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夢境機器》(Dream Machine:the game),滿滿的《紀念碑谷》(Monument Valley)即視感瞬間讓人出戲,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這叫「尷尬癌」。接下來,你甚至開始懷疑到底是自己眼瞎,還是開發商腦子被門擠了,「這也太明目張胆了吧!」
事實上,《紀念碑谷》大火之後,一個接一個的「門徒」出現,從玩法、視覺到場景,他們瘋狂地壓榨《紀念碑谷》的剩餘價值。然而,結果要麼是風格相似的無聊小遊戲,要麼就是全盤借鑑的冒牌貨,「連抄襲都毫無新意」,玩家買單意願低迷,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夢境機器》有諸多不是,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
幸運的是,《夢境機器》完美地錯過了《紀念碑谷》風靡的當口。因此,以當下的眼光來看,儘管款遊戲有「諸多不是」,它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通過接入與《紀念碑谷》相似的觀感,在「傳承」與「創新」之間達成某種平衡,不至於被落下「無腦一波抄」的口實。你要知道,很多經典的作品都曾站上「偉人的肩膀」,如果這算是為這款遊戲強行辯解的話,那麼我們更多的則是看重它本身的差異化,這篇評測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紀念碑谷》的模仿者來看,這款裡程碑式的解謎遊戲全身都是寶,此前不太為人熟知的低模風(low poly,又稱低多邊形)直接榮升為遊戲美學的新標準,同時也造成了一種誤讀:只要遊戲中閃現了這種美術風格的影子,就會自動被貼上抄襲《紀念碑谷》的標籤。去年,國內獨立團隊的作品《Lost Shadows》就因為相似的風格而被反抄襲的玩家罵得狗血淋頭,事實上,這種指控最終被證實為缺乏證據的網絡暴力。
這個小插曲倒是說明了一個道理:眼見不一定為實,任何第一眼就篤定全盤抄襲的判斷都是魯莽的,值得肯定的是,玩家對於抄襲保持偏執是好事。當然,對於低模風比例降低的《夢境機器》而言,它更像是一群矮子中最高的那個。如果開發商有心想要迴避任何可能的爭議,就不應該在遊戲中塞入等距視角,M.C.埃舍爾風格的錯視空間等《紀念碑谷》的標誌性元素了。
遊戲有著濃鬱的蒸汽朋克風
但是,開發商還是這樣做了,而且他們做得更多,更足:通過蒸汽朋克風精心營造遊戲的視覺,並且為其配置了一個發條機器人主角和神秘的世界觀,謎題的設計也不乏驚喜。不得不說,所有的努力都是可圈可點的,既符合主題的表達,同時精緻又不失格調,滿足了一款精品遊戲的要求,相比之下,那些同樣大肆借鑑《紀念碑谷》卻又一成不變的作品自然就被甩出十裡長街。不過,在玩家看來,這種塑造差異化的改造手法始終顯得「刻意」和「理虧」,畢竟,《紀念碑谷》搶到了沙發,你一個後來者怎麼好意思說「沙發是我的」。
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夢境機器》無論怎麼改頭換面都顯得毫無說服力,至少從最淺層的外表來說,玩家的質疑完全站得住腳。不過,有趣的是,《紀念碑谷》對於《無限迴廊》的借鑑似乎卻很少被玩家當作批判素材,原因可能在於移動平臺的模仿者們對於《紀念碑谷》都是出於跟風式的抄襲。一個耳目一新的點子的原創性佔比高低多少會影響玩家的情緒,尤其是置身於一個「首創」、「100%原創」、「第一」等浮誇宣傳語滿天飛的遊戲產業環境下,玩家對於完全原創且又令人驚喜的作品的訴求愈發強烈。
因此,不管《夢境機器》的故事有多神秘,風格有多獨特.在先入為主的觀念驅動之下,這些內容談論起來都抵不過玩家執拗的說一句「抄襲」。不如我們將重點放在這款遊戲的相對創新層面。
前面也提到了遊戲的主角是一名發條機器人,比起《紀念碑谷》中採用傳統的點指式方式來操作艾達公主,這個人設有趣的地方在於大大地增加了玩家操控的難度,你可以隨時點擊機器人使其調轉方向,這樣設定對於遊戲中那些複雜的機械機關尤為重要,如果你在遊戲進程在稍不留神,就會被機器人突然的反向行走搞得粉身碎骨,旋轉扇葉與機器人碰撞出的金屬碎裂聲在詭異的背景音樂的襯託下顯得格外震撼。
遊戲中入了很多紀念碑谷的標誌元素
同時,為了儘量避免遊戲中可能造成的「折損」,開發團隊還加入了按住機器人不放讓它靜止在某個地方的功能,這樣一來,你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觀察整個機關的構造,找到破解難題的關鍵性因素,不必因不謹慎的操作而沮喪,當然,遊戲中的不少關卡都有著密集的難度難度,對玩家的耐心和精心操作都要求頗高。
遊戲的另一個亮點要屬 BOSS 戰,這不僅僅是區別與《紀念碑谷》本身及其門徒的最大亮點,甚至在解謎遊戲這一大的品類之中,這樣的設定都是十分罕見的。出於解謎遊戲的玩法特性,玩家不可能在遊戲中與體型龐大的 BOSS 展開近身動作對打。《夢境機器》所謂的「BOSS battle」(BOSS 戰)更多是以策略取勝——操控主角避讓巧妙的避讓大個頭的襲擊,那麼,遊戲的這種表現手法到底能否稱之為 BOSS 戰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就如同圍繞這款遊戲的爭議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謎遊戲中少見的BOSS戰
此外,《夢境機器》還加入了計時功能激勵玩家以更快的速度通關,你的時間用得越少,得到的獎勵(齒輪)就越多。而這些齒輪又可以幫助你升級機器人,形成一個循環式的時間提升機制,最終的結果則是玩家在 Gamer Center(iOS 系統上一個展示遊戲成就、邀請朋友加入遊戲的平臺)的全球排行榜上的名次越靠前。對於一款解謎類遊戲而言,這樣的機制算是一種創新,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遊戲的復玩性。
《紀念碑谷》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是圍繞它展開的創作模式並不見得會消失,《夢境機器》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那麼,這些「紀念碑谷」式的門徒應該何去何從呢?
對於紀念碑谷的各種借鑑還會陸續有來
不懼玩家的感受,一味《紀念碑谷》的沿襲風格和玩法,仗著一個老梗走天涯?很顯然,這只會引發玩家的反彈。不如像《夢境機器》一樣,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做出一些創新和提升,儘量的表現得不那麼「紀念碑谷」呢?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打開方式,但是同樣會讓玩家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
誠如玩家「Q*bert goes boom」在美區 APP Store 的評論,我很糾結,到底是應該給《夢境機器》打5星(因為它確實很贊),還是給它打1星(因為它複製了《紀念碑谷》)?我還是給了它3星。
提及到底「何去何從」,我們也無法給出標準答案,只能說一聲好自為之吧!《紀念碑谷》只不過是一個裡程碑而已,前路依然寬廣,don't look back!
點擊「閱讀原文」就能看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