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鴻聲裡四風閘凜凜猶生辛棄疾

2021-01-09 舜網

「四風閘」,南宋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故裡。村子不大,靜臥在平疇萬畝的平原上,一派肅穆。村子內外有幾條幹河道,河道上有閘口的影子;村北,小清河依舊緩緩不息地流著。據此,能隱約猜出村名的來歷。此外,一點看不出這個村莊的特別之處,村口路旁的路牌:辛棄疾故裡,提醒著人們,腳下的土地是曾經有過一段不尋常的經歷的。然而現在,「尋常」卻是它給我的最確實的感覺。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眼前這個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就是辛棄疾的故土家園了。《山東通志》載「辛棄疾故宅在四風閘。」宋高宗十年(公元1140年)辛棄疾就出生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那時的「四風閘」已經不是大宋的土地了。

生逢亂世山河碎

公元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僥倖逃脫,倉促在河南商丘登基,南宋正式「粉墨登場」。1128年,趙構任命劉豫為濟南知府,寄望他駐守黃河,阻擋金兵南下。誰知劉豫其人在學生時代就德行有虧,再說他對這個任命既不情又不願,還有臨陣脫逃的前科,用腳後跟去想這麼重要的任命也是所用非人。果然,在金人威逼利誘下,劉豫沒怎麼猶豫就顛兒顛兒投降了,並設計斬殺了名將關勝,當起了金人的「兒皇帝」。

事變驟起,居住在黃河岸邊的人家一時陷入慌亂。像歷史上所有的投降者一樣,劉豫在面對金兵時畏之如虎,對待自己的百姓、同僚卻是殘忍異常。史載,當時的辛家世代為官,在四風閘是赫赫大戶,舉家南遷,一時間絕非易事。看著全家大大小小數十口,祖父辛贊權衡再三,只好放棄逃跑,暫附偽逆,委曲求全,以待他日。

公元1140年(金熙宗天眷三年),陰雲籠罩下的辛家迎來了一件大喜事——一個男孩降生了,久在壓抑鬱悶中的祖父辛贊給孩子起名「棄疾」。從後來辛贊對這個嬰兒的用心撫養精心栽培來看,取這個名字時,他一定想起了漢朝那位「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抗擊匈奴的名將霍去病。「去病」「棄疾」,很顯然,其中飽含著這位被逼無奈屈身事賊的老人的殷切期望。歷史證明,他的期望沒有落空,並且全部化作了抗禦外侮救民水火的滔滔江水熊熊烈焰。

壯懷激烈顯身手

徜徉在辛棄疾在「四風閘」的故居,想像著辛棄疾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人生,不禁感慨萬分——人只要堅持不甘平庸的心,就會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人生。

3歲喪父,飽學多識的祖父親自撫養他。從小把他帶在身邊,啟蒙教讀,遊宦各地,使他孩提時就接受了濃鬱的傳統文化的薰陶,也逐漸培養起了強烈的民族意識。

14歲,在祖父的悉心教導下,辛棄疾鄉試高中,並在當地嶄露頭角。後又拜名師潛心苦讀,打下了堅實的學識基礎。

15歲、18歲,辛棄疾兩次赴京考試,雖然都沒有考中,但原本就沒有考試欲望的辛棄疾卻用心探聽到了北國虛實,了解到了金兵的詳情,為日後的起兵做好了準備。

22歲,辛棄疾趁著金主完顏亮發兵南侵,在家鄉變賣家產,安頓好族人,聚集2000餘人揭竿而起。從此,他由一個心懷天下的書生,蛻變成一個救民水火、保家衛國的戰士。同年,他審時度勢,率領子弟兵投奔義軍領袖耿京,並做出了隻身連夜追殺叛賊和尚義端的壯舉。

23歲,他又幹了一件大事,於「萬軍營中,只手擒叛逆,聲振寰宇」。這段家喻戶曉的英雄壯舉,充分展現出了辛棄疾的有勇有謀膽識過人,也為他贏取了生前身後名。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這是何等的壯烈、何等的英武,就連他本人晚年回想起來,也是意氣風發豪氣幹雲。可惜,南歸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往日的輝煌都成了酒後的回憶。

南歸後,辛棄疾歷任地方官,在險象叢生的官場上,輾轉騰挪,歷盡滄桑。從淳熙元年(1174年)到九年(1182年)官職變更11次之多。南渡40年,在家賦閒20年。

1207年,等到有機會真正執掌兵權全力抗敵時,他卻已是日薄西山了。

歷史上,縱橫疆場威震敵膽的戰將燦若繁星,可很少有人像他有如此傲嬌豐贍的文採;才高八鬥文採風流的名士更是多如牛毛,可沒人能擁有他那樣隻身闖敵營萬裡擒叛賊的英雄傳奇。

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愁

傳統認知上,葉落,是要歸根的;人老,也是最最思念著回歸故土的。上中學時,很喜歡于右任先生的《望故鄉》——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那時,雖年少識淺,卻也常常為他感傷,因為多少明白,一個人離家越遠,時間越久,思鄉之情就會越是急切、濃重。這是人之常情。

