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在平團隊正在進行臨床科研實驗。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景在平團隊研製出原創一體化瓣窗型腔內移植物,並將其進一步應用到治療主動脈根部急性夾層動物模型後獲得成功。相關臨床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升主動脈根部夾層是最常見的主動脈夾層類型,約佔60%,表現為升主動脈管壁內膜破裂,血流撕裂管壁形成真假兩腔。假腔累及了升主動脈近端、冠脈開口、主動脈瓣最為危重的主動脈夾層類型,可導致主動脈破裂、冠脈缺血致心梗、主動脈瓣急性大量返流致心衰等症狀。
目前,針對升主動脈根部夾層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開胸、深低溫、停循環、瓣膜及主動脈廣泛置換等開放手術,但手術風險高、難度大,術後ICU治療時間長,具有一定的併發症率和死亡率。
景在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臨床上部分升主動脈根部夾層患者,由於高齡、體弱、合併臟器功能不全或缺血等原因,無法耐受傳統開放性手術,從而得不到有效治療,「這促使我們率先為這些急重症患者探索腔內微創治療的新方法」。
此前,景在平團隊已原創性地提出把左心室流出道當作近端錨定區的新構想,並經體外實驗研究證實可行,解決了近端錨定區的難題。因此,團隊進一步採用心電門控CT血管造影,測量左心室流出道及主動脈根部動態形變,積累了一系列基礎數據。
在此基礎上,此次新發表的研究採用一體化微創置換了心臟主動脈瓣膜,並通過雙開窗重構了雙冠竇,從而在完全隔絕夾層的同時完好地保證了雙側冠脈的血供。
「這是我們在腔內微創治療主動脈根部急性夾層的世界性難題上率先作出的有效的探索。」景在平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新方法較傳統開放手術的優勢在於,無需開胸、體外循環和深低溫,可一次性腔內修復破裂的升主動脈和心臟瓣膜,因此對患者全身的生理影響最低。
此外,該方法能在一次手術中儘可能地恢復所有被夾層累及而缺血的大腦、內臟和肢體血供,解決傳統開放手術不能恢復遠端內臟及肢體血供的難題,為高齡高危的升主動脈根部夾層患者提供新的微創腔內治療策略。「這將極大縮短術後ICU治療和整體恢復時間,最快恢復患者的社會家庭生活。」景在平說。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主編、世界心臟聯盟前主席Valentin Fuster評價:「這是治療升主動脈根部夾層非常有潛力的微創新方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0.02.05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