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2020-12-28 央廣網

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

以熱愛戰勝恐懼,依法依規全面推動質量提升

2016年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民辦高校自主選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辦學,也從根本上釐清和解決了長期困擾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修訂前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了民辦學校是非營利性事業,同時又允許辦學者取得合理回報。這樣導致民辦學校法人屬性不明、財產歸屬不清,政府的扶持或監管不到位。民辦學校分類辦學後,非營利性學校將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公共資源支持;營利性學校可以光明正大地將學校作為一個產業去經營,合法權益也有了保障。這樣的分類辦學規定,讓兩類學校都各得其所,有利於教育供給側質量提升,有利於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

對於辦學者而言,無論選擇哪條道路,都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選擇營利性辦學將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選擇和更大的經營風險。選擇非營利性,辦學者常常會擔心失去對學校的掌控權。大家難以接受自己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奮鬥結果成為一場與自己無關的公益獻禮。我想這些想法完全可以理解。

其實,很多民辦高校的辦學者都認可辦學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他們並不想將學校一直作為自己的私產,相信再過幾十年,中國會出現很多公益性的私立學校,就像哈佛、耶魯一樣,雖然是私立學校但不屬於個人私產,學校產權由基金會託管,堅持公益性辦學。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至少要等到第一代或者第二代辦學者都漸漸退去。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肖知興寫過一本書,書名叫《以熱愛戰勝恐懼》。書中提到組織發展有三種驅動力,分別是生存驅動、恐懼驅動和熱愛驅動。這非常符合大多數組織的發展歷程,民辦學校也不例外。一開始辦學要獲取各種資源,尤其是招生和校舍,生存壓力驅動著舉辦者和學校教職工不斷奮鬥。後來學校初具規模、走上正軌,由外延式發展轉為內涵式發展,每一位辦學者都力爭上遊、生怕在競爭中落後,尤其是政策法規調整後,他們更加恐懼,恐懼失去財富、失去面子、失去掌控。

在筆者看來,戰勝恐懼的方法不是對抗或者逃避,唯有對事業的熱愛,才能讓內心實現自由。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需要適應性的、全面性的質量觀

當前,「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常談常新的話題。在精英主義時代,大學本身就意味著質量。有學者研究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相關文獻中很少涉及「質量問題」。隨著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的過渡,在社會問責、政府政策強制以及企業管理中質量話語的誘導下,「質量」進入高等教育的話語體系,並廣為流傳。現代質量管理大師約瑟夫·莫西·朱蘭在展望21世紀世界質量運動的發展趨勢時就曾指出:「質量運動的重點將從製造業轉移到教育、醫療保健和政府管理,因為這些領域是一個龐大的服務業,而且質量原理運用得比較少。」

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校發展質量的傳統道路是攀爬卡內基階梯,大專、本科、碩士、博士,質量發展之路就是升格之路。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是常見的。而如果回到質量的概念本源,就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在質量管理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質量學說有兩種:一是朱蘭提出的適應性質量觀:產品及服務在使用過程中滿足顧客要求的程度。二是菲利浦·克勞士比提出的符合性質量觀:對特定規範或要求的符合程度,反映在對產品的性能、經濟特性、服務特性、環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質量構成要素的視角做出定義,《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指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動,各種教學與學術計劃、研究與學術成就、教學人員、學生、校舍、設施、設備、社區服務和學術環境等。馬丁·特羅按照毛入學率將高等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並總結和展望了各階段的質量特點,他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與普及化階段的主要差別在於量變基礎上的質變,他進一步從高等教育觀、功能、課程、教學形式與師生關係、學生學習經歷、學校規模與類型、領導與決策、學術質量標準、入學與選拔、學校行政領導與內部管理等10多個方面進行了區別。

在高校辦學過程中,質量發展還受到多種力量的影響。伯頓·克拉克曾提出著名的三角協調模式,即高等教育發展受政府、市場及學術權威(高校)三種勢力的整合影響,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其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張力十足的脈絡空間,大學需要在三者當中尋求一種平衡。哈裡·德波爾(HarrydeBoer)提出「治理均衡器」的概念,認為治理結構是由國家規制、利益相關者引導、學術自治、管理自治和競爭等五個維度在某個時間點以某種具體方式組合而成的。

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綜合以上對質量的研究,筆者認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質量特點是適應性和全面性,適應性強調滿足多樣化學生群體的個性發展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建設的多樣人才需求;全面性則強調高等教育質量需要全方位落實,同時還需要回應對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並努力達成一種平衡。

