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大名方之桂枝湯

2021-02-22 六元神針

重要文獻

桂枝湯證一:

【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翁翁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詮釋】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此指脈言。陽浮者,浮脈為陽主表,衛表受邪,邪正相持則發熱;陰弱者,陰脈細弱,營陰不足,陰津不固則自汗出;此營衛失和之顯象也。同時,伴有太陽中風的症狀,如:畏縮怕冷之狀,冷水洒淅惡風,身有溫煦發熱之感,凡此皆非壯熱寒戰之比,乃表虛營虧之徵。鼻鳴者.肺氣失宣,氣息不利;乾嘔者,胃氣上逆,上述諸症為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脈證,故桂枝湯主之。治法易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寸為陽,尺為陰,       

營候於尺,衛候於寸,       

風洩衛氣,故寸脈浮,       

邪不及營,故尺脈弱。

風愈洩而氣愈閉,故營鬱而發熱。

氣愈閉而風愈洩,故營疏而汗出。   

嗇嗇淅淅者,皮毛振慄之意。

翕翕,盛也,猶言陣陣不止也。   

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皮毛被感,肺氣壅遏,旁無透竅,故上循鼻孔,而鼻竅窄狹,洩之不及,故衝激作響,而為鼻鳴。   

衛氣閉塞,鬱其胃氣,濁陰不降,故生乾嘔。桂枝瀉其營鬱,則諸證愈矣。

桂枝湯證二: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主之。   

營弱衛強,即上章陽浮陰弱之義,衛閉而遏營血。

邪風者,經所謂虛邪賊風也。

風隨八節,而居八方,自本方來者,謂之正風,不傷人限,自身後來者,謂之賊風,傷人者也。

如夏至風自南來,是正風也,若來自北方,是衝後也。

義詳《靈樞·九宮八風篇》。

桂枝湯三: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於其時發汗則愈,桂枝湯主之。   

陽明腑病,汗愈出而胃愈燥,故發熱汗出,而病不愈。病人髒氣平和,無他胃熱之證,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得風,鬱勃而不和也。

當先於其時以桂枝發汗則愈,遲恐變生他病也。

《黃元御醫學全書》366頁

  桂枝湯。為解表—辛溫解表劑,具有辛溫解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效。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或病後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等屬於營衛不和者。

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

歌訣 項強頭痛汗憎風,桂芍生薑三兩同,

   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藉粥之功。

組成

桂枝(去皮)45g、生芍藥45g、生薑45g、大棗(切)十二枚,甘草(炙)30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泡透文火煮取三升,去滓,適量溫服一升,日三次。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忌

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現代用法:水煎服,溫服。取微汗)。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方義

本方證為風寒傷人肌表,腠理不固,衛氣外洩,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療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為主。

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

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並為佐藥。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

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配伍特點

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故為君藥。

芍藥酸寒,酸能斂汗,寒走陰而益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散中寓斂汗之意;芍藥臣桂枝,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

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營裡。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矣。

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

運用

本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臨床應用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

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

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禁忌

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均當忌服,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桂枝湯附方湯劑的鑑別運用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湯

附方2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附方3 桂枝加桂湯

附方4 桂枝加芍藥湯

鑑別要點

上述四方皆為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為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

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為基本病機:

1.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

2.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樸、杏仁降氣平喘。

後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為治裡之方:

3.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於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衝降逆的作用;

