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輿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國家選擇國都,考察古代的先賢諸王,在將要營建都城的時候,無不廣泛勘測可以建都的地方,審視這些地方的吉兇。
易經中有「王公設險,以守其國。」也就是說先天的地理環境決定國家的命運,無險則不可以守其國,古代要建都城就需要地理師(我們現在所說的風水師)審視地方之吉兇,國家的興亡與自然造化是相合的,建帝都必須要在正龍集萃之地,且與天上的星宿的垣局相吻合帝位傳承才會比較長,凡帝都沒有位於正龍的集萃之地且與天上的星宿垣局不合局的國家不會長久隨時敗亡。
有記載的商朝建都在亳(現在的商丘),後盤庚遷都定殷(現在的安陽)共傳28代644年的江山;周朝建都鎬京東遷定都雒邑共傳37代868年江山;而大秦帝國定都鹹陽傳三世15年而亡,千古一帝秦始皇49歲病死在帝位12年;秦二世胡亥殺死哥哥扶蘇稱帝,可惜24歲被逼自刎,在位也才3年;秦三世子嬰在位47天就被項羽殺死於鹹陽,傳位三世短短15年沒有一人是正常死亡,大秦帝國瞬間瓦解除了暴政和其帝都的風水也是有很大關係的,楊公曾經說「要識垣中有帝星,皇都坐定甚分明」作為帝都首先要合星垣,紫微在天中,天微和天市必須要有帝座位是根本,有的地方地形相合,格局不錯卻沒有帝王的正位,也不可以一統寰宇,所以如商朝和近代的大明朝就選擇遷都,其實遷都不過是尋找適合帝都風水格局的城市而已。
南條幹龍所形成的都城有金陵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南京,金陵是明朝的南都,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建都之地。
戰國楚威王時,因為見此處有王者之氣,於是下令在此處埋下大量黃金以鎮之,所以後來叫金陵;到漢朝時改稱秣稜,三國時期吳國稱其為建業,晉朝時候改為健康。
普遍都認為金陵的山水形勢與洛陽相同,王氣在古雲鍾,屬於紫薇垣格局,為南條幹龍的終結之地,其地脈從東南逆江而上,向西數百裡而終止;其終結蜿蜒磅礴,收攏之後重又伸張,從山的中脊而下,降為平坦寬廣的平原,所謂四方之中心就出現了,向西是雞籠、覆舟等山,再往西是石頭城,而鐘山在長江東岸與其隔江對峙,長江回抱,秦淮與玄武湖一左一右相呼應,兩淮一帶的各山連綿環繞朝向內側金陵,有如帶著財物與禮品來朝拜的樣子。
三國諸葛孔明稱之為「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都。」以前秦始皇聽說金陵有王氣親自來到東方巡視以鎮壓之,後來三國東吳建都於建業,傳四世,東晉建都於此改稱健康,傳十一世,歷經百餘年;南朝宋、齊、梁、陳以及五代時期的南唐朝也都在此建都,國運都不長久,主要原因是金陵的山勢和水勢雖然與垣局相契合,但形成的垣局王氣卻過多外洩掉了。楊公言「長江環外有三結,垣前中水列,垣中已是帝王都,只是垣城氣多洩。」
如果以山水形勢和險阻而言,長江阻絕南北,古往今來都被依恃為天險。曾經有人給朱元璋建言「金陵是各方水系水道所匯集的地方,一眼望去主要通道都在面前,襟帶長江形勢險峻,北岸有徐州和穎州,地域橫跨中原,相互聯繫牽連數省,可以稱為天下重鎮和屏障,有控扼一方的氣勢;在長江南岸有安慶,正當長江的彎曲處,向西能夠掌控整個楚地,屬於江南的門戶,這種山形水勢確實是英雄用武之地,可以駕馭四方,號令天下,成就王業,所以朱元璋建都金陵。
後來有地理師給明成祖文皇帝建言「金陵雖然符合紫薇垣格局,奈何垣氣過多外洩,而且兩淮地區龍氣已經大盡。」明成祖文皇帝經過深思熟慮後建都北龍所結帝都垣局燕京(現在的北京)
南條幹龍所形成的都城中次一點的有臨安(現在的杭州)其龍脈從天目山分別進入錢塘,而在海門有龍、赭兩山分別在其中,郭氏曾言「天目山前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更點巽風起,五百年間出帝王。」海門環合似天市,天目天池生侍衛,萬裡飛來垣外挹,海外諸峰補垣氣;大江以南天目峙,海門傾天市;所以臨安也不過是天市垣的格局而已,如果以自然的山形水勢而論則屬於偏安一隅,宋高宗南遷建都於臨安,其負責堪輿都城的國師傅伯通曾言「臨安只可以作為臨時住所,不宜建都,因為這裡屬於偏安之地,且預示奸相弄權,武將多災。」
一直到最後南宋也沒有恢復山河,而奸相有秦檜、賈似道等人接連出現而把持朝政玩弄權術,武將都難以善終均被傅公預言而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