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學·散文·阿席】二哥的綠野鮮蹤

2021-02-18 大荔文學

二哥的綠野鮮蹤

原創/阿席

 

我們兄妹六個,二哥排行老三,上面還有大姐和大哥。二哥出生在10月1號,和我們的國家同一天生日,我爸就給他取名建國,這也許是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成為國家的棟梁。

 

大哥在八十年代初考上大學,當時是我們那地方,西北農村方圓幾十裡都很轟動的大事情,當地很多年沒有出過大學生。我對大哥的記憶,就開始於大哥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爸爸學校裡的同事和老家的街坊四鄰都來賀喜,家裡擺了十幾桌的酒席,平時很難聞到腥味的我,忽然發現很多好吃的東西,就放開肚皮大吃,把自己撐的躺在炕上嗷嗷直叫。大哥常年在外讀書,隨後又去北京工作,他在我幼年時期,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

 

大哥走後,二哥就成為家裡唯一的男孩。那個年代,家裡吃水用水都要到村裡唯一的幾十米深的老井去挑。先是要搖著吱吱呀呀的軲轆,把水從深井裡打上來。然後再用扁擔掛好兩隻盛滿水的桶,把扁擔放到肩膀上,晃晃悠悠的把水挑回家。我爸在離家幾裡外的鎮上做中學老師,平時要和學生一樣住在學校裡。因為周圍十幾裡內的村子,上初中的孩子,都要求住校。爸爸每個星期回來一次,星期六下午騎著自行車到家,星期天下午再趕在學生到校前返回學校。我爺爺已經80多歲,家裡就只有媽媽裡裡外外操持著整個家。

 

那個時候,農村已經分了責任田。爸爸每個月工資18塊錢,十幾年沒有漲過,遠遠不夠一家人生活。媽媽在家,就既要做農活,還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和幾個年幼的孩子。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老井排隊挑水。挑水回來,再做全家人的早飯。早飯做好以後匆匆撥上幾口,收拾好碗筷,餵完雞和豬,就急衝衝趕到農田去幹活。中午還要趕回來做全家的午飯,午飯後接著去農田。傍晚時回家還要做晚飯。晚上,媽媽還要點著油燈紡線織布,做幾個孩子的衣褲和鞋子。我常常在媽媽紡車的吱呀聲中入睡。半夜醒來,恍恍惚惚的看到媽媽還在昏黃的油燈下忙個不停。

 

看著媽媽日夜操勞,每天像螺旋一樣忙個不停,二哥覺得既然大哥已經離開家,他就應該留在家裡幫助媽媽分擔家務,成為家裡的頂梁柱。所以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也不告訴爸媽一聲,就自作主張,卷了鋪蓋回到家裡,再也不提去學校上學的事。我後來聽二哥的同學說,二哥在學校裡很少認真讀書,天天帶著同學,用自製的彈弓打麻雀,拿著長竹竿掏鳥窩。他因為調皮搗蛋,經常被班主任告狀到爸爸那裡。但是考試的時候,成績總在班裡名列前茅,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學習的。二哥輟學的事情讓我爸媽每想起來都非常傷心,非常後悔沒有堅持讓二哥繼續讀書。

 

