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基礎知識——敘事曲

2021-03-01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音樂基礎知識課堂」關注。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敘事曲(ballade)一詞源出希臘語ballizein,意為跳舞;進入拉丁語後變為ballare,意思沒有改變。古代歌舞不分,故本詞和舞會(ball)、芭蕾(ballet)等詞語出自一個詞根。

  按演奏者,敘事曲可以分為獨唱曲、合唱曲和器樂曲。

  為獨唱家而創作的敘事曲

  自浪漫主義前期開始,敘事曲專指歌曲。18世紀德國作曲家J.R.楚姆施泰格創作的《敘事曲》,已經是篇幅較大的獨唱歌曲,由若干對比段落組成的作品了。到了19世紀,德國作曲家C.勒韋的敘事曲,富於戲劇性的歌曲,並已結合運用分節歌和通譜歌的形式。他的作品包括《魔王》、《愛德華》、《女店主的女兒》等著名歌曲,對F.舒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為合唱和樂隊而創作的敘事曲

  H.沃爾夫曾把他的獨唱敘事曲《猛火騎士》改編成合唱和樂隊作品。

  為器樂而創作的敘事曲

  到19世紀中期,波蘭作曲家蕭邦是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這種形式。他的四部敘事曲,旋律優美、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氣象萬千,是鋼琴藝術史上的不朽傑作。隨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挪威作曲家格裡格等人,也都把敘事曲的體裁應用於鋼琴作品。

  按風格分

  由於敘事曲的產生,不早於浪漫主義時期,故絕大多數敘事曲都是浪漫主義風格的。按不同地域,敘事曲又可分為德奧浪漫主義風格、東歐浪漫主義風格等。特別地,劉文金的二胡敘事曲《豫北敘事曲》是中國風格的敘事曲中的代表作。

  代表人物

  蕭邦是鋼琴敘事曲的首創者,共創作了四首鋼琴敘事曲,完成於1831-1842年,即他21-32歲充滿了活力的青年時代。蕭邦的敘事曲充滿波蘭的民族風格。其主題為民歌性質,充滿了民間音樂即興和變奏,唱出了波蘭人民的生活、鬥爭和願望。

  蕭邦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體裁的鋼琴曲這四首敘事曲寫於1831至1842年之間也就是蕭邦21歲至32歲這段充滿青春朝氣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是蕭邦音樂創作上的高峰期。他創作的四首敘事曲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具有史詩性、戲劇性具有廣闊的交響性發展。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敘事曲這一體裁運用到鋼琴曲創作上來的作曲家他為敘事曲這一體裁領域內的發展、為李斯特和其後的交響詩、交響畫、音詩、音畫等奠定基礎。

  代表作品

  蕭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Op.23

  有人認為這首敘事曲是取材於密茨凱維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認為應是密茨凱維茨的史詩劇作《康拉德·華倫洛德》。11世紀立陶宛被日爾曼騎士兵團所滅,立陶宛後裔華倫洛德被敵俘虜,並被撫養成人,受到敵方重用。立陶宛老人喬裝成唱詩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華倫洛德。通過反覆啟發教育,終於使華倫洛德醒悟,立志犧牲個人為祖國效力,最後終於使立陶宛人得勝,而華倫洛德卻被敵人處死。

  在這首敘事曲中,蕭邦概括了這個故事的精神,使之具有史詩般的氣概,但沒有寫實性的描寫。樂曲的序奏如敘事詩,仿佛立陶宛老人在撥動琴弦,邊敘述邊唱歌;樂曲的最後猶如寫華倫洛德慷慨就義,以個人的犧牲換取祖國的勝利。舒曼十分推崇這首曲子,他說這首樂曲「是蕭邦最粗獷而又最富有獨創性的作品。」

