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2020-12-24 舜網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事實上,在南宋作為身份特殊歸正人,辛棄疾在思鄉情緒的表達上難免有尷尬和為難之處。  23歲離濟,畢生未歸故鄉

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四風閘。由於北宋王朝抵抗不力,辛棄疾出生前十幾年,濟南地區已被金兵所佔而成為淪陷區。今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振振在首期稼軒故裡文化講堂舉辦的《稼軒故裡讀稼軒》講座中提到,不管辛棄疾主觀上願不願意,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不過從後來的人生歷程中,後世普遍認為,辛棄疾始終是一名致力於抗金復國的南宋志士。

這一時期的濟南,是在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之下而繼續其封建社會歷程的,當地人民發動的起義此起彼伏,接連不斷,辛棄疾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活和成長。辛棄疾父親早逝,他在祖父辛贊的撫育和教導下長大成人。據鄧廣銘《辛棄疾傳》載,因為辛家人口眾多,辛贊為這眾多家口的溫飽之計,需要去營取升鬥之祿,因而在山東和中原地區相繼淪陷後,辛贊還先後做過譙縣和開封等地的地方守令。

辛贊雖是一名封建官僚,卻有著愛國情懷和遠見卓識,他時時對辛棄疾述說宋代的正統與文明、濟南的經濟繁榮與社會開明。辛棄疾《美芹十論》中提及少年時在祖父辛贊身邊:「每退食,(祖父)輒引臣輩登高遠望,指畫山河。」激發他自小莫忘家國之事,牢記大好河山被侵佔之恨。也正是因為幼時處於如此環境的影響,他才逐漸由一介俠肝義膽的儒生而迅速成長為一名抗金愛國的志士。

青少年時期的辛棄疾也曾離開過濟南。辛贊在亳州做譙縣縣令時,辛棄疾已經到了讀書的年齡,曾跟隨祖父在譙縣任所。譙縣有一名叫劉瞻的人,由於長期寫作田園詩在當地頗有時名,辛贊便叫辛棄疾拜他為師。除了少年時期曾經在亳州求學過一段時間,青年時期辛棄疾還因金朝科考有過兩次燕京之行,這兩趟燕京之行分別在1157年和1160年。

鄧廣銘《辛稼軒年譜》云:「(辛棄疾)秉奉祖訓,志切國讎,嘗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事實上這兩趟燕京之行中,辛棄疾受祖父指教,有機會深入到金國政治中心窺察其軍事部署和政治局勢。所以從濟南前往燕京的路上,辛棄疾注意觀察山川形勢和官府倉庫等所在,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後舉兵徵戰打下了基礎。

勇擒張安國的壯舉之後不久,南歸後的辛棄疾被朝廷任命為江陰軍籤判,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一年是1162年,辛棄疾23歲。只是,這次離開濟南後,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歸故裡。

詩詞中懷念「吾家風月」

在現存辛棄疾的詩文中,有幾首詞比較明確地寫了思鄉之情。

《滿江紅·點火櫻桃》的寫作確切年代現在無法考證,從意境推測,應該是辛棄疾中年政治失意後的思歸之作。詞的下闋寫道:「層樓望,春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蝴蝶不傳千裡夢,子規叫斷三更月。聽聲聲、枕上勸人歸,歸難得。」雖然春和景明,詞人依然難掩思鄉之情,尤其是「家何在,煙波隔」,是辛詞中不太多見的直接寫到念家情愫的句子。詞人登高樓而遠望家鄉,無奈千重萬疊的春山遮斷了雙眼,茫茫無邊的煙波阻隔了歸路。當然,詞人思念的不只是家鄉,更是南宋王朝沒有收歸的故土。

另一首《滿江紅·題冷泉亭》中也有明顯的思歸之意。詞中寫道:「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月本吾家,今為客。」冷泉亭在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下,唐朝所建。它不但靠近靈隱寺和飛來峰,而且就近登山,還有三天竺、韜光寺、北高峰諸名勝。詞人大概是聯想到,在他的家鄉濟南,也有歷下亭、觀瀾亭等和冷泉亭一樣可觀的景致,那才是「風月本吾家」。而如今,在南方各地輾轉的詞人,只是「客」而已。此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也有類似的情愫,「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一句中,「落日」「斷鴻」「遊子」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濃烈的思鄉氛圍。尤其是「遊子」,將思鄉這種情懷毫不隱晦地明白道來。

