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詩人顧況作品《茶賦》品讀(一)顧況簡介

2021-01-18 武夷茶韻

唐顧況《茶賦》品讀(一)

吳斌

茶向來有興於唐而盛於宋之說,飲茶在當時已不再是生活中一個簡單的成分,而成為了文人透過茶事活動過程,追求清新與雅致生活境界的一個途徑與方式。在此過程中那爽然而美好的感悟,經愛茶的文人們用生花的妙筆記載下來,而得以流傳至今。在唐朝的中後期,陸羽的《茶經》、盧仝的《七碗茶歌》、皎然的《三飲歌》(「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顧況的《茶賦》、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等等,成就了茶文化歷史上第一個裡程碑式的高度。讓我們現在仰望起來,都還嘆為觀止。顧況的《茶賦》就是這個裡程碑中相當出彩的組成部分,其文字優美奢華、韻律考究、文採璀璨、意境高遠,以高超的文學藝術手法,再現了盛唐茶事活動的情景,具有極高的茶文化典籍價值,對後世茶文的影響十分深遠。

顧況寫作圖(來自網絡)

顧況(約公元725年~814年),字逋翁,號華陽真逸,晚年自號悲翁,蘇州海鹽(今在浙江海寧)人。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進士,出仕後曾在浙江臨海、永嘉等地操辦過鹽務(相當於鹽務局長),擔任過韓滉的幕府判官(類似於省長助理)、朝廷著作郎(相當於朝廷的秘書)等職,仕途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晚年隱居江蘇句容茅山,是唐代知名的詩人。

顧況(來自網絡)

唐代著名散文家皇甫湜(公元777—835年)在《顧況詩集序》中是這麼介紹他的:「君字逋翁,諱況,以文入仕,其為人類其詞章。嘗從韓晉公於江南,為判官,驟成其磊落大績。入佐著作。不能慕順,為眾所排,為江南郡丞。累歲脫縻,無復北意,起屋於茅山,意飄然,若將續古三仙,以壽卒」。

大意是說:先生字逋翁,名況,由進士進入仕途,他的為人和他的文章風格相似。曾經(在781至786年間)跟隨韓晉公(韓滉)到江南(鎮江)任節度判官,屢建功績,形成了光明磊落、精煉能幹的風格。因此被提拔到朝廷,擔任著作佐郎。又因不能順從他人委曲求全,而被眾人所排斥,出任江南郡丞(事實是江西饒州司戶參軍,這是個被貶謫後擔任的小官,相當於跟班,最多七品,因此皇甫湜含糊其辭)。過了幾年後棄官而去,不再有北上洛陽謀取官職的意向。在江蘇茅山蓋了屋子,飄然瀟灑地過起了隱居生活,就像是古代茅山道教的創始祖師三茅真君又轉世出現了。得享晚年,壽終正寢。

古畫(來自網絡)

在描寫唐朝中晚期朝野遺聞的《幽閒鼓吹》中,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與顧況有關,原文為:顧況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大意是說:尚書白居易當初去參加科舉考試,剛到京城,便拿著自己所寫的詩歌去拜見著作佐郎顧況。顧況看到詩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的大米又漲價了,要居住在這裡可不容易啊!」然後打開詩稿,看到第一首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不由得讚嘆著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居住下來也就容易了」。後來,顧況經常向別人說起白居易的詩才,盛加誇讚,白居易的詩名因此而大振。

品茶圖(來自網絡)

顧況寫過一首《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的詩,原文為:

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裡斷腸時。

君疇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

唐朝美女形象(來自網絡)

大意是說:洛陽的皇宮上陽宮裡,宮女因華年就這麼被封閉著隨時間而流逝,肝腸寸斷地看著柳絮紛飛黃鸝鳴春,將幽幽的情思寫在紅葉上,放在皇家田苑的水渠中飄出,那是寄給誰的啊?

