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2020-12-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聊健康】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中醫藥是關鍵詞之一。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證明了自己,而且是用循證醫學等國際公認的現代醫學評價方法,以科學的方式回應了許多人「中醫藥不科學」的質疑。這是中醫藥抗疫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當前,中醫藥正在走向更多國家,我們該如何應對?

  「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實事求是,既要汲取中醫藥豐富的養料,深入挖掘它的價值點,又要善於利用現代醫學的技術和成果,講世界都聽得懂的語言,用公認的標準證明自己。」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

  日前,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通洲辦事處通濟社區組織渝水八小學生走進大藥房,開展「辨識中藥材,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課外主題實踐活動。廖海金攝/光明圖片

  何謂「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一言以蔽之,就是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通用的、國際公認的研究方法,即通用的科學「語言」。

  這場研討會的主題是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成為中國抗疫方案的亮點。回顧這段經歷,與會者為中醫藥感到欣喜,但是,也不乏擔憂。

  他們欣喜的是,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篩選出的「三藥三方」,通過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的「通用語言」而被許多國家所理解和接受,這給中醫藥的傳承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示。

  他們擔憂的是,還有更多中醫藥不會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沉浸在所謂的「傳統」裡,不會與時俱進、傳承創新,不能與世界對話。

  1.中醫藥還差最後「一把火」,在臨床驗證中拿出數據

  今年3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餘豔紅髮布了一組數據: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

  12月3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銀河南路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診室內,中醫在為社區居民拔罐。新華社發

  這兩個「90%」充分說明了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的實績。而且,這並非中醫藥第一次在抗擊突發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我們歷史上每一個朝代、每一次抗疫,中醫藥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醫藥不僅僅能治療新冠肺炎病毒的主症,且對併發症的治療也體現了很好的效果。」廣東省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醫院副院長張忠德說。

  抗疫讓人們看到了中醫藥的巨大作用,對中醫藥有了更多信任。但是,中醫藥面臨的質疑和問題並未從根本上消失。

  「《中醫藥法》出臺以後,很多人就說中醫藥的春天來了。但是實際上,中醫藥的傳統優勢和特色正面臨新的挑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指出,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年輕人追求快節奏不願用湯藥,甚至不信中醫藥,中醫大師越來越少等因素,正在制約中醫藥的高質量發展。

  宋瑞霖指出一個現實:這麼多年,中藥在臨床創新研究方面變化不大,臨床效果評價比較難。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不足,已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

  據他介紹,有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搜集了410個中藥的藥品說明書,發現其中有302個說明書裡的不良反應項為「尚不明確」,262個藥品禁忌項「尚不明確」,僅有3個對藥品特殊人群有具體的規定,提示注意可能會有風險。

  11月12日,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生為夜診患者進行溫通刮痧治療。新華社發

  「中醫藥有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眾多的歷史經驗,但最後就差『一把火』——在臨床驗證中拿出數據。」宋瑞霖說。

  2.循證醫學不專屬於西醫西藥,中醫藥也可以用 

  「沒有療效,空談中醫藥發展,就是紙上談兵。」徐鳳芹直言,應該加強中醫藥循證醫學證據的研究。中醫藥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需要現代化、國際化的循證醫學的支持。

  循證醫學又稱實證醫學,是目前國際上廣泛認可的一項醫療標準,強調醫療決策應建立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長期以來,作為傳統醫學的中醫藥,由於缺乏明確的臨床試驗數據等循證醫學證據,導致很多人對中醫藥的療效產生懷疑。

  12月3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銀河南路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診室內,中醫在為社區居民把脈。新華社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坦言,中醫強調的是辨證論治、一人一方、一人一策,所以有時候做臨床試驗有些困難,拿不出嚴格的臨床數據。但這並非意味著中醫藥不能做臨床試驗,不能進行循證醫學研究。相反,中醫藥也可以拿出循證醫學證據,此次抗擊新冠的「三藥三方」就是很好的證明。

  抗疫期間,我國通過臨床試驗和隨機對照研究等現代醫學方法,評估「三藥三方」的療效。比如,對「三藥」中的血必淨注射液進行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研究,證明其對新冠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對炎症反應、凝血功能的障礙具有遏制作用;對「三方」中的宣肺敗毒方在武漢市中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單位開展宣肺敗毒組與對照組的研究,與對照組相比,宣肺敗毒方組淋巴細胞的恢復提高17%,臨床治癒率提高22%。

