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師帶徒」健康扶貧助力革命老區
馬芙蓉(右二)在查看小患者術後情況。謝焰鋒攝/光明圖片
「徒弟」在旁聽「師父」趙平(中)為患者分析病情。羅旭攝/光明圖片
7月27日,福建省寧德市閩東醫院耳科全體醫生早早到崗,迎接一次難得的「實訓課」——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馬芙蓉帶領黨員醫療專家團隊第六次來到這裡,手把手教他們開展高難度的人工耳蝸植入術。
2018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強調指出,要「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如何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更美好的幸福生活,享有更優質的醫療保障,始終是黨中央的牽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聚精會神抓好扶貧攻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
2016年以來,福建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積極謀劃,以人才扶貧作為健康扶貧工程的重要內容予以重點部署和全面推進,與一批京滬著名醫務專家合作,在福建革命老區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率先啟動「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致力於為當地培育一支高水平、本地化的醫療人才隊伍。
1.健康扶貧需要長期的人才支撐
清晨8點,龍巖市連城縣醫院兒科主任羅貴強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僅一上午就在門診看了80多個患病兒童。
連城縣有30多萬人口,但醫療資源一直比較薄弱,全縣只有縣醫院有兒科,每天都超負荷運轉。「我們基層的兒科醫生實在太少了,而且因為待遇低、工作累等原因,還在不斷減員。」羅貴強告訴記者,「本來科裡有8個醫生,今年以來一人辭職,兩人罹患癌症,現在只有5個醫生能上崗。」
對此,連城縣醫院院長董書君感受更深:「我們招來的醫生沒有一個是『211』『985』院校畢業的,即使有人能考上名校研究生也不是喜事,因為這意味著又有一名優秀青年醫生流失了。更為嚴重的是,我們不僅是學科帶頭人緊缺,日常能出門診的醫生也非常緊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貧困地區的老百姓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是常年性的,北京、上海的醫生定期來搞幾次義診,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師帶徒」醫療健康幫扶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林劍浩強調,「缺乏長期的人才支撐,扶貧效果都將是短暫的。基層醫院吸引力不強,只有想辦法提升現有醫療隊伍的整體業務水平,才是健康扶貧的要義所在,才能切實補齊當地脫貧攻堅面臨的民生短板。」
福建革命老區的連城、長汀、浦城、政和、平和、雲霄等縣,都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老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的難點,健康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十分突出。2016年,福建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正式啟動「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邀請一批來自北京、上海的國內頂尖醫生到龍巖、寧德、漳州、南平等革命老區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選拔當地醫院骨幹醫生做「徒弟」,以「師帶徒」的形式,一對一全方位培訓當地醫生,為革命老區培育出一支對標京滬三甲醫院的醫療領軍人才隊伍,進而帶動當地整體醫療水平提升。兩年來,福建聚焦健康扶貧工作,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探索出一條「引才、育才、扶貧」三位一體的「師帶徒」健康扶貧創新模式。
「『師帶徒』模式源於中國傳統技藝的傳承方式。以『師帶徒』的形式,選擇『骨幹』醫生而不是剛畢業的青年醫生作『徒弟』,我們是有現實考慮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院長趙平指出,「一是『師父』不同於一般的老師,必須承擔起責任、義務,全方位把自己的專業知識、人生經驗傳遞給『徒弟』;另一方面,『徒弟』們都是在當地工作10年以上的業務骨幹,都已成家立業,在學到本事後不會輕易流失。」
2.培育一批紮根基層的醫療學科帶頭人
2017年,龍巖市第二醫院急診科醫生沈振梁來到北京,在「師父」——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朱華棟身邊進修學習3個月。對1987年出生的沈振梁來說,北京之行的最大收穫除了專業知識得到快速提升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師父」身上的醫德、醫風。
沈振梁回憶,一次在跟著朱華棟查房時,看到「師父」親自為患者吸痰。「以前覺得這些基礎工作應該是護士做,沒想到這麼大的專家還親自做。」沈振梁說。
兩年來,「師父」們創造條件,讓「徒弟」到自己身邊跟班學習。截至2017年12月,僅龍巖市已有24名「徒弟」到北京「師父」所在醫療機構進行學習進修、短期培訓或專題討教。回到福建後,「徒弟」們把在北京學到的理念和技藝傳授給身邊同事,共同為當地病患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地處閩西的龍巖,是第一個開展「師帶徒」活動的城市。當地把柔性引進醫療專家列入龍巖市《關於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決定》中的重點計劃,從制度上明確為活動持續開展提供經費保障,並先後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打造保障柔性引才實施的長效機制,創造了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培養的「龍巖模式」。
