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自來讀《金剛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作一句讀。妙煦持誦此經四十餘年。他說自己持誦《金剛經》四十餘年,其實也就是觀修《金剛經》四十多年。在十餘年前,偶然悟到應作兩句讀,然尚不敢決。後讀南嶽大師講《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有三種斷句法。方敢決定分作二句。這個「十如是」也很重要,我們可以藉助《法華經》中的十如是幫助我們理解《金剛經》中所說的真如實相。
我們先來看講義:舊解身相當然是空,從法身上說,應化身亦是幻相,故云不可以得見如來。但義未有盡,照此解釋,則住於非法相。大家知道他在說什麼嗎?他在分析「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句話裡面的內涵。須知「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完全作否決解。既答不可,復說可以,故是雙明。且果全是否決,下句何必加以得字。須菩提意謂,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見如來。然相由性現,亦得以身相見如來。故下文又有如來所說身相之申明也。也就是說雖然不能以相作性——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相由性顯,相是性體的顯現,是不離於性的,所以身相也是可以見如來的。
作一句讀,與事實上、道理上、文字上,種種說不通。我們看,前人是這樣做學問研究的,吃得很透。倘如此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須菩提尚止悟相是相,性是性,仍是小乘見解,落於偏空,不是第一義空,何以能稱解空第一。況前八會皆是須菩提當機,且曾代世尊宣說二邊不著之理。何以至此反不明了耶?此與事實不合也。本經發起序中,世尊於穿衣吃飯,示現大空三昧,眾人不知,須菩提已悟得其理,一啟口即讚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明明見得如來之示現凡夫相,見得相不障性。相不障性,就是不妨礙的意思,性空妙有,互不妨礙。
何至經世尊兩番開示之後,仍只見得一邊,性相不融。則前文希有二字,即無來歷,如來善護念二語,亦了無意味。此與道理不合也。又照此讀法,完全是否決,則不也世尊一句可了,何必贅以身相見如來,又何必加以得字。於此文字上不合也。
這裡是在談性相的問題。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句話應該怎麼解讀?其實是雙明,不能用一句解讀,而是唯唯否否,就是他答是不可,但還有一層意思是可以(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既不可以又可以)。為什麼這麼講?因為空有不二,兩邊不著。《心經》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我們要從相上見性,而不是把相滅掉。大家慢慢去體悟。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是二邊雙照。但看執著與不執著耳。著相者,相即為障礙,而不得見性,故答言不可。如果不執著,即相可以見性,相如物之表面,性如物之裡面,倘物之表面如玻璃明徹,即能見其裡面,故答雲以身相見如來。蓋不執著,即不落二邊,正不必如小乘之滅色明空,滅相而見性,即下文不說斷滅相也。這裡在對比小乘,小乘是滅色明空,滅相而見性。大家越學就越清晰,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在哪裡。般若之理,全在於此,須要觀照,仔細用功。
約相說是身相。約性說當體即空,性本無相。這是約相和約性談。約相說,相是相,性是性,相是虛妄,性是真實,所以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從性上來說,相本是當體即空,性可融相,真實之理即顯,何必離虛妄之相,得見真實之性,故云得見如來。
就是從本體上來談,我們又何必要離開虛妄之相,才能見到真實呢。煩惱即是菩提,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呢?我們本來就是本覺,只是我們迷失了,其實本來就是。如果還要去找一個本覺,要成佛,要證果,那是證得一個什麼呢?就是以無所得為方便。所以六百卷《大般若經》,最後總結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何必離虛妄之相,得見真實之性,這都是在作觀。大家善思惟一下,是不是這樣?大家如果真的悟解了,會感到安心和法喜,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的狀態,還有很多的煩惱妄想。
得見真實之性,故云得見如來。能知相空即得見性,如此解釋,方與須菩提當機請法相合。眾人見佛之穿衣吃飯,示現凡夫相,即著凡夫相,不見如來。須菩提由相見性。這一段就會歸到這句,須菩提由相見性。由如來的日常穿衣吃飯,知佛之不住相,即見如來。
前後文又吻合在一起,由相見性。這裡就在闡述不即不離之理,我們要在這上面去體認。說空也不是,說有也不是,空有互相含攝。其實都是在談兩邊不著之理。我們在這上面作觀,理路明白了,還是要回到日常生活的瑣碎上來打磨,來檢驗我們會不會被相轉。換句話來講,什麼是真修實證?在人我是非上,在任何一個境界上,能夠安之不動,不迷不煩,內心了了分明,不取一相,真的能夠這樣反觀,自然就不被相轉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一旦在法上的覺觀形成慣性,世間那一套的模式自然就不起作用了,所謂隱而不現,客塵煩惱嘛(煩惱是客人並非主人),這樣覺性自然就顯現了。
這就是上一天課的好處,能夠前後不間斷。我覺得打七是很好的方式,不是有念佛念七天嗎?我覺得如果我們能連續上七天課效果會很好,就講《金剛經》,身心會感到更加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