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開示《金剛經》中的無上智慧之時,一共為聽法眾生說到了五次布施之道。
分別是第八品依法出生分中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中的「以七寶滿爾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中的「以恆河沙數等身布施」,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中的「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寶聚來布施」,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中的「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有些初入門的人,或者是對於經義理解不深的人,對於佛祖所說的這五次布施之道,難免會從心中生起一絲絲的疑惑之心,以為佛祖是重複了曾經所說的教義。
因為這五次布施偶然間看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是不是佛祖他老人家記錯了,只是將曾經所說過的話又翻來覆去地重複說了多次呢?
如果你也對此產生了疑惑,那就是大錯特錯,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一是佛祖作為已經證道的大智慧者,在一部使人證道成佛的經典之中,絕對不會說一些沒有意義的廢話,否則的話又怎麼可能說他老人家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呢?豈不是變成了世人閒談之語。
二是因為這五次布施之道,雖然說的都是布施之道,但是其中的境界深淺卻大有不同,你以為是重複的話語,但是其中所說的卻是布施之道的不同層次,佛祖只是以機緣而為眾生分別開示罷了。
所以如果因為話語似有重複而產生了對於佛、法的疑惑,那麼首先要檢討的,便是自己對於佛法的淨信之心。
仔細地去研究佛祖為眾生所開示的這五次布施之道,便可以發現,前二次的布施,都是以金、銀、珊瑚、硨磲等七寶這些身外之物來行布施之道的,是財布施之中的外財布施。
在第三次的布施之中,是用「恆河沙數等身布施」,是用無數的生命來進行布施,屬於財布施中的內財施,這比前二次的外財布施更難,因為世人以生命為貴,更何況是恆河沙數之多的生命。
第四次是以超越我們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第五次是以我們無法想像的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持用布施,也是屬於財布施中的外財施。
佛祖為什麼要反覆說這五次布施之道呢?
是因為要以這世人無法想像的布施之道來與發菩提心的善男信女所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的《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所獲得的功德相較。
使世人明白認知到一切的財布施,哪怕有無量無窮之數,也是難以與信解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等所獲得的功德相匹敵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持誦《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是屬於法布施,諸行無常,但佛性永存,以清靜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令聞者得法樂,資長善根之功,可以使人長久的獲得利益而沒有斷絕之時,使世人培植善根、福慧雙修,為將來自度度他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各種身外之物的外財布施與整個色身如恆河沙數量多的布施,數量雖多,卻有窮盡之日,不能使眾生永繼獲益,不能使人成就佛道,更不能使人去度脫群生,只能解一時之苦,卻不能使人離苦得樂,獲得徹底的解脫。
難離虛妄的三界六道,只能繼續造業,並隨業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難有出期,即使獲得無窮福德,恐怕也有耗盡之時,又怎麼去與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相較呢?
所以佛祖才會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在經中用五次之多,來闡述他對布施之道的智慧觀點,告訴眾生,福德只是虛幻之相,並不是不生不滅的福德實相,以免世人墜入財布施的數量之多而生出了虛妄之心,減少了對於《金剛經》、四句偈等法布施功德的信心而生出疑惑。
終此而言,眾生若惑於財布施的數量,則是四相不斷,尚有我人、我法之執,只有對法布施生起正信,才能夠完全的信解受持《金剛經》中所說的如海智慧,所以佛祖在《金剛經》中為眾生開示五次布施之道背後的深意,不知大家是否能夠體會到佛祖的一番娑婆苦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