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作觀,道業難成
又修行者,往往初修時甚得力,後則改變。我們一開始發心很勇猛,但是很難持續。此亦因不知作觀,枯燥無味,乃至於此。為什麼作觀?我們學習佛法一開始是憑著歡喜心,但是到後來就慢慢持續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快樂,沒有歡喜的感覺,其實就是沒有受用。如果我們不去作觀,文字就是文字,經典的智慧無法成為我們的智慧,我們聽再久也難受用。出家更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去實修,很難持續下去。為什麼?因為會覺得講來講去都是這些,聽多了後來就麻木了,就沒感覺了。大家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的問題。
又有讀誦大乘經典,能明了其理,結果反生邪見,亦是不知作觀之故。我接觸過一些這樣的人,比如有一個居士學了很多年《菩提道次第廣論》,後來突然去依止了一個附佛外道的邪師,之後整個家庭都受到了影響。大家記住,不管修學佛法多久,如果見地不明了,不去作觀,容易產生種種的過失。
又有讀誦經典甚多,而道理是道理,與身心無幹,而貪嗔痴之煩惱,毫不能除,亦是不知作觀之故。看到這裡我覺得很釋懷,為什麼?我坐在上面講課,需要反覆去看講義,因此感觸很深。我返觀自己,原來自己有的時候情緒生起來不能釋懷,正是因為自己沒有解行並重,時時去作觀。
我們說這個世界是幻境,如夢幻泡影,但我們感受得又是那麼真實,因為我們沒有按照《金剛經》的法義去覺察。一念迷失了,我們就迷惑了,認六塵緣影為真實,越陷越深。我們的念頭相續不斷,一直在世間的相上分別,那種慣性太強烈了,我們根本無法停下來去覺知、覺察。既然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我們就去善思惟過去、現在、未來的心念剎那不住。我們帶著這樣的心,如果有一刻在這上面去思惟,這就是觀!當在某一刻心意識脫落,就能夠感受到虛雲老和尚體悟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也就是禪宗祖師說的「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某一個剎那脫離了心意識相續的慣性,擺脫了世間相上的分別,根塵脫落就是在講這種境界。進入到這種狀態,那一刻就沒有時空,時空都打破了。《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講「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所有的經典都是讓我們從一法裡面,把根塵脫落,不再去黏著在世間的相上,因為一旦黏著,我相生起,四相就會隨之生起,世間諸相就會相續不斷。
觀即思惟。照有二義:一是照住,一是照見。照見者,指功夫修成時言,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這是指功夫修成之時,可以當下見到諸法實相,不被境轉。大抵照見,由照住而來。照住,由思惟而來。不思惟,即不能照住。我們平常並沒有將心念安住在所思惟的法義上,雖然我們也在聽課,也在學習佛法,但第六意識的分別、慣性還是很強大。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染汙識,更是剎那剎那在分別執取。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是認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因為我們太熟悉了,太習慣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其實這個過程就是轉妄念的過程。
不照住,則不能照見。思惟之久,心寄一處,即照住。每一句話都是觀修的方法,念佛,持咒,參禪都需要觀修。參禪有所緣境,需要心寄一處。心寄一處,即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不來打差。若打差即不能停也。不論是念佛還是參禪,如果我們沒有把心意識停下來,修什麼法門都不得力,都不受用,或可以說是在心外求法。人人現前一念,真心本具。只因妄念打差,所以不覺。量子力學講,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是能量的波動現象,剎那振動的,因為波動的頻率太快了,所以我們感覺到無比真實。如果我們能夠體認真心,心識不再妄動,歸於無念,自然能了知實相。
妄想一停,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妄想停下來,自然就是智慧,不用去別的地方再去找一個智慧,修一個智慧,證一個智慧。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然凡夫卻觀照不到,完全是妄心,將如何而可?就是該怎麼去做呢?惟有依照佛說去觀,即先就佛經之文字用功。我們現在坐在一起學《金剛經》,就是要弄明白每一句經文背後的法義內涵。
佛說觀照方法,即不許吾人用凡情卜度。如此段經文,若以凡情卜度,而不用觀,即不能明了。只要我們不去作觀,不去真正與法義相應,那不管念什麼經文,修什麼法門,還都是在妄念上,或者還是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上分別計度。
世人讀經,專在文字上求之。以為已明其義,實萬萬不可。這是講我們讀經,都是在文字相上求,其實並沒有真正了解經文的內涵,通達法義。如應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當然有很多解釋。此要不得,應去除之。再想又有別種境界,又要除去之。想而又想,皆要不得。愈想愈進,久久如呆。妙處即在此呆字。呆是什麼?就是我們在作觀,比如在《金剛經》的某一句話上一直去思惟,這就是切實可行的作觀方法。其實無論我們對哪一部經典的哪一句話有感觸,都可以從那一句話上來做功夫。只有經歷作觀的階段,我們才能夠從觀照般若契入實相般若。
古人云:須大死一番。死者,即死此妄心。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開悟,出於意外。這裡就已經把禪宗修行的方法告訴我們了。要請求善知識,證其合否。如無善知識,則以佛經證明。如果我們遇到善知識,要去親近善知識,向他求法。如果沒有善知識,我們要藉助佛經去印證。倘佛經上無此說,仍是凡情卜度。如此則心中妄想,打斷不少。雖不即是消歸自性,而已消歸不少。故須多讀誦大乘經典。本經處處說讀誦受持,受持,即觀照也。這裡就講到,《金剛經》講讀誦受持,受持就是觀照的意思。
又觀所有一切眾生至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上文說降伏,此段為何不提降伏,是何意義呢?此是令吾人將心量擴至無量無邊之大。因眾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狹小。因狹小,即執我。故佛令將此心放大,潛移默化,所謂大而化之。就是我們第一次上課所講的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