閩西是著名革命老區、中央蘇區核心區,這片紅色土地曾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重大貢獻、付出巨大犧牲。汀州醫院傳承的中央紅色醫院革命精神及傅連璋精神,也極大鼓舞了京滬兩地名醫的奮發意志與奉獻精神。
兩年來,京滬醫療專家在閩共收徒159人,累計35次利用周末和節假日休息時間分赴革命老區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指導「徒弟」義診病人6590人次,開展大小講座55場,參與疑難病例討論56例,指導危重患者搶救15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手術74人,為群眾減免診費、手術費263.2萬元。
然而讓人無奈的是,對來自革命老區的基層醫生來說,到京滬大醫院跟隨名師免費學習的機會雖然「千載難逢」,但卻常常不能成行。「一是醫院工作繁重難以抽身,二是北京的房租實在太高。」羅貴強面露難色地說。這個夏天,他本該到北京,在「師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沈穎身邊跟班學習,但因科室工作太忙只好忍痛放棄。
「今年起,我募資在北京長租了一套三居室,讓到北京『師父』身邊學習的老區『徒弟』們可以安心學習,不必為房租發愁。」林劍浩告訴記者。作為「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他在帶「徒弟」的同時,還主動承擔了更多公共性的工作和責任。
「我們收『徒弟』,不只是培養他們個人,而是想儘量全方位造就一批紮根當地的醫療學科帶頭人。」林劍浩說,「要把『徒弟』當作『火種』,通過他們把北京的技術、理念、氛圍、眼界傳導到基層醫院,最終提升當地醫護人員的整體能力水平。」
3.把黨的關懷直接傳遞到患者心頭
7月27日,寧德地區的6名貧困聽障患者獲得了進入「有聲世界」的機會。馬芙蓉帶領團隊來到寧德市閩東醫院,免費為他們做了人工耳蝸植入術。
「人工耳蝸植入術是耳科的高精尖技術,閩東醫院以前一直沒有能力做。」閩東醫院院長劉昌明介紹,「因為『師帶徒』活動,我們的耳科團隊與北京大學 第三醫院建立了綠色通道,國內一流的診療技術與理念被迅速引進,很多以前不能處置的病患都可以接診了,2017年耳科收治病例比前年增加30%。」
人工耳蝸價格昂貴,每對都在10萬元以上,讓很多貧困患者望而卻步。兩年來,馬芙蓉共籌集慈善救助經費近200萬元,在閩東醫院成功救治貧困聽障兒童17名。2018年起,她攜手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推出「牽手行動—福建百人(人工耳蝸)救助方案」,力爭把閩東醫院打造成為可獲國家保障資金支持的「人工耳蝸植入定點醫院」。
在參與「師帶徒」活動的專家中,像馬芙蓉一樣兼顧公益與育人的專家其實有很多。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副院長亢澤峰就帶領團隊組成義診小分隊,聯合福建省扶貧基金會,開展「放眼看世界·慈善光明行—大型白內障復明公益活動」,計劃為100位貧困留守老人免費診療。
夏日的福建,綠蔭匝地,繁花似錦。在失明5年後,75歲的貧困老人盧菊雲又重新看到了這美好的一切。6月2日到3日,亢澤峰帶領團隊來到革命老區連城和長汀兩縣,手把手指導當地醫生為低保孤寡患者做了29臺免費白內障復明手術。如今,這些患者已全部重見光明,視力均恢復到0.5至1.0。
「黨組織派來的好醫生讓我重見光明。」盧菊雲等受益者逢人就這樣說。「只要用真心實施健康扶貧,必然使老區人民對黨和國家的感情進一步加深。」亢澤峰說,「這充分體現了『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在脫貧攻堅中的獨特作用與價值——把黨中央對貧困百姓的關懷與溫暖直接傳遞到患者心頭。」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來自京滬的醫療專家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堅持真扶貧,扶真貧,不走過場。兩年來,他們到福建開展健康幫扶,從來都是下了飛機就直奔醫院,馬不停蹄地與醫護人員一起座談、查房、義診、手術……「我們是在探索一條京滬大醫院與基層醫院對口幫扶的新路徑。」馬芙蓉說,「目的是讓基層醫療隊伍的水平有實質性的提高,讓健康扶貧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兩年來,「師帶徒」立竿見影地提升了基層醫院的診療水平。如龍巖市第二醫院急診科,通過沈振梁引入了北京協和醫院急性高脂性胰腺炎的胰島素強化降脂治療技術,免除了患者血漿置換的臨床痛苦和高昂費用。
「與頂尖醫療專家的直接聯繫,極大煥發了耳科團隊的信心與活力,我們已經獲得『2018年福建省級青年文明號』,並被列入『2018寧德市臨床重點學科』。」馬芙蓉的「徒弟」、閩東醫院耳科主任陳繆安興奮地說。
「從龍巖發起的『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一經啟動,便受到各方歡迎,如今已在福建革命老區全境推廣。」林劍浩介紹,「這種『授人以漁』的『人才培養+健康扶貧』模式,不僅為基層百姓輸了血,更為基層醫療造了血,同時還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實踐層面有機結合起來。」
實踐證明,「師帶徒」活動將名醫「師父」畢生積累的專業知識與醫療資源直接傳送到基層,可使中國醫改「衛生資源下沉」途徑更為直接和有效地得以實現。「健康扶貧是一項有溫度、有生命力的民生工程。」福建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楊國豪強調,「福建省探索革命老區『師帶徒』健康扶貧創新模式,切實解決了基層貧困群眾最切身的看病難問題,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健康扶貧工作部署的生動實踐。」
(記者 羅旭 通訊員 趙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