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檔案 姓名:林書舟 年齡:80後 職業:琴社創辦人 古琴推廣 愛好:音樂 茶藝
林書舟安坐撫琴。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這是嵇康在天地間肆意揮琴的灑脫。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這是阮籍在幽憤難眠中撫琴消愁的悵惘。
古琴,因其琴音低沉、優雅,而有別於任何表演琴類,更直指琴者的內省,用於修煉身心。在中山,便有一群古琴愛好者,她們忙時各司其職,一閒下來,便樂於從古琴中汲取超越現實的力量,獲得內心的寧靜。她們或集於琴室一隅,或遊走於山間田野,隨身攜帶一把古琴,隨時安坐撫琴。
林書舟就是這群撫琴者的帶頭人和組織者,也是中山古琴協會會長,正在積極推動中山古琴文化的傳播。
民樂樂器小全才初長成
提到協會會長或者帶頭人,總讓人想起一副德藝雙馨、德高望重的尊者形象。而中山古琴協會會長林書舟卻是一位年輕的女孩子,平日也有很多年輕人的愛好。前不久,她的大學琵琶老師和好朋友來中山看她,五個人一起用琵琶彈了一曲「鬥地主」,發在朋友圈和抖音上,引得觀者莫不哈哈大笑。
沒錯,雖然林書舟現在最愛的是古琴,但她大學期間還學過琵琶、古箏、二胡、葫蘆絲,更讓人意外的是,她主修的樂器竟然是鋼琴,專業是音樂教育。
「其實,每個年齡段,我好像都有點和同齡人不同。小時候,因為奶奶的薰陶,我早早開始接觸民族樂器,已經打下了古箏和琵琶的基礎。那時候,同學們報的興趣班一般都是鋼琴或者奧數、英語。後來上了大學,同學們又開始往唱歌跳舞的方向努力,我卻和幾位小夥伴一起,把常見的中國樂器都學了起來,甚至還補上了之前接觸不多的西式樂器鋼琴,幾乎每天都和琴相伴,每天都會定好時間勤奮練琴。」
與此同時,林書舟和幾個小夥伴還組成了一支民樂表演隊,接商演「接到手軟」,「因為我們最全面,什麼樂器都會,隨便抓一個人或者隨便組合都能上臺,所以我們的表演機會非常多,基本上在大學已經實現了同齡人中的經濟自由。」
年輕人簡單的熱血衝動,讓林書舟的大學生活過得積極向上,「又有幾分喧鬧。」
偶遇古琴,萌發強烈好奇心
在大學熱鬧的生活中,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林書舟聽到一位師兄的古琴演奏。「其實,這次和古琴相遇,並沒有一見傾心或者怦然心動,因為古琴的樂音非常低沉,在樂室外聽得並不真切,但我卻萌發了強烈的好奇心。我對所有的民族樂器都有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從那之後,林書舟的學習目錄中又多了一項「古琴」。「入門之後慢慢我就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樂器,它並不像古箏、琵琶或者鋼琴那般優美動聽而富有藝術性和觀賞性,卻最能讓人的內心沉靜下來,去直面自己、探尋自己的內心。」
學習時間越長,林書舟對古琴的喜愛就更深幾分,每天練習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與其說是練習,不如說是享受。內心稍有波動或者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就願意坐在古琴前,久而久之,它就變成我的一位好朋友,而且是最懂我心事的好朋友。」
畢業之後,林書舟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教師生活,而是和小夥伴一起,開了自己的琴行,「依然主打中國樂器和相關培訓。」
在這個時期,林書舟帶領團隊打入中小學特色教育課領域,「我們在東莞開了廣東省第一個古琴班,後來推廣到多個城市。中山也是在我開始推之後,才慢慢有了一些古琴文化的氛圍。」
彈琴品茶,自得其樂
從2012年畢業來到中山開琴行,到2015年創辦中山古琴協會,林書舟的事業重心也慢慢從中國樂器培訓轉向古琴文化推廣。她和合伙人一起開辦了樂心行琴社,教授一班朋友學習古琴,朋友又帶來更多的朋友。
在林書舟的琴社,可以看到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七弦古琴,這是她教學用的。講臺上,她自己的古琴則是跟隨在身邊多年的「朋友」,琴臺上放置著香盒和桃木擺件,背後是古琴琴譜《仙翁操》。當她在古琴前面坐下,手撫觸到琴弦的一瞬,似乎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而此時的世界也只屬於她。正如她在教室門口寫的對聯,「數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子,過琴棋書畫詩酒花生活。」她想帶著自己和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之外找到一份寧靜。
每到農曆節氣或者節日,林書舟都會和學員們一起踩著自然的步伐去尋找「琴人合一」,「去年,驚蟄、小滿、三伏、立秋……幾乎每一個節氣和節日,我們都會早早起床,來到有山的公園裡,登上山頭,撫琴吹簫,自得其樂。」
去年,林書舟將茶也加入到古琴生活中,「白居易在詩中早都提過『琴茶』,琴和茶從來都是不分家的,所謂『琴茶一味』,撫琴和品茗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休養。我特地把琴社搭檔新出的福建福巖白茶命名為『琴茶一味』,彈琴活動也就變成了琴茶雅聚、琴茶詩話、琴茶大會,還曾去到茶山上彈琴品茶。」
如今的林書舟和她的朋友們,出門已經不止帶一把古琴,也要帶上一套茶具。一首曲子,一杯清茶,正是她們在繁忙之餘安放心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