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中原住民殺害日本僑民婦孺到底野不野蠻?

2021-02-07 電影臺詞精選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臺灣山區爆發衝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影片上映後引發強烈的爭議,有些人認為賽德克人擱現在其實就是一群恐怖分子,而霧社事件就是針對平民的一起恐怖襲擊事件。在霧社起義中,不分士兵平民的殘忍殺戮,連日本的女人和孩子都不放過。

我不知道是什麼崇高的人格感染著說這些話的人,讓他的靈魂得到天使般的升華。文明的日本人生化武器都用上了。也不見他們有放過老弱婦孺啊,明碼標價獵頭一個壯丁100元,婦女30元,小孩20元。就連被莫那魯道放下山的漢人全給關起來了。


參與霧社起義的六個社總人口共計1200餘人,有作戰能力的壯丁僅300餘人。事件致使六社644人死亡,其中290人自殺。


看到老弱婦孺為了給戰士們節省點口糧,紛紛上吊自殺,讓人看的飆淚。



霧社起義中被殺的部落原住民


尊重賽德克的最好方式,就是承認他們的野蠻,而不是給他們套上文明的外衣。置身事外去評價賽德克族的行為毫無意義,用現在的價值觀念去評判那時候民風彪悍的賽德克族?如果你身為日本殖民統治下被壓迫剝削的賽德克人,相信你就不會有那麼崇高的道德感了。如果說賽德克為了堅持信仰而殺戮稱為野蠻的話,那日本人想要同化賽德克族也是一種野蠻,只不過前者體現在行為上後者體現在思想上,所以談文明真的好牽強。


文明是一種馴服,文明是一種牢籠,它讓人世間減少了最原始的衝突和殺戳。我們同情關在籠子裡的獅子,它們應該馳聘在寬闊的草原;我們同情關在籠子裡的老鷹,它們應該翱翔在萬裡的高空。我們是否也同情過關在籠子裡的文明人,哪裡才是他們的獵場? 


莫那魯道:如果你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會讓你們見識野蠻的驕傲。


賽德克·巴萊,臺灣賽德克族詞語,出自賽德克語(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


微信公眾號<電影九句>推薦度:


