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的綠野鮮蹤
原創/阿席
我們兄妹六個,二哥排行老三,上面還有大姐和大哥。二哥出生在10月1號,和我們的國家同一天生日,我爸就給他取名建國,這也許是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成為國家的棟梁。
大哥在八十年代初考上大學,當時是我們那地方,西北農村方圓幾十裡都很轟動的大事情,當地很多年沒有出過大學生。我對大哥的記憶,就開始於大哥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爸爸學校裡的同事和老家的街坊四鄰都來賀喜,家裡擺了十幾桌的酒席,平時很難聞到腥味的我,忽然發現很多好吃的東西,就放開肚皮大吃,把自己撐的躺在炕上嗷嗷直叫。大哥常年在外讀書,隨後又去北京工作,他在我幼年時期,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
大哥走後,二哥就成為家裡唯一的男孩。那個年代,家裡吃水用水都要到村裡唯一的幾十米深的老井去挑。先是要搖著吱吱呀呀的軲轆,把水從深井裡打上來。然後再用扁擔掛好兩隻盛滿水的桶,把扁擔放到肩膀上,晃晃悠悠的把水挑回家。我爸在離家幾裡外的鎮上做中學老師,平時要和學生一樣住在學校裡。因為周圍十幾裡內的村子,上初中的孩子,都要求住校。爸爸每個星期回來一次,星期六下午騎著自行車到家,星期天下午再趕在學生到校前返回學校。我爺爺已經80多歲,家裡就只有媽媽裡裡外外操持著整個家。
那個時候,農村已經分了責任田。爸爸每個月工資18塊錢,十幾年沒有漲過,遠遠不夠一家人生活。媽媽在家,就既要做農活,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和幾個年幼的孩子。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老井排隊挑水。挑水回來,再做全家人的早飯。早飯做好以後匆匆撥上幾口,收拾好碗筷,餵完雞和豬,就急衝衝趕到農田去幹活。中午還要趕回來做全家的午飯,午飯後接著去農田。傍晚時回家還要做晚飯。晚上,媽媽還要點著油燈紡線織布,做幾個孩子的衣褲和鞋子。我常常在媽媽紡車的吱呀聲中入睡。半夜醒來,恍恍惚惚的看到媽媽還在昏黃的油燈下忙個不停。
看著媽媽日夜操勞,每天像螺旋一樣忙個不停,二哥覺得既然大哥已經離開家,他就應該留在家裡幫助媽媽分擔家務,成為家裡的頂梁柱。所以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也不告訴爸媽一聲,就自作主張,卷了鋪蓋回到家裡,再也不提去學校上學的事。我後來聽二哥的同學說,二哥在學校裡很少認真讀書,天天帶著同學,用自製的彈弓打麻雀,拿著長竹竿掏鳥窩。他因為調皮搗蛋,經常被班主任告狀到爸爸那裡。但是考試的時候,成績總在班裡名列前茅,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學習的。二哥輟學的事情讓我爸媽每想起來都非常傷心,非常後悔沒有堅持讓二哥繼續讀書。
我認為二哥在六兄妹裡,是最聰慧的一個。他愛好運動,回家以後就在自己的房間裡吊起了沙袋,掛起了吊環。沒事就在沙袋上練拳擊,在吊環上練倒立,最後竟然能夠單手握著吊環就在空中倒立起來。那個時期的二哥,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很少看到他規規矩矩的走路,不是蹦就是跳。為了避免多走幾步路,撲通一聲,就從隔壁叔叔家翻牆跳回自己家,往往把人嚇一大跳。有一次,二哥騎著自行車帶我到農田裡去。