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推送,點擊上方"彭澤論壇"↑免費訂閱。
>>> 講好自然保護地故事
這是保護地故事發表的第26個作品作者:阿圈 設計:魏明格
音頻:機靈 楊雙魁 編輯:阿圈
本文共2809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01
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自古以來,由於「鹿」與「祿」音似,梅花鹿頻頻出現在各種傳統畫上,比如傳統的壽星畫像上會有蝙蝠、梅花鹿、壽桃的元素,分別象徵著「福、祿、壽」。加之外形清麗可愛,氣質出眾,梅花鹿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美好的象徵,和仙鶴一樣被冠以「仙」名,叫做仙鹿。
莫高窟中的《鹿王本生圖》©數字敦煌 257號窟
可惜,梅花鹿身上寄託的種種祝福,沒能庇護它們,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鹿群不斷萎縮、消失,我國6個亞種野生梅花鹿,目前可能僅剩下三種在野外保有一定數量的種群,其中梅花鹿華南亞種的主要棲息地就是這裡——桃紅嶺。
江西桃紅嶺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腳爬客
02山有文禽奇獸 美鹿爭鳴
桃紅嶺梅花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境內,北鄰長江,身側便是鄱陽湖,保護區東、北、西三面以公路為界,分別與東升鎮、上十嶺墾殖場、黃花鄉、黃嶺鄉相毗鄰,南面地形較複雜,以溝谷為界與楊梓鄉接壤。
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範圍示意圖©腳爬客
這裡和梅花鹿的故事,結緣於遙遠的時光之前。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這裡因靠近彭蠡湖(今稱鄱陽湖),被定名彭澤,首次設縣。據彭澤縣誌記載:「山有文禽奇獸,美鹿爭鳴」,以鹿為鄰,自古以來人們就與梅花鹿一起在這片土地上生活。
彭澤縣風光©中國彭澤網 攝影:朱業犁
1981年,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梅花鹿,江西省人民政府建立了江西省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作為國內唯一以南方亞種野生梅花鹿種群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2001年,因其重大的保護價值,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裡之所以能夠成為華南野生梅花鹿最後的棲息地,源自桃紅嶺獨特的地理、植被環境和氣候條件。
梅花鹿正在人工鹽鹼地上補充鹽分©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桃紅嶺保護區地處長江中下遊南岸,屬於中亞熱帶的過渡帶,是溫暖溼潤的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1℃;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約1300mm;季節分明,具有高溫高溼的大陸季風氣候特點,有利於各種植物生長發育,其中葛藤、紫花地丁、烏飯樹的葉、果以及茅慄葉、耳葉牛皮消、羊乳、玉竹、黃精、美麗胡枝子、蕨類及苔蘚等都是梅花鹿喜食植物。
梅花鹿的喜食植物©腳爬客
這些植物不僅是梅花鹿的直接食物來源,也是它們絕佳的「掩體」。梅花鹿得名於身體上排列整齊的美麗斑點,在夏天,這些斑點模擬陽光透過樹葉灑落在地上的樣子,在樹林間、灌木叢中能夠很好地隱藏身形、保護安全。十月份左右,它們會換毛,白斑處的白毛變為火紅色,所以冬天的梅花鹿身上的「梅花」看起來和消失了一樣。
夏、冬季梅花鹿的毛色變化©腳爬客
這種保護色是梅花鹿最大的特徵,也是它們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的手段,由於梅花鹿生性機警,膽小易驚,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它們喜歡在植被較為低矮、地勢較開闊的地帶生活,還會每天不斷的更換活動區域,幾乎沒有固定的巢穴。
光斑灑落在梅花鹿身上©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桃紅嶺保護區一帶的地形就十分符合梅花鹿對棲息地的要求。
從長江南岸到保護區邊緣是平緩起伏的低丘岡地,進入保護區後地勢陡然抬升,減少了外界的侵擾。位於保護區核心的桃紅嶺是一個獨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外觀呈半島狀高臺低丘岡地,高臺四周大多是海拔400-500m的山峰,而中部的地勢又轉為平緩,梅花鹿常在此出沒。
