錮之謎》,長篇小說《上海往事》、《星河流轉》。並在北美、臺灣、香港等地的報刊雜誌和各類網刊上發表諸多文章,內容廣涉文化批判、歷史研究、時評、影評、文學評論、藝術評論。在海內外的新浪、網易、搜狐、萬維等華文網站上開設博客,擁有眾多讀者。

摘自《財經》雜誌2012年12月刊

南山書房

微信號:nanshanwenhua

分享到朋友圈 | 點右上角…分享

上海浦東黃楊路(靠近碧雲路)

69弄12號102-103室

021-50480200 / 15201726359/15921724659

www.nanshanshufang.com

讀書養心,明理悟道

相關焦點

  • 韓文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 2014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的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
    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軟實力」這一概念自約瑟夫·奈提出以來,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的軟實力體現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綿延,體現在民族危亡時的匹夫有責,體現在革命戰爭下的捨生忘死,體現在改革建設中的求真務實,體現在偉大復興路上的砥礪奮進。這些寶貴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引領我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披荊斬棘,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
  • 《尋夢環遊記》——一個民族的文化靈魂
    我轉贊這篇文章是體會到了:什麼叫一部電影集合了一個民族的靈魂,震撼和感動人的影片,都有攝人心魄的力量。談談迪斯尼新電影《尋夢環遊記》的文化背景。原作者:高原朵拉2017-11-19原創 , 看到有花友強烈推薦迪斯尼電影《尋夢環遊記》,我舉雙手贊成,因為我在墨西哥看了這部電影,相當好,是近年來迪斯尼以外國文化為背景講述故事的上佳之作,風俗、文化、親情、正義、音樂、色彩以及迪式幽默都在該片中完美融合。
  • 從《功夫熊貓》談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張振川:提高文化軟實力,首先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關鍵在於創新發展思路,在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的同時,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大眾提供多層次、多口味的精神食糧。同時,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免費向群眾開放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廣場、全民健身園地等。
  • 俄羅斯文化的崛起告訴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就是民族自信
    依附他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就不用說了,就比如我們中國,為什麼很多人對俄羅斯文化那麼了解?就是因為我們前幾十年,所謂的外語課,學的不是英語,而是俄語。就是其它的歐洲、亞非拉甚至美帝,都成為他們文化輸出的對象,要不然美國幹嘛搞出個麥卡錫主義。這個麥卡錫主義把美國搞的是哀聲載道,很多名人都被驅逐出境了。
  • 文化是臺灣最值得驕傲的軟實力
    那位作家朋友後來在文章中抱怨坐頭排的馬英九太高,擋住了她的視線。我禁不住頻頻留意座中一對夫婦,妻子一條衣袖空垂,丈夫隨音樂在她腿上輕拍。一曲畢,二人默契地各舉起一隻手掌對擊。他們看得開懷盡興,旁觀者為之心有戚戚。那是胡市長和他車禍餘生的太太邵曉鈴。  當晚的演唱會免費。
  • 顧青波:有效提升行業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當前,社會各行業正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各項要求,我們應當加強行業文化建設,通過提升行業文化的軟實力,引領行業科學發展,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薰陶員工,推動行業服務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 金山鎮:凸顯文化強鎮「軟實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金山鎮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2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站為載體,全面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道德講堂、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凡人善舉相繼湧現。
  • 高質量提升南寧「文化軟實力」崑崙關景區打造軍旅融合
    為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高質量提升南寧「文化軟實力」,使南寧崑崙關旅遊風景區成為廣西和南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興寧區人民政府和南寧崑崙關旅遊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共同加快推進崑崙關軍事歷史文化旅遊產業示範區建設,合力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著力打造興寧區崑崙關軍事主題文旅小鎮,進而推動本區域在持續轉型、創新、跨越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 曾用軟實力消滅過其他國家的西方為何突然拋棄軟實力了?
    不過把這說成軟實力強,那就呵呵了。於是我舉了大陸外交和發展觀對世界的影響,說明大陸的軟實力也不差。這個WW有點不高興,也是,「外交」正是WW軟肋。於是他憤憤的說:我在這裡談軟實力,你到底懂不懂?我說,怎麼不懂?這詞是你美爹發明的,你搞懂沒有?外交屬於較強的軟實力,文化和價值觀也是。至於唱歌,文化中的一個小分支罷了。
  • 增加文化內涵 培養文化自信
    我國新時期建設以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做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近幾年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描繪「十四五」發展規劃更是在國家層面上對提高文化軟實力描繪出一幅時間表和路線圖。
  • 王賡武談東南亞的海洋文化與民族國家
    現在,要成為聯合國的一員,你必須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所以,要想有這種資格,你必須以某種方式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民族國家。例如,當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時,它非做不可的第一件事就是得到聯合國的承認。只有這樣,它作為一個國家的合法性才得以確認。黃:是的,如今民族國家都平起平坐。
  • 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喜歡傳統文化?五千年文化造就大國力量的崛起
    它消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時,無法把自己的文化與外來的融合,並藉此創造出克服危機的一種力量。 往小了說,文化自信能夠在某種層面上滿足個人的精神需求,往大了說,文化自信既是一個國家、民族真正強大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更為基本、更為深沉、更為持久的力量。
  • 法國文化軟實力,從迷人法語音樂到中法文化之春
    法國文化軟實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回望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不難發現,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
  • 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最主要的就是一個印度教
    恆河火祭儀式有著 200 年歷史,是一種以祭火為主的儀式,又被稱為「火祭」。火祭儀式同印度民間小規模的「火葬」儀式有著密切關係,「火葬」在傳統的印度教實踐中被理解為「人生最後的淨儀」,火葬時人們在祈求火神庇佑死者,從而淨化靈魂,最終求得解脫。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強調在「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從戰略和全局上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新使命、新方向和新任務。     一、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使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推介會現場推薦了包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製品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民族文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等項目的成果。推介會現場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 你不知道的,《千與千尋》中的日本民族文化!
    「神隱」現象多半發生於兒童;古時候每當有小孩無故失蹤,且遍尋不見,可能就是「神隱」了,就是被神、天狗等帶走了,因為天狗很喜歡捉弄小孩子,人們相信「神隱」是人類與靈異世界往來的重要「交通通道」。在日語中青蛙與「歸來」同音,生物學家發現青蛙即使遷徙到別處,最後也會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有「守土戀家」的特性,「蛙」有平安歸來、失物復得、招財等象徵意義,因此,在日本人們把「蛙」作為吉祥物來佩戴,在日本一些神社裡經常可以看到青蛙的石像或銅像,青蛙被看作土地尤其是溫泉的守護神。影片中的湯婆婆是個守財奴,她的員工都是蛙人,一方面是取「招財」之意,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青蛙被看作是溫泉的守護神了。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清晰表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雄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由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到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一字之別,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氣、再創輝煌的從容自覺,盈注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