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神話、詩歌、史詩、歷史、宗教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已經成了遊戲業界比較主流的創作形態了。除了西方文化被大量借鑑以外,神秘的東方文化同樣也受到了全球遊戲製作人的青睞,在這其中,我國的四大名著更可謂是創作靈感的搖籃。
當然了!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名著的解讀和展現方式不盡相同,有一部分遊戲能夠在還原經典和優化創新上找到很好的平衡點,從而成為經典;也有一部分遊戲過分追求特立獨行,結果忽略了原典精髓,搞出個姥姥不愛舅舅不疼的四不像。
今天,帶大家重溫一下那些中外神奇的四大名著遊戲,也許其中就有你玩過的!
《三國演義》在四大名著之中,《三國》可能是被改編次數最多的一部了,而且遊戲類型也最廣,其中包括SLG、RPG、橫版動作、射擊、格鬥等。
知事兒接觸得最早的三國遊戲,莫過於街機上的《三國志2》(吞食天地2:赤壁之戰),它奠定了關羽、張飛、趙雲、呂布、許諸這些猛將在我心目中最原始的印象,但同時也給我留下了一些奇怪的錯誤認知——比如張飛是個滿臉刀疤的吸血狂魔,魏延是個會放腳刀的大光頭,曹操喜歡扔炸彈,許諸掄大錘等等。
由於遊戲給我的印象太深,以至於後來我在看《三國演義》電視劇的時候,總覺得有那麼點違和感:為什麼這些猛將都不喜歡下馬打架呢?明明他們一拳就能把雜兵打個粉碎啊!
真正矯正我對三國認知的遊戲,是FC主機上的《三國志2:霸王的大陸》,和街機版不同,《三國志2:霸王的大陸》傾向內政,重現了治理一方領土的技巧和謀略,當時我是在朋友家看他大哥玩的,那傢伙一天到晚都在種田和徵兵,時不時給其他城郡來一發火計和籠絡計。
老實說,旁觀著這些操作其實還蠻無聊,可能只有親自玩的人才能明白個中樂趣吧!反正只有攻城時才是我看得最津津有味的時刻。
當然,這類遊戲的佼佼者還有《三國志》系列,從初代作到最新作,這個系列至今已歷經35年歲月,成為了光榮公司旗下的拳頭產品,雖然算不上成績斐然,但每逢新作發售,總能引起一陣熱潮,對中國老玩家而言,《三國志》系列更是不可不玩的名作。
除了經營策略類的《三國志》以外,光榮還另闢蹊徑,把三國故事劇情加入到戰棋遊戲中,這一下不得了,知事兒超級愛這口!當年只有10歲的我為了玩《三國志英傑傳》,偷偷記下了親戚家大兒子平時運行遊戲的指令,還從《大眾軟體》雜誌上得知了劉備直接升99級的秘技。
《三國志英傑傳》印象最深的是關羽敗走麥城的劇情,如果能夠從吳軍中突破出去,就能改變歷史讓關羽活下來,這一關我至少戰了十幾次才成功,滿滿都是成就感!也是從這關開始,導致了我特別痛恨呂蒙和陸遜。
該戰棋系列又相繼推出了續作《三國志孔明傳》和《三國志曹操傳》,這兩款遊戲的品質都非常高,尤其《曹操傳》更是首次以曹操視角,讓我們體驗到了奸雄霸業的心路歷程。
最讓人驚訝的是,這款1998年發售的人,後來在國內居然靠著大量MOD組件火了十幾年,至今還有不少網友給這款遊戲做MOD,可見《曹操傳》在國內的特殊地位。
後來光榮又看到了三國題材更多的可能性,直接去掉了內政和戰略環節,大大提升單個武將自身的形象魅力(從格鬥版),並且將武將放在成千上百的敵軍中,通過各種誇張的武打動作和必殺技消滅大批敵人,以體現「萬夫不當之勇」的威勢。
這款遊戲,自然就是大紅大紫的《真三國無雙》系列了。
提了這麼多日本三國遊戲,也來說說咱們國產的三國遊戲吧!現在說起國產三國遊戲,相信不少玩家印象都不太好,因為這些年的三國題材國產遊戲實在太多了,而且大多都是毫無營養的換皮遊戲,完全沒有想玩下去的欲望。但其實在20年前,還是有一些良心之作誕生的。
知事兒第一款接觸的國產三國遊戲是熊貓科技開發的電腦遊戲《武將爭霸》,這是一款質量平平的三國題材格鬥遊戲,裡面的招式臺詞我幾乎沒聽清楚,印象中關羽有一招好像叫「神龍擺尾」和「升龍斬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叫這名字,如果說得不對,歡迎各位朋友指正我!!
