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翎全球董事長甄嶺:中國新藥研發需要更本土化的高質量臨床CRO

2020-12-2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昆翎全球董事長甄嶺:中國新藥研發需要更本土化的高質量臨床CRO

  創新藥的火熱也帶動了CRO這個行業。浦銀國際指出,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正在經歷資本與人才湧入的高速發展時期,這也同時帶來了 CRO 行業的蓬勃發展。在行業整合兼併的趨勢下,行業呈現出頭部企業優勢突出、細分領域廣的特徵。隨著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創新藥開發,企業在創新藥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加大,越來越多小型創業型生物製藥公司成立,而這些藥企的成立將更多的依賴於CRO服務。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據行業資深人士介紹,2019年全球CRO市場規模在700億元左右,其中2/3是臨床階段的市場份額,約1/3是臨床前階段的市場份額,在中國這一結構稍稍有一些調整,規模是全球的1/10,但是有50%市場是臨床前階段的。

  近日,昆翎全球董事長兼CEO甄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也指出,目前,海內外醫藥開發和臨床研究正面臨深刻變革,全球越來越多的生命科學公司對高質、高速和高效的臨床CRO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我國 CRO市場規模由2014年的21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59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速為29.2%。預計到2023年將增長至214億美元,2018-2023年均複合增速約為29.6%。

  一位醫療行業資深投資人指出,雖然中國CRO行業增速是很快,但它的市場份額也是非常碎片化的,幾家國際CRO巨頭在其中佔主導地位。不過,跨國巨頭們可能沒有辦法非常快速有效地去解決一些困擾創新藥企的問題,如臨床入組的速度、對於臨床結果的一些判定或者分析等。在中國市場,需要以中國為核心、適合中國新藥研發的高質量臨床CRO。

創新助力CRO快速增長

  專利懸崖迫使藥企不斷進行新藥創新。一款新藥從藥物發現到上市投產一般需要10-15年時間,世界主要國家的新藥專利保護期一般為20年,新藥上市之後實際有效的專利保護期僅剩6-10年。專利到期後隨著大量仿製藥的出現,專利藥銷售價格和銷售額將快速下降。專利懸崖促使藥企不斷進行新藥研發,不斷豐富自己的在研產品管線。2001-2017年,全球在研藥物管線規模不斷增長,藥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以應對專利懸崖的挑戰,這為 CRO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藥物研發是一項高風險、高技術、高投入、長周期和精細化的系統性工程。

  此前,精鼎醫藥研發戰略諮詢部門副總裁Alberto Grignolo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現在新藥的研發越來越困難和昂貴,如果按照現在的藥物研發成本增長速度計算,預計到2043年藥物開發的成本將會超過200億美元。

  德勤曾對12家大型醫藥企業的研究顯示,單個新藥研發平均成本由2010年的11.9億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7億美元,新上市藥物的平均銷售峰值從2010年的8.16億美元平均逐年下降8.3%至2018年的4.07億美元,新藥研發的投資回報率從2010年的10.1%下降至2018年的1.9%。

  Alberto Grignolo指出,不僅是已經進行多年藥物開發的國家會對藥物開發成本增加表示擔心,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也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擔憂。現在在中國所能夠做的創新工作,其實也會受到新藥開發成本的影響。

  受上述原因影響,CRO快速增長。

  昆翎醫藥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甄嶺,此前系昆泰中國區的總經理,打造了昆泰中國的整體業務,也見證了近年來中國CRO的發展。昆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經歷過一系列的併購重組,並成功的融入了方恩醫藥、K&L諮詢和iMedGlobal。積累了深厚的臨床研究專業經驗和監管知識,並在中國、美國、歐洲、印度、日本和菲律賓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業務。

  「創新藥研發難度大,新藥研究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但從長遠來看,創新藥物的研發能力必將成為中國本土製藥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過去幾年,中國科技研發投入都是以19%、20%的比例在增加,國內的創新藥和創新器械的企業科研項目外包比例也在不停增加,從原來的20%多到30%多。」 甄嶺指出。

  甄嶺指出,雖然疫情尚未在全球範圍內結束,對於疫苗和新藥的研究將會持續,CRO企業不僅在疫情中相較其他行業受到較少的衝擊恢復較快,還在主營業務和投資收益兩方面都受益於疫情後資本流入醫藥行業的趨勢。「臨床的CRO以每年27%的增速增長,這是為什麼機構投資人非常看中CRO發展的原因。這一數據是疫情前收集的數據,上半年因為疫情,未必整個發展達到這個水平,但是疫情得到控制以後,將迅速恢復到疫情前的的發展速度。」

