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谷曉紅教授日前在首屆櫻花中西醫結合論壇上,做了「疫情下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思考」的講座,分享了疫情下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思考,提出應對當下疫情,中西醫協同的成效顯著,同時也應直面其中的問題與挑戰,要抓緊對中醫藥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用中國思維、中國式辦法解決問題。
今天跟各位老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的題目是《疫情下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思考》,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要審時度勢。
中醫藥高等教育要立足於教育但不局限於教育。新冠疫情是百年未有之大疫,必然也帶來百年未有的變局。我們看疫情背景下有哪些新的形勢?
在新冠防控救治中,中西醫協同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療效,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國家發布的每一版新冠診療方案中均納入了中醫藥診療。中醫參與救治90%以上的新冠患者,並且具有非常顯著的改善症狀和救治重症的作用。包括被廣泛使用的「三方三藥」,還有「辨證施治」「一人一策、一人一方」,都顯示出了中醫藥在新冠救治方面的獨特優勢。
應對疫情大考,不僅考驗著醫術,更考驗醫德,見證中醫藥人的使命擔當。支援湖北前線約五千名中醫藥人,還有在全國各地和海外大批的中醫藥從業者,包括我們中日友好醫院的老師們、同道們,還有中醫藥學子,都主動投身疫情防控的各條戰線,以實際行動來展示著中醫藥人的使命和擔當,展示了中醫特色的救治能力和中醫人的大醫精誠,向黨和人民遞交了一份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出色答卷。黨和人民也給予了我們高度的評價。我們的張伯禮院士成為了人民英雄。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師生也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們多位專家參與了國務院的科技攻關組和國家中藥管理局、北京市的專家顧問團隊等等,指導京內外醫院新冠疫情臨床救治。北中醫第一時間組織編寫出版新冠中醫診療手冊,由王琦國醫大師牽頭,這是在沒有任何可參照的情況下開展的,我們把中醫的精華、防控疫情的經驗梳理呈現給臨床醫生去救治患者,的確在臨床救治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時北中醫附屬醫院46名醫護人員作為國家中醫醫療隊支援武漢一線,京內外的8家附屬醫院,4000多名醫護人員堅守一線。我們還最早面向全市開通「新冠肺炎」線上諮詢平臺並製作大量的網絡視頻宣講中醫抗疫的經驗和故事。同時堅持科技攻關拿到了許多的項目。還有3000餘名北中醫的學子在全國各地來參與到了疫情的聯防聯控,累計服務超4萬小時。
這些都彰顯了中醫藥力量、中國力量。新冠防控的中國方案彰顯出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經歷新冠疫情的考驗,我們可以看到,中醫藥的政策更加有力度,中藥的發展更加受到重視,對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的需求和期望更加迫切。因此我們不僅要珍惜、發揚中醫藥在新冠防控防治過程的成績和優勢,更要直面問題。
二、要慎思審問
中醫藥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所以肯定成績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總結中醫藥事業與中醫藥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這是事業不斷發展的一個動力。經過這次大考中醫藥發展還是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是尚未形成適應新時代的學科體系。正如韓濟生院士和黃璐琦院士的報告所講,新的學科體系的建立,我們要從不自覺要到自覺。現代中醫藥的高等教育和中醫藥學科的建設,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但是我覺得現在處於新的發展時期,還應該有一個新的高度,新的理念,一定要有新的舉措。我們只有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二是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平臺和團隊,雖然我們有許多國醫大師、院士、全國名中醫,還有岐黃學者的團隊,但是從數量上還仍然不夠,尤其是能迅速組合,專項攻堅的科研平臺和團隊數量不夠。
