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清流」綜藝背後的傳統文化熱?

2020-08-28 媒介之變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儘管2016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砰」地一下迅速火爆,並以主流社會始料未及的速度迅速主流化之後,文化類綜藝到底該怎麼做?無論是廣電行業,還是各大視頻網站,心裡其實是沒數的。而且實事求是講,《我在故宮修文物》這種節奏和調調的紀錄片,哪怕再往前幾年,在任何一家電視臺,恐怕都不會有什麼像樣的收視率。至於想進主流衛視,恐怕壓根就沒有可能。

從2016年開始一直到眼下的此時此刻,《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不同模式的文化類綜藝,開始在從央視到地方衛視,從電視到視頻網站等不同級別、不同媒介的播放平臺,不斷贏得收視率和口碑上的雙重認可。

這股從2016年前後伊始,在2017年、2018年形成了全國性話題,並一直延續至今的文化類綜藝熱潮,也由於明顯不同於以往那些從國外引進的投入巨大的、大牌明星壓陣的,強調視覺效果、情節衝突、氣氛緊張激烈的綜藝模式,被扣以我國綜藝節目的「清流」這樣的字眼。

廣電行業江河日下,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這一波文化類綜藝熱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時,也想躲都躲不掉地被寄予了擔負起開創我國綜藝節目的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國廣電行業的原創路徑這樣的行業重任。

然而,《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行業環境下誕生?這些深受好評的文化類綜藝,是否真的能夠承擔起「中國原創」的重任?在今天這個時代,它們背後的傳統文化熱,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些真正指涉到我國廣電行業的發展前景、未來趨勢的關鍵問題,在收視熱潮的喧囂和一輪又一輪的炒作背後,卻從未被真正觸碰。

以《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為代表的,我國這一階段的文化類綜藝,這種更符合國情、更「接地氣兒」的綜藝模式,既不像港臺綜藝模式「嘻嘻哈哈」的特徵,也不像歐美綜藝模式「條條框框」的限制,更不像韓國綜藝模式「大喊大叫」的風格,在劇情節奏、情感認知、價值理念、文化身份上,與電視機前,尤其是與各類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前的普通青年觀眾,有著更為貼近的文化心理距離。

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其背後有著多重不同的複雜線索的交匯。

因為就算是在今天,在相當一部分人的一般印象中,一提起傳統文化、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會有刻板、保守、迂腐的老古董式印象,而且很少會將這樣的話題和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聯繫起來。然而近幾年來,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媒介所折射出來的一系列新鮮、紛繁的文化經驗,卻幾乎從根本上顛覆了這種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常識」。

當下的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對於傳統文化、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了令人措手不及的巨大熱情。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紀錄片、文化類綜藝近三年來的「突然」熱播,大大超出了既往所有理論分析框架的解讀範圍。

然而,也同樣是在文化類綜藝大受追捧的2017年、2018年,從「油膩中年」到「佛系青年」,關於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的不同層面的集體性焦慮屢屢爆發,這些在新媒體上引爆的話題所暴露出的深度內在焦慮感,其所反映的社會心理的多樣意味,已經毋庸多言。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再討文化類綜藝背後的傳統文化熱的歷史縱深,才有著更為明確的現實指向。

儘管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鮮活的、翻天覆地的時代變革,正在以新舊媒介迭代為表徵愈演愈烈,但我們依然要保持足夠的審慎和克制——很遺憾,我們可能遠未抵達今天的新的青年一代的真實面孔——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穩定的正式工作,收入整體偏低的廣大青年群體,開始通過作為電影、電視、移動網際網路等各類文化產業的消費主體和主力,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源源不斷地登上歷史舞臺。

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狀況,也遠遠超出了過去我們所耳熟能詳的迷影文化、新興中產階級、二次元等分析框架。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穩定的正式工作,收入整體偏低的廣大青年群體,其作為文化產業乃至是國民經濟的增量意義,就是對於他們自身而言,其實也絕不曾料想。

這一波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中心線索的新媒體浪潮,的確將媒介槓桿作用發揮到了人類迄今為止全部媒介經驗的極致,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文化產業的消費主體和主力的結構性變遷,才是這個大時代變局的真正根源所在。

我們要加倍珍惜和重視當代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所迸發出的,對於包括文化類綜藝在內的傳統文化的所有熱情。因為就算不橫向對比日本的「低欲望一代」,不參照在西歐、南歐、北美等這些曾經的發達資本主義中心區域的,正在發生的觸目驚心的失業率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其所連帶的時代意義也足以觸目驚心。

在這個維度上,這一波被譽為「清流」的我國文化類綜藝是不是一種生命力更長、效益產出周期更持續的「中國原創」模式?能不能在較為豐富的層次上滿足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穩定的正式工作,收入整體偏低的廣大青年群體的文化娛樂需求?這些關鍵性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充分評估。這些「清流」文化類綜藝背後的傳統文化熱所影響和輻射的範疇,恐怕也早已並不只是局限在其自身行業的範圍內,註定還將波及到文化、經濟、政治等多重領域——當前的一切,不過都是未來社會的開場序幕。

