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一本無意間走進紫禁城,深得乾隆喜愛的博物學畫冊

2021-01-12 沂溪風

故宮快600歲了。

這位經歷了歷史滄桑,很有權重的老人,從來待在京城中軸線的中心,身下的9000間房屋裡,裝著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萬件藏品裡,也藏著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秘的,也是高冷的。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在近兩年新晉了網紅,一改那莊嚴肅穆的樣子,開始賣萌賣寵,圈粉無數,當然,還順帶著賣貨,從正宮色口紅、仙鶴口紅,到阿哥們用過的花草香包,再到誰誰同款的睡衣,那腦洞,哪個小年輕比得上?

有點佩服這老爺爺的膽量,不過,這於咱素人是好事。

這就意味著,曾經的廟堂文化,要走向民間了。

2019年7月,他又聯合中信出版社,搗鼓著出了一套書,把乾隆爺最愛的枕邊書也給出賣了,要知道,它們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宮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

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

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獸譜和鳥譜都是乾隆親自監工,由宮廷畫師繪製,大臣解說,是正兒八經的皇家出品,海錯圖的作者,卻是一位如假包換的草根,他遍訪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積累,歷經幾十年,才繪製而成。

錯,是錯綜複雜,也是種類繁多的意思,出自《尚書禹貢》:「厥貢鹽,海物惟錯。」漢代以前,人們就已經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畫師創作完成後,就和這本圖譜一起消失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海錯圖被大太監蘇培盛得到了,應該就是幫嬛嬛當上一姐的那位蘇培盛吧,他忙不迭地進獻給了皇帝。乾隆繼位後,據說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和獸譜、鳥譜一起放在枕邊,經常翻看,還蓋了不少的章子(這可是乾隆愛的印記)。

那麼,將乾隆爺都迷倒了的海錯圖,到底是誰畫的呢?

02 海錯圖的作者,創作歷程與特色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翻遍史書,只知道他字存庵,號閩客,是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一位擅長工筆彩畫的高手。

據《海錯圖序》記載,聶璜大約從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間)以前,完成了《蟹譜三十種》一書。這下,聶璜對水生物的興趣更濃了,他又跑到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流連忘返,試圖探訪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將親眼所見的、別人描述的、古代傳說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給畫了下來,並加以解說,編訂成冊,即《海錯圖》。

海錯圖沒有一處透露要獻給皇帝的意思,純粹只為了愛好,無關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現江湖後,被太監蘇培盛得到,機緣巧合來到了清宮造辦處。這本大白話一樣的科普書,成了皇子們的專用讀本。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重視這本書,派人將它重新修補、裝裱,收進了他的重要居所重華宮內,後來還收進了他自個組織編輯的《石渠寶笈續編》,這可是清代皇室書畫珍品的大全,可見這本民間畫冊的重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第二冊37開,主要收錄威風凜凜的遠洋深海魚類,如鯊魚類、海豹、海驢、海獺、海馬、海蠶、海蜈蚣等。第三冊39開,主要描述海鵝、海鵠、火鳩、海市蜃樓、珠蚌、珊瑚樹、三尾八足神龜等。第四冊主要是蠶繭螺、紅螺、扁螺、鸚鵡螺、針孔螺、白貝、圓底貝、雲紋貝、金線貝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聶璜的海錯圖,用色繪形大膽,想像瑰麗,色彩明豔,或憨態可掬,或面目可憎,或醜陋可笑,因當時條件限制,難免有些誇張和不真實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經據典之外,每篇還以一首趣味無窮的「小贊」結尾,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印象深刻。

虧得網紅故宮爺爺,咱和咱的孩子們,不用去故宮博物院瞎擠攘,可以在家裡悠哉悠哉地瞧瞧這些畫了。

現代版的《海錯圖》選了其中40種生物,插圖直接用了聶璜的原版手繪圖,再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查找這些物種存在的依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來扒拉扒拉其中的幾例。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顏亮率領水陸大軍進攻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宋軍動用了上萬隻海鰌船,集體衝向金人的船隻,把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海鰌船,是古代一種小型戰艦,仿照一種同樣叫海鰌的水獸建造。據海錯圖記載,海鰌的體型巨大。能夠噴水,水飄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樣。它常常背負著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蠣啊,蚌類啊,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小島。漁民往往見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體的模樣其實並不清楚。所以聶璜的畫風,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靈魂畫手有木有?