  樂曲採用自由曲式寫就:莊重的宣敘調特點的8小節序奏之後,是安詳而略帶憂慮的第一主題,老人開始回憶和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第二主題則是舒展明朗的,令人感受到華倫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後的感慨。這兩個主題在展開部構成了驚心動魄的戲劇性效果,第一主題不斷地增強悲劇色彩,第二主題則發展成具有英雄氣概的主題,以至在第二主題再現時,絕然不同於呈示部那抒情溫柔的形象,已成長為成熟的、誓為祖國雪恥的英雄形象了。樂曲的尾聲將全曲的情緒再一次推向高潮。結尾是悲壯的,象徵著華倫洛德為國捐軀的壯烈。

  豫北敘事曲

  《豫北敘事曲》是作曲家劉文金同志1958年創作的,樂曲通過兩個主題的對比發展,表現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後所發生的本質變化。

  全曲由引子和四個段落組成。在自由而強烈的引子後,二胡以緩慢的速度奏出根據河南地方戲曲音樂改編的委婉的主題,如泣如訴,刻劃了解放前受壓迫的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變化反覆時,在同一小節內出現了#do和( do)的交替,感情更為悲哀。

  第二段通過間奏,由C調轉入D調,情緒陡變;旋律明快,節奏多變,以豫劇中經常使用的二度、四度、六度的前倚音或後倚音潤飾主題,充滿喜悅和詼諧之情,展現了解放後的一派歡騰景象。

  第三段又轉回到C調,節奏時整時散,速度時慢時快,旋律躍宕起伏,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但由於改變了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要素,音樂形象也隨之改變,明朗寬廣,富有浪漫色彩,表現了豫北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憧景。

  《豫北敘事曲》由兩個主題構成,通過兩個主題的對比,表現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這首樂曲分四個段落,第一段由(3321)三個骨幹音,出現了四次,進行加花變奏,情緒逐步上升,由平穩、徐緩趨向深情、激動。運弓由中弓到全弓,音色控制得比較自如,特別是兩個特徵音升1和還原5交替出現,表現了一種特定的情緒。

  第二段要求運弓比較有彈性,頓挫分明,,因為樂曲比較歡快,所以節奏變化比較大,要放慢速度,由慢到快地進行練習,待到相當熟練以後,再按照正常的速度進行演奏。

  第三段,散板需要由慢到快、音符由少到密,要求控制得自如。

  最後一段,要求運弓流暢,音質好,揉弦的速度和力度都要加強。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劉文金創作的《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以深厚的傳統音樂和作曲理論方面的功力,把二胡音樂的創作推向了專業化的高度。