他把自行車蹬得飛快,我坐在自行車的前梁上,感覺路邊的樹,迎面都向我撲過來,嚇得閉上眼睛哇哇大哭。 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召開。我在電視上看到體操王子李小雙奪冠的過程,覺得二哥和李小雙長相和身材都驚人的相似。後來聽住在我們家對門的石老師說,我爸以前擔任過我們縣的武術教練。爸爸對體育的熱愛和專長,顯然是遺傳給了二哥。我想,如果二哥有上體校的機會,會不會也能成為另外一個李小雙。二哥還截了一小段竹竿,用燒紅的鐵籤在上面鑽了幾個孔做成笛子。自己琢磨著吹起了當時的流行歌曲。我上中學的時候,有次二哥幫鄰居家田裡的草屋蓋草。完工以後,他直接從屋頂上跳下來,踩到了地上的木頭橛子,導致腳踝骨折。於是他就拄著單拐,坐火車第一次出遠門去投奔在北京工作的大哥,找醫院治療。在北京的兩個多月裡,二哥竟然自己琢磨著學會了彈吉他。
自從二哥輟學以後,家裡就熱鬧起來。二哥好客,對朋友忠厚實誠,說話又幽默風趣,本村的外村的同齡男孩,都喜歡找二哥。農閒的時候,二哥的房間裡經常會傳出歡笑聲,唱歌聲,和笛子聲。我就在二哥悠揚的笛聲中慢慢長大。二哥自己製作了打獵用的土槍,冬天的夜晚常去野外打野兔。有次一個男孩,拿著槍搬弄著玩,朝著屋頂開槍,哪知槍不知什麼時候被誰給上了膛,砰的一聲,屋頂就被打了個洞,整個屋子的人都被嚇蒙了,好在沒有傷著人。有天早上,媽媽起床做飯時,發現昨天傍晚剛蒸的一鍋饅頭,竟然一個都沒了。一問才知道,二哥晚上打了兩個野兔,半夜把他的朋友們叫到家裡,不但吃光了兔子肉,連家裡的饅頭也吃了個淨光。自從二哥有了獵槍,媽媽整天提心弔膽害怕出事故。好在不久之後,政府就禁止私人持槍,派人來把槍收走了。
人生的道路,往往會因為一念之差就改變了方向。二姐收到帝都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二哥捧著通知書,前前後後地看了好幾遍。突然說了一句,「 咱家總算又豐收了。」 那句話的裡面,是不是也隱藏著對自己中途輟學的種種遺憾。時至今天,兄妹幾個,一半遠離了祖國。在國內的,也遠離了家鄉,在別的城市生活。二哥成了唯一一個,還守著老家的故土,可以在清明時節給爸爸墳上添新土的人。我時常會想,以二哥的聰慧,如果他和我們一樣上了大學,那他現在過的是又是什麼樣的日子。
我的老家,關中平原的陝西大荔縣,坐落於八百裡秦川的東部。背靠威嚴雄壯的黃土高原、面朝波濤滾滾的黃河。它屬於暖溫半乾旱氣候。以粘質壤土為主,土壤裡有機物質豐富。再加上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地勢平坦。為冬棗的生長營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陝西大荔的冬棗來源於山東霑化。它跨越河流,飛躍山川,最後落地生根在黃河之濱的黃土高原。這就像我的父輩,為了逃避戰亂和災荒,從山東出發,拖兒帶女,背井離鄉,最後定居在了陝西的大荔縣。此後歷經風吹日曬,吸收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鳳凰涅槃,摘取了冬棗之王的桂冠。陝西大荔的冬棗,皮薄肉脆、甘甜清香、吃了以後讓人回味悠長。它營養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享有「南荔枝,北冬棗,百果王」 的美譽。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舉行。陝西大荔冬棗被會議指定為各國元首的專供水果。如今,陝西大荔冬棗已經成為了馳名商標,六月份剛上市的溫棚冬棗,批發價就能賣到將近兩百元一斤。冬棗現在已經遠銷海內外。大荔被評為全國鮮食冬棗的最佳優生區。陝西大荔縣也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棗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命名的「紅棗標準化生產示範縣「。