其實,它很有可能就是現實中的露脊鯨,真正的露脊鯨比這個要威猛多了,最長的可以達到18米,重量可以達到90噸。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產珍珠的。

我國沿海地區,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而聞名。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漸形成了東,西,南、北珠的不同稱呼,而且還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南珠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進貢中原的重要禮品。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的大多是南珠。

東漢歷史上還發生過合浦珠還的故事。南珠值錢,所以到合浦來當官的,大多貪汙腐敗,索求無度,導致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合浦的盛產珠蚌,竟然絕跡了。直到後來,孟嘗來當領導,革除陳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周期,珠蚌才重新出現在了合浦。

可見,古人對於過度捕撈導致資源枯竭,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珍珠的巨大利潤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組織過大規模的採珠,元代時,廣州和廉州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採珠提舉司。中國還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國家,早在宋代,龐元英所著的《文昌雜錄》,就比較詳細地記載了人工養珠的方法。南宋時,湖州葉金揚用褶紋冠蚌,培育成附殼的「佛象珠」,這是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明。直到18世紀上半葉,珍珠的人工培植技術,才開始流傳到歐洲。

珍珠的母體珠蚌,在聶璜的眼中,卻非常的小清新風。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種珍貴寶石,它來源於一種同名海龜的龜殼。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種海龜,分別是稜皮龜、玳瑁、綠海龜、平背龜、紅海龜、大西洋麗龜和太平洋麗龜,玳瑁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種,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種,有2億多年的演化歷史。

玳瑁因為上顎的前端像鷹嘴,有鷹嘴海龜的別稱,又因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稱為十三鱗。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龜,它的角質板可製成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作解毒藥。玳瑁顏色明麗,從血紅色到蜂蜜般的澄黃,半透明片狀中帶著紋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藝術品。

唐朝時,嶺南一帶海濱地區的盧亭人,抓了一隻活的玳瑁,獻給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兩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後將玳瑁放到池子裡養著。據說,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後,如果還能夠活著,取下的甲片就會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飯菜有毒,它就會自己晃動起來,以示警告。

玳瑁這種神奇的海中精靈,脾氣其實挺暴躁的,不過在聶璜的筆下,它好像有點萌。

海錯圖裡還有不少靈魂畫作:

總之,海錯圖在紫禁城裡,曾經是一部人氣極高的「海底總動員」,只可惜,有很多動物,現在我們很少或根本見不到了。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若作為一本科普讀物,它的圖片還缺少百分百的嚴謹性,它最適合的,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後代,循著前人的足跡,瞧一瞧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事情,了解一下我們見過或不曾見過的動物故事,然後,在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裡,領悟一件事情:別讓今天擁有的,將來也只能在文字和圖片裡追尋。