三是與現在國家整體需求相比,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中醫藥服務覆蓋還沒有達到20%,如何能實現中西醫並重?首先要在數量提升,加大對中醫藥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同時要提升中醫藥人才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有時候還欠缺。比如說在武漢前線,中醫人敢不敢用ECMO?大部分人可能不會用。因為我們的課程沒有教學生ECMO使用,甚至我們臨床醫學院大部分人不會用這個,這也說明了中醫多學科交叉不充分,中西醫結合不充分。在疫情防控當中,中醫理念指導下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醫在救治中的作用和優勢還不是非常突出,包括一些中醫非常有優勢的慢病等等,說明我們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還有薄弱之處。
四是對中醫藥的認識和認同還不夠。表現在我們療效評價的數據證據欠缺,缺乏成熟的學理支撐,以及我們的溝通能力和對話能力還不夠強。我們不能是王婆賣瓜,自己說自己好,得大家都說好,那才叫好,那才叫強。我們必須有切實有效的循證依據,有普適易懂的學理解釋,這就要求中醫藥人必須具備好的溝通能力和對話能力。
以上問題其實也反映出中醫藥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那就是是中醫藥的人才培養體系還不夠完整,課程體系需要繼續梳理,課程體系還不夠全面,導致培養的中醫藥人才勝任力還有短板。臨床基地還有薄弱環節,臨床實踐是需要統籌規劃,一以貫之的,從教育處開始,到學生臨床實習的各個環節,我們的教研室是怎麼建設的?如何從醫療到教學,臨床查房和教學查房有什麼區別?怎麼給孩子們更好地指導?如何對下一步的深化改革當中如何進行戰略的部署,如何加快中藥相關學科和專業的建設,培養更多的中醫人才,中西醫結合的人才。
從我個人來看,高等中醫藥教育64年的歷史實際都是培養中西結合人才,包括在座的許多專家都是北中醫的校友,都是中西醫結合的典範,是真正能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人才。我談這個是想說,我們中醫人不能說我是搞中醫的,你是搞中西結合,不是這個概念,我們所有人都在做中西結合,治病是不分中西醫的,因為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需要,現在的我們都不是傳統的中醫,中西醫需要雙向融合,我理解的中西醫結合,「西」不止於狹義的西醫,應該是西醫以及現代新技術、新方法,無論是診療手段還是治療方法。所以我們應該是新醫學人才或者叫中華醫學人才,這也是與美國等西方醫學體系培養的醫學人才的不同之處。所以今天這個中心成立,就是要做這樣一個偉大的事業,是令人鼓舞和敬佩的。
三、要致知力行
首先我們要緊跟時代需求。今年10月份剛出臺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的方案。北京中藥大學在前些年已經開始改革臨床職稱的評審工作,開通綠色通道,不是看你發表多少SCI,而是要看你怎麼看病的,你看好了哪些病,把你的幾十個病例從大數據當中調出來,進行綜合評價,看你診斷能力怎麼樣,你的治療能力怎麼樣。同時我們在海內外招聘臨床特聘專家,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課題經費,唯什麼呢?唯醫德和藝術,就這兩唯。這也是契合了新時代教育評價的要求。今年9月份出臺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要全面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全力提升院校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深化住院醫師培訓和繼續教育改革。還有去年的全國中藥大會精神,我們往往記住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忘了前面還有半句話,就是「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這是實踐的前提。
一是必須樹立新理念,以更高的站位來堅定中醫藥自信。中醫藥對於「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它的獨特優勢在於全鏈條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全周期的。從預防到有病已病救治,到病後的康復。而且中醫藥蘊含著非凡的哲學智慧。去年國家發改委的領導專門到我校拜訪求教老中醫,求教什麼呢?關於長江治理,為啥會找到中醫?因為中央領導說長江治理你們應該去請教一下中醫。於是我們學校專門成立專家組,王琦院士領銜,來講中醫是如何治理人體內的「水」,包括血液、體液等等。包括上、中、下三焦的治理。我舉這個例子是告訴大家要堅定中醫專業的自信,學會用中國式思維,中國式辦法解決問題,解決疾病的問題,解決醫療體制機制的問題,解決社會管理的問題。
二是要強思路,通過完善體制機制落實「中西醫並重」。從國家層面以及各部委上級單位,加強並確保「中西醫並重」相關政策與措施的落實,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從制度層面保障中醫發展,通過修改傳染病法、傳染病防治體系等,確立中醫的地位,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推進中醫藥介入公共衛生體系。擴大中醫藥從業人員與中醫藥教育規模比重。以社會和醫療市場為人才需求導向,擴大中醫藥教育規模,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更多中醫藥人才儲備力量。「中西醫並重」「+中醫」首先更應該落實在各醫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上,以後中醫+、中西醫臨床優秀人才培養將成為中國醫學、未來醫學的主流標配!