我認為二哥在六兄妹裡,是最聰慧的一個。他愛好運動,回家以後就在自己的房間裡吊起了沙袋,掛起了吊環。沒事就在沙袋上練拳擊,在吊環上練倒立,最後竟然能夠單手握著吊環就在空中倒立起來。那個時期的二哥,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很少看到他規規矩矩的走路,不是蹦就是跳。為了避免多走幾步路,撲通一聲,就從隔壁叔叔家翻牆跳回自己家,往往把人嚇一大跳。有一次,二哥騎著自行車帶我到農田裡去。他把自行車蹬得飛快,我坐在自行車的前梁上,感覺路邊的樹,迎面都向我撲過來,嚇得閉上眼睛哇哇大哭。 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召開。我在電視上看到體操王子李小雙奪冠的過程,覺得二哥和李小雙長相和身材都驚人的相似。後來聽住在我們家對門的石老師說,我爸以前擔任過我們縣的武術教練。爸爸對體育的熱愛和專長,顯然是遺傳給了二哥。我想,如果二哥有上體校的機會,會不會也能成為另外一個李小雙。二哥還截了一小段竹竿,用燒紅的鐵籤在上面鑽了幾個孔做成笛子。自己琢磨著吹起了當時的流行歌曲。我上中學的時候,有次二哥幫鄰居家田裡的草屋蓋草。完工以後,他直接從屋頂上跳下來,踩到了地上的木頭橛子,導致腳踝骨折。於是他就拄著單拐,坐火車第一次出遠門去投奔在北京工作的大哥,找醫院治療。在北京的兩個多月裡,二哥竟然自己琢磨著學會了彈吉他。

 

自從二哥輟學以後,家裡就熱鬧起來。二哥好客,對朋友忠厚實誠,說話又幽默風趣,本村的外村的同齡男孩,都喜歡找二哥。農閒的時候,二哥的房間裡經常會傳出歡笑聲,唱歌聲,和笛子聲。我就在二哥悠揚的笛聲中慢慢長大。二哥自己製作了打獵用的土槍,冬天的夜晚常去野外打野兔。有次一個男孩,拿著槍搬弄著玩,朝著屋頂開槍,哪知槍不知什麼時候被誰給上了膛,砰的一聲,屋頂就被打了個洞,整個屋子的人都被嚇蒙了,好在沒有傷著人。有天早上,媽媽起床做飯時,發現昨天傍晚剛蒸的一鍋饅頭,竟然一個都沒了。一問才知道,二哥晚上打了兩個野兔,半夜把他的朋友們叫到家裡,不但吃光了兔子肉,連家裡的饅頭也吃了個淨光。自從二哥有了獵槍,媽媽整天提心弔膽害怕出事故。好在不久之後,政府就禁止私人持槍,派人來把槍收走了。

 

人生的道路,往往會因為一念之差就改變了方向。二姐收到帝都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二哥捧著通知書,前前後後地看了好幾遍。突然說了一句,「 咱家總算又豐收了。」 那句話的裡面,是不是也隱藏著對自己中途輟學的種種遺憾。時至今天,兄妹幾個,一半遠離了祖國。在國內的,也遠離了家鄉,在別的城市生活。二哥成了唯一一個,還守著老家的故土,可以在清明時節給爸爸墳上添新土的人。我時常會想,以二哥的聰慧,如果他和我們一樣上了大學,那他現在過的是又是什麼樣的日子。

 

我的老家,關中平原的陝西大荔縣,坐落於八百裡秦川的東部。背靠威嚴雄壯的黃土高原、面朝波濤滾滾的黃河。它屬於暖溫半乾旱氣候。以粘質壤土為主,土壤裡有機物質豐富。再加上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地勢平坦。為冬棗的生長營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陝西大荔的冬棗來源於山東霑化。它跨越河流,飛躍山川,最後落地生根在黃河之濱的黃土高原。這就像我的父輩,為了逃避戰亂和災荒,從山東出發,拖兒帶女,背井離鄉,最後定居在了陝西的大荔縣。此後歷經風吹日曬,吸收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鳳凰涅槃,摘取了冬棗之王的桂冠。陝西大荔的冬棗,皮薄肉脆、甘甜清香、吃了以後讓人回味悠長。它營養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享有「南荔枝,北冬棗,百果王」 的美譽。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舉行。陝西大荔冬棗被會議指定為各國元首的專供水果。如今,陝西大荔冬棗已經成為了馳名商標,六月份剛上市的溫棚冬棗,批發價就能賣到將近兩百元一斤。冬棗現在已經遠銷海內外。大荔被評為全國鮮食冬棗的最佳優生區。陝西大荔縣也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棗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命名的「紅棗標準化生產示範縣「。

 