需要「中國版本」CRO

  在第五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甄嶺也從申辦方的角度分析了他們對臨床CRO的需求要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治療領域的經驗;第二個是運行上的執行能力;第三個是看公司團隊和基礎的結構。

  「同時打造CRO的過程中,需要著重發展的,如在特定的治療領域有沒有做過類似的項目、和該領域的專家是否合作過,項目管理方面有沒有具備相關經驗的人員,在臨床研究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難以預測的不穩定性,甚至風險,是否有好的風險管控的機制和體制可以進一步保證項目實施的質量。」 甄嶺進一步分析說。

  隨著本土創新藥企的大規模湧現,對於CRO服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由於初創企業尚未實現商業化,無法獨自完成創新藥研發的全部環節,因此,必然選擇CRO企業提供一體化服務,大量的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了本土CRO市場的空間。

  甄嶺提出,在中國,真正的創新藥物臨床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如何把控臨床成敗的風險成為中國新藥創製的難關。作為擁有豐富創新藥臨床研究經驗的團隊,將為本土創新藥企提供高質量的CRO服務,幫助本土客戶加快開發真正創新的醫藥與療法。「在中國需要以中國為核心的適合中國新藥研發的高質量的臨床CRO。」

  一位資深醫療投資人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中國從總體上面來說,最近幾年的創新力度是很大的,特別是國家藥監局在支持本土新藥創新方面力度也更大,但在很多病種領域上面中國的治療標準比起國際上面還是有非常明顯的臨床差距,包括像昆翎在內全球化的CRO企業,可以在醫藥企業國際化、加強生命科學領域互動促進一些技術的轉移等方面發揮作用。

  上述投資人也指出,中國CRO的行業由幾家國際巨頭佔主要市場份額,但他們也存在一定問題,他們可能沒辦法非常有效、快速地去解決一些創新藥企的困擾,如臨床入組的速度、對於臨床結果的一些判定或者分析等,因為他們的整個執行構架還是處於一個大型項目或者大型跨國企業的思維方式,在效率上面大打折扣,恰恰在這方面本土CRO企業操作比較接地氣,同時也可以結合國際上的知識滿足創新企業技術需求。

  甄嶺也以此前的經歷和了解分析稱,前些年很多外企CRO訂單都是直接從國外拿過來,例如惠氏、羅氏有國際多中心,會把包括中國、全球籤的單子放到中國分部做,近年來他們的發展路徑都是這樣。但近幾年國內發展的情況很不一樣,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等創新藥企業自己有豐富的產品管線,同時有相當多的資金來支持做這些研發,對CRO服務方面他們要求質量、速度,再加上要符合中國國情,需要和醫院有比較深度的合作。這就導致了傳統意義上外企的CRO和這些客戶合作過程當中難度比較大。

  「在中國需要以中國為核心、適合中國新藥研發的高質量臨床CRO。」 甄嶺指出,

  不過,甄嶺還特別強調,人才是中國發展高質量臨床CRO的最大挑戰。如在幾年前,國內絕大部分的臨床研發做的是仿製藥、Metoo的藥,接下來是國際領先的Me better,甚至Best-in-Class 或 First-in-Class,這就意味著方案設計還有對藥的評估方面需要真正懂行的人來做。

  同時,因為CRO行業對員工的專業技術要求高,人力成本在服務外包企業總成本中的佔比普遍在 60%~70%。也就是說,公司成功與否,與公司人才的集聚和儲備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大規模高素質的醫藥研發專業人才是CRO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前期戰略布局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