  再比如,「三藥三方」中的化溼敗毒顆粒獲得國家藥監局藥物臨床試驗的批件。「獲得臨床批件的意義在於中醫對疫病的理論以及臨床療效有了物化的載體,也是把中醫的科研數據與臨床高級別證據進行了有效轉化。」黃璐琦說,中醫藥也可以拿出嚴格的臨床數據。

  不僅僅是「三藥三方」,對於中醫藥的療效,現在越來越多採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的方法來進行評價。但與此同時伴隨著一種聲音——循證醫學是西醫和西藥才用的,不適合中醫藥。對此,宋瑞霖明確反對。

  「循證醫學不屬於哪個醫學,它是一個方法學,中藥當然也可以用。」宋瑞霖認為,中藥的研發過程必須夯實證據體系,而且一定要當成一個方法學和科學問題來看待,「千萬不要認為做臨床試驗就是用西醫的那一套」。只要方法是科學的,可以得到公認就行。如果得不到公認,中醫藥的價值就沒法得到彰顯並走向世界,「不管你自己認為多麼好,別人不信」。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洪春認為,中醫藥不能完全照搬西醫對疾病的療效評價的方法。基於患者臨床治療的需求,對患者主訴的主要症狀的評價是中藥臨床療效評價的關鍵。要加強跨學科的合作,提高對主觀症狀評價的科學性,促進症狀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化。

  3.中醫藥應建立自己的動物模型體系,搭建國際互認的橋梁

  黃璐琦團隊抗疫期間在古代經典名方基礎上研發的中藥,獲得阿聯衛生主管部門認可,被列為緊急註冊用藥。在與國外專家交流時,黃璐琦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們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是怎麼做的?

  也就是說,在國外專家看來,只有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等「通用語言」,他們才能真正理解並相信中醫藥的療效。

  動物實驗是現代醫學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中醫藥研究需不需要動物實驗?

  「西醫和西藥現代化體系的建立,是因為找到了動物模型這個理想的研究體系。但動物模型不應只是西方醫藥體系建立的基石,也可以成為中醫藥發展的高速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認為。

  事實上,秦川與黃璐琦在疫情期間有過密切的合作。秦川及其團隊承擔了新冠病毒動物實驗科研攻關工作。這個工作的一部分,就包括「三藥三方」等中醫藥治療方案的動物實驗。

  動物實驗是通過對動物本身生命現象的研究,進而推用到人類,探索人類的生命奧秘。醫學成果的國際互認、藥物註冊等,都離不開動物模型的構建。「它是具有通用性的研究工具,也就是通用的科學語言。」秦川強調。

  其實,動物實驗在中醫藥發展過程中已有所運用。過去幾十年,研究人員將動物實驗方法引入中醫生理、病理、方藥、針灸、防治等研究領域,通過動物實驗揭示了一些中醫藥理論實質,並提供了一些實驗科學依據。目前,很多中醫藥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實驗動物中心,開展中醫藥動物實驗研究。

  秦川認為,中醫藥領域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動物模型體系,將會成為打通中西醫、中西藥在整體與微觀、系統辯證與分子機理、中藥方劑與靶點藥物等方面認識論的隔閡,也將會成為中醫藥國際互認、國際接軌的橋梁。

  4.中醫藥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是傳統醫學,但「傳統」二字並非意味著因循守舊,而應該是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中醫藥不能停留在唐朝、明朝或清朝以前,要用現代的科學語言和研究方法與思維來進行研究發展。」張忠德說。

  2019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註冊審評證據體系。2019年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藥研究方法開展中藥科學技術研究和藥物開發,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藥特點的技術評價體系,促進中藥傳承創新。這些政策規定,就是要引導中醫藥行業用現代醫學的「通用語言」來向全世界推薦自己。

  「中醫藥的傳承創新,需要在尊重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將中醫藥理論中的精華與現代醫學評價方法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為傳統賦能。」宋瑞霖強調。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醫院管理處處長劉華看來,中醫藥是「還活著的傳統醫學」,它是不停地發展的。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現代醫學,用現代的話語和別人聽得懂的語言與年輕一代交流,讓他們更多地理解和支持中醫藥。

