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金剛經》第五講之五(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2021-02-26 智者心行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自來讀《金剛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作一句讀。妙煦持誦此經四十餘年。他說自己持誦《金剛經》四十餘年,其實也就是觀修《金剛經》四十多年。在十餘年前,偶然悟到應作兩句讀,然尚不敢決。後讀南嶽大師講《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有三種斷句法。方敢決定分作二句。這個「十如是」也很重要,我們可以藉助《法華經》中的十如是幫助我們理解《金剛經》中所說的真如實相。

我們先來看講義:舊解身相當然是空,從法身上說,應化身亦是幻相,故云不可以得見如來。但義未有盡,照此解釋,則住於非法相。大家知道他在說什麼嗎?他在分析「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句話裡面的內涵。須知「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完全作否決解。既答不可,復說可以,故是雙明。且果全是否決,下句何必加以得字。須菩提意謂,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見如來。然相由性現,亦得以身相見如來。故下文又有如來所說身相之申明也。也就是說雖然不能以相作性——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相由性顯,相是性體的顯現,是不離於性的,所以身相也是可以見如來的。

作一句讀,與事實上、道理上、文字上,種種說不通。我們看,前人是這樣做學問研究的,吃得很透。倘如此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須菩提尚止悟相是相,性是性,仍是小乘見解,落於偏空,不是第一義空,何以能稱解空第一。況前八會皆是須菩提當機,且曾代世尊宣說二邊不著之理。何以至此反不明了耶?此與事實不合也。本經發起序中,世尊於穿衣吃飯,示現大空三昧,眾人不知,須菩提已悟得其理,一啟口即讚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明明見得如來之示現凡夫相,見得相不障性。相不障性,就是不妨礙的意思,性空妙有,互不妨礙。

何至經世尊兩番開示之後,仍只見得一邊,性相不融。則前文希有二字,即無來歷,如來善護念二語,亦了無意味。此與道理不合也。又照此讀法,完全是否決,則不也世尊一句可了,何必贅以身相見如來,又何必加以得字。於此文字上不合也。

這裡是在談性相的問題。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句話應該怎麼解讀?其實是雙明,不能用一句解讀,而是唯唯否否,就是他答是不可,但還有一層意思是可以(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既不可以又可以)。為什麼這麼講?因為空有不二,兩邊不著。《心經》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我們要從相上見性,而不是把相滅掉。大家慢慢去體悟。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是二邊雙照。但看執著與不執著耳。著相者,相即為障礙,而不得見性,故答言不可。如果不執著,即相可以見性,相如物之表面,性如物之裡面,倘物之表面如玻璃明徹,即能見其裡面,故答雲以身相見如來。蓋不執著,即不落二邊,正不必如小乘之滅色明空,滅相而見性,即下文不說斷滅相也。這裡在對比小乘,小乘是滅色明空,滅相而見性。大家越學就越清晰,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在哪裡。般若之理,全在於此,須要觀照,仔細用功。

約相說是身相。約性說當體即空,性本無相。這是約相和約性談。約相說,相是相,性是性,相是虛妄,性是真實,所以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從性上來說,相本是當體即空,性可融相,真實之理即顯,何必離虛妄之相,得見真實之性,故云得見如來。

就是從本體上來談,我們又何必要離開虛妄之相,才能見到真實呢。煩惱即是菩提,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呢?我們本來就是本覺,只是我們迷失了,其實本來就是。如果還要去找一個本覺,要成佛,要證果,那是證得一個什麼呢?就是以無所得為方便。所以六百卷《大般若經》,最後總結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何必離虛妄之相,得見真實之性,這都是在作觀。大家善思惟一下,是不是這樣?大家如果真的悟解了,會感到安心和法喜,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的狀態,還有很多的煩惱妄想。

得見真實之性,故云得見如來。能知相空即得見性,如此解釋,方與須菩提當機請法相合。眾人見佛之穿衣吃飯,示現凡夫相,即著凡夫相,不見如來。須菩提由相見性。這一段就會歸到這句,須菩提由相見性。由如來的日常穿衣吃飯,知佛之不住相,即見如來。

    前後文又吻合在一起,由相見性。這裡就在闡述不即不離之理,我們要在這上面去體認。說空也不是,說有也不是,空有互相含攝。其實都是在談兩邊不著之理。我們在這上面作觀,理路明白了,還是要回到日常生活的瑣碎上來打磨,來檢驗我們會不會被相轉。換句話來講,什麼是真修實證?在人我是非上,在任何一個境界上,能夠安之不動,不迷不煩,內心了了分明,不取一相,真的能夠這樣反觀,自然就不被相轉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一旦在法上的覺觀形成慣性,世間那一套的模式自然就不起作用了,所謂隱而不現,客塵煩惱嘛(煩惱是客人並非主人),這樣覺性自然就顯現了。