這款遊戲如果論流暢性,完全不能跟《街霸2》或者《拳皇94》這樣的大廠格鬥遊戲相提並論,但是作為一款國產遊戲,加上是三國題材作品,我和我表哥坐在電腦前可以一戰就是4、5個小時,絲毫不感到膩味兒。我最喜歡用的是典韋,那招「大鵬展翅」(這句我聽懂了)攻擊範圍大,收招速度快,非常賴皮,唯一的缺點是不能放波。
這款遊戲還推出了二代,角色也增加到了16人之多,最重要的是動作流暢度和立繪質量的提升,有了上述優點,才讓這個系列真正上升到良作的水準。
接著要說的這款遊戲,相信沒有一個80後90後玩家會感到陌生,它堪稱國產三國遊戲的巔峰,無論內政系統和戰鬥系統都近乎完美,它的名字,叫《三國群英傳》。
想當年,在充斥著《帝國時代》《CS》《紅色警戒》《魔獸爭霸2》《暗黑破壞神》等國外遊戲的電腦房內,《三國群英傳》無疑是拯救電腦房國產遊戲佔比的一朵高嶺之花。我還記得那時有一個看起來大約50多歲的大爺,每到晚上下班時間都會來到我家樓下那家電腦房裡,滋滋有味地玩著《三國群英傳》。
《三國群英傳》可以看成是光榮《三國志》系列的優化版本,大大簡化了內政的繁瑣度,大大增加了探索的樂趣,每到內政時間,我就把人力全都派出去搜尋寶物和人才,沒事幹就派分幾個小隊過去攻打別人的城池,這才是我熟悉的三國嘛!
當然,這個遊戲系列精髓部分是它的戰鬥系統,《三國群英傳》兵種和陣法都有相剋機制,戰鬥過程中還能靈活控制士兵的行動模式,而武將技則是主宰戰局的最終殺手鐧,整場戰鬥下來,既有謀略,也有爽感,體驗極佳。
如果要說《三國群英傳》的缺點,也許就是武將們的3D頭像面譜化太嚴重,從頭像來看,根本區分不出關羽、張飛、文丑、典韋的區別在哪。這個缺點,到了《三國群英傳2》有了極大改善,每一個武將都有專屬的手繪頭像,頓時角色形象鮮明多了!
還有就是街機時代絕對跳不過去的《三國戰紀》系列,這款遊戲借鑑了《龍與地下城》的玩法內核,卻也加入了大量有趣的元素,小時候覺得這款遊戲難度非常高,比《恐龍快打》《名將》《三國志2》這些大作難多了,知事兒好歹能夠一幣通關《合金彈頭》,然而我卻從未試過不用BUG一幣打通《三國戰紀》。
話說,《三國戰紀》也是當年街機廳BUG最多的遊戲之一了,什麼定書、無限道具、卡夏侯淵、角色浮空,多得去了。其中還有比較惡劣的死機BUG,如果碰到脾氣比較好的老闆,會提醒你下次小心點,並補償一個幣;但如果碰到脾氣不好的,直接張口就罵:「出去!別弄壞我的機器,小心我要你們賠錢」。
此外,還有諸如《劉備傳》《趙雲傳》《幻想三國志》《富甲天下》《三國英雄傳》等三國題材的國產遊戲,請恕知事兒在這篇文章中暫不一一講述,因為光一部《三國演義》我就寫了3000多字,假如再不停下來,這篇文章就要改成《神奇的三國志遊戲》了。
《西遊記》和《三國演義》一樣,《西遊記》也是改編遊戲最多的四大名著之一。從資料上能找到最早的西遊記遊戲,是卡普空在1984年出品的街機遊戲《SONSON》。
這款遊戲雖然出自動作遊戲天尊之手,但玩法並不像後來的《懲罰者》《名將》《恐龍快打》那麼出彩,玩家只要不斷消滅出現的敵人,最終擊敗BOSS獲得真經就算通關。遊戲內容比較單調乏味,而且這款水準一般的作品居然是由岡本吉起設計的,誰能想到這個做出「庸作」的傢伙,在8年後會做出享譽全球的《街霸2》呢?
