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 蠡
前天,石峰區張爹爹致電晚報熱線28829110反映:家裡快沒電了,我想交電費,可是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他們要我去文化路電力營業點繳費。天氣這麼冷,子女又不在身邊,要不要為我們老年人考慮啊?希望晚報幫忙問問,為啥取消繳費網點?(詳見本報15日A11版報導)
又見數字鴻溝典型案例,只是沒想到,這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作為已經習慣了手機交電費的人,筆者看了這篇報導才知道,城區現場繳納電費的網點只剩下3個了。整個城區3個網點,夠嗎?這個問題,記者本想問問國網株洲供電公司,並給工作人員留下了聯繫方式,但截至當日發稿時,該公司並未回復。退而求其次,這個問題只好由張爹爹們來回答。自然,答案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覺得一個人的投訴不夠有說服力的話,還可以看看記者從市長熱線得到的數據:近段時間以來,至少有30餘名市民建議恢復郵政網點、超市等電費現場繳納點,而致電的,多數為老年人。
如果覺得30多個人的需求還不值得理會的話,不妨再看看原來網點每天發生的事情。僅在天元超市一個老網點,旁邊自來水、有線電視等窗口的工作人員表示,自電費網點撤走以來,「不時有老人來問我們,為啥不能交電費,每天最少要解釋十多遍。常常有老人不理解,還罵我們,真是冤枉。」撤走網點的決策者,應該去現場聽聽老人們的「罵聲」,面對面向老人們解釋為什麼要撤走,或許,這能幫助他們更新對這一決策的理解。
並不是說,撤走網點就不對,但撤走的理由必須要能服眾。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城區只保留3個現場繳費網點?有多少人需要現場繳費?他們的需求,是不是以儘可能便利的方式滿足了?對這些問題,電力部門應給出合理的回答。否則,人們就會進一步發問: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與單位,可以只考慮自己省事,而不顧服務對象方不方便嗎?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對於生活繳費等高頻服務事項,應保留線下辦理渠道,並向基層延伸,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務。該方案出臺後,本報報導了株洲一些部門在消除數字鴻溝方面所做的努力,他們的經驗與舉措雖各有不同,但心中裝著服務對象,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卻是一致的。這樣的部門越多,這樣的舉措越多,一座城市的宜居、幸福指數也會越高。衷心希望,此次報導涉及的部門也加入這樣一支為城市增光添彩的隊伍,而非成為拉大數字鴻溝的反面典型。
【來源:株洲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