顧況詩歌石刻

這首詩被後人編成了一段「紅葉傳情」的佳話。故事是這麼說的:

在唐天寶年間的一個秋天,身在洛陽的年輕詩人顧況拾得從皇宮上陽宮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陽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紅葉,葉面上有宮女題寫的哀怨詩句「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萌動愛意的詩人也賦詩一首寫於紅葉之上,並將這片紅葉從上水池傳進宮內,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宮女取得了聯繫。此後顧況和這位宮女二人經常憑藉紅葉傳送愛戀的心聲。不久發生安史之亂(755年),官兵為抵擋叛軍安祿山,進行為期60天的「洛陽保衛戰」,最終失敗,上陽宮為叛軍所毀,顧況趁亂找到那位與他傳詩的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從此紅葉被視作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這段甜美的愛情故事也被稱作「紅葉傳情」而流傳至今。

唐朝美女圖(來自網絡)

(待續)

相關焦點

  • 唐代高壽詩人顧況十首詩,七言絕句太精彩了,清新自然,詼諧滑稽
    在唐朝大曆到貞元年間,李白、杜甫、王維等已經相繼離世,而白居易、韓愈等文學巨匠還未登上詩歌舞臺,這一時期唐詩處於低谷期。不過,在低谷期也有名家,顧況就是在這一時期中不得不提的詩人。顧況成就最高的是七言絕句,每一首都十分精彩,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顧況的詩歌世界,欣賞他筆下妙筆生花的詩句。
  • 大唐詩人往事:顧況
    作者:蘇櫻 詩人介紹 十六歲的白居易來長安尋夢,未能免俗地帶著自己的詩卷 文人寫詩,有的是抒發政治抱負,有的是感懷民間疾苦,有的是悵惘一段求之不得的男女之情,只有顧況寫詩似乎專門是為了得罪人的。
  • 顧況:葉上題寄予與誰。原來,他是紅葉傳情的來源
    唐朝年間,後宮的宮女人數眾多,而身處行宮的大多數宮女,卻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相傳彼時無數的上陽宮女題詩紅葉,拋於宮中流水寄懷幽情。上陽宮,南臨洛水,北連禁苑,風景優美,宮女無數,詩人王建曾寫詩讚曰:「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
  • 作畫用鼓樂隊造勢,質疑詩王能力,泡來宮中美女一一顧況倍兒灑脫
    白居易是一位多產、高質的詩人,他保存下來的詩作達3000多首,在全唐詩中佔了十幾分之一,在唐代詩人中存詩總數排在首位,比李杜的存詩多好大一截。其代表作《長恨歌》、《賣炭翁》和《琵琶行》等,不僅在唐詩中,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享配一席之地。
  • 顧況:人生不必計較,只需用心走過每一段路,不留下遺憾就好
    雜曲歌辭·古離別顧況西江上,風動麻姑嫁時浪。西山為水水為塵,不是人間離別人。冷冷的西江邊上,寒風吹起了朵朵浪花,和麻姑當年出嫁時的情形一模一樣。西山雲化成了雨水,而西上的水也早已化成了塵土。寫這首詩的人叫顧況,字逋翁,號華陽真逸,蘇州海鹽縣(今浙江省海鹽縣)。是唐朝有名的大臣、詩人、畫家,也是鑑賞家。至德二年(75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大理司直。貞元二年(787年),擔任鎮海軍(韓滉)節度判官,負責督運錢糧。得到宰相李泌引薦引,入為著作佐。因為常作詩嘲諷權貴而被貶為饒州司戶。顧況還是一位愛才之人。白居易當年進京應舉時,以詩拜謁顧況。
  • 顧況很心酸的一首詩,直面豪橫的貴公子,短短6句說盡心中無奈
    樂府古題的《公子行》正是為此而來,其主題或褒或貶,圍繞著這一身份群體而展開。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唐代著名詩人顧況的《公子行》。這首詩創作於大曆以後的唐朝,中興的願望落空,許多抱有宏圖大願的知識分子心灰意冷,既然曾經的執念已經不再有意義,那就有僅存的餘生肆意瀟灑揮霍吧,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是急轉直下,愈加的奢靡無度。
  • 唐代大臣顧況之子居然共享離世兄長的記憶
    顧況是唐德宗時期的大臣,字逋翁,號華陽真逸,蘇州海鹽縣(今浙江省海鹽縣)人。其人平時愛好戲弄他人,白居易曾經也被他戲弄過。白居易剛中舉的時候還是個窮小子,拿著自己的詩作拜訪顧況,顧況看到詩冊外面白居易的名字時哈哈大笑。說道:「米價這麼貴,能輕易就居住在京都嗎?」等顧況打開白居易的詩一看,第一首正是白居易的成名作《草》,看完後顧況說道:「這種文採,居住在京都應該沒問題。」