1988年7月,TAITO也做出了一款名叫《中華大仙》的橫版射擊遊戲,非常好玩。
遊戲裡出現了五行山、通天河、沙悟淨、如來佛祖、天兵天將、筋鬥雲、孫悟空等素材,如果光從這些內容判斷,那這款遊戲100%就是《西遊記》沒跑了。畢竟連遊戲雜誌《The Best》對它的描述上也寫著「這是一款操縱孫悟空,與燒賣、餃子、拉麵等敵人戰鬥的中華風射擊遊戲」,100%是《西遊記》遊戲沒跑了。
可是,根據《中華大仙》說明書顯示,遊戲主角不叫Wukong,也不叫Monkey King,而是一個叫做Michael Chan的仙人……此外海報上的主角雖然一身孫悟空的打扮,但仔細一看似乎也真的不是一隻猴子,不得不說,這遊戲蹭《西遊記》熱度也蹭得太不徹底了吧。
除了《中華大仙》以外,街機廳還有另一款風格極其邪道的西遊記遊戲——《西遊降魔錄:流棒妖技之章》,這遊戲能夠選擇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進行攻略,但它們的形象卻跟我們熟悉的角色大相逕庭,有種痞痞的感覺。
這款遊戲採用當時較少見的房間清版模式,每關就一個場景,打完房間內的所有雜兵後,BOSS就會出現,打敗BOSS則進入下一關,如此類推。
《西遊降魔錄:流棒妖技之章》遊戲整體難度很高,加上當年街機廳老闆把難度調到了最高,時間限制掐得非常緊,往往雜兵還沒清完就被系統懲戒了,知事兒一個幣最多只能打到第三關。
以上三款日本《西遊記》遊戲可能小時候在街機廳玩過的人並不多,相比起來,由中國廠商IGS打造的《西遊釋厄傳》可能更為國內玩家所熟知。
和《三國戰紀》一樣,《西遊釋厄傳》也是IGS最膾炙人口的街機佳作,不吹不黑,這是我在街機廳玩過最好的西遊記遊戲,它糅合了中式故事元素+全中文界面+全中文語音+連招系統+道具系統,讓人玩了多少次依然想要投幣挑戰,雖然遊戲BUG也是異常的多,但玩家並不在乎這些「小細節」,反而連同BUG也視為了遊戲樂趣的一部分。
在廣州,《西遊釋厄傳》入駐街機廳之後,排隊玩《魔法劍》《龍與地下城》《名將》《恐龍快打》《光明使者》的人沒有遠遠以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西遊釋厄傳》大排長龍。
有一次,知事兒在8點半剛開門時就跑到街機廳,打算趁沒人的搶先玩一下,然而當我到達時,《西遊釋厄傳》機臺前已經有幾個人在那等著了……無奈我也只能在後面默默祈禱在玩的人趕緊輸掉。
《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是海外改編遊戲的常客,相比之下,《水滸傳》相關改編作品不能說沒有,但數量要少得多,其中光榮公司推出過兩款水滸傳遊戲,分別是《水滸傳:天命之誓》和《水滸傳:天導108星》,這兩款遊戲都是「類三國志」策略遊戲,秉承了光榮對歷史題材遊戲的嚴謹度,但由於玩法與《三國志》近似,在此就不做額外介紹了。
在街機平臺上,還有一款難得一見的水滸傳格鬥遊戲——由DATAEAST發行的《水滸演武》,印象最深的是遊戲開場直接把《水滸傳》中文小說原文段落放了上去,下方則配上日文字幕,在正式進入遊戲之前,不少人還以為這是一款國產遊戲。
《水滸演武》整體品質還行,就是感覺各方面都有種微妙的既視感:比如公孫勝是個替身使者,阮小七會放音速手刀、李逵活脫脫一隻返祖猴子、魯智深酷似《侍魂》王虎、戴總則會放出《真侍魂》萊錫路的地獄之火……知事兒最喜歡用的是扈三娘,因為結局有奔放的福利畫面,嘿嘿。
意外的是,這遊戲在日本好像還真的火過一段時間,街機廳和玩家也舉辦過多次比賽活動,後來DATAEAST趁勢推出了二代作品《水滸演武:再起風雲》。