4.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相關焦點

  • 幾個桂枝湯的加減-慢慢教筆記
    水吸不下去,不能把水運化到下焦,命門之火就變成幹燒,沒有腎陰(水),沒有津液可蒸動上來,身體就會翕翕發熱,那是命門之火的幹燒的發熱,水氣上不來,頭項一定很僵。所以也不會流汗。 @【用藥】有放姜棗,可能還有一點風邪,主軸已不在感冒,所以將桂枝湯的桂拿掉,再放茯苓跟白朮,茯苓能讓小腸把水分吸收,白朮可以幫忙到整個消化道的吸收營養,人的消化道開始恢復吸水功能。
  • 祛溼名方「四神湯」,奇妙之處在哪裡?
    中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身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溼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溼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而「四神湯」就是健脾祛溼名方,故而小編向各位推薦這個健脾祛溼名方。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溼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薏仁、蓮子、山藥、茯苓。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1,約每味20克左右。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健康焦點)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張華敏介紹,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如果嚴格按照一般藥品生產的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後再審批,耗時長,費用高,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 中醫十大名方之小柴胡湯:神奇效用知幾何?
    導讀源自《傷寒雜病論》的小柴胡湯,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具有和解少陽、和胃降逆、扶正祛邪的功效。流傳至今,小柴胡湯依舊備受寵愛。但小柴胡湯的蘊含的真諦,很多人卻未真正全部領悟,當小編看完本文,猶如醍醐灌頂,原來小柴胡湯是那麼奇妙,此前太多不知道,一起來見證下吧!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 治療結節,中醫常用這個經典名方?從而達到疏肝理氣、消除散結
    結節病既包含了現代醫學中的乳腺增生、乳腺結節、乳腺癌、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皮下結節、聲帶小結、肺結節、結核、結石、關節腫大、靜脈曲張、血管瘤等;也包含了中醫學中的也包括了中醫的結陽、結陰、結脈、結絡、結筋、結痰、痰核、痰注、結痕、瘰癘等結節如何形成的?
  • 靈素之問 | 談談桂枝湯怎麼用
    除了治療太陽中風外,桂枝湯還可以用於少陰中風、太陰中風和厥陰中風。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課程後面會解釋。桂枝湯由五味藥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也就是白芍)三兩, 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和生薑三兩。先來看桂枝,《本經》講「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 後疫情時代,如何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養生?
    中醫藥參與面之廣、參與度之深、受關注程度之高,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他還表示,中醫藥在阻止輕型、普通型的患者向重型、危重型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療中展現了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在退高熱、促進滲出吸收、提高氧合水平、降低肺纖維化方面。
  • 中藥經典名方開發按下「快進鍵」,7首方劑關鍵信息專家共識發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介紹,工作組根據來自43家單位及個人的共181條有效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完善並經過專家委員會論證、審定後,形成7首古代經典名方的關鍵信息。       古代經典名方是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是我國醫學先賢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中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 應用中藥名方,容易走進誤區
    學習中藥方劑學時,最容易走進誤區,一些人為了記住名方組成,狠下苦功。把毫無邏輯的一堆中藥編成方歌,時時背誦,練至非常熟練地脫口而出,以為學中醫之路大功告成。自醫聖張仲景以來,各代醫家人才輩出,名方有萬種之多,背不過來。
  • 每周複習一經方: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出汗,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傷風)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薔薔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故爾。
  •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很多女性朋友,對自己的氣血非常關注。她們也知道,氣血不足時,身體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尤其對自己容顏的養護不利。女生如何調理氣血?「四物湯」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補血名方。它出自宋代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四味中藥組成。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方劑,其組方原理還是非常精簡的。方中地黃滋膩補血;白芍柔肝緩急而入血分,有養血之功;當歸辛苦而溫,補血養血;川芎號稱血中氣藥,活血祛瘀。整方起到補血而不膩,活血而不燥,真正算得上「養」血之方。
  • 成都中醫腫瘤研究院:正規中醫腫瘤醫院,多年老品牌傳承經典
    一、多年中醫抗癌品牌,正規中醫腫瘤醫院,匯聚名醫成都中醫腫瘤研究院/成都海大中醫腫瘤醫院運用現代中醫技術與中國傳統中醫相結合的診療模式,在傳承歷史底蘊的同時,擁有名老中醫和資深專家為骨幹,針對腫瘤及各類疑難雜症,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精湛的中醫診療技術、星級的人文環境、人性化的服務模式,集中醫診療、中醫養生保健、中醫護理
  • 「辨證論治」不是中醫的優勢 —— 《傷寒雜病論》主要不是「辨證論治」
    一是《傷寒論》第16條在討論壞病的治療時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一方法和現在所說的辨證論治很相似,於是,便認為這就是辨證論治的淵源。但是,縱觀《傷寒論》的實際內容,可以發現並不支持這一以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教材為代表的主流觀點。
  • 傳承中醫精華 實現創新發展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醫的合格答卷寫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佔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  中醫藥深度介入、全程參與救治患者  10月26日,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派,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作為中醫專家,由北京出發,赴新疆執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務。
  • 一個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的速效通治方,背後有...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人堅持守正創新,結合實際深入辨證,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通治方「清肺排毒湯」,並大面積推廣使用,成為挽救生命、控制疫情的有力武器。「大疫出良方」。一個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的速效通治方,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古方今用為何仍能「效如桴鼓」?中醫人如何更好守正創新?
  • 瘦身瘦腰如飛燕,就用這個傳世名方
    而保持體重,塑造完美腰肢,中醫美容輕身方面認識歷史悠久。下面來談談傳世名方———飛燕茶。飛燕茶,是宮廷秘方。記載於《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珍本。在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各朝的宮廷內,廣為流傳,深受愛美女性的喜愛。嘉慶帝瑩嬪《脈案》中,此方曾八次出現。
  • 千年名方藿香正氣為什麼能用來治療新冠肺炎?
    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藿香正氣方來源於我國第一部官方頒布的藥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正氣散,是驅邪化溼扶正名方,臨床應用已達上千年。藿香正氣方由藿香、紫蘇、大腹皮、白芷、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樸、桔梗、甘草組成。
  •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九講:辨脈浮及數宜麻黃湯發汗一法
    而假若脈浮數而不緊,正乘其勢欲傳之時,用麻黃湯擊其半渡,而驅之使出。這一條,可以參看中風證,脈浮宜用桂枝湯。由此可見,天然一定之法,不因邪勢之淺深,輒可變易也。該用你就大膽用。7、服麻黃湯得汗後,察脈辨證有次第不同三法。一法汗解後,復感復煩,脈浮數者,宜更藥解散。
  • 湖南和泰康瑞:傳承經典名方 發掘技術創新
    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曾說:「中醫是寶庫,但拿來就用還不夠」。1989年,湖南三家省級單位聯合發起了傳統中醫治療針對下三焦綜合調理、男性功能提升的研究課題,各單位組織專家團隊進行課題研究。號稱「國醫聖手」的中老名醫帶領中醫專家團隊歷時六年,篩選了有記錄的傳統名方、偏方等數百種,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反覆試驗,最終篩選出達到課題組要求的組方。
  • 男性不育問題日益嚴峻 中醫治療少弱精子症效果有目共睹
    「老百姓對中醫還是很信任的,我們西醫也要了解中醫的精髓。很多西醫大夫一直在關注中醫藥相關研究進展。」胡和平說。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發育、生長、生殖。「凡是不孕不育,肯定是和腎有一定關係。」李海松說,補腎法是治療男性不育的主要方法,但補腎不能盲目補,還要對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