二哥在老家,種植了冬棗和其它果樹。春節和二哥微信聊天,二哥竟然全家都還在冬棗園裡住著,過年都沒回去。

 

聽二哥說,冬棗的種植,投資成本特別高。一個溫室土棚大概一畝多地,需要先挖坑,在坑裡建造2米左右寬的土牆。然後種植樹苗,三年後才會結果子。土牆上面還需要建鋼架,保溫膜,蓋棉被等等。

 

冬棗的培育過程也非常的費時費力,風險叢生。一不小心,就可能顆粒無收。

 

為了冬棗提前上市,二哥和鄉親們都把樹種在了暖棚裡. 暖棚冬棗的種植,控制溫棚的溫度非常關鍵。一不小心,溫度變化超過合適的區間2個小時以上,整個棚就給燒了。也就是說,整個棚的樹都不結果子,顆粒無收。為了保持暖棚的溫度,每天日落之後,都要給暖棚蓋上棉被。白天,為了樹能夠獲取充足的陽光,日出之後就需要把被子再揭下來。為了密切關注大棚溫度的變化,二哥和其它鄉親一樣,從冬天棗樹發芽到夏末初秋果子完全收穫,日夜都要守在果園裡。即使是這樣密切監控,二哥告訴我,今年我們那裡的暖棚,有一半被燒了。大棚的溫度,還不能控制的太低了。溫度低了,樹和果子的生長期就長,果子成就熟晚,價格也自然便宜很多。

 

冬棗的培育,還涉及另外一個關鍵點,叫剝樹皮。就是從冬棗開花到果子收穫期間,沿著棗樹的主幹,把樹皮用小刀,刮出韭菜葉寬窄的的一圈。這個剝還講究技巧,要一直剝到樹的木質。剝的淺了,果子就不會成熟,有的就完全不結果子。剝得深了,就會傷了樹上,造成樹的枯死。從開花到果子完全收穫,要不停的剝。因為期間一旦剝痕上下的樹皮接合,樹就不再結果子。就是已經長出得果子也不再成熟。一棵棗樹,一年就要剝三到四個剝痕。因為,一個剝痕不能留用太久,用的太久樹就傷了身。果農在這期間,需要每隔幾天,就要一顆樹一個樹的不停的檢查剝痕的情況。

 

冬棗的疏果,也很重要。疏的太多,產量上不去,產值就低。但是如果疏的太少,果子結的太多,果子成熟速度就慢。如果果子在樹上,超過120天不成熟,自身的糖分就消耗盡了,果子也就失去了甜度。優質的果子,產量一般很低。

 

最後,在棗樹剛剛結果的時候,還要給樹和果子噴撒牛奶,羊奶和葡萄糖。果子吸收之後,就會變得細膩光滑,晶瑩透亮,脆甜清香。

 

即使把上述培育技術,掌握的都很熟練的果農,也沒有辦法,保證冬棗的豐產。很多天氣的因素也影響著果子的收成。比如在棗樹的開花期,天氣不夠晴朗,陽光不夠充足,果樹就很難坐果,冬棗就減產很多。

 

現在是摘棗季節,二哥每天早上的三,四點鐘就起來摘棗。就是為了把晚上吸足了水分的棗子及時摘下來。因為摘晚了,炎熱的陽光爆曬之後,棗的口感就會差很多,失去了它的清脆。摘下的棗子一般在中午之前就裝箱發貨。這樣才能確保果子的新鮮度。

 

二哥是個報喜不報憂的人。每次通話,他都笑呵呵的說一切都好。大姐回老家去看二哥,回來後跟我描述二哥的情景,傷心不已,泣不成聲。路上行人被烈日考的打著遮陽傘還流汗的日子,站在她面前的年過五十的二哥,剛剛從30 到40 度的溫棚裡出來,皮膚黝黑,光著膀子,汗水不住的順著乾瘦的身體往下淌……

 