西安歐亞學院的「事業理論」

每一個偉大的組織都有清晰的事業理論和感動人心的使命,說明自己是做什麼的,為誰做以及為什麼要做,通過使命來建立行動計劃,來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和追隨者。藉助彼得·德魯克的「事業理論」,西安歐亞學院的價值觀辦學以及高質量發展,來源於以下假設和判斷。

彼得·德魯克的「事業理論」包括有三個假設:組織外部環境假設、組織特殊使命假設、完成組織使命所必需的核心競爭力假設。簡而言之,組織需要關注政策、市場、技術和文化;特殊使命假設是指在這個預測的環境中,為客戶創造哪些獨有的價值,才能獲得客戶;如果要為客戶創造獨有的價值,這個組織必須具備哪些核心競爭力。這三個假設還需滿足四個條件:三個假設都必須是符合現實的;三個假設必須相互協調;事業理論必須為組織內成員所知曉和理解;事業理論必須不斷經受檢驗。

我們認為現在的高等教育市場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消費者渴望高質量的教育經歷,期待更大的增值,並願意付出較高的代價。第二個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質量觀並沒有落實到高等教育系統的行動層面。第三個特點是信息科技根本性地改變了知識的開發獲取和傳遞的方式。這就是我們對外部市場環境的三個假設。

基於此,西安歐亞學院於2007年提出了自己的特殊使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即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生活質量,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教育經歷的渴望,是歐亞學院的根本使命。為了達成使命,歐亞做了三個核心競爭力的假設,分別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的能力;提高管理效能的能力。

第一個方面,提高學習質量。歐亞將與各行業優秀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的能力作為關鍵能力。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深刻了解企業的需求。我們想,如果歐亞的老師能幫助企業改進工作,那麼這些企業一定會歡迎歐亞的畢業生。另一個能力是設計和實施高質量課程的能力,要將企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態度需求轉化為課程和教學活動,所以歐亞的每一門課程建設都是很艱難的,每一門課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讓學生非常有收穫。第二個方面,繼續提高生活質量。包括教育空間設計、規劃、建設、改造能力和校園高效運營和優質服務的能力。第三個方面,提高管理效能。歐亞要激發全員熱情與潛能,歐亞的質量要做深做細,光靠創辦者的個人英雄或者幾個領導幹部是無法實現的,需要全體教職工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熱情與專業能力。另外還需要有信息化的能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已經在商業領域應用得非常活躍,高等教育領域則處於起步階段,所以要努力實現數位化轉型,藉助信息科技帶來效率和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總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背景下,在民辦高校分類管理的背景下,民辦高校如何高質量發展?筆者的思考是:辦學者要以熱愛戰勝恐懼,堅定自己的辦學價值觀。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下適應性、全面性的質量特徵,並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去踐行和發展這樣的質量內涵。同時要洞察外部環境,樹立自身的特殊使命,培養核心競爭力,形成有效的事業理論,將辦學的價值觀一以貫之,在點滴實踐中落地並優化。西安歐亞學院未來10年以價值觀導向的辦學思路是:辦一所在地國際化大學,全面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生活質量,恰當回應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讓質量成為一種內生追求和文化自覺。