而在辛棄疾現存的600多首詩詞裡,很難找到有關思念故鄉的詩句。除了慷慨激昂壯志豪情,除了英雄末路報國無門,辛公的詩詞裡面雖也有清風、明月、花前、月下,但絕少提到家鄉、故土、鄉親、父老。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凡英雄所見略同。辛棄疾一生也是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詡,他幾十年都在追求抗戰復國,畢生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能以勝利者的身份,將自己的枯骨埋葬在祖父的墳塋旁,墓碑之上,能刻有遒勁的「大宋」二字。英雄的使命就是要為家國民族奮鬥一生,而辛棄疾的這種英雄使命感更加強烈,即便是在失意落魄時,他也不曾有絲毫的動搖。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醉裡且貪歡笑」「萬事雲煙忽過。」那個一手把他撫養拉扯大的老人的墳塋還靜臥在北方的故土上。但是,南渡以來,幾十年宦海沉浮,如履薄冰,換來的卻是大計落空、連番失望。「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抗金復國光復家園,真好似一場春秋大夢!這應是他晚年最痛心最徹底的醒悟。

更吹落,星如雨。驀然回首,他在燈火闌珊處

走馬燈似的官職調動,忽冷忽熱的朝廷態度,「風聞言事」的言官淫威四布,很多時候,讓貼著「歸正人」標籤的辛棄疾,戰戰兢兢,無所適從。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當辛棄疾戴著鬥笠,行走在田間地頭,「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時,他終於發現內心深處自己是鍾情於那些普通人的純粹的快樂的。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帶湖」「瓢泉」,就像當年黃州郊外的東坡熱情四溢接納了蘇軾,它們一樣敞開溫暖的胸懷擁抱了辛棄疾。

於是,他自號「稼軒」。其實,這才是他對自己的一次最直接最徹底的認識。

從此,他鄉代替了夢裡的家園,做了他的「故鄉」,然而,我還是偏執認為此「故鄉」非彼「故鄉」。實際上,也真沒有太大的意思。最應該的,學學蘇軾,「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秋季,前樞密院都承旨辛棄疾病死,死前大呼「殺賊」數聲,時年68歲。

7年前,在好朋友宋朝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去世時,辛棄疾慨然寫道,「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此刻,站在「四風閘」辛棄疾故居裡的他的塑像前,感覺辛公雖去,亦是「凜凜猶生」。