看看這珠圓玉潤,晶瑩剔透,清脆甘甜的果子,與其說它是上天的饋贈,不如說它更是老家鄉親們的血汗。為了這6,7月間上市的冬棗,他們常年勞作在30 到40 度的高溫大棚裡面. 冬天的大棚裡,氣悶又潮溼。夏天的大棚裡,酷熱如蒸籠。果子收穫之後,馬上就要給果樹包紮剝痕,養根恢復身體。春節期間,又要忙著給果樹剪枝上肥。除夕之夜,忙的顧不上包餃子,和家人團聚,饅頭蘸辣椒,有時就是鄉親們的年夜飯。寒冷暴雪的夜晚,他們徹夜不能眠,一遍又一遍,清掃大棚頂部的積雪,唯恐這大雪,把棗棚壓塌陷。每逢暴風大雨天,心就跟著一起顫。一圈又一圈,圍著大棚轉。唯恐這風雨,把棗棚給刮翻。大棚上危險作業,事故時有發生。一旦失足跌下,就可能把筋骨折斷。

 

自從媽媽知道二哥種植果園的事情以後,就開始坐立不安。她深知二哥的脾性,不是個會做生意賣東西的人。讓他去買東西還可以,賣東西比登天還難。他從小就是個只會把家裡東西往外拿,到處送或是個借給朋友,從不會主動去要回來的人。現在二哥冬棗上市,媽媽雖人在美國,卻高度關注老家動態。忽然聽說老家桃子滯銷,壞在地裡都沒有人要,便開始整天唉聲嘆氣,替二哥擔心。為解老媽後顧之憂,同時未雨綢繆,幫助二哥銷售果子,我們全家攜手共戰,二哥果園直銷微店,綠野鮮蹤應運而生。

 

哪知開店伊始,便遭遇波折。兄妹幾個,沒有一個人有從商經歷。甚至連快遞費用,都沒有搞清楚不同的地區差別會很大。冬棗的價格,就是當地批發商到果園的批發價格,加上二哥給大姐發的一箱果子的快遞費,最後加上包裝費的總和。然而正式開張之後,才發現這樣定價,實際上造成了二哥折本換吆喝。因為批發商到果園拉棗,是大小一起賣。自己經營微店,需要挑揀出面相不好,或是成色不太好的果子。再加上很多地方的運費,遠高於當初的預算。這樣運營的初試結果,發現是二哥虧錢還辛苦。然而,就這樣的定價,當我信息發到同學瓜果群時,還因為價格太高,被誤認為是騙子。我大為疑惑,網絡一搜,發現網絡大量的陝西大荔冬棗,標註的價格竟然比當地的批發價還要便宜好幾倍。如果真是這樣,那老家的小鎮,一條街上都住滿了批發商,難道他們全都做這明擺著賠錢的生意。於是安排家人試著在網店購買一箱做對比。最後發現第一是發貨地,並非出自陝西。其次是冬棗的品質,根本不在一個等級。我們萬萬沒有想到,店還沒有開,先要證實自己。

 

另外就是對於冬棗的價格,兄妹幾個產生了分歧。大哥的建議是,立刻提高價格,至少不能讓二哥折本做生意。我的意思是,因為微店的價格,比起網絡上已經高出很多。在同學群裡,我也剛剛發布了信息。不如就先保持著這個價格,給同學一個低價嘗試二哥冬棗真實品質的機會。就這個問題,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大哥憤然,隨後說我為了自己的面子,不以真實的價格去銷售,是對客戶的欺騙,也是對二哥的傷害。我覺得自己是萬般的委屈。我怎麼會為了面子,去傷害自己的親哥。如果不是為了二哥,我律師做的好好的,怎麼忽然變成了一個賣棗的。難道這是有面子的事?我悲從心底生,不明白自己的寬厚仁慈的大哥,怎麼會這樣誤解自己。想當年如果不是大哥的支持,就我爸那點工資,同時都在上大學的二姐和我,就是考得上大學,也早成了失學青年……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滿腹都是心酸,真想就此放棄。無奈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二哥的身影,想大哥也是因為心疼自己的弟弟,出於好意,於是悲嘆萬事皆不易,擦乾眼淚,負荊前行……