掃一掃,關注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蕭邦敘事曲基礎指南
    》蕭邦敘事曲的音樂特徵導讀:學習蕭邦敘事曲的鋼琴音樂特徵,可以使我們更加全面地、準確地了解和認識蕭邦敘事曲的歷史背景,以及每首樂曲的音樂風格特徵、音樂結構、表現手法、思想內涵、演奏技巧等,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演奏水平,為今後蕭邦鋼琴音樂的教學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 蕭邦的敘事曲
    這一時期也是蕭邦音樂創作上的高峰期。他創作的四首敘事曲,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具有史詩性、戲劇性,具有廣闊的交響性發展。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敘事曲這一體裁運用到鋼琴曲創作上來的作曲家,他為敘事曲這一體裁領域內的發展、為李斯特和其後的交響詩、交響畫、音詩、音畫等奠定基礎。  敘事曲這一體裁發源於中世紀的定形詩,除有固定的詩形外,根據其語源有時也兼指舞蹈歌。
  • 蕭邦敘事曲解析(一)丨《第一敘事曲》、《第二敘事曲》
    蕭邦的鋼琴音樂在世界人類音樂文化藝術史中佔有不朽的地位,其創新的音樂形式和與古典音樂的綜合,使他的鋼琴敘事曲成為當時和乃至今天在器樂獨奏作品中的經典之作,蕭邦作品的敘事性特徵充分表現出了蕭邦對於表現音樂形象的準確把握和對於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完美體現。從而使得他的音樂在建立在古典主義風格的基礎上的同時,成為了浪漫主義音樂進行革新與綜合的優秀典範。
  • 【音樂百科】敘事曲(Ballade)簡介
    19世紀德國作曲家C.勒韋把它處理成一種戲劇性歌曲,常結合運用分節歌和通譜歌的形式。他的17卷敘事曲,包括《魔王》、《愛德華》、《女店主的女兒》等著名歌曲,對F.舒伯特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除獨唱敘事曲外,也有為獨唱、合唱和樂隊而作的敘事曲,如H.沃爾夫曾把他的獨唱敘事曲《猛火騎士》改編成合唱和樂隊作品。
  • 齊默爾曼演奏三首蕭邦敘事曲
    由於敘事曲這一新的器樂體裁形式需要用無詞的語言來表達音樂內容,由於敘事曲與詩歌、文學的密切聯繫,以及詩歌、文學內容的史詩性、戲劇性需要通過這一新的體裁形式去表達,因此,蕭邦衝破傳統的典型規範及用新的結構形式取代舊的結構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 蕭邦《g小調敘事曲》作品分析
    ,《g小調敘事曲》是蕭邦敘事曲的代表作,文章通過對此曲結構、旋律、和聲等多角度的分析,為學習者和演奏者提供參考。——帶你欣賞蕭邦《第三鋼琴奏鳴曲》  創作背景 蕭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是蕭邦敘事曲的代表作,創作於華沙起義失敗後不久,是蕭邦內心情感變化貼切表現的作品,也是他創作中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之作。蕭邦把原先用於聲樂作品中的敘事曲體裁借來,用於鋼琴敘事曲的創作,他開創了器樂敘事曲體裁的先河,為敘事曲體裁拓寬了使用的範圍,豐富和發展了敘事曲的音樂表現。
  • 魯賓斯坦:蕭邦四首《敘事曲》Ballade
    他的敘事曲與浪漫主義詩歌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它們具有某種潛在的標題性,是他音樂中形式最完美,內容最豐富的作品。在他的敘事曲中充滿了民間風格,音樂主題都是民歌性質的,並且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即興性和變奏手法。總體而言,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具有史詩性、戲劇性,具有廣闊的交響性發展,富於幻想的浪漫主義氣質。
  • 樂理基礎知識:音樂的分類及特點
    按聲部和聲部狀況:  1.單聲部音樂--只有一個旋律的樂曲如無伴奏的獨唱、獨奏、齊唱等;  2.復調音樂--是在和諧的前提下,幾個曲調參差進入,它們既相互配合又獨立發展的一種樂曲,復調音樂在巴赫手中,達到了高度完美的境界。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導讀:蕭邦是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也是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之一,在歐洲音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浪漫主義音樂講求音響的充實和豐滿,織體加厚是常用手法,有的旋律聲部會有三個聲部的織體,左手伴奏聲部也經常出現兩個聲部的現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浪漫主義音樂是繼承了古典音樂基礎上創新後的再次綻放。