  上述資深投資人也指出,作為知識和高端人才密集型行業,合格專業的人才制約CRO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國內領先的臨床前CRO企業為例,專業研發人員數量均佔企業員工總數的80%左右,可見企業對專業研發人員的需求巨大。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昆翎中國總部落戶上海徐匯:高質量CRO服務助力本土創新
    昆翎是一家全球化的臨床合同研究組織 (「CRO」),在亞洲、北美洲和歐洲七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1800名臨床研究專業人員。在全新品牌戰略的引領下,昆翎將以「立足中國,服務全球」為己任,繼續為全球製藥、生物科技和醫療器械公司提供高質量、全方位服務的臨床研究服務。
  • 我國本土研發的抗癌新藥達伯華獲批上市
    【製藥網 行業動態】10月9日消息,我國本土研發的抗癌新藥達伯華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該藥物主要用於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   其中,羅氏製藥旗下基因泰克開發的利妥昔單抗是頭個用於治療癌症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全球已批准其用於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血管炎肉芽腫、顯微鏡下多血管炎、中重度成人天皰瘡等多個適應症,顯著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得到普遍認可。
  • 中寶藥業全球首創1.1類新藥硫酸舒欣啶III期臨床試驗啟動
    12月16日,揚州中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順利召開了全球首創1.1類抗心律失常新藥硫酸舒欣啶(口服片劑)III期臨床啟動會。本次大會的主題為「用心製藥、服務健康」,來自全國70餘家心內科專業藥物臨床研究中心,200多位研究者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本次會議。
  • 思辨中國新藥研發主要終點、次要終點及創新內核
    對於新藥研發,大到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行業,小至一個具體的研發項目,我們在規劃之時也認真考慮並設置正確的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正如史蒂芬·柯維(Stephen R.在研藥物上市後大賣,研發公司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10. 公司股價大漲,公司或者IPO,或者被MNC收購,投資人獲得豐厚的收益11. 實現創始人及團隊的新藥夢想,對自己的創新想法進行驗證,實現創新情懷12. 創始人及團隊每一位有貢獻的成員升職加薪,物質精神雙豐收13. 發表高質量的文章14.
  • 李書福: 全球型企業建設離不開本土化
    、吉利控股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書福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淡化國家背景,突出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細分與合作,強化本土化發展與全球化協調的重要性,這種企業才是真正的「全球型公司」.沃爾沃汽車公司董事長、吉利控股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書福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淡化國家背景,突出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細分與合作,強化本土化發展與全球化協調的重要性,這種企業才是真正的「全球型公司」,全球型企業建設離不開本土化企業的發展。更好地推動本土化企業的發展,就是更好地建設全球型企業。
  • 榮光15年,輝瑞中國研發中心故事
    陳朝華表示,中國研發中心是輝瑞全球重要的研發樞紐,是其在美國以外最大的研發團隊,中國研發中心參與了所有輝瑞新產品的開發工作。   今天的輝瑞中國研發中心碩果纍纍,但回想2005年輝瑞公司的總部代表初到張江時,對於在中國建立專業團隊做創新藥研發這一重大提議是需要勇氣與信心的——那時的張江沒有幾棟高樓,更沒有通地鐵,軟體園雖然已經發展起來了,但還沒有太多生物醫藥公司入駐。
  • 新藥研發與其他行業的研發項目有何不同?
    此外,可以根據需要應用資源,解決工程項目中的技術難題,並且有信心取得積極的成果。與其關注技術成功問題,還不如關注在解決問題時產生了多少額外成本或浪費了多少時間。與此相反,新藥研發項目的啟動和進入臨床可能基於未經驗證的假設。換句話說,在「概念驗證」被證明為生物學的基本原理之前,這些都是極具投機性的冒險,但如果這個概念的正確性得到證實,冒險可能帶來真正的治療進展。
  • 靈北:新藥研發的裡程碑源於人性化的企業文化
    (原標題:靈北:新藥研發的裡程碑源於人性化的企業文化)
  • 景峰醫藥1.1類新藥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祁豆豆)記者從景峰醫藥獲悉,公司1.1類在研新藥長效玻璃酸鈉JZC11項目取得重大進展。該項目Phase I臨床圓滿結束,試驗結果顯示安全性良好,耐受性較好。同時,Phase II臨床試驗方案討論會於12月26日在北京召開。
  • 如何加快新藥臨床前研究進程
    根據藥物研發的進程,可以將新藥研發分為新藥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2個階段。前者是指藥物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的全部研究工作的總和,後者是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完成的研究工作。從發現一種藥物對動物有效再到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測試,研究人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用於確保將藥物獲得療效的可能性最大化,同時將其導致傷害的可能性最小化。