相關焦點

  • 電影課: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1162》
    學完辛棄疾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我們在教室裡一起觀看了電影《辛棄疾1162》。
  • 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濟南。在流傳至今的詩詞中,辛棄疾也曾表達了思念故鄉的情愫,如「家何在,煙波隔」「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等。晚年的辛棄疾結廬瓢泉,更是讓人想到他是因念家鄉泉城。
  • 《辛棄疾1162》辛棄疾的1162年
    一天夜裡,義端叛變逃走到金國,並偷走了由掌書記辛棄疾掌管的「節度使印」。耿京怒不可遏,欲殺了辛棄疾。辛棄疾說,給我三天,如果追不回來帥印再處死我也不晚。辛棄疾在義端叛逃金軍的路上追到他,斬其首級,拿回了帥印歸還耿京,這也使得他格外受到耿京的器重。山東耿京起義軍做出的另一項重要決策,就是歸附南宋。
  • 拜謁辛棄疾故居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作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也許他的很有婉約派意境韻味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是家喻戶曉,傳誦不朽。來到四風閘村時,已接近中午。
  • 《辛棄疾1162》好吧,讓你英雄六分鐘
    開場震撼,片名《辛棄疾1162》的金字招牌,從泛著金光的雲彩中撲面而來。哇,這要是做成3DiMAX的,得多震撼。不過,那也+10分。雖說最後定格拉近略顯粗糙,但這第一個畫面語言,質感十足,足以奪走眼球。+10,沒毛病。
  • 辛棄疾要過880歲生日了,你可知這位詞人的故事?
    濟南同鄉辛棄疾要過880歲生日了,你可知這位詞人將領的故事?  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今年5月28日,詞人將領辛棄疾將迎來880歲生日。作為濟南同鄉,你可聽說過他「50騎闖敵營擒賊」的故事?可還能吟誦他那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辛棄疾1162》:網絡大電影突起之異軍,人物塑造成功之典範。
    謝苗、南笙主演的網絡大電影《辛棄疾1162》即是這異軍中的一員。他在剛出場的時候是作為辛棄疾的對立面登場的,對從前的小過節耿耿於懷,看似小肚雞腸,實則「死鴨子嘴硬」。他對辛棄疾阻止自己仕金一事,內心定然是感激的,但礙於面子,不肯認錯,自然而然就不會放辛棄疾進城了,但情誼猶存,所以一開始沒有讓辛棄疾進城,但還是送了一車糧食,後又跟辛棄疾出城打賭。
  • 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在《三國演義》裡,形容某位將軍英勇非常,會說「於萬人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辛棄疾也能做到。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北宋滅亡後,山東成了淪陷區。他出生時,「靖康之恥」已經過去十幾年。時間並沒有消解辛棄疾對故國的懷念,他拉起了一支隊伍,和金兵打起了遊擊。
  • 辛棄疾詞:「八百裡分麾下炙」,「八百裡」指的是什麼?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評價辛棄疾,我覺得梁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足以: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 辛棄疾和他的朋友圈
    唯與朱晦翁、陳同甫二人交情最篤……」在辛棄疾的朋友圈中,朱熹和陳亮是最重要的兩個人。  辛棄疾南歸之前,勇擒張安國的壯舉朝中盡知,還受到宋高宗召見。朱熹年長辛棄疾10歲,當時就應聽說了辛棄疾的壯舉,並且後來還同他的門生談論過此事。兩人正式相識於辛棄疾壯年之時。在兩人的交往中,還發生過一樁朱熹截獲辛棄疾用商船販運牛皮的尷尬事。1181年春天,時任江西安撫使的辛棄疾用商船販運牛皮。
  •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 江南遊子.
    這裡「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
  • 詩詞丨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三國演義》裡,形容某位將軍英勇非常,會說「於萬人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辛棄疾也能做到。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北宋滅亡後,山東成了淪陷區。他出生時,「靖康之恥」已經過去十幾年。時間並沒有消解辛棄疾對故國的懷念,他拉起了一支隊伍,和金兵打起了遊擊。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兩首詞,少時不知其意,如今再讀淚流滿面
    辛棄疾,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濟南府歷城縣人。官員、將領,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他不但可以吟詩作賦,他還可以在疆場上戎馬半生。文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武能橫刀躍馬,馳騁沙場。
  • 詞中王者辛棄疾.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三十五歲的辛棄疾已南歸十二年。
  • 辛棄疾《水龍吟》:賞心亭上英雄傷心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淳熙元年,辛棄疾應葉衡之邀,擔任江東安撫使參議官,來到建康。這是辛棄疾第四次到建康。距離第一次到建康,已經十二年過去了。他所追求的抗金大業,依然沒有任何進展。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富有傳奇色彩,建康城是重要見證之地。第一次到建康,是奉耿京之命接洽歸宋事宜;第二次到建康,是押解叛徒張安國;第三次是,擔任建康府添差通判。
  • 韓有錄:斷鴻聲裡
    斷鴻聲裡□ 韓有錄柳永的行旅詞,總在我心裡激起陣陣漣漪。這或許是因為他是一位孤行荒野的詞人。他在長久的流浪中消耗了青春,當然也寫出了沁人心脾的詞作。我深深同情詞作者的行旅生活,畢竟古人的行旅沒有現代人的便利,現代人也缺乏那種刻骨銘心的曠野生活。他的《夜半樂》讓我感動。
  • 濟南人辛棄疾的思鄉情①:23歲離開濟南後,畢生未歸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離開濟南南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遺憾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等複雜原因,南下後的辛棄疾畢生沒有再回過故鄉濟南。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四風閘。由於北宋王朝抵抗不力,辛棄疾出生前十幾年,濟南地區已被金兵所佔而成為淪陷區。今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振振在首期稼軒故裡文化講堂舉辦的《稼軒故裡讀稼軒》講座中提到,不管辛棄疾主觀上願不願意,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不過從後來的人生歷程中後世都知道,辛棄疾始終是南宋一名致力於抗金復國的志士。
  • 辛棄疾紀念日:大宋男神的俠骨與柔情
    但一個戰士,硬生生地被逼成了詞人——雖然是一個堪稱偉大的詞人,儼然南宋文壇領袖,名滿天下,但這不是辛棄疾想要的生活。  陳亮是南宋一位才華橫溢而又俠義任性的奇男子,《宋史》上說,陳亮「生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他與辛棄疾神交已久,惺惺相惜。當時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即一代大儒朱熹,三人相約,到辛棄疾居處相會。朱熹最終爽約了,而陳亮冒著大風雪跋涉800餘裡過來。  那是公元1188年冬天,辛棄疾與陳亮會面了。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連王國維都曾說「南宋詞人,堪與北宋詞人頡頏者,唯一幼安(辛棄疾)耳」。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江山 」。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雖生於長於金國,卻清楚地明白自己骨子裡流淌著的是宋人的血脈,他嚮往著建功立業,嚮往著回到南宋,收復失地,揮師北伐,嚮往著金戈鐵馬。辛棄疾乘機拉了二千多人的隊伍去投奔他。起義軍在耿京和辛棄疾的帶領下常常打勝仗,威風凜凜。南宋王朝想招安這支起義軍。於是耿京讓辛棄疾南下去與朝廷談判。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時,聽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怒不可恕,當即決定帶領自己手下的五十人前去捉拿叛徒。於是辛棄疾帶著五十人殺入五萬大軍駐紮的金營,電光火石之間,生擒了叛徒張安國,帶領軍隊千裡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