  • 聽魯賓斯坦演奏蕭邦的四首敘事曲、諧謔曲
    蕭邦的四首敘事曲包括《G小調第一敘事曲》《F大調第二敘事曲》《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和《F小調第四敘事曲》。創作時間從1831年持續到1842年。這十年是蕭邦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代,也是他各種情感最飽滿的時代。在四首敘事曲的任意一部中,我們都能體會到最深情、最打動人心的歌唱。今天聆賞整套作品,想必是一次淋漓盡致的浪漫之旅了。
  • 蕭邦敘事曲全集——旅美鋼琴家周希希獨奏音樂會
    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敘事曲(Ballade)一詞緣於法語,這一體裁,是由蕭邦首創的。他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牛津簡明音樂詞典》將「敘事曲」定義為「篇幅長大而富於戲劇性的鋼琴曲,相當於詩歌領域敘述英雄豐功偉績的歌謠」。錢仁康在《蕭邦敘事曲解讀》中指出「蕭邦的敘事曲,是一種敘事性、抒情性和戲劇性相結合的體裁,同時又是聲樂特點和器樂特點相結合的體裁。蕭邦的敘事曲受文學敘事詩和聲樂作品中的敘事曲的影響而充滿了民間風格。
  • 蕭邦的敘事曲,到底在敘啥事兒?
    敘事曲(Ballade)一詞緣於法語。這一體裁,是由蕭邦所首創的。蕭邦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分別是:第一敘事曲,第二敘事曲,第三……等等!分別是g小調第一敘事曲(作品23),F大調第二敘事曲(作品38),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作品47),f小調第四敘事曲(作品52)。
  • 《蕭邦敘事曲》的前生今世
    期待已久的肖賽評委會主席卡塔琳娜.波波娃教授《蕭邦敘事曲》講座正式開講。為了保證講座的質量,藝術留學廣場特邀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任舒曼老師擔任此次的翻譯。由來自西安音樂學院附中、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李賢澤、畢馨元、馮草原、錢程四位同學分別演奏蕭邦的4首敘事曲配合波波娃教授的講座。
  • 蕭邦四首敘事曲原詩內容
    舒曼送給蕭邦夢幻曲,蕭邦則回獻此曲,而且親自彈給他聽。湖面是平鏡如滑的,夜晚的星星照在湖上極美。湖在很久以前是座城市,因為被韃靼人圍攻而陷落。城中少女誓死不願受辱,向天跪地求死。此時地面突然裂開一個大洞,形成一湖,少女們跳到湖中自盡。天神把少女變成湖邊的花,凡觸到花的人不久都會遭到不幸死亡的命運……故事標題為「水妖」。一個年輕人在湖邊遇到一位女孩,兩人一見鍾情。
  • 音樂基礎知識——抒情歌曲
    >
  • 南·戈爾丁《性依賴的敘事曲》創作始末
    © Diane Arbus© Sally Mann在上面所提及兩本攝影集之間出版的是南·戈爾丁的《性依賴的敘事曲》(1986年出版)。(本月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幕的展覽。)《敘事曲》是戈爾丁的第一本書,至今仍是她最出名的作品,它向我們展示了在自我敘事、私領域及公共展覽中,我們稱之為「存在」的東西,這是和她抱有相同信念的攝影師的準則。
  • 音樂基礎知識:和弦與音程
    有「百家號/人各有禪」的朋友在評論我的作品時提到:「講一下如何快速轉換和弦」,上一講我針對和弦的相關知識簡單地進行了講解。其實,和弦的轉換在實際應用中並不難,只是它涉及的相關知識較多、較瑣碎,如果不了解很容易出現和弦轉換時的錯誤。和弦轉換是指和弦在音樂陳述中的變換應用,有一定的規律、規則和要求,不是隨心所欲胡亂轉換的。
  • 【北京站】《古典樂派經典鋼琴曲詳解》與《樂理與視唱練耳-兒童音樂基礎知識教學法》師資培訓
    本次課程,將以古典時期經典鋼琴曲為學習資料,帶領學員概覽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奏鳴曲全貌。之後進行四首奏鳴曲的逐句分析。四首奏鳴曲分別是:海頓C大調奏鳴曲Hob:XVI50,莫扎特A大調奏鳴曲K331(包含「土耳其進行曲」),貝多芬「月光奏鳴曲」Op.27 No.2,貝多芬「黎明奏鳴曲」Op.53。
  • 獨奏欣賞|一管清笛,演繹九兒一生——《紅高粱敘事曲》
    《紅高粱敘事曲》是四川音樂學院石磊老師根據《九兒》改編而來,全曲分為四個片段,運用變奏、轉調、伸展等方法,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下面是石磊老師在央視《風華國樂》中演奏的片段: 《紅高粱敘事曲》 演奏:石磊 伴奏:熊壯壯 創作者用音符來表達思想與情感
  • 音樂入門的基礎知識讓你三分鐘學會方法
    音樂是一種心靈的窗戶他能表達人們內心的喜悅、歡快、悲傷、激情,美妙的音樂能打動人的內心世界,音樂也能陶冶人的情操,不僅廣泛運用生活,佛教,胎教等。而且還能治療心理,也稱作音樂治療。深受廣大愛好者喜愛,三分鐘快速學會音樂基礎知識,讓你快速音樂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