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 通訊員 李韻熙
主動脈夾層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症,近些年,這類「人體炸彈」已越來越多的被普通大眾知曉。「主動脈」夾層一旦發生,48小時內死亡率達50%。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為一位87歲高齡極其兇險的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進行了微創介入手術,經過1個多月的恢復,王婆婆再次回醫院複查,身體狀態良好。據了解,這是國內目前年齡最大的升主動脈支架植入患者。
87歲高齡遭遇「人體炸彈」
7月18日晚,87歲的王婆婆突發背部疼痛,痛苦倒地。女兒緊急將王婆婆送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當時老人心率過快、血壓很低,幾近休克。」接診醫生李師亮回憶。急診CT結果顯示為最兇險的A型主動脈夾層,夾層破口在升主動脈處,已累及主動脈全程,這意味著夾層撕裂的部位距離心臟很近,這類「人體炸彈」多在72小時內就會「爆炸」。
常規救治辦法就是開胸手術,但是開胸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可達8-10小時,術中深低溫體循環,腦部缺血缺氧。對於87歲高齡的王婆婆來說這樣複雜高風險的手術極易造成多器官功能壞死甚至衰竭,很可能醒不來。
李師亮醫生將可能的情況告知了王婆婆的四個子女,一家人陷入了糾結。開胸大手術,老人這個年紀很難挺得過去,不開胸,炸彈又在體內倒計時。
「能不能微創在血管腔內治療呢?」經驗豐富的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胡敏設想。一般來說,微創在血管腔內治療僅僅適用於病情稍輕的B型主動脈夾層,因其破口遠離心臟。像王婆婆這樣主動脈撕裂破口距離心臟如此近的升主動脈夾層,被認為是微創腔內治療的禁地。
胡敏副主任將自己的想法全盤託出,王婆婆的四個子女雖然沒完全聽明白,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老母親幾乎不可能扛得住常規開胸手術,胡主任的微創介入治療哪怕風險極大,有些冒險,或許是唯一的機會。
「賭一把,為了一線生機,盡個孝。」經過一整夜的斟酌權衡,王婆婆的四個子女終於統一了意見。
醫患攜手勇闖禁區
「支架的直徑和長度、鉚釘區的選擇、前端支架的選擇、弓部開窗的大小和方向……」胡敏副主任帶領團隊不斷設想和計劃手術方案,確保手術安全。
7月20日,手術室,無影燈下,醫生在王婆婆的右側腹股溝處打了一個僅5公分的小孔,精確測量後,醫生又在主動脈弓部所對應的覆膜支架位置進行開窗,保證支架植入後,弓部三大分支血管正常的血流供應。接著,超硬導絲植入左心室,固定支架,主動脈夾層的破口完全堵住,一氣呵成,三大分支也正常顯影,生命體徵平穩。2天後,王婆婆就順利地脫離了呼吸機,轉出了重症監護室。
「最難的應該是決策,這是醫生和患者共同的決策,手術風險極大,很可能下不了手術臺。王婆婆需要植入的支架位置距離心臟太近,升主動脈周圍血管狀態不好,稍有不慎,破口隨時撕裂。」主刀醫生胡敏談到。
勇闖禁區,九死一生,出院當天,王婆婆和她的子女們緊緊握著胡敏的手,充滿了感激和劫後餘生的欣喜。胡敏說:「成功源於家屬對我們的信任,對同濟醫院的信任。」升主動脈被認為是介入支架植入的禁區,但是對於特殊的高危患者,無法承受常規開胸手術的患者,升主動脈支架植入可以給患者帶來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