劇情看點:★★★★★

畫面美感:★★★★☆

臺詞深度:★★★★★

煽情指數:★★★★★


IMDB評分:7.5 / 豆瓣評分:8.7

圖文資料來自電影: | 製作:九叔

圖文版權由電影公司所有,自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

電影九句,感悟人生  長按二維碼進入電影九句唯一帳號

相關焦點

  • 用野蠻的驕傲挑戰文明的自豪:不向日本人卑躬屈膝的太魯閣人
    「如果你們的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 1913年,時值日據臺灣時期,由於被蔑稱為「生番」的原住民不願意接受日本統治者「歸化」政策,於是開始頻頻「出草」,對日本士兵和日本僑民進行襲擊,隨即爆發臺灣近代史上著名的「太魯閣事件」。
  • 【力舟看世界】臺灣土著酋長莫那·魯道:抗日英雄還是野蠻惡魔?
    但是,安葬的卻是一個土著酋長(中國大陸將臺灣原住民統稱為高山族),名叫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賽德克語:Mona Rudo 或 Mona Rudao;1880年5月21日-1930年11月5日)是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今廬山溫泉區)的頭目。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時期,他領導了重要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
  • 臺灣往事|【霧社事件】: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抗日壯舉
    這種行為也存在於世界上各大洲的原住民族,而與臺 灣原住民關係密切的南島民族中也有多個民 族有這樣的習俗。而由於臺 灣原住民長期與其他族群,如漢人與日本人接觸,其獵人頭的習俗常常被漢人與日本人視為野蠻而瞧不起。如清代蔣毓英《臺 灣府志》:「好殺人取頭而去,漆頂骨,貯於家,多者稱雄;此則番之惡習也。」認為出草是原住民惡習。
  • 如果你的文明是要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見識野蠻的驕傲
    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臺灣山區爆發衝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看完影片,小光才知道「霧社事件」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簡短的「臺原住民抗暴事件」,還是一場守衛信仰的血戰。以前為了看完整版(全長4小時36分鐘,剪輯版生生剪沒了2小時),只能買來盜版碟。建議有條件的朋友在網上找原版視頻,剪輯版因時間限制丟失了不少震撼的情節。
  • 華語電影史詩級巨作:真實事件改編《賽德克·巴萊》背後的故事
    兩個賽德克族選擇進入日本的巡查所擔任小學老師與警手,卻因為發生了霧社事件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歸屬何處。對這部電影的批評,大多來自出草場面,認為太過殘忍血腥的有之,甚至認為將這些拍出來是醜化原住民的也有。這樣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與片中自認為高人一等的日本人其實有點類似。
  • 正義的野蠻
    他的家人中,次子小島正男剛剛在一場殺戮裡喪生,那就是1930年10月27日的臺灣霧社事件。一百三十四名日本人身亡,其中多為平民,還是孩童的正男就在其中。殺死這些人的就是賽德克族的一部分山地民,日本人眼中的「蕃」。聽到霧社事件的消息,日本人的第一反應是,覺得不可思議。霧社一帶已經是日本在臺管治當局眼中的「模範蕃社」,是對山地民歸化政策的標杆。
  • 「霧社事件」折射臺灣少數民族困境
    臺灣歷史的想像在「霧社事件」上折射從1997年起,魏德聖就開始籌拍關於「霧社事件」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對於大陸觀眾來講,無論是「賽德克·巴萊」還是「霧社事件」都是非常陌生的名詞。「霧社事件」是日本在臺殖民史上最大的少數民族抗爭事件,而此次抗暴的主體就是魏德聖電影名字中的「賽德克」人。
  • 臺灣部落1000人全員戰死,讓日本人知道野蠻的驕傲!
    本片改編於臺灣著名的反日起義「霧社事件「,講述了1930年10月27日發生於臺中州能高郡霧社的原住民賽德克部族對日本人的襲殺事件。300多起義戰士仍抵抗40多天,最終不敵日本絕對優勢,整個部族1000多人悉數戰死自盡。
  • 霧社事件90周年追思:臺灣原住民與中華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
    臺灣自由電子時報報導,今日,臺灣當局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代表蔡英文參加霧社事件90周年紀念追思,向莫那.魯道等抗日烈士獻花致敬。夷將.拔路兒特別強調,原民會並加強針對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建構原住民族史觀,未來也將會同教育部納入12年國民教育課綱,讓學生、國人培養多元歷史觀點,認識臺灣歷史。那麼什麼是臺灣原住民?霧社事件對於原住民來說又有著什麼重要意義?
  •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毫無疑問,《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由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執導,講述了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整部電影場面宏大,堪稱史詩巨作,與歐美大片的是,本片並非塑造民族英雄,而是力求真實,向觀眾闡述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首先跟大家普及下什麼是「霧社事件」。甲午戰敗,清廷割讓臺灣給了日本,雖然臺灣當地民眾抵抗,在先進的槍炮面前,臺灣還是被日本人侵佔了。日本人覬覦臺灣的林產、礦產等資源,大肆砍伐挖採,破壞了當地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獵場。
  • 電影 賽德克巴萊,原來臺灣原住民也曾這麼激烈反抗日本侵略者
    毫無疑問,《賽德克·巴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由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執導,講述了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整部電影場面宏大,堪稱史詩巨作,與歐美大片的是,本片並非塑造民族英雄,而是力求真實,向觀眾闡述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 十月主題徵文||《我雖野蠻,卻也驕傲》(魏璐鑫)
    該影片是一首向死而生的充滿死亡美學意義的唯美史詩,不像內地同類抗日題材電影一樣, 通過電影鏡頭、畫面等多種元素引導觀眾形成固定思維模式:我軍英勇善戰、日軍萎靡不振;我軍誓死捍衛領土、雖敗猶榮, 日軍殘酷強暴侵略、慘無人道。其中,我最關注的並非整個事件,而是霧社事件爆發的直接導火索和其失敗後的義舉——馬赫坡首領莫那魯道長子舉行婚禮時,一日本巡查破壞了賽德克族的風俗。
  • 《賽德克·巴萊》:如果文明是要卑躬屈膝,那就來看看野蠻的驕傲
    根據相關歷史文獻了解,該作品是根據賽德克人「霧社事件」所改編的故事。透過得知該片導演魏德聖還原歷史是其所有作品一貫所堅持的風格一說,導演在該片中卻也依舊沒有迴避反暴聖戰時殺害日本人沒有顧及婦女兒童的歷史悲劇的真實感。
  • 臺灣學生扮納粹事件續:學生還重演霧社事件 高喊「打倒日本鬼子」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新竹光復高中16日舉辦歷史事件變裝秀活動,有班級學生穿上納粹軍服,舉出納粹手勢進場,引起社會撻伐,校方道歉後仍止不住批評聲浪,校長引咎辭職。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26日,網友又再度爆料,活動當日另一個班級詮釋「霧社事件」,學生模仿日本警察、賽德克族人,在操場上廝殺,司儀還大喊:「打倒日本鬼子,光復我中華民族!」
  • 課本上沒有提及的,臺灣原住民對日本的反抗
    莫那·魯道知道日本人決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就決定領導群眾發動武裝起義。1930年10月27日,是臺灣神社大祭典,霧社地方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大運動會,日本人會全部穿上傳統和服,便於和華人、山地人區分。賽德克族人認為這是起義的最好時機。第二天,賽德克族人利用運動會,升旗唱國歌為信號,衝進會場,發動總攻擊,殺死日本婦孺兒童共計134人(其中兩名穿著和服的漢族人也被誤殺)
  • 日據臺灣時代日本的一次打臉事件,臺灣霧社事件
    日本當時正處於資本主義發展時期,那2億兩白銀對於日本來講也是不太夠的,進入臺灣後,一方面日本不斷加強臺灣的基礎建設,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郵政等,另外推動皇民化運動,強烈要求臺灣人說日語、穿和服、改信日本神道教,妄圖把臺灣變成日本永久的領土,同時也不斷掠奪臺灣的資源,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木材被源源不斷地運到日本本土,使得居住於山林中的臺灣原住民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造成了日本與臺灣原住民的矛盾不斷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