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金剛經》第四講之四(不知作觀,道業難成)

2021-02-07 智者心行

不知作觀,道業難成

又修行者,往往初修時甚得力,後則改變。我們一開始發心很勇猛,但是很難持續。此亦因不知作觀,枯燥無味,乃至於此。為什麼作觀?我們學習佛法一開始是憑著歡喜心,但是到後來就慢慢持續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快樂,沒有歡喜的感覺,其實就是沒有受用。如果我們不去作觀,文字就是文字,經典的智慧無法成為我們的智慧,我們聽再久也難受用。出家更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去實修,很難持續下去。為什麼?因為會覺得講來講去都是這些,聽多了後來就麻木了,就沒感覺了。大家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的問題。

又有讀誦大乘經典,能明了其理,結果反生邪見,亦是不知作觀之故。我接觸過一些這樣的人,比如有一個居士學了很多年《菩提道次第廣論》,後來突然去依止了一個附佛外道的邪師,之後整個家庭都受到了影響。大家記住,不管修學佛法多久,如果見地不明了,不去作觀,容易產生種種的過失。

又有讀誦經典甚多,而道理是道理,與身心無幹,而貪嗔痴之煩惱,毫不能除,亦是不知作觀之故。看到這裡我覺得很釋懷,為什麼?我坐在上面講課,需要反覆去看講義,因此感觸很深。我返觀自己,原來自己有的時候情緒生起來不能釋懷,正是因為自己沒有解行並重,時時去作觀。

我們說這個世界是幻境,如夢幻泡影,但我們感受得又是那麼真實,因為我們沒有按照《金剛經》的法義去覺察。一念迷失了,我們就迷惑了,認六塵緣影為真實,越陷越深。我們的念頭相續不斷,一直在世間的相上分別,那種慣性太強烈了,我們根本無法停下來去覺知、覺察。既然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我們就去善思惟過去、現在、未來的心念剎那不住。我們帶著這樣的心,如果有一刻在這上面去思惟,這就是觀!當在某一刻心意識脫落,就能夠感受到虛雲老和尚體悟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也就是禪宗祖師說的「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某一個剎那脫離了心意識相續的慣性,擺脫了世間相上的分別,根塵脫落就是在講這種境界。進入到這種狀態,那一刻就沒有時空,時空都打破了。《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講「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所有的經典都是讓我們從一法裡面,把根塵脫落,不再去黏著在世間的相上,因為一旦黏著,我相生起,四相就會隨之生起,世間諸相就會相續不斷。

觀即思惟。照有二義:一是照住,一是照見。照見者,指功夫修成時言,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這是指功夫修成之時,可以當下見到諸法實相,不被境轉。大抵照見,由照住而來。照住,由思惟而來。不思惟,即不能照住。我們平常並沒有將心念安住在所思惟的法義上,雖然我們也在聽課,也在學習佛法,但第六意識的分別、慣性還是很強大。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染汙識,更是剎那剎那在分別執取。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認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因為我們太熟悉了,太習慣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其實這個過程就是轉妄念的過程。

不照住,則不能照見。思惟之久,心寄一處,即照住。每一句話都是觀修的方法,念佛,持咒,參禪都需要觀修。參禪有所緣境,需要心寄一處。心寄一處,即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不來打差。若打差即不能停也。不論是念佛還是參禪,如果我們沒有把心意識停下來,修什麼法門都不得力,都不受用,或可以說是在心外求法。人人現前一念,真心本具。只因妄念打差,所以不覺。量子力學講,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是能量的波動現象,剎那振動的,因為波動的頻率太快了,所以我們感覺到無比真實。如果我們能夠體認真心,心識不再妄動,歸於無念,自然能了知實相。

妄想一停,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妄想停下來,自然就是智慧,不用去別的地方再去找一個智慧,修一個智慧,證一個智慧。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然凡夫卻觀照不到,完全是妄心,將如何而可?就是該怎麼去做呢?惟有依照佛說去觀,即先就佛經之文字用功。我們現在坐在一起學《金剛經》,就是要弄明白每一句經文背後的法義內涵。

佛說觀照方法,即不許吾人用凡情卜度。如此段經文,若以凡情卜度,而不用觀,即不能明了。只要我們不去作觀,不去真正與法義相應,那不管念什麼經文,修什麼法門,還都是在妄念上,或者還是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上分別計度。