本文刪減版發表於2020年2月12號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清流綜藝熱播背後的行業危機?
    這股從2016年前後伊始,在2017年、2018年形成了全國性話題,並一直延續至今的文化類綜藝熱潮,也由於明顯不同於以往那些從國外引進的投入巨大的、大牌明星壓陣的,強調視覺效果、情節衝突、氣氛緊張激烈的綜藝模式,被扣以我國綜藝節目的「清流」這樣的字眼。
  • 清流綜藝的火爆,能挽回傳統文化的回歸嗎?
    從早期親子類節目不斷拓展「邊疆」,爸爸爺爺姐姐齊上陣、到歌唱類素人歌手進化成「你猜我是誰」式明星獻唱,當綜藝節目越做越局限,編劇和導演終於又再次「看見」了中國傳統文化。隨之《朗讀者》、《非凡匠心》等「清流綜藝」的呼聲也不絕於耳。但卻同時引起了一些人的猜測和質疑:清流綜藝的火爆能挽回傳統文化的回歸嗎?
  • 如何看待「清流」文化類綜藝熱播背後的行業危機?
    這股從2016年前後伊始,在2017年、2018年形成了全國性話題,並一直延續至今的文化類綜藝熱潮,也由於明顯不同於以往那些從國外引進的投入巨大的、大牌明星壓陣的,強調視覺效果、情節衝突、氣氛緊張激烈的綜藝模式,被扣以我國綜藝節目的「清流」這樣的字眼。
  • 數據背後,這檔節目對文化綜藝的行業啟迪更值得品讀
    在高含金量的數據背後,這檔爆款節目給文化綜藝市場乃至整個綜藝行業帶來的啟迪,值得品讀探究。未播先熱文化綜藝也能自帶「大IP熱度」娛樂類綜藝愛豆明星扎堆,憑藉明星流量帶動粉絲效應和話題,未播先熱並不稀有,這是娛樂類綜藝自帶的先天優勢。
  • 代表康震: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播話語體系
    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 姚遠)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近年來國內文學節目向綜藝化轉型,從螢屏「清流」變為「潮流」。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認為,傳統文化通過綜藝形式傳播符合當代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但對節目內容需要嚴格把關。
  •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文化綜藝折射青年...
    文化類綜藝能有這樣的生命周期,並且未見明顯頹勢,就當下而言,有著足夠豐富的意義和內涵。從2016年至今,《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文化類綜藝,不斷贏得收視率和口碑的雙重認可。
  • 清流節目翻紅:不唯流量顏值,綜藝內容生態持續向好
    拼明星、秀下限、編噱頭、炒緋聞,為了吸引眼球和所謂的娛樂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電視節目及其背後的電視臺無所不用其極,最終深陷「泛娛樂化」的泥潭難以自拔。先是選秀節目,接著是相親節目,後來是各種明星真人秀,一波接著一波的所謂「節目創新」把綜藝的娛樂化推向了高潮。
  • 文化綜藝最重精神給養?騰訊視頻《見字如面2》用書信拓寬清流邊界
    如今,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爆發,文化類綜藝增加,也給觀眾們帶來了更多維的文化精神補給。無論是2017年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朗讀者》,還是朱軍領銜的新節目《信中國》,無一不是發掘了華夏文化寶藏中的一角,呈現給觀眾的文化盛宴。然而,迎面日益繁榮、競爭激烈的文化類綜藝市場,騰訊視頻的《見字如面2》依然散發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氣息,被網友們讚譽為「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 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口碑排行榜
    這一年不僅誕生了《中國詩詞大會2》、《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現象級節目,還在各大衛視集體發力下匯聚成了一股強大的綜藝「清流」。下面高端營銷推廣平臺鹿豹座就為大家盤點下近年來口碑與收視皆佳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裡子」(圖)
    持續推出有熱度的文化節目,引領大眾探索歷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碼,節目一播出便迎來同時段同類型綜藝節目收視雙網第一的開門紅。第三季仍然沿襲前兩季的風格,由故宮新品開發員帶領大家尋奇探寶,在千迴百轉中揭開故宮的神秘面紗。  近年來,一些匠心製作的文化類綜藝成為青年人熱捧的「爆款」節目,將原本小眾的文化意趣打造成為大眾的文化狂歡。
  • 樂器碰撞只是開始,《國樂大典》第三季如何讓傳統文化也嘹亮?
