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一位雙胞胎媽媽好友每天關注我公眾號,對很多觀點深為認同。昨天,她專門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來一篇小文,講述疫情期間帶孩子學習做飯的心得感受,認為這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一課。民以食為天,學會做飯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即使在今天的外賣時代。而且,學習烹飪的過程絕不僅僅是一個技能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溝通交流、營造愛的氛圍的過程。我深表贊同,今天特意發出此文。
羽翼姐妹從小喜歡跟著媽媽做飯,經常拿著飯糰當彩泥,捏個「毛毛蟲、棒棒糖之類」,有時弄的滿身是麵粉,我從來沒有制止過,因為這給他們帶來了很大樂趣。2020年疫情期間,我經常在家裡蒸饅頭、包餃子、烙餅,萬萬沒想到,包餃子的時候,羽翼姐妹竟然可以全程幫忙擀餃子皮,不薄不厚,恰恰好,偶爾有煮破皮的,但整體還是不錯的。期間,她們很仔細,很小心,擔心薄厚。關於怎麼旋轉麵皮,可是費了一翻勁,姐妹二人認真觀察爸爸媽媽的手法,又互相交流,幫助學習,力求完美,忙的不亦樂乎。
蒸饅頭的過程,孩子們萬分開心。她們說:「媽媽,這次她們要一個大麵團,保證弄好。」看著羽翼姐妹信心滿滿,又主動承擔做飯任務的勁頭,我給予了足夠的支持、信任與自由,並選擇不幹預、不打擾,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羽翼根據自己的喜好,開啟了屬於自己的饅頭形狀之旅。小動物形狀、 花型、心型……也藉助抖音裡的創意,非常認真地感受著麵粉、麵團與自己心靈的契合。她們開心地比拼著,邊和面,邊期待著她們的「創作」作品,能帶給家人欣喜,讓家人喜歡。
當一籠一籠地饅頭放入蒸鍋,冒氣,他們學著計時,提醒爸爸媽媽該哪個環節了嗎,專注到每一個細節,生怕有閃失。滾燙地饅頭終於出爐了,羽翼姐妹才坐到椅子上,如釋重負,品嘗著自己親手蒸的饅頭,不知不覺吃了好幾個。「自己做得饅頭真不錯!」這是她們發自內心的感慨!
我一直覺得愛生活從愛做飯開始。靜靜地與孩子一起做頓飯,或蒸或煮,或擇菜或擀皮……古人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有條不紊的做飯習慣會滲入日常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處事方式。讓孩子體會做飯的不同環節與方式,品味著做飯的多姿多彩,感受糧食的神奇與來之不易。其實,有一種「慢生活」的相處,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美好。
每一個愛做飯的孩子,都是積極溫暖、熱愛生活的小藝術家。珍視孩子們愛做飯的心,就是告訴他們為什麼生活如此美好,如何生活得更加幸福。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凡是點「贊」、點「在看」、添加過「星標」的讀者,都會優先接收到文章推送,希望大家讀完文章後順手點一下,避免錯過小主的文章。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