世人讀經,專在文字上求之。以為已明其義,實萬萬不可。這是講我們讀經,都是在文字相上求,其實並沒有真正了解經文的內涵,通達法義。如應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當然有很多解釋。此要不得,應去除之。再想又有別種境界,又要除去之。想而又想,皆要不得。愈想愈進,久久如呆。妙處即在此呆字。呆是什麼?就是我們在作觀,比如在《金剛經》的某一句話上一直去思惟,這就是切實可行的作觀方法。其實無論我們對哪一部經典的哪一句話有感觸,都可以從那一句話上來做功夫。只有經歷作觀的階段,我們才能夠從觀照般若契入實相般若。

古人云:須大死一番。死者,即死此妄心。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開悟,出於意外。這裡就已經把禪宗修行的方法告訴我們了。要請求善知識,證其合否。如無善知識,則以佛經證明。如果我們遇到善知識,要去親近善知識,向他求法。如果沒有善知識,我們要藉助佛經去印證。倘佛經上無此說,仍是凡情卜度。如此則心中妄想,打斷不少。雖不即是消歸自性,而已消歸不少。故須多讀誦大乘經典。本經處處說讀誦受持,受持,即觀照也。這裡就講到,《金剛經》講讀誦受持,受持就是觀照的意思。

又觀所有一切眾生至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上文說降伏,此段為何不提降伏,是何意義呢?此是令吾人將心量擴至無量無邊之大。因眾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狹小。因狹小,即執我。故佛令將此心放大,潛移默化,所謂大而化之。就是我們第一次上課所講的潛移默化。



