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情形:本來不想打罵孩子,但是經不起一遍遍的說教,孩子還是沒有任何改進,你終於失去了耐心,火氣一來,忍不住動手?
或者無底線地遷就孩子,他要什麼給什麼,就算超出了你的承受力也在所不惜?
又或者你在嚴厲和溺愛這兩種方式中搖
擺不定:當你覺得自己專制頑固,管教孩子失敗的時候只好開始縱容,當你覺得孩子被寵得忘乎所以的時候又不得不變得嚴厲專制?
第一次做父母,難免不知所措,其實,當父母不是天生就會的,也不是自然而然會的。做父母真的需要學習。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本新書《正面管教》,這本書就是針對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的問題寫出的。作者是簡·尼爾森(Jane Nelsen)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同時也是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尼爾森希望為家長提供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相信聽完這本書的解讀,你也會找到應有的平衡。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當孩子不想吃你做的早飯時
「嚴厲型」媽媽楊揚最近很焦慮,而且不知所措。
事情是這樣的,楊揚為她的兒子波波做了玉米粥當早餐,但是波波不想吃玉米粥,想吃薯片。
楊揚耐心地跟波波說:「還記得媽媽是怎麼告訴你的嗎?吃了玉米粥才能飽飽的。」為了讓玉米粥口感更好,她又在玉米粥裡面加入了葡萄乾,蜂蜜。
波波嘗了一口之後覺得很難吃,準備溜掉。楊揚生氣了,數落他:「你知不知道那些非洲的孩子都沒有早飯吃!我費盡心思給你做這麼好吃的,你還嫌棄?」
波波不為所動,大聲說:「那你給他們吃好啦!我不想吃!」
楊揚被激怒了,打了波波一巴掌。
過了一會兒,波波玩累了,回家喊:「媽媽,我餓死了。」
楊揚一邊心疼兒子,趕緊做吃的,一邊又開始了說教:「我早告訴你該吃玉米粥的,你看你不聽我的,餓了活該!」
波波一點沒聽進去,看著楊揚做的炒豬肝,大聲說:「我不想吃炒豬肝!」
之後又發生了開頭那一幕。
相反的事情發生在「嬌縱型」媽媽玲玲身上,
那就是孩子想吃什麼就做什麼,被孩子使喚
得團團轉,整個人都筋疲力盡,結果還是吃力不討好,孩子一點都不懂得感恩和體貼。
這是我們常見的對待孩子的兩種方式,相信你也一定看到過。這兩種方式要麼太過嚴厲,要麼太過縱容,都不好。
兩種都不想選的話,還有別的出路嗎?
嚴厲或者驕縱帶來的是什麼?
①嚴厲:此時消停了,沒過多久再犯。
研究發現,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容易變得叛逆或者懦弱無能。
就像上文中的波波,可能會因為媽媽的嚴厲而短暫妥協,但是這件事情並沒有得到正面的解決。久而久之,波波可能會因為害怕楊揚的懲罰變得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主見,什麼都聽父母的。
另外一種極端就是因為長期壓抑,堆積了很多不滿,最後孩子變得暴躁叛逆,什麼事情都和父母對著幹。
雖然嚴厲和懲罰很管用,但是長期來看,《正面管教》認為它會導致孩子出現憤恨、報復、反叛或者退縮這四種行為。
②驕縱:覺得「理所應當」的孩子和身心俱疲的父母
驕縱型的父母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經常是父母無條件的妥協,孩子就學不會自主,覺得凡事都可以依賴媽媽。
而更可怕的事情是這種方式養大的孩子會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他們往往不會和他人合作。
其實不管是「控制型」教育還是「嬌縱型」的教育,都失控了,沒有把握好一個平衡,最終都會使孩子喪失責任感。
想要既不嚴厲又不嬌縱,或許你該了解一下「正面管教」了。
什麼是正面管教
嚴厲的教育一般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又缺少堅定,而「正面管教」彌補了這兩種方式的缺點,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讓孩子願意遵守他們自己提出的建議。
具體來說,正面管教滿足以下4個標準:
第一,和善和堅定並行。這就要求父母尊重孩子、鼓勵孩子。
第二,幫助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第三,長期有效。
第四,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比如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等等。
「正面管教」鼓勵孩子學會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為自己的想法負責。
讓我們來看看正面管教的好處。
第一,和善與堅定並行
「正面管教」看重對孩子的尊重和鼓勵。
比如在吃早餐的問題上,「正面管教」的父母會先詢問孩子的意見,但也不是讓孩子隨便選,而是綜合考慮了孩子的喜好和營養搭配之後,給孩子一個有限制的選擇。
「寶貝,今天早上你是想吃玉米粥還是好麗友?」
這裡我們假設孩子樂樂選擇了好麗友。
第二,幫助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正面管教」不提倡粗暴的懲罰。
孩子嘗了一口好麗友,覺得不好吃,說:「我不喜歡這個。」
媽媽平靜地說:「我們沒辦法讓好麗友變得更好吃。那你去玩吧,吃午飯時再見。」
媽媽沒有懲罰孩子,也沒有縱容孩子的喜好,只是讓孩子知道了,做出這個選擇之後要承擔後果——下一次吃飯時間是午餐。
有時候孩子玩累了回家會喊餓,許多父母因為心疼孩子,會連忙做吃的。如果孩子吃了早餐餓了可以理解,但如果是沒吃早餐,那就一定要忍住!要讓孩子知道選擇了就必須承擔後果——飢餓。
第三,注重長期效果
懲罰只能短期有效,長期來看會有很強的負面影響。
楊揚之所以喜歡懲罰是因為孩子波波會馬上停止他錯誤的行為,可是長期下來,他很容易出現我們之前提到的懦弱或者叛逆的問題。
教育不是一兩天的事,父母一定要做好長期的準備,才能讓孩子養成成熟、獨立、懂事的人格。
《正面管教》書中還分享了許多替代懲罰的辦法,在後面的文章我們會詳細說到。
敲黑板!正面管教的重點是?
作者尼爾森認為,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就必須培養他們「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第一,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這就是說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信的人,敢於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二,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這種價值感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快樂,不會找不到存在感。
第三,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的話,也就能積極地面對挫折,不會茫然無措,整天不知道該幹嘛。
第四,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控。
這就是「情商」的體現了,代表孩子可以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第五,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和別人合作。
我們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正面管教」就是通過家長和孩子的日常溝通來鍛鍊孩子,學會和別人合作。
第六,整體把握能力強。
正面管教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第七,判斷能力強。
在多次解決問題後,孩子會形成基本的判斷力: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這個事情該怎麼解決?
正面管教很關鍵的一點是家長要和孩子平等對話,不再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或者所有物,而是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人,尊重孩子的選擇,理解孩子的想法。
許多家長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認為自己比孩子成熟,能夠對孩子說教。當提到平等對待孩子的時候,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那麼小,沒有經歷過什麼,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麼能和有經驗、有知識的大人比呢?」
其實,平等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而是說所有人,包括孩子,對「尊重」有同樣的需要,正面管教,拒絕羞辱,要求家長對孩子尊重,平等對待。
「正面管教」要求家長記住自己的目標:你究竟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希望孩子能夠得到什麼?
當孩子積極參與到相互尊重、合作、注重解決問題的正面管教中來時,你會發現,那些你希望他養成的優秀品格,已經在他的身上開始出現了!
-【結語】-
今天我們分享了「嚴厲型」父母和「驕縱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給大家介紹了「正面管教」是什麼和該怎麼做,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今日話題】-
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你希望自己做個什麼類型的父母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想法!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歡迎轉發給你的好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閱讀好書,共同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