 

高考之後,我就四處漂泊。從家鄉到了北京,又從北京漂洋過海,出國求學。我寒窗苦讀,四處流浪,遠離了家鄉,那個讓我吃不飽飯,歷經寒霜,手腳長滿凍瘡, 不堪回首的苦地方。幾十年風雲變換,我漸行漸遠。老家是模糊的不願碰觸的記憶,家鄉成了故鄉。驀然回首,發現老家早就變了模樣。

 

黃河灘上的鹽鹼地,已成了萬畝荷花塘。我的老家,已不再是那個滿目蒼涼,讓人心酸的窮鄉僻壤。貧瘠的土地上孕育了天下珍品。辛勤的鄉親們創造了人間佳宴。

我希望早生華髮的二哥,過上舒心的日子。也祝願我的父老鄉親,生活奔小康。陝西大荔冬棗呀,你是二哥的寄託,鄉親們的希望。我祝願你插上騰飛的翅膀,帶著你的甘甜和醇香,衝向世界,四海名揚。

 

註:照片來自網絡。文章出自作者。

相關焦點

  • 【大荔文學·散文·賀西泉】父親的身世
    我們站在渭河南岸大壩上,壩下是羅夫河自南向北的入渭口,面向東南方兩河夾角地帶平展展不見一個墳冢的耕地,我給小弟和妹妹說,婆(老家大荔把祖母叫婆)大概就埋在這裡。我們給婆三鞠躬。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婆。婆一定會驚著,她想不到在世上還有孫子孫女,她甚至連兒子後來活下來沒有都不知道,當然也不知道她的兒子三十五年前也已經長眠地下。
  • 【大荔詩詞】李淑慎:在河堤
    作者簡介:李淑慎,七零後,大荔縣韋林鎮人,文學愛好者,作品散見網絡公眾平臺,2015大荔縣馬拉松徵文獲優秀獎,有詩詞散文收錄《詩詠大荔》《沙苑》。
  • 陳文良散文:我的二哥
    我的二哥(散文)文/陳文良(江蘇射陽) 天地悠悠,陰陽瀟瀟。轉眼間,二哥離開塵埃和世親十年整了,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我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一個姐姐,一個妹妹。二哥自幼命運多舛,歷盡艱辛只讀了二年書,就回來幫家裡幹活。二哥16歲時,我剛剛出身不久,他就跟著鄰居到東海邊拾草燒鍋,一天能拾七八十個草捆子,比人家多出一倍,他是拼盡全力的去拾,老大幫著運回來,緩解了家中沒草燒的難題。他 17歲就參加挑河治水了,著實令人心酸。18歲那年灘涂養殖場招工,他前去了,月薪17.5元。
  • 文豪杯中外詩歌散文年度賽入圍展:383號郝文勝
    雨林的「黃河灘大西瓜」個大沙甜瓤紅汁多,已成為中國大荔物產豐富的地理標誌,是大荔四大特產(西瓜、花生、黃花菜、冬棗)之一。烈日當頭的盛夏,坐在綠蔭下,吃上幾塊沙甜可口的「黃河灘大西瓜」是多麼令人愜意的事啊!滿口沙甜的紅紅汁水,讓人回味無窮!此時的瓜田裡熱鬧非凡:到處可見瓜農們忙碌的身影,熱情周到的陪瓜客看瓜,沉著老練地同瓜商討價還價,搞定成交了就連忙卸瓜,裝瓜,過磅。
  • 【吃在大荔·餐飲人生】大荔吳兢先生的水果宴席
    大荔又稱同州,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膏腴之地。黃河,洛河,渭河在這裡交匯,秀水白沙,蒹葭採採,蓮葉田田,水聚靈氣,地稔五穀,果蔬綴枝,四季不斷。其歷史之悠久非巨著不能說清矣,此處我們單說大荔之美食。想那秦朝的先祖就是周朝的一位御用廚師,待到秦朝幾百年勵精圖治之後,大荔一帶終於脫晉歸秦。沒有戰爭之患,先民們守著這塊富庶之地自然要生出一點有意思的事,要不然每日裡只是耕耘睡覺有多麼乏味啊。
  •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語言藝術是指以語言為物質媒介塑造形象或者情境來表情達意,反映生活的藝術,通常說的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等。詩歌在中國最早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最早出現的。詩歌在生產初期是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相比,詩歌顯著的審美特徵是擅長於抒情,富於想像,精煉含蓄,講究韻律;優秀的詩歌作品,包含著真摯而濃烈的感情。