相關焦點

  • 201108《金剛經》第五講之五(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自來讀《金剛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作一句讀。妙煦持誦此經四十餘年。他說自己持誦《金剛經》四十餘年,其實也就是觀修《金剛經》四十多年。在十餘年前,偶然悟到應作兩句讀,然尚不敢決。後讀南嶽大師講《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有三種斷句法。方敢決定分作二句。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蔣勳講《金剛經》
    最後他講了一句話,大哥你順便帶一套黑西裝來,我大概就知道怎麼回事。去飛機場前,我突然看到一個木頭盒子,是爸爸在我讀書的時候給我的,上面是于右任的題字:敦煌莫高窟活版印刷金剛經。我年輕時候喜歡音樂,看到《金剛經》覺得簡直是天書,老爸怎麼會給我這個東西,就丟在書架上沒有怎麼去讀它。那次很奇怪看到上面都是灰塵,我想那是爸爸給我的,就把它隨身帶著上了飛機。
  • 《金剛經》的精髓就這4句,越早悟透,越早受益
    最近一直在研讀《金剛經》,發現它真是人間大智慧。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可能窮盡一生也沒有辦法完全領悟,畢竟《金剛經》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合集,是佛教的至高無上的智慧。回首佛陀的一生,他四處傳教,留下的語錄最後由後人整理,編成了《金剛經》,這裡面的智慧無窮無盡。總結起來,《金剛經》的精髓就是四句話,這也是這本經書的精華所在,越早悟透,越早受益。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釋迦牟尼佛
    本文系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諸位,我們時常聽到一個佛字,但你知道這個佛字的真正含義嗎?如下就讓我們站在法師的高度,了解一下什麼叫「佛」。首先,佛只是個簡稱,全稱為釋迦牟尼佛。
  • 金剛經之義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釋義:何況有人可以受持讀誦金剛經,須菩提知道這樣的人,就成就了最上乘的法門。假若金剛經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尊重弟子。啟示:1.受持讀誦金剛經的意義有:收斂精神,是心靈的智慧以及安心。2.佛自己說了金剛經的重要性,這到其他經典中是沒有的。足一見金剛經的不可思議。
  • 《金剛經》為什麼那麼神?
    因為法布施涉及的是智慧度,它是遣除眾生無明黑暗的根本因,而財布施只能讓眾生得到暫時的滿足,即生中吃得飽、穿得暖,無法斷掉生生世世的無明。然而,現在的世間人非常顛倒,對財布施相當重視,對法布施卻不屑一顧。世親論師把持誦《金剛經》的功德歸納為四方面:一、獲得廣大福德;二、能行難做之事(將三千大千世界遍滿七寶作布施,凡夫根本辦不到,而念一遍《金剛經》,凡夫能夠做得到,且福德超勝於彼。)
  • 《金剛經》導讀第七講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發菩提心對於修行者而言是如此重要,為此本寺特開設「《金剛經》導讀專欄」,由於曉非居士為大家導讀《金剛經》。釋迦牟尼佛成佛了,而我們卻還輪迴於生死,什麼原因?佛陀說造成我們這些凡夫輪迴於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就是糊塗,用《心經》的話講,「顛倒」,「夢想」。佛教經常用夢做比喻。大家都做過夢,做過美夢,做過噩夢。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前半部講的就是破四相,破四相就是把我執法執去掉,執著去掉就脫離六道輪迴而進入四聖法界。《金剛經》前半部教你破四相轉凡為聖,後半部教你破四見,把分別去掉,讓你證到菩薩的果位,從而成為這部經的當機者。那麼「應無所住"對於凡夫能不能做到呢?
  • 《金剛經》:佛祖說了五次布施之道,你以為是重複了嗎?
    在第三次的布施之中,是用「恆河沙數等身布施」,是用無數的生命來進行布施,屬於財布施中的內財施,這比前二次的外財布施更難,因為世人以生命為貴,更何況是恆河沙數之多的生命。網圖難離虛妄的三界六道,只能繼續造業,並隨業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難有出期,即使獲得無窮福德,恐怕也有耗盡之時,又怎麼去與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相較呢?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只要一個人,能做到「心無所住」,真正開悟,只是遲早的事。
  • 【經典與生活之華嚴經第四百五十五講】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經典與生活之華嚴經第四百五十五講,勇破魔軍第四十八講想陰魔第三講,貪求善巧第二講,咱們看經文:【經文/楞淺下/547上】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師父】這是佛的原文,這一種魔是想陰魔中第一魔,貪求善巧。這貪求善巧是想陰魔十種禪定的第一魔障。受陰已盡,而得意生身。
  • 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念《金剛經》的福報不可思議
    緣起一九八九年我應紐約菩提心基金會之邀,在僑聲廣播電臺菩提心節目中講「《金剛經
  • 《金剛經說什麼》:為何叫金剛經
    所以這個故事真可以編寫成一部小說。鳩摩羅什十一、二歲的時侯,已經可以說悟道了,三十多歲就到了中國大陸。當時是南北朝時代,為了請這位學者來,消滅了三個國家,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樁震撼的事件。研究當時的歷史很有意思,鳩摩羅什這樣一位大法師,這麼有學問的一個人,各國都在爭取他,什麼經濟、政治,一概都擺在後頭不管,因為爭請鳩摩羅什,一國消滅了另一國,第三個國家又消滅了第二個國家,這個故事講起來話長,可以講上一兩個禮拜,現在簡單說明,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為止。金剛經前面的發願文等,我們都不加介紹了,由於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別要向女性道友介紹一下開經偈。
  • 金剛經:《金剛經》儀軌?如何念?如何回向?
    金剛:以金剛比喻智慧之銳利、頑強、堅固,能斷一切煩惱,故名。   此經採用對話體形式,有佛祖釋迦摩尼佛親自講說。   諸葛長青認為,金剛經,可以比喻為用金剛不亂之心、金剛勇猛之心,看問題、下決心,到達智慧彼岸。   《金剛經》,於公元前494年間,成書於古印度。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後秦大譯經師鳩摩羅什將此經翻譯成漢文後,在漢地廣為流傳,成為諸多學佛者的必學經典。《金剛經》之所以如此深受廣大學佛者的喜愛,除了此經文字翻譯較為精美之外,其中的學佛內涵,也相當不錯。特別是在不斷發展的歷史中,從《金剛經》中開悟的人,越來越多。由此人們深知,這部佛經真的是一部學佛寶典。
  • 金剛經是不是在講「空」?前輩各有看法。學佛遇到疑難我就這樣做
    在倩女幽魂電影中小和尚身懷一本《金剛經》,每逢遇到危險便掏出經書擋在身前,妖魔鬼怪便立刻退避三舍,不敢加害。想必對於世俗中人來說,這是對於《金剛經》最熟悉的形象。對於學佛的人來說,《金剛經》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不但要早誦晚讀,更要時時參悟。同一部經書,修為不同的人可以參悟出不同的佛理。
  • 講金剛經38:成就解慧1:深解義趣自慶幸
    講金剛經38:成就解慧1:深解義趣自慶幸    上接《講金剛經37:結顯受持之福》(點擊閱讀) 十四、成就解慧   名之為佛者,明其證性也。 (4)深解攝證然則說一深解,不止攝信攝修,並證亦攝在內矣。而且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之意,又是說實相之生,便是信心清淨。 (5)四而一觀此,則前次所說信解行證,雖說為四事,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其理益可證明矣。
  • 講解《金剛經》的福報到底有多大?
    過去有很多人講解金剛經,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講解金剛經,為什麼呢?
  • 背誦金剛經的好處與方法
    ---光明禪師開示 第三十篇以下分享共修道友們背經方法節選,望道友們增強信心,早日背下讓我們今世直登佛地的成佛之經!道友分享背經方法節選【一】    我背手機上的金剛經,請的經書高高供在佛堂上,平時上班和坐車的空閒時間愛讀手機上的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