實際上,身為濟南人的辛棄疾後來南渡,在當時是身份特殊的「歸正人」。宋代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一種輕蔑的稱謂。在這種情況之下,包括辛棄疾在內的歸正人實際上不太適宜過多或過於直白地表達思鄉之情——畢竟昔日的家鄉已經淪為金人統治之地。

而這種情況也確實引起過後世學者的質疑和嘲諷。比如辛棄疾的《瑞鷓鴣》中有兩句:「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清人顧炎武對這兩句詞頗有微詞,他在《日知錄》中評價說:「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淪落之感,亦廉頗思用趙人之意爾。觀其與陳同甫酒後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他的意思是,辛棄疾在宋朝不得重用便萌生了北歸投金人之意。顧炎武之說只是一家之辭,後來也有很多學者反駁,因為畢竟沒有證據認定辛棄疾詞中的「故人」就是金人。

即便如此,這仍然說明辛棄疾這樣的歸正人在身份和思想上的尷尬處境。

喜見瓢泉,晚年鄰泉而居

儘管辛棄疾沒有太多詞作直接抒發對家鄉濟南的懷念之情,而從他中晚年的居所選擇和園林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家鄉濟南的風物他始終不曾忘懷。

淳熙八年(1181年)冬末,剛過不惑之年、正是年富力強的辛棄疾卻被南宋朝廷罷官,於是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次年,辛棄疾作詞《水調歌頭·盟鷗》下闕寫道:「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末句提到,河東岸的綠陰太少,不如多種植些依依楊柳。柳樹荷花自古以來就是濟南大明湖畔的秀美風物,想必離開家鄉20年,辛棄疾仍

難忘懷家鄉那柔美而多情的楊柳。

在帶湖閒居4年後,即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辛棄疾於帶湖百裡之外的鉛山縣境內「訪泉於奇獅村,得周氏泉」。後據《鉛山縣誌》載:「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渟可鑑。」這眼甘洌的泉水令辛棄疾想起了遍布名泉、「水向百城流」的家鄉泉城濟南,因而愛屋及烏,對周氏泉愛賞不已,很快就買下了這眼泉和周邊的一大塊土地,並且先後作詞數闕以歌之。後來,辛棄疾改周氏泉為瓢泉,在帶湖別業毀於火患之後,瓢泉就成了辛棄疾唯一的寄身之所。而閒居瓢泉時期,也是辛棄疾另一個創作高峰期。

初見瓢泉時,辛棄疾有詞《洞仙歌·飛流萬壑》:「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孤負平生弄泉手。嘆輕衫短帽,幾許紅塵,還自喜,濯發滄浪依舊。人生行樂耳,身後虛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且歸去,父老約重來,問如此青山,定重來否?」辛棄疾先是描摹了瓢泉的優美景致,進而由此發出了對人生的種種喟嘆。最後一句雖然是疑問句,其實毋庸置疑,從第一眼看到瓢泉時,他就決定要來這裡並且在這裡定居。

有學者認為,辛棄疾將周氏泉更名為瓢泉,則是因「簞食瓢飲」的典故。該典故最早出自《論語·雍也》,用來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因此瓢泉之名很可能是寓意著辛棄疾歸隱之後的淡泊心境。或許在周氏看來,這處泉水不過是一處甘芳清洌的泉眼而已,而在辛棄疾眼中,不僅寄寓著他濃濃不可言說的思鄉之情,也隱喻著他甘於一蔬一飯的高潔人格。

