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年僅36歲的臺灣省男星黃鴻升被發現在家中的浴室內身亡。當時警方根據現場情況,初步判定黃鴻升的死因疑為準備洗澡時不慎滑倒碰到腦部昏迷而家中無人送醫所致。
9月20日,經紀人公開宣布黃鴻升的死因為主動脈夾層造成血管阻塞而不幸身亡,徹底推翻了此前的死因猜測,但年輕輕輕就因病逝世,不免引起眾人頗多惋惜。主動脈夾層是什麼疾病?為什麼這個病會導致如此年輕的生命猝然離世?
什麼是主動脈夾層?
首先要從人體血管壁的結構開始說起。血管壁從管腔面向外是由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結構組成。主動脈夾層則是主動脈血管壁內膜出現裂口,血液從這個裂口進入主動脈壁中膜,即內膜和中膜之間形成一個「囊袋」,血液進入「囊袋」中,在局部形成夾層血腫。
隨著進入的血液越來越多,主動脈的內膜和中膜的剝離程度逐漸增大並可向遠處發展,由於局部壓力迅速增加,因剝離變薄的主動脈壁有可能因此破裂,病情進展快者可迅速死亡。
主動脈夾層後原有的正常血管腔被稱為真腔,由血管壁內膜和中膜剝離形成的管腔隙則被稱為假腔,若假腔內的血液與真腔不流通,則假腔內會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根據經紀人的陳述,黃鴻升的死因可能為主動脈夾層假腔內血栓形成導致血管阻塞。
劇烈刀割樣、撕裂樣疼痛為主動脈夾層的特徵性臨床症狀,當主動脈夾層分離突然發生時,大多數患者會突感胸痛,起病後即達高峰,此種疼痛難以忍受,即使使用嗎啡等強效鎮痛藥也無法達到理想的鎮痛效果。本病發展迅速,早期死亡率高,與急性冠脈症候群、張力性氣胸、肺栓塞並稱為四大「胸痛殺手」,隨時可危及生命。
主動脈夾層發生的原因
主動脈夾層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主動脈管壁結構異常及血流動力學異常等。如由於年齡增加,血管壁的彈性下降,由於血液衝擊血管壁形成損傷,使內膜出現裂口。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最為重要的危險因素,大約有50.1%~75.9%的主動脈夾層患者有高血壓病史。此外,動脈粥樣硬化、遺傳性血管病變、主動脈炎性病變、妊娠等亦是主動脈夾層發生的誘發因素。
主動脈夾層起病急、進展快,需要進行儘早急救處理,降低主動脈破裂的風險,必要時要及時進行手術搶救治療。沒有接受治療的患者死亡率極高,大約有25%的患者在起病後24小時內死亡,半數患者發病後一周內死亡。因此,對於有高血壓病史、家族史、血管病變史等人群,要定期進行體檢,將血壓控制在良好、穩定的範圍內。
(銀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