  「如果張仲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活到現在,我想他一定也會是一位善於看化驗單、看核磁共振和CT的醫生。」他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0日 06版)

[ 責編:劉洋 ]

相關焦點

  • 中醫藥走向國際,這門語言少不了
    這個由包括中國在內45個成員體的專家組成的團隊,為起源於古代的中醫制定「現代語言」,從中藥原材料和傳統炮製質量與安全、中藥製成品質量與安全、針灸針的質量與針灸安全使用、針灸針以外醫療器械的質量與安全、術語和信息學等領域開展工作,幫助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安全、高質量發展。而這一國際組織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由中國承擔,就設在上海中醫藥大學。
  • 張伯禮:中醫藥被一些管理機構忽視 療效為何有人就看不見?
    如果有了,不愁打不開國際市場◆ 中醫藥要敢於接受評價,而且是用現代的方法評價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某些關鍵環節 中醫藥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冉燃「坐起來懂看病,站起來可演講,閉上眼會思考,進實驗室能科研。」
  • 國醫大師王琦:中醫藥走出去面臨「三個問題」
    中新社福州12月13日電 (葉秋雲 呂明)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學分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13日在福州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醫藥如何走出去,目前面臨三個問題。12月13日,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學分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在福州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醫藥如何走出去,目前面臨三個問題。圖為王琦致辭。
  • 谷曉紅:疫情下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思考
    二、要慎思審問中醫藥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所以肯定成績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總結中醫藥事業與中醫藥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這是事業不斷發展的一個動力。經過這次大考中醫藥發展還是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尚未形成適應新時代的學科體系。正如韓濟生院士和黃璐琦院士的報告所講,新的學科體系的建立,我們要從不自覺要到自覺。
  • 《怪醫杜立德》:若人類可以聽得懂動物們的語言
    杜立德最近發生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他居然可以聽得懂動物講話,因此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從一個頑固不靈經常揚言丟掉自己女兒荷蘭豬的老爸,變成了一個願意給垃圾桶上的老鼠做人工呼吸的人。今天,小編與大家聊一聊這個老爸的神奇人生吧。
  • 現代科技解鎖敦煌醫學「古方密碼」
    【解說】敦煌醫學是關於整理研究敦煌經卷、敦煌壁畫以及其他敦煌文物中醫藥史料的一門學科,在敦煌經卷中,記載有醫學相關內容的有130多個卷號。  「敦煌醫學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藺興遙說,甘肅中醫藥大學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開始研究敦煌醫學,最初的研究始於文獻,重點在於還原古方「原型」。
  • 中醫啟蒙:中醫藥的翻譯工作
    由於語言不通,就醫成為困擾他們正常生活的主要障礙之一。另外,中醫藥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各國人民所接受,但面對生僻難懂的藥名和治療手法,他們只能望而卻步。我國醫學口譯起步較晚,發展遲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再者,近些年來跟隨世界醫療旅遊發展的腳步,我國的醫療旅遊事業蓬勃興起。但從事醫療旅遊的專業人才資源不足,尤其是通曉國際語言的醫學翻譯人才十分緊缺。
  • 陝西西京中醫藥研究院蘇禮院長訪談 ---做一個有文化、有思想、有...
    現任陝西省養生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西京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蘇教授有醫者的和藹、有學者的嚴謹、有長者的風範,談到中醫藥文化和未來國醫的願景總是興致勃勃,有幸受到蘇先生對中醫藥的哲學思考與認知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到先生對現代中醫的獨到見解。
  • 一部中醫藥文化紀錄片,一場中醫藥文化盛宴---《本草中華》
    韓醫師許任所擅長的針灸,則與我國的中醫一脈相承。 很多媒體與網友感慨,我們的傳統文化怕是又要給別人做嫁衣。畢竟與韓國大力宣傳韓醫相比,中醫在國內的處境略顯尷尬,甚至不少人認為其是偽科學,應該廢除掉。》以「本草」為切入點,帶領觀眾走進神秘而充滿生命力的中藥世界,感知早已融入中國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醫藥文化。
  • 殷忠勇:身國共治,援醫弘道——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時代新蘊