(未標註來源的圖片均拍自《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

參考: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

北京日報2019年7月23日《120種宮中動物集體「亮相」》

《海錯圖中的神秘動物》,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

相關焦點

  • 探秘巍巍紫禁城,走進乾隆的秘密花園
    12月28日正午12點「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直播帶你走進故宮今天節目嘉賓之一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張淑嫻博士為你揭秘「乾隆花園」而為了在地處深宮、無自然山水可依傍的寧壽宮區域營造曲水流觴的魏晉風流,乾隆花園內布置了三處大型疊山及多處小山,並建造禊賞亭和流杯渠,供君臣列坐渠旁、飲酒作詩。這種「以小見大」的造園手法也是典型的文人寫意風格,成就了「咫尺山林」的宮苑作品。
  • 開團丨乾隆主編的博物啟蒙書,給孩子的清宮版《神奇動物在哪裡》
    比如《海錯圖》裡講到味道至美的河豚,蘇東坡吃後大呼:「今天我吃了這桌河豚,就算是死也值了!」東坡居士的吃貨精神顯露無疑,這一點還被清代的崔旭作詩調侃:「值得東坡甘一死,大家拼命吃河豚。」書中在為孩子講述動物世界的同時,又以博物學視角,從歷史、民俗、動物、神話等方面,介紹它們背後的神話傳說、文化淵源、歷史演變、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性等。因此,這套書不僅是動物圖鑑,還是一套關於中華文化的博物學通識讀本。
  • 300年皇家傳承,乾隆最愛讀物
    這座600年的建築,銀裝素裹,大氣磅礴,隨手一拍便是一張壁紙,朋友圈素材更不在話下,成為無數人的嚮往,勾起了大家對清宮的的美好幻想,故宮一下了雪,它就成了當年的紫禁城。千迴百轉,這個冬天,它真的來了!帶著300年前的皇家讀物《海錯圖》,帶著乾隆的一生憧憬,12月7日在上海豫園華寶樓3樓,正式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活動。 清宮珍藏讀物,乾隆一生憧憬1000㎡展廳|15個獨立空間|30多件作品371種海洋生物|16種動畫|10餘種互動 清代聶璜花費幾十年終成《海錯圖》。
  • 固倫和敬公主璟瑟深得乾隆喜愛,為什麼卻要嫁給他?對方來頭不小!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有一個疑惑,既然固倫和敬公主璟瑟對富察皇后如此重要,又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那為什麼還要遠嫁科爾沁呢? 要知道在歷史上,乾隆與富察皇后之女固倫和敬公主確實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歡。
  • 固倫和敬公主璟瑟深得乾隆喜愛,為何卻要嫁給他?對方來頭不小!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有一個疑惑,既然固倫和敬公主璟瑟對富察皇后如此重要,又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那為什麼還要遠嫁科爾沁呢?要知道在歷史上,乾隆與富察皇后之女固倫和敬公主確實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歡。畢竟對於乾隆皇帝來說,他最愛的人自然是他的髮妻富察皇后,而富察皇后曾先後為其誕下兩子兩女,其中長女僅一歲就不幸夭折。
  • 海錯圖筆記:《海錯圖》很好,《筆記》另論
    《海錯圖筆記》不是《海錯圖》,是「博物君」張辰亮考察《海錯圖》時隨手所做的札記,而且也不是全本《海錯圖》,只是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中被「教化」所充斥的沉重感也使得人們開始逃離這樣的語境尋求解脫,《金瓶梅》《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一批以「趣味」為主的小說在市井得到廣泛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講,《海錯圖》也可以歸入此類主題。但《海錯圖》的為人所知卻是靠著皇帝的青睞。 據故宮收藏的雍正朝《流水檔》記載,《海錯圖》於雍正四年由副總管太監蘇培盛交入清宮造辦處。
  • 乾隆為自己造了座小紫禁城,極盡奢華珍玩無數,可他卻一天沒住過
    乾隆為了建造這座花園,前後共花了10年時間,每個細節都親自指示工匠精雕細琢,力圖集中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宮殿建構,殿閣樓臺亭齋軒館無不具備。這裡與紫禁城其他建築風格不同,它小巧私密,是乾隆所鍾愛和欣賞的所有藝術結晶。它是歷史上在皇宮裡邊裝修用材最為珍貴、設計最精美的宮殿群。加上尚未開放參觀區域,處處都是意趣和迷思。