  • 河圖洛書出大荔
    就此認識而言,大荔地區足以堪當文化意義上的「河圖洛書」出處。從河流文化的觀點講,大荔既是黃、渭、洛三河交匯之地,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遍數北洛河兩岸,舊石器時代大荔人遺址,中石器時代沙苑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梁家坡遺址、同堤和埝頭遺址,商代白村遺址、趙家遺址等文化地標鏈條式分布,北周長春宮、唐金龍高塔、宋岱祠岑樓、清豐圖義倉等文物瑰寶眾多,猶如珍珠項鍊串掛在碧水脖頸。
  • 擺渡精品:二哥(散文)
    二哥那個心焦呀!想了幾個晚上,決定去學美發,愛情的動力真的不可小覷,要知道,二哥最討厭的就是讀書學習了。二哥很快完成學習,手藝還真不錯呢。   記得我結婚的時候,就是二哥二嫂幫我燙頭髮,那個時候叫螺旋燙,我的頭髮真多呀,把髮廊裡邊卷頭髮的槓子全都用光,二哥只好按照小紅嫂子吩咐,忙著劈竹筷子當槓子用。那時結婚都是在樓下的樓道間搭棚子,二哥帶了幾個哥們過來幫忙,棚子搭的很結實。
  • 聽說大荔師範學校撤併了,我癱坐在沙發上,心禁不住悲涼起來
    原題:嬗變中的大荔師範作者:鄭敏聽說陝西省大荔師範學校一一我的母校撤併了,我被同事們戲稱的「虎軀」微微一震,繼而癱坐在那鬆軟的沙發上,如同一棟大樓轟然倒塌,頭腦中塵土飛揚;如同一頭精神上被徹底擊垮的耕牛,一時間腦子一片空白,只剩下那不知伸向何方的硬梆梆的四肢。
  • 《北京文學》2017年優秀散文推薦語
    作家梁衡開創了當代「政論散文」先河之風,用作家自己的話說就是「用文學翻譯政治」,他創作出了系列精彩獨特的政論散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並引發廣大讀者對這一題材的持續關注和熱情。現任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曾任《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總編輯、《人民文學》雜誌社副社長、《小說選刊》雜誌社主編。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至今已在全國各種報刊發表散文、雜文、詩歌、報告文學、小說、文藝評論和劇作近600萬字,結集30餘部。近年有《杜衛東自選集》4卷及為第一作者的長篇小說《江河水》分別由作家出版社和東方出版社出版。
  • 《雙槐文學》(甘肅)/曹建華【散文專刊】
    曹建華散文作品選小時候曾經有過文學夢,那時候愛聽廣播,有過當記者的夢,把名字偷偷改成曹聞。沒想到工作之後卻在微波站工作,無線電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工作上的需要文學城了附屬,一心撲在傳輸電路、工作電平的工作分貝上,看點路,學程序,成了必修課。無線電剛剛進了門,文學夢遊接憧而來,微波站的工作幹了七、八年,經不住誘惑又回到了原點,幹起了文字工作,又要從頭學起。憑著過去的基礎招搖在文字的搖籃裡,一幹就到了退休。
  • 大荔名菜:「水磨絲」
    大荔古稱「同州」,位於黃河、渭河、洛河三河匯流之地,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三河匯流,不僅衝刷出了廣袤無垠的大平原,也孕育出了獨具一方特色的飲食文化,「水磨絲」就是大荔頗負盛名的傳統名菜。
  • 巴蜀風文學 | 精品閱讀 | 馮浩散文專輯
    書法: 杜學銳總編: 九十畝地 名譽主席: 海 芩  李中焜  向仕才  李心觀藝術總監: 王乙艾  隆 騰詩詞顧問: 堯 呈   喬仁發      李遠東  李鴻芳詩歌顧問: 謝仲成  譚波  周小剛  班新華散文詩顧問: 蔡旭  夏寒  周鵬程   王鵬翔  李東華書畫顧問
  • 【陝西美食】大荔九品十三花
