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音樂基礎知識課堂」關注。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敘事曲(ballade)一詞源出希臘語ballizein,意為跳舞;進入拉丁語後變為ballare,意思沒有改變。古代歌舞不分,故本詞和舞會(ball)、芭蕾(ballet)等詞語出自一個詞根。
按演奏者,敘事曲可以分為獨唱曲、合唱曲和器樂曲。
為獨唱家而創作的敘事曲
自浪漫主義前期開始,敘事曲專指歌曲。18世紀德國作曲家J.R.楚姆施泰格創作的《敘事曲》,已經是篇幅較大的獨唱歌曲,由若干對比段落組成的作品了。到了19世紀,德國作曲家C.勒韋的敘事曲,富於戲劇性的歌曲,並已結合運用分節歌和通譜歌的形式。他的作品包括《魔王》、《愛德華》、《女店主的女兒》等著名歌曲,對F.舒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為合唱和樂隊而創作的敘事曲
H.沃爾夫曾把他的獨唱敘事曲《猛火騎士》改編成合唱和樂隊作品。
為器樂而創作的敘事曲
到19世紀中期,波蘭作曲家蕭邦是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這種形式。他的四部敘事曲,旋律優美、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氣象萬千,是鋼琴藝術史上的不朽傑作。隨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挪威作曲家格裡格等人,也都把敘事曲的體裁應用於鋼琴作品。
按風格分
由於敘事曲的產生,不早於浪漫主義時期,故絕大多數敘事曲都是浪漫主義風格的。按不同地域,敘事曲又可分為德奧浪漫主義風格、東歐浪漫主義風格等。特別地,劉文金的二胡敘事曲《豫北敘事曲》是中國風格的敘事曲中的代表作。
代表人物
蕭邦是鋼琴敘事曲的首創者,共創作了四首鋼琴敘事曲,完成於1831-1842年,即他21-32歲充滿了活力的青年時代。蕭邦的敘事曲充滿波蘭的民族風格。其主題為民歌性質,充滿了民間音樂即興和變奏,唱出了波蘭人民的生活、鬥爭和願望。
蕭邦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體裁的鋼琴曲這四首敘事曲寫於1831至1842年之間也就是蕭邦21歲至32歲這段充滿青春朝氣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是蕭邦音樂創作上的高峰期。他創作的四首敘事曲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具有史詩性、戲劇性具有廣闊的交響性發展。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敘事曲這一體裁運用到鋼琴曲創作上來的作曲家他為敘事曲這一體裁領域內的發展、為李斯特和其後的交響詩、交響畫、音詩、音畫等奠定基礎。
代表作品
蕭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Op.23
有人認為這首敘事曲是取材於密茨凱維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認為應是密茨凱維茨的史詩劇作《康拉德·華倫洛德》。11世紀立陶宛被日爾曼騎士兵團所滅,立陶宛後裔華倫洛德被敵俘虜,並被撫養成人,受到敵方重用。立陶宛老人喬裝成唱詩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華倫洛德。通過反覆啟發教育,終於使華倫洛德醒悟,立志犧牲個人為祖國效力,最後終於使立陶宛人得勝,而華倫洛德卻被敵人處死。
在這首敘事曲中,蕭邦概括了這個故事的精神,使之具有史詩般的氣概,但沒有寫實性的描寫。樂曲的序奏如敘事詩,仿佛立陶宛老人在撥動琴弦,邊敘述邊唱歌;樂曲的最後猶如寫華倫洛德慷慨就義,以個人的犧牲換取祖國的勝利。舒曼十分推崇這首曲子,他說這首樂曲「是蕭邦最粗獷而又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
樂曲採用自由曲式寫就:莊重的宣敘調特點的8小節序奏之後,是安詳而略帶憂慮的第一主題,老人開始回憶和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第二主題則是舒展明朗的,令人感受到華倫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後的感慨。這兩個主題在展開部構成了驚心動魄的戲劇性效果,第一主題不斷地增強悲劇色彩,第二主題則發展成具有英雄氣概的主題,以至在第二主題再現時,絕然不同於呈示部那抒情溫柔的形象,已成長為成熟的、誓為祖國雪恥的英雄形象了。樂曲的尾聲將全曲的情緒再一次推向高潮。結尾是悲壯的,象徵著華倫洛德為國捐軀的壯烈。
豫北敘事曲
《豫北敘事曲》是作曲家劉文金同志1958年創作的,樂曲通過兩個主題的對比發展,表現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後所發生的本質變化。
全曲由引子和四個段落組成。在自由而強烈的引子後,二胡以緩慢的速度奏出根據河南地方戲曲音樂改編的委婉的主題,如泣如訴,刻劃了解放前受壓迫的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變化反覆時,在同一小節內出現了#do和( do)的交替,感情更為悲哀。
第二段通過間奏,由C調轉入D調,情緒陡變;旋律明快,節奏多變,以豫劇中經常使用的二度、四度、六度的前倚音或後倚音潤飾主題,充滿喜悅和詼諧之情,展現了解放後的一派歡騰景象。
第三段又轉回到C調,節奏時整時散,速度時慢時快,旋律躍宕起伏,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但由於改變了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要素,音樂形象也隨之改變,明朗寬廣,富有浪漫色彩,表現了豫北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憧景。
《豫北敘事曲》由兩個主題構成,通過兩個主題的對比,表現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這首樂曲分四個段落,第一段由(3321)三個骨幹音,出現了四次,進行加花變奏,情緒逐步上升,由平穩、徐緩趨向深情、激動。運弓由中弓到全弓,音色控制得比較自如,特別是兩個特徵音升1和還原5交替出現,表現了一種特定的情緒。
第二段要求運弓比較有彈性,頓挫分明,,因為樂曲比較歡快,所以節奏變化比較大,要放慢速度,由慢到快地進行練習,待到相當熟練以後,再按照正常的速度進行演奏。
第三段,散板需要由慢到快、音符由少到密,要求控制得自如。
最後一段,要求運弓流暢,音質好,揉弦的速度和力度都要加強。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劉文金創作的《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以深厚的傳統音樂和作曲理論方面的功力,把二胡音樂的創作推向了專業化的高度。
掃一掃,關注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