    作為一檔在電視媒介與流行文化語境中誕生的綜藝節目,《國樂大典》第三季是否有底氣和能量託住這跨越千年的歷史?節目播出過半,答案變得愈加肯定。不止談國樂,更談傳統文化。不管是鄭迪融合了竹笛和探戈元素的《探個夠》,雖然演出過程中笛膜出現意外狀況,但節目卻圍繞「竹笛」開展了一次有趣的科普;還是李書婷帶來的一曲充滿意境的「中國茶」式演奏,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創新表達,都把這種傳承帶來進一步凸顯。透過國樂,我們更能體會其背後的樂器流變、詩詞所指,以及整個年代所代表的文化內涵。
  • 《拜見小師父》被稱「綜藝清流」
    《拜見小師父》劇照 深圳特區報訊(首席記者 楊媚)東方衛視和燦星製作聯手打造的全新文化類節目《拜見小師父》上周末首播反響熱烈,各位小師父們的紮實絕技和文化素養也讓觀眾深深折服
  • 這些豆瓣評分9.0的綜藝清流 , 為什麼被客戶爸爸完美錯過了?
    這些文藝清流的新晉「網紅」從新年開始就隔三差五的霸佔熱搜榜,可喜可賀地是它們還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籠絡了一批90後和00後。相對於名利雙收的熱門劇,在老牌綜藝《快本》和《跑男》豆瓣評分6.6 和4.7的參照下,這些異常冷門的國產綜藝卻都普遍收穫了豆瓣的9分好評。正好借著這股「正能量」的清流,來一波安利給大家洗洗眼。
  • 《一千零一夜》走紅背後的中國文化綜藝藍海
    尤其在這個短視頻、搞笑段子橫行的快餐化娛樂、碎片化娛樂時代,以讀書節目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仿佛一股清流,用最樸素的方式滋養著觀眾們的心靈。有一點我們需要分清的是,文化綜藝與其他類型綜藝的區別在於文化永遠是觀眾的剛需之一。當然,不同受眾體現出的對文化綜藝的需求量不同,主要受眾群體數量也與文化綜藝的質量、數量成正比。
  • 《巧手神探》:綜藝節目創新背後的匠人精神,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歷經12期的《巧手神探》綜藝節目於近日晚上拉下第一季的帷幕,總讓人覺得意猶未盡。12期展現了不同的匠人手藝:特效化妝、麵塑、分子美食、面像、扎染、微縮蛋雕、翻糖、魔術道具、拉糖、文物修復等等,看著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手工作品,了解背後的製作故事,不由的讓人嘆為觀止,也感慨民間藝人的精湛手藝,有些甚至是超乎想像。
  • B站神曲《寄明月》的「出走」之路,打開傳統文化「國際化」新思路
    傳統文化的「兼容攻略」:影、視、歌三方出擊,以優作灌輸文化流「引燃」國學熱的《中國詩詞大會》,讓人們重新撿起書本,加入吟詠背誦的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經由《百心百匠》等紀錄片得以廣泛傳播;國家級文物借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變身新晉「網紅」......
  • 《國家寶藏2》開播,說一說文化類綜藝的爆款締造思路
    在如何挖掘文化類綜藝的商業價值,如何長久的佔據受眾的認知這兩個問題上,文化類綜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2月9日,一年不見的《國家寶藏2》以雷霆萬鈞的姿態回歸。這一季的來勢更加兇猛,到目前為止,僅騰訊一個平臺,第一期的播放量已經突破3000萬,豆瓣評分也刷新紀錄,達到了9.4分的超高分。
  • 傳統文化登上綜藝,明星登場帶來文化碰撞,國風時代已到來
    《經典詠流傳》作為一檔國風節目,主要的任務就是挖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現代的方式將其重新演繹。其實我們對於國風的挖掘從兩年前就開始了,兩年前的一檔綜藝節目《國風美少年》,將人們的視線從韓國日本的流行偶像拉回到中國古典文化當中。
  • 文化綜藝持續上新 北京衛視打造國潮文化生態鏈
    在北京展區中,北京衛視的文化綜藝矩陣格外引人矚目。《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節目,引文化清流,在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火了起來。同時,在文化「新業態」開發上,可以清晰看出北京衛視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定位,持續耕耘和提升文化品牌,打造融合了文明傳播、文化解讀、文藝創新與文創開發「四位一體」的「國潮」文化生態鏈條。
  • 張藝興如何定義中國傳統文化
    張藝興只能是和小豬羅志祥一起做苦難兄弟,綜藝感十足。當然綜藝節目,大家看著開心就好了,明星人設什麼的千萬別當真。君不見,一直老實孩子的小豬羅志祥,現在還因為多人運動在熱搜上掛著呢。說實話,明星這點爛帳我一點都不驚訝,什麼東西得到的太輕易,就沒有了珍惜。小時候,電視就只有幾個臺,我可以守著幾個臺看一天,現在電視節目這麼多,反倒找不到以前看電視的感覺,時間都花費在了換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