喜見瓢泉且鄰泉而居,這大概是詞人辛棄疾對家鄉濟南最長情的惦念。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祖上雖做了金國的官員,但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卻心念大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範。他將這種抱負傳遞給了下一代。辛棄疾常常隨著爺爺登高望遠,觀測北方山河形勢,思忖將來如何反攻燕趙。這一思國思戰的情結,讓辛棄疾產心中南下歸正,一雪靖康恥的想法,揮之不去。
  • 歷史上的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還是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用呢?
    所以面對辛棄疾這樣一個一心想北伐的人,統治者根本不想重用。「歸正人」的身份使其得不到重用什麼是「歸正人」?「歸正人」就是南宋時期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的觀點,並蔑稱北方歸來者為「歸正人」,不贊成對「歸正人」委以重任。 史浩之後,南宋境內,「歸正人」受到歧視,被認為懷疑有異心。南宋朝廷規定,歸正官員,只允許添差某官職,而不釐務差遣,即只給一個閒散的官職而並無實權。 此後,南宋堅持宋朝立國以來猜忌武將的國策,並猜忌「歸正人」。
  • 斷鴻聲裡四風閘凜凜猶生辛棄疾
    眼前這個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就是辛棄疾的故土家園了。《山東通志》載「辛棄疾故宅在四風閘。」宋高宗十年(公元1140年)辛棄疾就出生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那時的「四風閘」已經不是大宋的土地了。生逢亂世山河碎公元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僥倖逃脫,倉促在河南商丘登基,南宋正式「粉墨登場」。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豪放派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 【微課】何人不起故園情 ---—— 羈旅思鄉詩 張利娜
    一、什麼是羈旅思鄉詩指描寫羈旅所見所感,表達客居他鄉的漂泊之苦,孤單落寞之情和鬱郁不得之志及因久不能歸而產生的思鄉念親之情的詩歌。這類詩歌外在上有什麼標誌呢?2.望鄉懷人念親之愁:懷念故鄉親人,表達強烈的思鄉懷親之情。3.羈旅幽怨之憤:或表達人生感嘆,流露時光流逝、年華易逝一事無成的苦悶;或抒發客居他鄉,不得重用,貧病交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孤寂、幽怨和憤慨。
  • 辛棄疾到底多有才?一首《靜夜思》融入25味中藥材,你發現幾個?
    辛棄疾祖父辛贊因在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所以不得不暫時被金國收編,成為金國的官員。對辛贊來說,回歸故土一直是他的夢想,他無比希望能有機會與金人決一死戰。因此,他經常攜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 辛棄疾的刀鋒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府歷城縣。這裡也屬於金國管轄,所以,辛棄疾是地道的漢人,但出生於金國。不管辛棄疾主觀上願不願意,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        辛棄疾的父親辛文鬱,《世系表》僅謂「贈中散大夫」。所謂贈官,大概是辛文鬱未及在金為官即已去世,而金朝官階中也沒有中散大夫,當為辛棄疾南渡以後所贈。
  • 詩詞丨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辛棄疾也能做到。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北宋滅亡後,山東成了淪陷區。他出生時,「靖康之恥」已經過去十幾年。時間並沒有消解辛棄疾對故國的懷念,他拉起了一支隊伍,和金兵打起了遊擊。他投靠義軍首領耿京,不想,辛棄疾的朋友,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偷了帥印投降金兵。
  • 海馬回裡的思鄉情
    這部被大家笑稱為「最強喜劇天團『神仙打架』的影片」,講述了五個不同家鄉的不同故事,卻因為同樣熟悉的思鄉主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也賺足了我的眼淚。我清楚,這些眼淚不是悲傷之淚,而是感動之淚,因為我也是一名遠離家鄉在外謀生的遊子,電影中呼之欲出無比熟悉的思鄉之情,一直蕩漾在我的心間,讓我雖已走出影院,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
  • 王勃的這首詩,僅僅只有二十個字,卻滿滿的都是思鄉之情!