(作者胡建波系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以熱愛戰勝恐懼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以熱愛戰勝恐懼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以熱愛戰勝恐懼,依法依規全面推動質量提升 2016年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民辦高校自主選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辦學,也從根本上釐清和解決了長期困擾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
  • 「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系列報導|別敦榮:高等教育普及化...
    過去幾十年裡,有關國家(地區)的實踐經驗表明,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是一個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過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普及化進程將如何,應採取何種發展戰略,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究。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標準高等教育發展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和跨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民辦高校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態勢、利弊分析及治理路徑
    面對分類管理新趨勢和教育現代化2035新要求,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進入改革發展的又一關鍵期,高度重視民辦高校集團化辦學現象,全面研判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態勢,剖析集團化辦學的積極作用和潛在風險,從教育治理的角度提出對策路徑,可以為促進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借鑑。
  • 闕明坤王佳麗|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政策的歷史演變與邏輯理路——基於...
    研究發現,我國政策話語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關注以保障性條件為主,偏重於關注辦學行為、黨建思政、辦學條件,對於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的關注度尚顯不足,這與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階段有關。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宣言》明確指出,「21世紀將是更加注重質量的世紀,由數量向質量的轉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OECD報告提出,「質量的保障和提升是當前全世界的主要問題和現象……它已經滲透和影響到全球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民辦高校這一龐大群體的教育質量,直接關係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
  • 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
    思考大學是高等教育學者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責任。總結大學發展,升華大學精神,是我們堅持的共同追求。蘇家玉:我國高校的一大任務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與儲備的重任。加強高校的思想工作,重點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黨的歷史、關心社會發展、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熱愛我們的國家。
  • 首屆長三角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圓滿落幕,無錫太湖學院徐曼...
    近日,由上海市教委、江蘇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和安徽省教育廳聯合主辦,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中心、民辦教育協同發展服務中心和上海市民辦教育協會高專委聯合承辦的第一屆長三角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在滬順利舉行,獲獎名單於11月15日下午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的頒獎儀式上揭曉。
  • 預計202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首破900萬人
    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對大學生來說,既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正確認識自我。對高校來說,要深入挖掘更多就業資源、拓展就業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各個環節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
  • 預計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破900萬人 就業新空間在哪
    對大學生來說,既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正確認識自我。對高校來說,要深入挖掘更多就業資源、拓展就業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各個環節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到了衝擊。不過,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近日透露,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要好於去年。
  • 明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 教育部梳理六大就業新空間
    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對大學生來說,既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正確認識自我。
  • 明年高校畢業生將首破900萬人!就業新空間在哪?
    高等教育有力支撐經濟發展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人。這兩個數字表明我國已經實現了從高等教育大眾化到普及化階段的跨越,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
  • 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高等教育已步入...
    隨著我國改革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也由初步階段走向成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此也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50%。此外,伴隨國家財政資源的傾斜力度不斷加大,我國高等教育學校機構的數量也在逐年上升,其中普通高校、研究生培養機構數量逐年穩定增加,造就我國高校機構能夠容納更多的受教育者。但是我國教育資源在高校間分配不均,頭部高校資源傾斜嚴重,造成了嚴重的政策偏斜,是目前阻礙我國高校平衡發展的一大問題。
  • 毛入學率達51.6% 高等教育更普及了
    如今,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學生像李夢娜一樣,成為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  今年9月,本科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的宋曉彤,進入天津城建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專業是土木水利。她既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也是第一代研究生。「相比讀本科,讀研期間的責任感更強,師生關係也有所不同。
  • 202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首次突破900萬人,規模增長必然使就業形勢...
    首先,疫情防控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不能面對面接觸,尤其是在今年二三月份期間。同時,線上工作需要大量畢業生,很多網絡企業想招聘卻進不了校園,學生和企業都很著急。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在今年開始顯現,畢業生規模接近874萬人,比上年高出幾十萬人。
  • 【高質量發展「曬比看」】天谷公司年產8000噸中藥材加工及物流...
    【高質量發展「曬比看」】天谷公司年產8000噸中藥材加工及物流體系建設項目 可帶動周邊2000戶以上群眾種植中藥材,戶均年增收2.8萬元以上。做飲片工藝規範化的領頭羊。
  • 重慶市教委:這26所民辦高校2019年度年檢合格
    近日,重慶市教委下發通知,公布了2019年度民辦高校和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年檢結果,經學校自查、專家組檢查等,確定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等26所民辦高校年檢合格,三峽聯合職業大學等4所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年檢基本合格。
  • ...時期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 今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才培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歷史性躍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高等教育學習革命全面推進。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 加強高校教材建設 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
    旗幟鮮明地提出加強黨對高等學校教材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了高校教材建設管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實踐導向。  二、編寫優質教材,夯實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實現內涵式發展,是高等教育新時代的戰略任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實現內涵式發展,把握好著力點是關鍵。
  • 【兩會聲音】中國高校毛入學率超50% 當務之急:嚴控院校設置、遏制...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資料圖)吉林外國語大學供圖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秦和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50%,進入普及化階段到了這個階段,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需要對高等教育政策從戰略上作出調整,更加關注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益。今年全國兩會,秦和準備了多項議案建議,都是關於教育的。秦和表示,從國際比較看,高等教育規模不是越大越好,絕不能一味追求毛入學率。當務之急,要更加嚴格控制院校設置,更加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嚴格質量考核,堅決遏制盲目擴大規模的慣性,督導引導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 這26所民辦高校2019年度年檢合格
    近日,重慶市教委下發通知,公布了2019年度民辦高校和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年檢結果,經學校自查、專家組檢查等,確定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等26所民辦高校年檢合格,三峽聯合職業大學等4所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年檢基本合格。
  • 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作為一個後髮型國家,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著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外部目標體現在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上;內部目標,即發展教育事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代表著對目標、方案、藍圖設計的主觀追求,「實踐」體現了達成目標、創造未來、實現藍圖的客觀探索,二者共同構成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