這就是上一天課的好處,能夠前後不間斷。我覺得打七是很好的方式,不是有念佛念七天嗎?我覺得如果我們能連續上七天課效果會很好,就講《金剛經》,身心會感到更加的受用。



相關焦點

  • 慧律法師講金剛經(0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用這個身相,看到真正的清淨自性嗎?或者看到佛嗎?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可以從這個外表、表相,看到真正的佛嗎?【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或者見到自己的清淨自性。【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無必然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201108《金剛經》第四講之四(不知作觀,道業難成)
    照見者,指功夫修成時言,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這是指功夫修成之時,可以當下見到諸法實相,不被境轉。大抵照見,由照住而來。照住,由思惟而來。不思惟,即不能照住。我們平常並沒有將心念安住在所思惟的法義上,雖然我們也在聽課,也在學習佛法,但第六意識的分別、慣性還是很強大。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染汙識,更是剎那剎那在分別執取。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認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因為我們太熟悉了,太習慣了。
  • 《金剛經》講什麼?
    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不但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六個字,甚至所有佛陀的教法都在講這六個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目睹啟明星悟道成佛時,就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不他怎麼能在《金剛經》裡講得出呢?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曾發出過一聲感嘆,曰:「奇哉!奇哉!奇哉!
  • 《金剛經》裡的六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是經藏般若部中的一部經典,全經雖只有一卷,但言簡而意深,內涵豐富,在大乘佛法盛行的漢地,流傳甚廣。此經自傳入後,從東晉到唐代,共經歷六次翻譯,其中以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代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所翻譯的版本,可以作為前者的補充。
  • 蔣勳:《金剛經》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 蔣勳念誦、講解金剛經全集(共7集)
    蔣勳講金剛經 02:武則天為母發願抄3000部《金剛經》蔣勳講金剛經 03:真正去乞食一次,你的心才會謙卑下來蔣勳講金剛經 04:《金剛經》陪我度過了最難捨的時刻蔣勳講金剛經 05:你不應該執著任何一件事蔣勳講金剛經 06:帶著《金剛經》去旅行發願文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
  • 《金剛經》:如來有威儀之相嗎?
    網圖結果是不能,佛祖自己在《金剛經》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中開示眾生說:「如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在此,佛祖毫無保留的告訴眾生,如果有人說如來有來去坐臥之相,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徹底的了解我所說如來的真正涵義。
  • 蔣勳念誦金剛經(梵鍾版)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 厚積薄發: 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 厚積薄發: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金剛經》耀世發布!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 《金剛經》:佛祖說了五次布施之道,你以為是重複了嗎?
    佛祖在開示《金剛經》中的無上智慧之時,一共為聽法眾生說到了五次布施之道。分別是第八品依法出生分中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中的「以七寶滿爾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有些初入門的人,或者是對於經義理解不深的人,對於佛祖所說的這五次布施之道,難免會從心中生起一絲絲的疑惑之心,以為佛祖是重複了曾經所說的教義。因為這五次布施偶然間看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是不是佛祖他老人家記錯了,只是將曾經所說過的話又翻來覆去地重複說了多次呢?
  • 《金剛經》全文解釋(下)
    超越一切宗教的大智慧   金剛經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至如理實見分第五」
    【如來者。如者不生。】畢竟空。【來者不滅。】因為有緣起之相,所以是不滅。【非來非去。非坐非臥。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 所以,在大乘的經典裡面,常常可以看到,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而凡夫是顛倒、妄想一堆。
  • 《金剛經》中5句經文,頓悟如來佛境!勤加誦持定生佛心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禪宗的立宗經典之一,相傳六祖惠能大師得以頓悟佛理,便是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句的緣故。此句經文的意思是說,要想了悟無上智慧,心中便要無世俗之累明心見性心無所住。可見《金剛經》的經義是何等玄妙。
  • 刀郎二十年「心願」之作,數十分鐘唱出整部《金剛經》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 如是受持讀誦《金剛經》獲無量般若智慧,可秉承如來佛的無上聖智
    經典是學佛的根本,學之教具,初入佛門的學子一般都能認真讀誦,只有那些略有一點知見的人,常常存有懈怠的妄念情緒。常言道:「書讀千遍,其義自見。」書讀的多了,書中的意思自然就理解,自然得智慧。在沒有開悟見性之前,不讀經典、不聽高僧大德的講解,怎麼去修行?
  • 金剛經中句式,如來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怎麼理解呢?
    問:常常讀誦金剛經,有些句子讀著很美,但卻不是特別理解,請師父教導,例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怎麼理解?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些句子都很美,但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懇請師父教導。  金剛經中有很多類似的句式,如來說……,即非……,是名……。這樣的句式怎麼理解呢?
  • 金剛經講解07:《金剛經》的功德無量無邊,根器不夠的人不相信
    功德是由明心見性,清淨自性展現出來的,這不是布施可以得到的,要去體悟。【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馬上就受不了,狂亂了。【狐疑不信。】狐狸是最容易懷疑的,叫作:狐疑不信。因為《金剛經》功德太大了,末世的人沒有善根。如果只要有受持《金剛經》,我說這個人所得的功德,我講出來,打死你不相信,你心就發狂、發亂。【須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