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經》中,佛祖為了引導眾生徹悟自性,達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彼岸,多番開示,一步一步的指導眾生一破一立,一立一破,希求眾生能因此而破迷開悟、徹見真如實相,從此不再被塵境所蔽而永處寂滅清淨之中。
在《金剛經》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中,在為眾生於前分開示了如來法身無有來去坐臥之相後,又怕眾生生出分別之心,以為有來去者為化身,無來去者為法身,卻不知法報化三身非一非異、無有分別,以此法報化三身的無來無去,顯明真如實性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之平等之義理,以與眾生的有來去之相區別。
佛祖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來喻說應身不離法身之理,三千大千世界與微塵,形雖有異而實質相同,都是因緣假合而成,緣聚而生,緣散則滅,虛妄不實,所以求一異之相不可得,求其合相亦不可得,微塵世界,都只不過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
在此,佛祖以器世間、情世間、真覺世間三者來反覆闡明微塵世界依報無住,假合不實,都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之理,三千大千世界,其大不可想像,一朝碎而為塵,即使是天眼之眾,也難以數量去計算其塵。
可是即使再多,微塵世界也並非實有其體,都只是緣生緣滅的假合幻相而已,佛祖以此器世間微塵世界之聚散,來示現非一非多、無來無去的智慧。
佛祖所說的微塵世界,也只不過是隨順眾生的根性而說,從俗諦而言,「微塵眾」,眾生心中自有一個微塵世界的假合之相,以真諦而言,「即非微塵眾」,諸法空相,一塵不立,生滅聚散,都沒有自性,以中道第一義諦而言,「是名微塵眾」,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塵與非塵,同為一體,同是真如,假名不礙。
眾生修行佛法,正可以從此因緣和合的器界色法之中,看到虛妄不實的假相,正如眾生心中妄念雜思一樣,如果了知妄念雜思如微塵世界,都是虛妄的假相,幻化如影如響,無有來去之地,從而以空觀一切法都無有自性的假諦。
明白器世界的幻相不實,破去我執,得五蘊皆空的真諦,不著空有,入於中道第一義諦,便可以徹悟非色非空之無上菩提智慧,於一念之中,含攝空、假、中三諦。
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微塵世界都只不過是眾生的妄念識心作祟而已,正如眾生心中的善惡之念一樣,如影如響。
如果能夠認知到微塵世界的假借因緣和合為此幻相,那麼眾生由此而知曉五蘊假合的身上,所依存的種種地位、權勢、財富、感情等都也只是如夢幻泡影的幻相而已,和佛祖所說的微塵世界一般,都是因緣假借和合而成的。
凡夫之眾,執著於「我」而不肯撒手,對於各種因緣假合而成的幻相執假為真,不知微塵世界與五蘊皆空的「我」都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無法長久的存在,執著於可以長久擁有、存在的人,當一旦真相來臨之時,其破滅的苦楚可想而知。
微塵世界,雖為假合而成的幻相,但是眾生也必須要借假修真才行,如果不借假修真,又怎麼可能知道色法一如、體相無礙的第一義諦而悟入生佛平等的真如自性呢?
有志於修行之人,對此不可不察,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