二哥在老家,種植了冬棗和其它果樹。春節和二哥微信聊天,二哥竟然全家都還在冬棗園裡住著,過年都沒回去。
聽二哥說,冬棗的種植,投資成本特別高。一個溫室土棚大概一畝多地,需要先挖坑,在坑裡建造2米左右寬的土牆。然後種植樹苗,三年後才會結果子。土牆上面還需要建鋼架,保溫膜,蓋棉被等等。
冬棗的培育過程也非常的費時費力,風險叢生。一不小心,就可能顆粒無收。
為了冬棗提前上市,二哥和鄉親們都把樹種在了暖棚裡. 暖棚冬棗的種植,控制溫棚的溫度非常關鍵。一不小心,溫度變化超過合適的區間2個小時以上,整個棚就給燒了。也就是說,整個棚的樹都不結果子,顆粒無收。為了保持暖棚的溫度,每天日落之後,都要給暖棚蓋上棉被。白天,為了樹能夠獲取充足的陽光,日出之後就需要把被子再揭下來。為了密切關注大棚溫度的變化,二哥和其它鄉親一樣,從冬天棗樹發芽到夏末初秋果子完全收穫,日夜都要守在果園裡。即使是這樣密切監控,二哥告訴我,今年我們那裡的暖棚,有一半被燒了。大棚的溫度,還不能控制的太低了。溫度低了,樹和果子的生長期就長,果子成就熟晚,價格也自然便宜很多。
冬棗的培育,還涉及另外一個關鍵點,叫剝樹皮。就是從冬棗開花到果子收穫期間,沿著棗樹的主幹,把樹皮用小刀,刮出韭菜葉寬窄的的一圈。這個剝還講究技巧,要一直剝到樹的木質。剝的淺了,果子就不會成熟,有的就完全不結果子。剝得深了,就會傷了樹上,造成樹的枯死。從開花到果子完全收穫,要不停的剝。因為期間一旦剝痕上下的樹皮接合,樹就不再結果子。就是已經長出得果子也不再成熟。一棵棗樹,一年就要剝三到四個剝痕。因為,一個剝痕不能留用太久,用的太久樹就傷了身。果農在這期間,需要每隔幾天,就要一顆樹一個樹的不停的檢查剝痕的情況。
冬棗的疏果,也很重要。疏的太多,產量上不去,產值就低。但是如果疏的太少,果子結的太多,果子成熟速度就慢。如果果子在樹上,超過120天不成熟,自身的糖分就消耗盡了,果子也就失去了甜度。優質的果子,產量一般很低。
最後,在棗樹剛剛結果的時候,還要給樹和果子噴撒牛奶,羊奶和葡萄糖。果子吸收之後,就會變得細膩光滑,晶瑩透亮,脆甜清香。
即使把上述培育技術,掌握的都很熟練的果農,也沒有辦法,保證冬棗的豐產。很多天氣的因素也影響著果子的收成。比如在棗樹的開花期,天氣不夠晴朗,陽光不夠充足,果樹就很難坐果,冬棗就減產很多。
現在是摘棗季節,二哥每天早上的三,四點鐘就起來摘棗。就是為了把晚上吸足了水分的棗子及時摘下來。因為摘晚了,炎熱的陽光爆曬之後,棗的口感就會差很多,失去了它的清脆。摘下的棗子一般在中午之前就裝箱發貨。這樣才能確保果子的新鮮度。
二哥是個報喜不報憂的人。每次通話,他都笑呵呵的說一切都好。大姐回老家去看二哥,回來後跟我描述二哥的情景,傷心不已,泣不成聲。路上行人被烈日考的打著遮陽傘還流汗的日子,站在她面前的年過五十的二哥,剛剛從30 到40 度的溫棚裡出來,皮膚黝黑,光著膀子,汗水不住的順著乾瘦的身體往下淌……
看看這珠圓玉潤,晶瑩剔透,清脆甘甜的果子,與其說它是上天的饋贈,不如說它更是老家鄉親們的血汗。為了這6,7月間上市的冬棗,他們常年勞作在30 到40 度的高溫大棚裡面. 冬天的大棚裡,氣悶又潮溼。夏天的大棚裡,酷熱如蒸籠。果子收穫之後,馬上就要給果樹包紮剝痕,養根恢復身體。春節期間,又要忙著給果樹剪枝上肥。除夕之夜,忙的顧不上包餃子,和家人團聚,饅頭蘸辣椒,有時就是鄉親們的年夜飯。寒冷暴雪的夜晚,他們徹夜不能眠,一遍又一遍,清掃大棚頂部的積雪,唯恐這大雪,把棗棚壓塌陷。每逢暴風大雨天,心就跟著一起顫。一圈又一圈,圍著大棚轉。唯恐這風雨,把棗棚給刮翻。大棚上危險作業,事故時有發生。一旦失足跌下,就可能把筋骨折斷。
