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微塵世界,只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

2021-01-10 梅山易學

在《金剛經》中,佛祖為了引導眾生徹悟自性,達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彼岸,多番開示,一步一步的指導眾生一破一立,一立一破,希求眾生能因此而破迷開悟、徹見真如實相,從此不再被塵境所蔽而永處寂滅清淨之中。

網圖

在《金剛經》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中,在為眾生於前分開示了如來法身無有來去坐臥之相後,又怕眾生生出分別之心,以為有來去者為化身,無來去者為法身,卻不知法報化三身非一非異、無有分別,以此法報化三身的無來無去,顯明真如實性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之平等之義理,以與眾生的有來去之相區別。

佛祖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來喻說應身不離法身之理,三千大千世界與微塵,形雖有異而實質相同,都是因緣假合而成,緣聚而生,緣散則滅,虛妄不實,所以求一異之相不可得,求其合相亦不可得,微塵世界,都只不過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

網圖

在此,佛祖以器世間、情世間、真覺世間三者來反覆闡明微塵世界依報無住,假合不實,都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之理,三千大千世界,其大不可想像,一朝碎而為塵,即使是天眼之眾,也難以數量去計算其塵。

可是即使再多,微塵世界也並非實有其體,都只是緣生緣滅的假合幻相而已,佛祖以此器世間微塵世界之聚散,來示現非一非多、無來無去的智慧。

佛祖所說的微塵世界,也只不過是隨順眾生的根性而說,從俗諦而言,「微塵眾」,眾生心中自有一個微塵世界的假合之相,以真諦而言,「即非微塵眾」,諸法空相,一塵不立,生滅聚散,都沒有自性,以中道第一義諦而言,「是名微塵眾」,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塵與非塵,同為一體,同是真如,假名不礙。

網圖

眾生修行佛法,正可以從此因緣和合的器界色法之中,看到虛妄不實的假相,正如眾生心中妄念雜思一樣,如果了知妄念雜思如微塵世界,都是虛妄的假相,幻化如影如響,無有來去之地,從而以空觀一切法都無有自性的假諦。

明白器世界的幻相不實,破去我執,得五蘊皆空的真諦,不著空有,入於中道第一義諦,便可以徹悟非色非空之無上菩提智慧,於一念之中,含攝空、假、中三諦。

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微塵世界都只不過是眾生的妄念識心作祟而已,正如眾生心中的善惡之念一樣,如影如響。

網圖

如果能夠認知到微塵世界的假借因緣和合為此幻相,那麼眾生由此而知曉五蘊假合的身上,所依存的種種地位、權勢、財富、感情等都也只是如夢幻泡影的幻相而已,和佛祖所說的微塵世界一般,都是因緣假借和合而成的。

凡夫之眾,執著於「我」而不肯撒手,對於各種因緣假合而成的幻相執假為真,不知微塵世界與五蘊皆空的「我」都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無法長久的存在,執著於可以長久擁有、存在的人,當一旦真相來臨之時,其破滅的苦楚可想而知。

網圖

微塵世界,雖為假合而成的幻相,但是眾生也必須要借假修真才行,如果不借假修真,又怎麼可能知道色法一如、體相無礙的第一義諦而悟入生佛平等的真如自性呢?

