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炙手可熱的「兒童音樂盛宴」--《動物狂歡節夏日音樂會》即將於7月26日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演出團隊辛視界室內樂團以美國俄亥俄辛辛那提為中心,凝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音樂學院的青年音樂家。
6.29林浩力與愛樂樂團合作於深圳大劇院演出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樂團創始人林浩力,被譽為辛辛那提音樂學院小提琴天才博士生,被《紐約時報》稱其演奏「富有生動有趣的音樂性及節奏感」, 著名古典音樂評論雜誌《號角》評論「迫不及待,激動萬分地推薦!」
林浩力的演奏足跡遍布國內外,曾與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印尼交響樂團等多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參與捷克布拉格之春、德國漢堡孟德爾頌音樂節等多個音樂節,並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比賽,2008年中央電視臺全國小提琴比賽最年輕成年組獲獎者,2013年美國安德魯斯國際弦樂大賽金獎等。林浩力熱衷小提琴的教學及古典音樂的推廣,包括在國內外多所大學如波特蘭州立大學、天津大學、海南大學、廈門大學等舉辦音樂會及公開課,連續兩年組織策劃深圳保利劇院弦樂夏令營等。2016年在美國出版發行獨奏專輯《浪漫旅程》並獲好評。
對他而言,深圳是他的第二故鄉。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林浩力講述了他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音符背後必有故事
每一首曲目都有其所根植的文化、歷史背景,對林浩力來說,搭建聽眾與作曲家之間的「橋梁」,成為了他對演奏家使命的詮釋。
面向聽眾卓然而立
「演奏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演奏者也不能僅僅局限於表達自己,更要注重表達音樂蘊含的意義。」他提到,古典音樂在英語中是classical music,有「經典音樂」的意思,「那麼這些存在數百年的曲目能夠流傳至今是何原因?演奏家的責任就是要告訴聽眾其中的原委。」
音樂,不僅是國際語言,也是古今語言,有穿透時空的魔力。林浩力回憶起在家鄉汕頭某古城給漁民們演奏巴赫作品的時候,他就意識到要以聽眾的特點為核心設計演奏情境。
他沒有從「專業科班」的角度去灌輸聽眾,而是先讓他們知道,附近的 古城牆和巴赫屬於同一時代,很容易就讓聽眾產生了與曲目年代印象上的共鳴。
每場演奏都是一次「再創作」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不同的演奏家對經典的表達也各有千秋。
在對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四季之夏》曲目的演奏中,林浩力和他的樂團通過精心創意,讓每一段旋律在起伏跌宕的同時,舞臺大屏幕都配以詩歌,聽眾還能在屏幕上看到牧羊人、暴風雨、杜鵑等等攝影、圖畫的視覺作品。音樂、詩歌、色彩,讓聽眾能夠更深、更好地感受音樂會想要表達的意境,甚至身心融入到精神的愉悅世界當中。
「演奏家演繹一部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把嚴謹地遵循作曲家所想表達的東西作為基礎,就像一位演員,他要表達的並不是他個人,而是作為劇中人物所需要表達的內容。」
在林浩力眼中,音樂要服務社會,而談到服務,則必然要精益求精。「演出本身,不是重複演奏,而是再創作的過程。」以即將在深圳保利劇院演出的《動物狂歡節》為例,如何讓曲目本身兼容影像、舞蹈、愛、玩、快樂等等元素,如何做到讓聽眾喜歡,需要演奏家和團隊去平衡自我對藝術見解的執念。
辛視界樂團的小夥伴們
每一個主題音樂會,林浩力和他的團隊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醞釀,每個細節都被反覆推敲,凝聚了排練師與音樂家的辛勤汗水。正因如此,林浩力辛視界室內樂團的音樂會,才能既讓普通聽眾喜愛,又滿足資深聽眾的較高要求。
演奏家的自我修養
從小受熱愛音樂的林父的薰陶、後師從古典音樂界最具影響力的小提琴家、教授及指揮家「老薩」科特•薩斯曼思豪斯,林浩力自詡是老天的幸運兒,降下這麼多恩人為他成才鋪路,而感恩則是演奏家的第一重修養。
在中央音樂學院、留學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林浩力的獎學金從大學一直拿到博士畢業,但林浩力卻強調,演奏家還需要終身學習。
「1萬小時」理論在林浩力看來還遠遠不夠,要把琴拉好,得下數萬小時的工夫。
談到演奏家與普通人之間的區別,林浩力說他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有多想把琴拉好?
有這一個問題作為發端,林浩力說,人就會去探索練習的方法,進而發現練習的時候有沒有高度專注,針對性和著眼點等問題。
有時候為了騰出大塊的時間用於訓練,林浩力可以將手機關閉整整兩天。他認為,要全身心投入到對音樂的探索中去,那麼過濾信息噪音、不被外事打斷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每個練習者,都要問自己,有多麼想成為演奏家?或者做一名音樂領域的商人?」林浩力覺得,志向沒有高低之分,重要的是要確定自己心中真正的目標。
如果真心要成為演奏家,打磨基本功是前提之一,而多閱讀、多聽音樂會、多觀察舞蹈等等,都是演奏家自我修養的重要部分。
「藝術來源於生活,演奏家也要思考音樂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對音樂敏感,對生活敏銳,林浩力一路走來都是如此。(李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