自從媽媽知道二哥種植果園的事情以後,就開始坐立不安。她深知二哥的脾性,不是個會做生意賣東西的人。讓他去買東西還可以,賣東西比登天還難。他從小就是個只會把家裡東西往外拿,到處送或是個借給朋友,從不會主動去要回來的人。現在二哥冬棗上市,媽媽雖人在美國,卻高度關注老家動態。忽然聽說老家桃子滯銷,壞在地裡都沒有人要,便開始整天唉聲嘆氣,替二哥擔心。為解老媽後顧之憂,同時未雨綢繆,幫助二哥銷售果子,我們全家攜手共戰,二哥果園直銷微店,綠野鮮蹤應運而生。
哪知開店伊始,便遭遇波折。兄妹幾個,沒有一個人有從商經歷。甚至連快遞費用,都沒有搞清楚不同的地區差別會很大。冬棗的價格,就是當地批發商到果園的批發價格,加上二哥給大姐發的一箱果子的快遞費,最後加上包裝費的總和。然而正式開張之後,才發現這樣定價,實際上造成了二哥折本換吆喝。因為批發商到果園拉棗,是大小一起賣。自己經營微店,需要挑揀出面相不好,或是成色不太好的果子。再加上很多地方的運費,遠高於當初的預算。這樣運營的初試結果,發現是二哥虧錢還辛苦。然而,就這樣的定價,當我信息發到同學瓜果群時,還因為價格太高,被誤認為是騙子。我大為疑惑,網絡一搜,發現網絡大量的陝西大荔冬棗,標註的價格竟然比當地的批發價還要便宜好幾倍。如果真是這樣,那老家的小鎮,一條街上都住滿了批發商,難道他們全都做這明擺著賠錢的生意。於是安排家人試著在網店購買一箱做對比。最後發現第一是發貨地,並非出自陝西。其次是冬棗的品質,根本不在一個等級。我們萬萬沒有想到,店還沒有開,先要證實自己。
另外就是對於冬棗的價格,兄妹幾個產生了分歧。大哥的建議是,立刻提高價格,至少不能讓二哥折本做生意。我的意思是,因為微店的價格,比起網絡上已經高出很多。在同學群裡,我也剛剛發布了信息。不如就先保持著這個價格,給同學一個低價嘗試二哥冬棗真實品質的機會。就這個問題,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大哥憤然,隨後說我為了自己的面子,不以真實的價格去銷售,是對客戶的欺騙,也是對二哥的傷害。我覺得自己是萬般的委屈。我怎麼會為了面子,去傷害自己的親哥。如果不是為了二哥,我律師做的好好的,怎麼忽然變成了一個賣棗的。難道這是有面子的事?我悲從心底生,不明白自己的寬厚仁慈的大哥,怎麼會這樣誤解自己。想當年如果不是大哥的支持,就我爸那點工資,同時都在上大學的二姐和我,就是考得上大學,也早成了失學青年……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滿腹都是心酸,真想就此放棄。無奈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二哥的身影,想大哥也是因為心疼自己的弟弟,出於好意,於是悲嘆萬事皆不易,擦乾眼淚,負荊前行……
高考之後,我就四處漂泊。從家鄉到了北京,又從北京漂洋過海,出國求學。我寒窗苦讀,四處流浪,遠離了家鄉,那個讓我吃不飽飯,歷經寒霜,手腳長滿凍瘡, 不堪回首的苦地方。幾十年風雲變換,我漸行漸遠。老家是模糊的不願碰觸的記憶,家鄉成了故鄉。驀然回首,發現老家早就變了模樣。
黃河灘上的鹽鹼地,已成了萬畝荷花塘。我的老家,已不再是那個滿目蒼涼,讓人心酸的窮鄉僻壤。貧瘠的土地上孕育了天下珍品。辛勤的鄉親們創造了人間佳宴。
我希望早生華髮的二哥,過上舒心的日子。也祝願我的父老鄉親,生活奔小康。陝西大荔冬棗呀,你是二哥的寄託,鄉親們的希望。我祝願你插上騰飛的翅膀,帶著你的甘甜和醇香,衝向世界,四海名揚。
註:照片來自網絡。文章出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