三是中醫藥學科要融合創新、綜合發展。所以我認為建設的主線應該是「一條主線,二個融合,三個維度」,主線就是中醫理論、中醫思維,這是根本。兩個融合是基礎理論和臨床要融合,中醫和多學科要融合,包括納米新材料、大數據、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等。三個維度分別是醫教研產服務全領域,預警、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過程和依託平臺來進行的全方位。尤其要建設協同研究平臺,比如北京中藥大學和中日友好醫院,理論臨床和基礎,我們要提高傳承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對話能力和解釋能力,要讓所有的人都能聽得懂我們中醫的學理是什麼,不能說這個病治好了,怎麼治的?說不通。同時中醫人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求同存異,勇於創新。有西醫同行在談到一個重症的中醫藥治療時說「慎重」。可是在新冠疫情我們大學東直門醫院葉永安教授和團隊就運用中西結合治療重症ICU患者,患者服用中藥後,很快就脫離呼吸機,又回到了普通病房。這樣的例子我們今天在座的許多的專家們身上都有發生。但是我們西醫同行說要慎重,這個問題不在於別人,在於我們沒有把解釋工作、對話工作做好。
四是構建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培養方案已經比較成熟,也結出了碩果,我們還要繼續深化改革,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
要整合梳理課程體系。以中醫專業為核心,我們要圍繞廣義的中西醫結合,以現代課程觀為指導,按中醫學人才成長規律,重新梳理整合課程體系。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將實踐教學貫穿始終。以全員、全程的師承教育為依託,將實踐教學貫穿人才培養始終,儘早建立中醫思維,樹立堅定職業信仰;讓課程體系更加人文、更加經典、更加現代、更加實踐、更加國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為學生提供多元文化交流學習平臺,增加國際認同,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傳承創新型人才,帶領中醫走向世界舞臺;突出科教融合、醫護聯動、針藥融合,醫藥聯動,共同促進學生形成綜合能力。
要改革招生的方式,進一步吸引優質的生源。增加中醫學類生均撥款,讓院校凝心聚力提升辦學質量;建立特殊選拔標準和培養機制,選拔中醫藥知識素養和傳統文化功底深厚、熱愛中醫的優秀學生;通過「申請-審核制」、非中醫藥類專業直攻博等政策,並將中醫藥傳統文化、中醫特殊技能等納入研究生複試考核內,為中醫藥類專業研究生教育選拔更多高層次優質生源;逐步增加中醫(全科醫學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擴大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中醫專業學生規模。
要加強臨床實踐教學。我們要深刻的領會臨床教學的重要性,一流的醫科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臨床教學基地。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醫藥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必然需要中日友好醫院這樣一流的臨床基地。同樣,沒有高質量學生的醫院,也不可能成為研究型的醫院,而高水平的醫院,高水平的學生,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相互成就的,我們道術結合的名醫名家成就了醫院,也造就了學生。作為我們一代一代的學生都要感恩我們的老師,也讓我們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我們的學術薪火相傳,更加輝煌。
要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首先要加強師承教育和經典教育,跟名師、學經典、做臨床。將師承和經典學習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從學生入校之初便開展臨床及跟師活動,同時北京中醫藥大學全部實施三個等級的經典分級考試,就像四六級外語考試一樣,成為必備項。
要育人和育才要相結合。將大醫精誠、家國情懷、抗疫精神融入到育人全過程中。推進中藥人才下沉,到基層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讓中醫藥學子有家國情懷,要有社會的擔當與責任與使命。
新冠疫情極大地促進了網上教學發展,中醫藥更是要緊跟時代,認真總結線上教學經驗,推動在線課程建設。同時也要加強中醫藥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是中醫經典師資建設,加強中醫臨床思維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訓。同時加強我們教師的現代的科學思維和方法的培訓。
總之,大學需要一流人才,一流專業、一流師資,也要需要一流的醫院,當然也需要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條件,最後祝願我們中日友好醫院這樣一個一流的醫院會有更多的一流,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謝謝大家。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