桃紅嶺一帶地形示意圖©腳爬客
平地聳起的山嶺、綿延的低矮丘陵和茂密的植被,大自然一次不經意的機緣巧合營造了這裡較為獨立封閉的生活環境,讓野生梅花鹿得以倖存,同時也為大量的珍禽異獸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和繁衍環境,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據統計,桃紅嶺保護區內保護有野生梅花鹿南方亞種約365頭,是我國梅花鹿南方亞種最大的野外種群。此外保護區已查明的鳥類有173種,獸類44種,除梅花鹿外,還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雲豹、金錢豹、白頸長尾雉、蘇門鈴、豺等。
蘇門羚 ©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03行走在荊棘中的鹿
時至今日,很多動物園和森林公園都繁育和生活著梅花鹿,並且我國梅花鹿養殖產業日趨成熟,圈養的梅花鹿更是數以十萬計,梅花鹿的數量在逐漸增加。但是,野生梅花鹿的境地卻一直岌岌可危。
梅花鹿養殖產業成熟,卻仍有迷信「野生更好」的情況©攝圖網
梅花鹿曾廣布於我國東北、華東、華南、華中和西南地區,而目前我國的野生梅花鹿僅有1000頭左右(1998年數據),瀕臨滅絕。桃紅嶺保護區保護的不僅是華南野生梅花鹿中的絕大部分,也是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野生梅花鹿種群。
我國現存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與野生梅花鹿的對比©腳爬客
大熊貓數據來源: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 野生梅花鹿數據來源:1998年全國統計數據
在我國分布的6個梅花鹿亞種中,華北亞種和山西亞種已於上世紀20年代滅絕,而臺灣亞種和東北亞種也多年未見,野外種群僅存下四川亞種和華南亞種在野外殘存。其中華南亞種現僅分布於江西、浙江和安徽省的片斷化生境中,被分割成幾個獨立的種群,適宜棲息地面積繼續減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人類活動破壞自然環境和過度獵捕。
正如犀角給犀牛帶來了滅頂之災,而梅花鹿的鹿角、鹿茸、鹿胎、鹿尾、鹿筋、鹿骨、鹿血、鹿皮、鹿肉,都具有食用、藥用等價值,所以歷史上的捕捉活動一直不曾停止。加之棲息地大量消失,野生梅花鹿的境況如同被驅趕進荊棘之中,被扎得遍體鱗傷。
保護區工作人員收繳的非法獵捕工具©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在桃紅嶺保護區建設初始,區內的野生梅花鹿的數量不足60頭,這些擁有著珍貴的華南梅花鹿野生型基因的動物們一度瀕臨滅絕。桃紅嶺保護區是它們最後的家,也是最後的庇護所。經過長時間的保護,近年來在保護區內統計到365頭野生梅花鹿,它們被人們從滅絕的邊緣拉了回來。
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正在救助受傷梅花鹿©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可是,它們依然沒有擺脫困境。
俗話說「山敗鹿來」,由於它們取食植物的高度有限,處於植被初級演替階段的草本灌叢才是梅花鹿的適宜棲息地,但是隨著保護區植被逐漸恢復,當地植被演替的頂級植物群落——闊葉林數量增加,梅花鹿的取食越來越困難。
梅花鹿慣於採食較低處的植物©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加之保護區面積有限,棲息地的承載能力即將到達臨界點,野生梅花鹿的種群增長已經開始減緩,區內的梅花鹿開始向周邊地區擴散,這對保護區又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如何將華南野生梅花鹿的血脈延續,桃紅嶺保護區沒有成熟案例可以複製,也沒有捷徑可走,人工矮化植被、火燒改良棲息地、規劃和開展棲息地改良管理、增加梅花鹿食物資源,這些實驗和嘗試都需要他們和梅花鹿一起繼續在荊棘中探索。
以前人們追逐鹿進入荊棘,現在,人們為鹿披荊斬棘,重開生路。
架設在野外的相機記錄下的梅花鹿影像©桃紅嶺梅花鹿保護區
梅花鹿的保護和恢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周邊居民共同參與、共同保護的過 程。不僅要提高居民的保護意識,更要避免損害他們的利益,緩解人獸衝突,協調開發和保護的關係,和諧共存。
不要讓響徹彭澤之畔的千年鹿鳴,成為絕唱。
來源:新浪微博 作者:腳爬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