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在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佛的人說它可以破一切法,可以斷一切煩惱。世俗中人以為它可以降服一切妖魔,可以保家宅平安。
提起金剛二字,影視劇看多了的人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那隻大猩猩,勇力無雙,一往無前,在這一點上倒是有些對應經中金剛的含義。在倩女幽魂電影中小和尚身懷一本《金剛經》,每逢遇到危險便掏出經書擋在身前,妖魔鬼怪便立刻退避三舍,不敢加害。想必對於世俗中人來說,這是對於《金剛經》最熟悉的形象。
對於學佛的人來說,《金剛經》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不但要早誦晚讀,更要時時參悟。同一部經書,修為不同的人可以參悟出不同的佛理。
為了更好的學習《金剛經》,我看過四本由不同大德寫的釋疑注本,還聽過三場不同法師的講經。以內容來說,各有各的妙處;以收穫來說,我確實受益匪淺。但是我心中也有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有的法師說《金剛經》在講「空」,而有的法師說《金剛經》沒有講「空」?那麼到底《金剛經》有沒有在講「空」?
「空」在佛教經義中可以說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聖嚴法師說過佛教的根本思想,其實就四個項目:苦、空、無常、無我。佛教所講的「空」並不是一切都沒有的意思,而是一種認識世界、勘破因果、祛除煩惱的方法。佛教被稱為空門,我們常聽說一個詞是遁入空門,可見「空」是多門重要。
有些學佛的人認為《金剛經》是《大般若經》濃縮的精華,而「般若經」的核心思想就是「空」。所以《金剛經》也是一部講述「空」的智慧的經典,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
也有些學佛的人認為《金剛經》有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相,不讓心念住於任何一點上,而「空」也是一種境界和心念,應該做到此心此念無所住,而不是求空。
每逢讀書看到高僧大德對於某個經文要義有不同看法,我都是又開心又迷茫。開心的是遇到問題說明自己要進步了,只要把這些不明白的地方解開,相信自己的修行功夫肯定能再提升。迷茫的是這些高僧大德都是果位得證的高人,他們說的好像都很有道理,那麼我該聽誰的呢?
看書讀經的時候遇到這類問題,通常除了向師父請教,聽聽師父的指導和教誨之外,我還有個自己的參悟小方法,雖然不一定能悟出什麼,但是我仍然習慣於這麼做。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靜坐冥思,想像自己來到了《金剛經》第一品裡佛祖的面前。《金剛經》裡的佛祖才是真正的由人得道的形象,沒有顯露廣大的神通,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穿衣、化緣、吃飯、洗腳、打坐,那麼的平易近人,不是高不可攀。
想像自己和須菩提一起跪在佛前,在仔細聆聽佛的教誨。一幕幕的場景開展,一句句的經文顯現,自己好像是參與了這場稀世的對話,見證了這部偉大經典的誕生。
悟出如果我執著於弄清楚《金剛經》是不是講「空」,本身就是住相了。無論它是不是講「空」,各位前輩大德說的都對,都是修行的方法。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依般若智慧修行解脫。不可咬文嚼字,或斷章逐句,這不是讀經學佛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