有志於修行之人,對此不可不察,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微塵不小,須彌不大,都是一合之相,不二法門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不過這個微塵也只是一個虛相和假名而已,並沒有實體存在,所以可以叫它微塵,但不要著相,認為真有一個微塵,只是個名字罷了。說道微塵,大家第一印象應該就是空氣中那些微小的塵埃,平常雖然看不大清楚,但是在比較黑暗的房間裡面,突然打開一條縫,一抹陽光灑下來後,就會看見空中飄著無數的塵埃。
  • 怎樣理解《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問引出一部曠世奇經《金剛經》。無所住是什麼?無所住就是不執著。怎樣做到不執著?首先要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破相就是讓我們從虛妄的世界走向內心的真實,住真實慧。「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個相是剎那生滅,因緣際會,百轉千流,緣起性空。一味執著這個假相,便永遠陷入無明的漩渦而不能自拔,永遠緣不到真心,見不到真如本性。
  • 佛教:《金剛經》中最有靈性的三句話,點醒無數人!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金剛經》的全部經文只有五千多字,雖然文字很少,卻句句經典,每一個字都暗藏著宇宙人生的大智慧。佛法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只是因緣和合的現象,就好像夢境一樣,並非真實、恆常不變的,就好像水泡、露水、閃電一樣,瞬即即滅。只是無常才是恆常不變,正如《易經》中的道理一樣,世間一切現象都在不停的變化著,沒有恆久不變的事物,唯一不變的,就是這種變化的本身。
  • 《金剛經》裡的6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相信對佛教有些了解的人,對《金剛經》並不陌生。《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是大乘般若體系的核心經典,與《心經》一同是開啟眾生智慧的法寶。《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講「無相」而不講「空」。迷惑時,我們失去所有時間;開悟後,我們擁有全部世界。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如來所說的這個相,是累世修來的報身相,是有生不滅的外在形相,也是一種虛幻的假相,所以說這不是如來所說的法身實相。佛陀這時語重心長地對須菩提說,世間一切的外在形相,只要是能感受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如果能用這般若智慧證悟到所有相都是虛幻的假相,並不執著這有生滅的假相,那才是真正見到了如來。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裡的四句偈
    海日淺陋,粗解如下—— 身空: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之肉身,這個身體並不是我們歷劫不壞的法身,它像是我們借住的一所房子、借用的一輛車子,經歷生老病死之後就毀壞了。所以稱為色身或幻身,學佛修行就是借幻修真,找到我們本來面目的法身。看空看破這個假的身相,不被它左右,以至看空看破所有眾生的身相,不被它們迷惑。
  • 「空」是什麼空,《金剛經》「空」的境界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中「般若」意為「智慧」。但般若又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於經驗的世界。這個經驗世界並非實有,故而在此世界中呈現的和認知的一切現象也非實有,而是幻象。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住」(執著),它畢竟不是對世界的全面把握,是虛妄的見識。而般若是超越了經驗世界的認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空」是沒有煩惱阻礙的清淨狀態,保持一顆空靈之心才能包容萬物,獲得圓滿自在。
  •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南懷瑾老先生在一次《金剛經》的講座中說過:《金剛經》所講的,無非也就是三句話,你能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了。第一句話: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金剛經》三句話,讀懂含義,增加福報
    而對於經典的佛教典籍《金剛經》,相信信佛的朋友都會聽說過這本佛經,其中有許多名句,如果能讀懂其其含義,福報自會不請自來,而其中這3句話,信佛的朋友或許會有印象。一: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正所謂眾生本是無相的,相由心生,一旦內心為外物所迷,就會容易入相,難以認清自我本性,正所謂聖凡只在一念間,一切相皆為虛妄,不可執迷才能看透自己的本心。三: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 《金剛經》全文講解及譯文(收藏)
    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金剛經》四句偈: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
    但是由於佛祖沒有具體的指明是哪四句偈等,所以後世之人莫衷一是,而不知其可,誰也不能論斷何為四句偈為正確,而只能認為因病與藥,合乎機緣者為是,但是不管大家如何認知,如果要說到金剛經中最著名的四句偈等,那一定是《金剛經》中第32品應化非真分中的四句偈為世所公認。
  • 《金剛經》:釋迦牟尼佛傳法49年,核心就1個字!
    如何讓這些妄念,熄滅下來,《金剛經》中就有很明確地講述。《金剛經》是佛陀中期所講的法。是佛陀諸多講法中,比較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般若部經》中的核心經典它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的內容,以讓人以般若智慧,明心見性為目的。《金剛經》中雖然沒有提到空,但是全文所闡述的,都是如何讓人達到「空」。它由須菩提的一句問話所引起:「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蔣勳:《金剛經》
    然而一次意外的發生,一次疾病的侵襲,都讓我們深深感覺到,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事情讓我們恐懼害怕,還有那麼多事情讓我們難以割捨。    我們曾經在歷史中探索人生的軌跡,在哲學裡尋求生命的意義,然而卻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夠教我們真正如何將心安下。尋求心安的方法,終究需要一些心靈上東西,像《金剛經》中所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世界萬象,莫不是因緣和合而成,業力念力就是因,遇到適合的機緣,而成暫時假合之物,雖說假合,然而只要因緣尚在,它就不會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所有的現象和形象,都是虛而不實的,因其善變,無常,不會久駐,更不會長存不滅。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至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所以,微塵講有不對,講空,怎麼樣?還是不對。你看,世尊多麼了不起,大智慧。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跟釋迦牟尼佛辯論的,沒有辦法的。講有也不對,講空也不對,那是什麼?那就是心影現出來的,就是心所影現。你看到的這個像,都是你心影現出來的,你要徹底的找,你找不到這種東西。若是微塵眾,實實在在是有,其實就是妄有,虛妄的心,才產生顆粒微塵。佛就不說是微塵眾,因為微塵就是心性的影像,沒有實體可得。
  • 蔣勳念誦金剛經(梵鍾版)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 鮮為人知的金剛經心咒及金剛經修持心要
    ⊙《金剛經》的修持心要六祖惠能大師在其《金剛經口訣》序裡說:「《金剛經》者,以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正說明了《金剛經》所宣說的,就是一個無相的法門。無相即明一切相,所以整個《金剛經》在宗要上、見地上,根本就建立在一個無相上面。在體性上的修證,它是以無住為體。此外,《金剛經》也是一部妙有很徹底,而且完全通透的經典。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四個句子,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所奉持的一部佛經。很多人喜歡讀這部佛經,是因為裡面講述了許多的人生哲理。比如「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是告訴人們,事物的真相,並非是我們看到,或者是想到的那樣。《金剛經》中有許多的名句,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無數的人,因為「受持」此經中的句子,有的開悟,有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更有的人,因此而得無量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