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顧況《茶賦》品讀(一)
吳斌
茶向來有興於唐而盛於宋之說,飲茶在當時已不再是生活中一個簡單的成分,而成為了文人透過茶事活動過程,追求清新與雅致生活境界的一個途徑與方式。在此過程中那爽然而美好的感悟,經愛茶的文人們用生花的妙筆記載下來,而得以流傳至今。在唐朝的中後期,陸羽的《茶經》、盧仝的《七碗茶歌》、皎然的《三飲歌》(「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顧況的《茶賦》、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等等,成就了茶文化歷史上第一個裡程碑式的高度。讓我們現在仰望起來,都還嘆為觀止。顧況的《茶賦》就是這個裡程碑中相當出彩的組成部分,其文字優美奢華、韻律考究、文採璀璨、意境高遠,以高超的文學藝術手法,再現了盛唐茶事活動的情景,具有極高的茶文化典籍價值,對後世茶文的影響十分深遠。
顧況(約公元725年~814年),字逋翁,號華陽真逸,晚年自號悲翁,蘇州海鹽(今在浙江海寧)人。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進士,出仕後曾在浙江臨海、永嘉等地操辦過鹽務(相當於鹽務局長),擔任過韓滉的幕府判官(類似於省長助理)、朝廷著作郎(相當於朝廷的秘書)等職,仕途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晚年隱居江蘇句容茅山,是唐代知名的詩人。
唐代著名散文家皇甫湜(公元777—835年)在《顧況詩集序》中是這麼介紹他的:「君字逋翁,諱況,以文入仕,其為人類其詞章。嘗從韓晉公於江南,為判官,驟成其磊落大績。入佐著作。不能慕順,為眾所排,為江南郡丞。累歲脫縻,無復北意,起屋於茅山,意飄然,若將續古三仙,以壽卒」。
大意是說:先生字逋翁,名況,由進士進入仕途,他的為人和他的文章風格相似。曾經(在781至786年間)跟隨韓晉公(韓滉)到江南(鎮江)任節度判官,屢建功績,形成了光明磊落、精煉能幹的風格。因此被提拔到朝廷,擔任著作佐郎。又因不能順從他人委曲求全,而被眾人所排斥,出任江南郡丞(事實是江西饒州司戶參軍,這是個被貶謫後擔任的小官,相當於跟班,最多七品,因此皇甫湜含糊其辭)。過了幾年後棄官而去,不再有北上洛陽謀取官職的意向。在江蘇茅山蓋了屋子,飄然瀟灑地過起了隱居生活,就像是古代茅山道教的創始祖師三茅真君又轉世出現了。得享晚年,壽終正寢。
在描寫唐朝中晚期朝野遺聞的《幽閒鼓吹》中,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與顧況有關,原文為:顧況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大意是說:尚書白居易當初去參加科舉考試,剛到京城,便拿著自己所寫的詩歌去拜見著作佐郎顧況。顧況看到詩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的大米又漲價了,要居住在這裡可不容易啊!」然後打開詩稿,看到第一首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不由得讚嘆著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居住下來也就容易了」。後來,顧況經常向別人說起白居易的詩才,盛加誇讚,白居易的詩名因此而大振。
顧況寫過一首《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的詩,原文為:
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裡斷腸時。
君疇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
大意是說:洛陽的皇宮上陽宮裡,宮女因華年就這麼被封閉著隨時間而流逝,肝腸寸斷地看著柳絮紛飛黃鸝鳴春,將幽幽的情思寫在紅葉上,放在皇家田苑的水渠中飄出,那是寄給誰的啊?
這首詩被後人編成了一段「紅葉傳情」的佳話。故事是這麼說的:
在唐天寶年間的一個秋天,身在洛陽的年輕詩人顧況拾得從皇宮上陽宮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陽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紅葉,葉面上有宮女題寫的哀怨詩句「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萌動愛意的詩人也賦詩一首寫於紅葉之上,並將這片紅葉從上水池傳進宮內,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宮女取得了聯繫。此後顧況和這位宮女二人經常憑藉紅葉傳送愛戀的心聲。不久發生安史之亂(755年),官兵為抵擋叛軍安祿山,進行為期60天的「洛陽保衛戰」,最終失敗,上陽宮為叛軍所毀,顧況趁亂找到那位與他傳詩的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從此紅葉被視作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這段甜美的愛情故事也被稱作「紅葉傳情」而流傳至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