    品是比碗大,比湯盆小的容器,用於盛湯菜,大荔的九品也稱作大荔水席,之所以被稱為水席,因席中湯菜較多而得名。撤下這一桌,再上九個熱菜,這些都是大荔的名菜:洪福齊天、櫃中緣、燴金門、升官圖、酸湯小酥肉、銀耳粥、生汆丸子、酸辣肚絲、蜜汁軲轆。撤下九個熱菜,再上九碗。
  • 【微觀大荔】水利部移民局局長唐傳利一行來大荔調研移民後期扶持工作
    水利部移民局局長唐傳利一行來大荔調研移民後期扶持工作(李世居 田建榮)         10月13日下午,水利部移民局局長唐傳利一行來大荔調研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唐傳利一行先後調研了平羅村現代化設施農業、嚴通村美麗庫區及規範化管理、安仁萬畝有機冬棗園移民產業示範區、趙渡鎮大慶關澇池建設情況和福佑古寨「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情況。
  • 講好中國地名故事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大荔冬棗 講好中國地名故事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紀錄片攝製組邀請文化研究學者,圍繞大荔縣域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民俗、建築、非遺等開展調研座談。
  • 大荔的「滿漢全席」——「九品十三花」
    「九品十三花」源遠流長,它的源地是來自文化底蘊深厚的兩宜鎮高明,流行在大荔民間的請客吃席,到了90年代,黃河賓館、一家春酒樓最早把高明原生態「九碗十三花」引進大荔縣城餐桌。記得第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初,縣上有個接待活動,黃河賓館特意請來高明鎮的老廚師,讓九碗十三花第一次在大荔城亮相,讓食客嘗到具有農村大眾特色又不失大雅的美味。
  • 《雙槐文學》(廣州)中華散文網創委會副主席/劉如春【詩歌專刊】
    2、為了擴大宣傳,凡雙槐文學藝術苑刊出作品,同步在微博推出。中國散文學會與詩歌學會會員、廣東省僑界作家聯合會理事和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科普創作「有突出貢獻」者,廣東省地質局原調研員及地質學會科普委主任。發表各類作品近千萬字,出版散文、詩歌和科普、新聞、養生等圖書19部。多次獲獎。
  • 當代精英文學2019(262)//綠蔭散文選《電驢和我》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當代精英文學》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繁榮華語詩文創作,特與湖南策奇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舉辦首屆全球華語詩文大獎賽。體裁為詩歌(現代詩,舊體詩,散文詩)。現代詩五首以下,每首30行以內;舊體詩五首以內;散文詩500字以內;散文1500字以內;小小說1000字以內。2主題鮮明,內容健康,感情真摯,有較高藝術性。拒絕無病呻吟和譁眾取寵的作品 。拒絕抄襲和洗稿作品,因此而引發的糾紛本平臺概不承擔責任。
  • 【三秦文學】 蔣念盈 :【在逆境中磨礪前行】(散文)
    我自修了《現代漢語》、《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三門主課,在部隊除了作業和訓練之外,幾乎所有的時間我都用在了學習上,按時遞交刊大的作文。經過三年的勤奮努力,我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部隊的首長還專門為我祝賀道喜。此時,我的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好賴我也算是一名大專的專科生了! 憑藉自己所學到知識,我開始在兵報上投稿,寫些新聞報導,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