  • 中國抗癌新藥在美實現零突破!漢鼎宇佑好醫友「三部曲」積極布局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加速批准中國企業百濟神州的抗癌新藥澤布替尼(Zanubrutinib)上市,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澤布替尼成為首個在美獲批上市的中國本土自主研發抗癌新藥,改寫了中國抗癌藥「只進不出」的尷尬歷史,堪稱中國新藥研發的裡程碑。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生物醫藥產業尤其是自主研發新藥的發展。在政策和市場的多重利好下,不少企業在創新藥研發領域加大投資布局,中國創新藥正迎來「黃金時代」。
  • 西普會創新藥發展峰會:萬億市值藥企同臺,共論新藥商業化
    全球批准的新藥中,有31%要有標誌物的要求,但是中國在使用中存在較嚴重的超適應症使用的現象。濫用可能會擾亂市場,甚至導致一些安全性問題,對創新藥長期發展不利。未來應該針對患者真正的需求,在用藥前進行規範的篩查,並在用藥後進行療效和安全性評估,並且長期穩定的堅持下去。可喜的現象是創新企業真正走向市場,但是醫藥商業從業者要幫助他們穩健的進入市場,真正的服務於他們。
  • 再鼎醫藥杜瑩:做研發和創新首先考慮患者的需求
    中證網訊(記者 潘宇靜)近日,在第二屆「CSCO—再鼎臨床腫瘤新進展高峰論壇」上,再鼎醫藥董事長兼執行長杜瑩博士表示,作為做研發、做創新藥的企業,首先想到的是滿足患者沒有滿足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市場的回報隨著患者的需求相應帶來。
  • 海普瑞參股公司君聖泰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加速推進原創新藥研發
    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來,始終專注於將君聖泰打造成一家源自中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藥公司。未來12個月內,君聖泰有望實現多項裡程碑。我們期待與所有支持君聖泰的朋友們持續分享我們的進展。縱觀全球範圍內的慢性肝病競品,君聖泰的HTD1801化合物設計理念科學,並在國際多中心臨床II期試驗中展現了良好的藥效和安全性。對於需要長期用藥的多種慢性肝病而言,這不僅意味著顯著的臨床獲益和患者依從性,而且為後續開發新的適應症、以及作為聯合用藥的基礎用藥帶來機會,預示著重大的臨床價值和商業化潛力。
  • 諾誠健華:跨過五年發展的座座高峰 迎接未來更迅猛的發展
    一位是世界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一位是國際公認的新藥開發專家並擁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崔霽松博士。而這一碰撞的初心則是要為中國生物醫藥的發展做點兒貢獻。 彼時,中國醫藥工業蓬勃發展,但主要集中在原料藥、仿製藥生產,甚少有創新藥,尤其是腫瘤和自身免疫類疾病,中國發病率高,生存率比歐美要低,因此找到更適用於中國人的創新藥至關重要。
  • 浙江兩醫院參與國產阿爾茨海默症新藥臨床試驗,專家:審慎樂觀
    快報記者昨天採訪了參與臨床的醫院及相關專家。 浙大一院和浙大邵逸夫醫院 參與了「九期一」的臨床試驗 「九期一」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領導研究團隊,堅持22年,在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持續努力研發成功的原創新藥。
  • 200億元研發投入背後的創與新——訪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
    作為一家中國本土生物醫藥企業,百濟神州主攻抗癌藥的創新研發,其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已在全球多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改寫了中國抗癌藥長期以來「只進不出」的局面。與此同時,公司擁有超30個在研藥品,其中11個在研藥品擁有全球權益。
  • 桑枝裡「煉」出降糖生物鹼:中國原創新藥研發獲新進展
    近日,在中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這一看似普通的植物有望為千千萬萬的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玉玲、申竹芳牽頭,歷時20餘載研發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降血糖原創天然藥物——「桑枝總生物鹼」,於2020年3月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成為近10年首個獲批的降血糖創新中藥,適應症為「2型糖尿病」。這也是「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中藥領域的標誌性成果。
  • 股價腰斬後終迎利好 澤璟製藥1類新藥進入三期臨床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徐紅),11日晚間,澤璟製藥(688266.SH)披露了公司1類新藥鹽酸傑克替尼片臨床試驗進展。鹽酸傑克替尼是由澤璟製藥自主研發的小分子JAK激酶抑制劑新藥,有片劑和乳膏兩種劑型。其中,鹽酸傑克替尼片正在開展的臨床研究包括:骨髓纖維化(MF)、 重症斑禿、特發性肺纖維化、強直性脊柱炎、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和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等。
  • 助力新藥研發降本增效 國產器官晶片破冰者大橡科技首批產品面世
    新藥研發試驗加「芯」縱觀全球新藥研發產業,臨床前試驗大多使用2D細胞模型和動物模型,以觀察新藥實際效果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2D細胞模型不仿生、動物模型種屬差異大,都將導致試驗結果不準確,這已成為新藥研髮長期未被解決的痛點」,大橡科技CEO周宇介紹稱,目前,國內外新藥研發平均周期長達10-15年,平均成本高達10-15億美元,其背後的一個關鍵原因正是新藥臨床前試驗結果不夠準確,導致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時失敗機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