還有一不得不提的遊戲,是KONAMI旗下的《幻想水滸傳》系列,當年知事兒在《軟體與光碟》雜誌看到這款遊戲時,還小小地興奮了一下,恰好當期雜誌還送了一盤《幻想水滸傳》的體驗版光碟,我安裝後玩了2個小時,才發現除了108星宿的設定以外,和《水滸傳》原作幾乎毫無關聯,甚至連角色的名字都是西方魔幻風格的。
《幻想水滸傳》畫面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玩法倒是挺豐富的,不同角色組合進入澡堂會觸發特殊劇情,還能釣魚、做料理、招募夥伴,遊戲在日本非常火,多平臺賣出了15萬套以上,也給了KONAMI底氣為其製作遊戲續作及相關周邊產品。
和日系水滸傳相比,2000年之前的國產水滸傳單機遊戲倒是不少,大多數風格都是比較正經的,比如智冠出的戰棋遊戲《水滸傳之梁山好漢》。
還有熊貓科技的橫版動作遊戲《水滸傳:梁山英雄》,這款遊戲美術風格出色,手感好,操作流暢,唯一遺憾是知事兒每次打到白虎堂,剛進入關卡後就會莫名其妙強退,因此沒能打通這款遊戲,久而久之就把它給遺忘了。
當然也有不太正經的水滸傳遊戲,比如漢堂的《爆笑水滸傳》,這是一款「類大富翁」遊戲,內容很惡搞,裡面的林衝是一個長著猴子臉的傢伙,說起話來滿嘴方言,他在說什麼我是一句話都聽不懂。
《紅樓夢》說了這麼久,終於講到《紅樓夢》啦!作為四大名著之中「文藝氣息」最濃重的作品,給人最大感覺就是通篇都在講述情與愛,可能因為題材特殊的緣故,導致《紅樓夢》非常難以改編成遊戲,在知事兒印象中,與《紅樓夢》相關的單機遊戲,屈指可數。
對於80後90後來說,說到紅樓夢遊戲通常就只能想起一款遊戲,而這款遊戲,是只有父母不在家時才能玩的遊戲,因此在國內主流遊戲雜誌上,你基本不可能看到它的介紹。
這款遊戲,就是《紅樓夢之十二金釵》。在遊戲中,玩家扮演寶哥哥要提升十二位美女的好感度,觸發特殊事件,並和她們來上一場激烈的戰鬥。由於遊戲採用了非線性的攻略模式,玩家在遊戲過程中可以同時攻略好幾位美女,並且與她們戰個你死我活。
《紅樓夢之十二金釵》雖然並且智冠親自研發,卻是由智冠所發行的,這可能也是智冠出道以來發行的第一款受眾面向大人的遊戲。但據我所知,小學時我們班上就有人偷偷買了這款遊戲,每到周末,就會叫上幾個小夥伴,鑽進房間裡,拉上窗簾,音量調到最小程度,偷嘗那不屬於他們這年齡的快樂。
最可恨的是,他們玩遊戲竟然沒叫上我!
再回頭看日本這邊,我們都知道光榮已經相繼把《三國志》《西遊記》《水滸傳》改編成了遊戲,那麼《紅樓夢》呢?
很可惜,雖然光榮旗下也有著《安琪莉可》《遙遠時空中》《金色琴弦》等浪漫題材遊戲,但其中並沒有《紅樓夢》的影子,至於為什麼四大名著唯獨《紅樓夢》缺席,恐怕只有光榮自己才知道了。
不過雖然光榮沒有參與改編,卻也不代表日本就沒有紅樓夢遊戲,只是比較另類而已……
嚴格來說,《鋼琴紅樓館的奴隸們》也跟《紅樓夢》沒什麼關係,只是一款套用了名著外殼的都市悲情故事,裡面有一個女僕角色也叫林黛玉,故事也有一部分對人性的拷問。可是作為一款以大人內容為賣點的魔改遊戲,在發售後不久就遭到中國網友的口誅筆伐,認為該遊戲嚴重曲解、侮辱了名著,要求下架該遊戲。
海外廠商魔改中國名著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像《鋼琴紅樓館的奴隸們》這樣引發劇烈反感的改編作品,也算是絕無僅有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不知不覺寫了6000多字,還是懸崖勒馬了,下次有機會再給大家深入討論吧!看完文章的各位如果有所感觸,不妨分享一下自己當年玩過最難忘的四大名著遊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