  •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那是在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剛剛16虛歲的白居易初入長安,寫了一首應考習作詩,題曰《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曰: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世人皆知大詩人白居易官途起伏,殊不知他是骨灰級「人物」!
    說起來我們古代愛茶、寫茶的詩人,那是特別特別的多啊,真是一天也講不完。今天,我翻詩集的時候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詩,那我們就順便講講白居易吧。這首小詩是白居易無所事事的時候隨手寫下的,簡單卻韻味十足,由此可見白居易的才華實在是高。提起白居易我們都太熟悉了。
  • 此才子在河邊撿到一帶詩紅葉,回了一首詩後,誕生一傳奇愛情故事
    國富民強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盛世王朝,也是一個多情浪漫的時代,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唐玄宗一生獨寵楊貴妃11年,為了她,可以上演「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經典一幕。今天,我們不談皇帝、貴妃談大臣、宮女,來看一個關於「紅葉傳情」的愛情故事。
  • 江南儲姓的祖先,名列《唐才子傳·卷一》,與王勃等齊名
    江南儲姓的祖先,名列《唐才子傳·卷一》,與王勃等齊名。 《唐才子傳·卷一》,共收錄了26位唐代才子,這裡面並不包括排名第一的「六帝」,即唐太宗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唐憲宗李純、唐德宗李适、唐文宗李昂、唐僖宗李儼。
  • 兩位大詩人遭地域黑,各寫首詩怒懟,賀知章冷嘲熱諷另一位更囂張
    本期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唐代的一次地域黑,牽涉到唐代兩位著名詩人,一位是大詩人賀知章, 一位是大詩人顧況。賀知章是越州永興人,也就是如今的杭州蕭山,是位南方人。當年朝中北方官員對於像他這樣的南方文官是極為看不起的,甚至嘲笑他的南方口語。這還了得!
  •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後唱《七碗茶歌》竟欲乘風歸去
    唐朝的詩歌是文學史上的巔峰時期,而我國茶文化到唐朝時,也達到了最興盛的時期,有關唐朝詩歌與茶文化的交流,詳見筆者前日文章:盛世中的唐詩與茶文化的交流。今天本文只詳細介紹一首唐朝詩人盧仝寫的一首把飲茶行為升華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也就是人們熟悉的《七碗茶歌》,下面先請欣賞全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 盧仝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 一天作詩2000首的「天才少女」,應該看看唐朝詩人是怎麼「混」的
    《全唐詩》一共2000多位詩人,加起來一共就四萬多首詩。唐朝,618-907年,共289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乾隆皇帝一個人輕鬆搞定。小女孩不到一個月就能搞定。我們搜索到了幾首女孩的詩作——這......比起乾隆還是有差距的哈。
  • 唐朝讀書人科舉入仕指南,太難了,幸好不是古代人
    好了,假設你作為一個唐朝考生,從小勤勤懇懇背書、學習詩賦,準備好了一切。那你就可以去參加唐朝的「高考」了,只不過唐朝的「高考」有兩次。第一次「高考」叫做「鄉試」,不過不是全國統一組織的考試,而是由各州府自行考核。考生需要去參加府州檢定資格考試,合格之後才有機會參加由中央舉辦的省試,也就是第二次「高考」。
  • 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領略茶道的魅力《茶之書》
    午後陽光和煦,坐在窗邊,沏上一杯茶,再捧上一本書。頓時覺得心怡神曠,通體輕盈。讀一本好書、品一杯好茶,美好的午後時光也不過如此!《茶之書》的作者是岡倉天心,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岡倉天心1863年出生於日本橫濱一個商人之家,從小學習英語和漢學,受到他老師Fenollosa的啟發,致力於保護與發揚日本傳統藝術及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