    那麼說起王勃的詩,雖然一些知名度並不是很高,但是同樣的很是值得一讀,小編今天就要與大家分享,王勃一首比較冷門的詩作,那便是他的《山中》,在這首詩中,儘管沒有高超的表現手法,在這首詩中沒有了兒女情長,卻是多一份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很是值得一讀。《山中》唐代:王勃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 三本好看到醉的言情小說推薦,情之所鍾,雖千萬裡吾念矣!
    三本好看到醉的言情小說推薦,情之所鍾,雖千萬裡吾念矣!每天小說二三推薦,和書荒揮手再見!1.著實佩服溫醫生教科書式地追求,「情之所鍾,雖千萬裡吾念矣!」這樣教課書式的情話不知又甜倒了多少人!3.《多寵著我點》by竹已,牙醫VS插畫師,已完結書評:女主對男主是一見鍾情,就是在人群裡多看了你一眼,於是心臟砰砰跳的那種。
  • 辛棄疾:壯志難酬生白髮,武將豈能是文人。我是抗金將領不是文人
    一說到辛棄疾,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辛棄疾所作的詩詞。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風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首詞體現出了辛棄疾壯志未酬的傷感。
  • 辛棄疾的經典詩詞
    這是辛棄疾寄好友陳同甫的一首詞,詞中回顧了他當年領兵打仗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鬥的場面,也表現了作者對中原未收的遺憾痛心之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 辛棄疾一首《浣溪沙》,盡顯似水柔情
    詞作意譯:我與你同飲一杯壽酒,訴不盡心中歡愉之情。你尚是紅顏年少,我卻已經白髮蒼蒼。看看我們,兩個人的歲數加起來恰好一百歲了。夫婦恩愛多年,膝下兒女也已成群。兒女添了孫兒,孫兒們又來向我們拜賀,喜堂之上真是好不熱鬧!我別的都不盼望,只盼嶽父家裡常有書信與我們來往,每年都能在這大堂上見到壽星的畫像。
  • 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耿京就要殺了辛棄疾,辛棄疾立下軍令狀:給我三天,我一定抓到他,否則,甘願就死。辛棄疾帶了一隊人馬去追,直追到金兵營帳中,那義端也知辛棄疾的厲害,馬上跪地求饒:辛大將軍,你面如青兕,你力大無窮,你勇猛過人,就饒了我吧。辛棄疾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勇猛得不要太過分。
  • 見過了太多的人生艱難,無語時辛棄疾也只想說說天氣了
    說回這首詞,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退居江西上饒帶湖期間,當時他是罷職退居,修身養性,朝堂上的爾虞我詐,鬼蜮伎倆讓一生磊落豪爽,任氣豪俠的辛棄疾非常的不適應,被人構陷也是意料之中的,而且因為辛棄疾本人的行事作風的確過於嚴酷,他一生都想沙場建功,所以為官之時一直都是為作戰準備,募資招兵,募資的過程中難免有官威過盛嚴酷苛刻之時,所以被彈劾「奸貪兇暴,帥湖南日虐害田裡」,從右文殿修撰、新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的職務上罷職
  • 辛棄疾和他的朋友圈
    唯與朱晦翁、陳同甫二人交情最篤……」在辛棄疾的朋友圈中,朱熹和陳亮是最重要的兩個人。  辛棄疾南歸之前,勇擒張安國的壯舉朝中盡知,還受到宋高宗召見。朱熹年長辛棄疾10歲,當時就應聽說了辛棄疾的壯舉,並且後來還同他的門生談論過此事。兩人正式相識於辛棄疾壯年之時。在兩人的交往中,還發生過一樁朱熹截獲辛棄疾用商船販運牛皮的尷尬事。1181年春天,時任江西安撫使的辛棄疾用商船販運牛皮。
  • 辛棄疾描寫閒暇時光的一首婉約詞,風格與李清照頗為相似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詞人。他被後世人譽為「詞中之龍」。他並不同於一般的文人墨客,因為他是可以率領士兵戰場殺敵,保家衛國,也是才華橫溢的詩詞大家。辛棄疾與李清照兩人,被合稱為「濟南二安」。雖然兩個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在辛棄疾的很多詞作之中,我們都能夠發現,這之中總有一些李清照的影子。或許,這其中更多的原因,是因為辛棄疾對李清照的仰慕之情吧!
  • 關於思鄉的古詩
    (白居易:《秋暮西歸途中書情》) 44、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皇。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司馬相如:《琴歌二首》) 45、皇兮皇兮從我棲,得託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 陸遊嶽飛辛棄疾,三位抗金英雄都是豪放詞人,你更欣賞誰的文採?
    然漁歌菱唱,猶不能止,今絕筆已數年,念舊作終不可掩,因書其首以識吾過。淳熙己酉炊熟日(1189年 , 淳熙十六年 寒食前一日 ),放翁自序。例如這首《月照梨花》就頗有宮體詩與花間詞的風格:霽景風軟,煙江春漲。小閣無人,繡簾半上。花外姊妹相呼,約樗蒲。修蛾忘了當時樣。細思一餉,感事添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