  • 故宮300年前的《海錯圖》,竟有條美人魚,放大10倍,網友:醜哭
    故宮300年前的《海錯圖》,竟有條美人魚,放大10倍後,網友:醜哭了清朝雖然實行海禁,但大家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大海的,比如乾隆就有套枕邊書,沒事時就喜歡翻幾頁,自稱:「朕戎馬一生,這部書滿足了朕對於大海的想像」!這本讓乾隆帝愛不釋手的書便是《海錯圖》。
  • 故宮《海錯圖》邀「寧」共遊別樣的海底世界
    作為南京國外藝術季的緊張組成片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海錯圖》多媒體概括展南京站緊隨自後於12月20日在南京河西金鷹天下正式揭幕,連接點亮冬日南京的文化藝術空間。《海錯圖》:「聶璜天馬行空的設想力」《海錯圖》由清代畫家兼生物醉心者聶璜繪製,書中共形貌了371種海洋生物,還紀錄了很多海濱植物,在書頁中,聶璜描畫了種種或頂天立地、或憨態可掬的實在存在的海洋生物,更紀錄了各種斑駁陸離、口耳傳遞的秘密生物:猛烈食人的海蜘蛛、頭生雙角的潛牛、鱉身人首的海沙門……這些生物神色奕奕
  • 看《故宮賀歲》,體驗紫禁城大年的儀式感
    紫禁城那麼大,年會在哪兒開?   乾隆時期的茶宴在紫禁城裡的重華宮舉辦。但茶宴地點卻選在這裡,因為對乾隆來說,重華宮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其前身是乾西五所中的二所,是乾隆當皇子時居住的地方。在這裡開茶宴,宴請近侍大臣,多了親近之意。   乾隆皇帝名弘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弘曆12歲時第一次見到祖父康熙皇帝,因為過人的稟賦深得康熙喜愛,不久後就被養於宮中,住進了毓慶宮(康熙廢太子原居所)。
  • 乾隆皇帝的枕邊奇書,用意淫滿足欲望,如今成兩岸故宮的鎮館之寶
    文丨曹鏡明題丨乾隆皇帝的枕邊奇書,用幻想滿足欲望,如今成兩岸故宮的鎮館之寶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海錯圖》的看法!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誰就無異於行屍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可是,如若放置到現實生活中,也有「好奇心害死貓」的說法!這好奇心,終歸到底不過是對於欲望的克制!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今天開展 乾隆年間漆紗首度與公眾見面
    ■大展解讀「我們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分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觀眾從西至東,漫步256米,可以領略紫禁城的『時』『空』。」
  • 乾隆用的紗窗長啥樣?450餘件文物講述600年紫禁城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符望閣所在的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為自己「退休」後打造的專屬宮殿群,裡面一磚一瓦都代表了乾隆時期的工藝巔峰水平,其規制幾為一個微縮的紫禁城。  1773年,南方匠人們織造好十餘片漆紗,千裡迢迢送入故宮,成為符望閣裡「紗窗」。作為紗窗,漆紗既要保證透氣透光,還要保證堅韌耐用。
  • 解鎖打開故宮新姿勢,解開紫禁城的「驚天謎團」!
    當鏡頭對準乾隆的「倦勤齋」時,你會發現,這沒有故宮的莊嚴肅穆,沒有紫禁城的氣勢恢宏。乾隆一生六下江南,非常喜愛江南的院落,到了晚年他去不了,不惜花費十年的時間,把江南美景中的元素搬回到故宮裡。乾隆是清宮戲導演們最愛拍的皇帝之一,因為在清朝歷史上乾隆的性格特點最豐富,爭議性也最強。不知走進乾隆的秘密花園,這樣的演繹,是否對乾隆有新的認識呢?
  • 沒去過的朋友可以看看:紫禁城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
    紫禁城600年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
  • 鄧倫、魏晨、張雪迎探尋紫禁城中的數字密碼
    景福宮四面四景又包含了乾隆皇帝的何種理想?本周六20:30,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張雪迎,將通過隱藏在紫禁城文物中的數字密碼「雙闕、四面、六合」,深度了解乾隆皇帝的精神世界。探尋的過程中,故宮專家提醒三人符望閣有一件融合了「六合」思想的文物漆紗,目前正在午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進行展出,瞬間勾起了眾人的探索興致。這件漆紗雖然只有一張A4紙的厚度,但卻內藏乾坤涵蓋六層技藝,代表著乾隆時期江南工藝的巔峰水平。即便在紫禁城,也只符望閣這一處才有,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