    第一,弘揚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宣傳闡釋中國特色「四個講清楚」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應有之義。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四個講清楚」。就講好中醫藥故事而言,我們可以秉承「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基本原則,因循馮友蘭先生創設的「照著講」和「接著講」的哲學進路,照著和接著中國傳統醫學講,講清楚其哲學視野下的原始風貌和原旨原義;照著和接著西方現代醫學講,講清楚哲學進路下中西醫學交流互鑑的歷史必然和融合匯通的現實可能;照著和接著當代醫學科學的發展趨勢講,講清楚中西醫學哲學基礎的本質異同和時代危機。
  • 這部孩子聽得懂的《三國演義》,幫孩子迅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更自信。孩子在成長期,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非常強,但前提孩子要對這個新事物感興趣、喜歡。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聽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在聽故事中不知不覺積累詞彙量、鍛鍊思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 整個大陸社會也看清了:這些是臺當局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
    整個大陸社會也看清了:這些是臺當局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 2020-10-11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用中文吐槽別人要小心…歪果仁可能聽得懂啊!
    不要以為沒人聽得懂你說的話,就信口胡說哈哈哈哈~最近北美吐槽君發了一個關於「不要用中文亂議論別人」的故事,大家都紛紛表示:就是這樣啊!出了國以為大家都不懂中文,就隨心所欲地胡說~結果都被人家聽見啦!為我大中華語言的普及度dian個zan……果然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那麼,用中文議論別人,被別人聽懂了是什麼體驗?
  • 後疫情時代,以嶺藥業攜手連鎖共同擁抱中醫藥新機遇
    以嶺藥業作為中醫藥代表企業參與其中。會上,以嶺藥業顧問、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教授郭雙庚作主題演講,他指出,後疫情時代,工業企業要與藥店攜手擁抱中醫藥新機遇。後疫情時代,連鎖迎中醫藥發展新機遇郭雙庚教授指出,目前藥店迎來傳播中藥、推廣中藥的重要時期。
  • 湖南省中醫藥信息研究會皮膚及醫學美容分會在長沙成立
    8月28日至30日,由湖南省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主辦,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承辦的湖南省中醫藥信息研究會皮膚及醫學美容分會成立大會在湖南長沙成功舉行,會議由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遊柏穩主持。
  • 張伯禮出任大型電影紀錄片《千年中醫藥》總顧問
    大型紀錄片影片《千年中醫藥》由天津北方電影集團、天津君雅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天津濱海國際影業有限公司攝製,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傳播中醫藥文化促進全人類健康事業發展為目標,從歷史、現代、科學的角度,通過現代電影數位技術,融合中國哲學、風土人情、天文地理、神話典故、自然風光、情景在現等中華深邃智慧精粹、物質形態和創意展示手法,凝聚中華民族幾千年健康養生理念及其防治結合的實踐經驗
  • 中醫藥國際化:來得正是時候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醫藥走向世界,不僅可以造福全世界患者,也能全方位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智慧,成為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亮麗「名片」。那麼,應該如何打響中醫藥品牌,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一個有趣的話題:上帝聽得懂英語嗎?
    後來,多少去思考了一個問題,就是不同的宗教,都是以哪種世俗的語言為「正宗」、「根本」。實話實說,沒想太明白。沒想太明白,遲疑著要不要繼續去想的當兒,看了一則有趣的視頻,提到「上帝聽不聽得懂英語」,倒像倏然受了啟發。
  • 河南中醫藥大學舉辦世界愛滋病日系列宣傳教育活動
    河南中醫藥大學學生王馨樂在鄭東新區愛滋病防治宣傳教育文藝匯演活動中演唱主題歌曲《擁抱你》本網訊(文/郭薇 圖/張栩源 張雪然)2020年12月1日,由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辦,河南廣播電視臺承辦,河南中醫藥大學協辦的
  • 中醫藥究竟有多重要?聽聽他們怎麼說
    為此,各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和各有關中醫醫院要布局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以及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和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組建省級中醫應急醫療專家組,切實提高中醫藥應急和救治能力特別是疫病防治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及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的緊急醫學救援中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