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說點兒關於愛惜物命的那些事.

2021-03-01 往昔新摘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往昔新摘」關注我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人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想起了東坡居士的這樣一句古詞:「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古人關於愛惜物命最真實的寫照。

愛惜物命也是隨緣濟眾,積善之方裡一種更為高貴的人生境界。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此,說點兒關於愛惜物命的那些事。

有一年的農曆五月,端午節的前幾天,父母要到山裡採摘槲葉。槲葉我們山裡的一種櫟木的葉子,和筍葉功能差不多,用來裹住糯米,小米等雜糧放鍋裡煮,我們叫槲包,是端午節這天吃的一種類似粽子的食物。

在草叢裡,母親無意看到他人擱置的用於捕獵的一個鐵質鋸齒狀的狩獵夾子,夾住了一獾豬的右後腿,看它疼的正吱呦呦的叫,母親脫下外套,用外套蓋在它的頭部,然後隔著衣服用手緊緊按著它的腦袋,防止它扭頭咬人,爸爸趁機把鐵夾子掰開,把它放走了。

至今,母親也時常提起那件事,她說到把那獾豬放開後,還沒走幾步時,就又回頭朝自己望了望。母親打趣道,你快走吧,它拖著受傷的那條腿,快速的消失在山林中。

我也給母親這樣說到,萬物皆有靈性,獾豬在回頭張望你的那一刻也是在向你表達一種謝意,謝謝你救它的那一命。

在小時候,家門前有一條河溝,每逢夏季長時間少雨,在河溝裡的水慢慢乾涸快要見底時。母親都會提上水桶,拿著水瓢,把潭底的那些小魚,小蝦舀入桶裡 ,然後跑幾裡路把它們倒入水量充足的水渠中。

還有每年三月份到五月份是青蛙產卵的季節,不管是在山澗溪流邊,還是在田塍池塘旁,若看到水乾涸了或水質渾濁了,母親都會把那裡邊的蛙卵或蝌蚪移到水源充足的地方。

每次回家,念叨到曾經在我年生活了13年的汪汪「大白」 ,父親都感覺有點心生愧疚,原因在於,在「大白」十三歲那年,它已經老的不行了,牙齒掉了好多顆,眼睛也是半閉半睜著。時常臥在路邊,父親說路上每天過的都是運礦的重型卡車,又沒人照顧它,也不忍心把它拴起來,怕那天它被撞了或被壓了,更會讓人於心不忍的。於是就一百塊錢賣給了他人,那人後來說在關進籠子的第一天晚上就沒氣息了。

在「大白」十二歲時,母親說第一次養了這麼久的狗,得好好待它。吃的都給它軟的,新蒸的麥麵饃,母親都會給它拿一個,還掰成小塊,怕它咬時不方便;在冬天,窩也是用舊毛衣、棉衣裁開給它做成的;夏天吃西瓜時,母親也會不忘給它切一塊……

它們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我們是它們生命的全部。在這個日臻宜居的人類生活裡,同樣它們也得有它們所嚮往的生活。

善待動物,愛惜物命,尊重生命,我都能感同身受,也能換位思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母親的言傳身教。

這是我曾經打工期間,餵養的一條流浪狗「小黑」。

記得那次是在下班回來的路上,看到它臥在路邊嗷嗷的叫。跑過去看了看,它的又後腿已經打彎了,該是被車輪軋折的,等了好一會兒,也沒見人來認領,應是是流浪的小土狗吧。

待我半蹲到它身邊時,它一邊汪汪叫,一邊搖尾巴,汪汪叫是其本性,搖尾巴,想是寂寞久了,我是生人,向我示好。

瞬間,感覺它凌亂的毛髮與自己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一塊兒打了結。忍不住的把它抱回去了,還到路邊的便利店給它買了袋火腿腸,把我吃剩的炸串也留給了它,又買了點跌打損傷藥,要和盡飯裡,我要給它養傷。

我把它放在了房東樓頂的一雜物間裡,每早出門,我都會煮半盆湯麵條留給它。就這樣,餵了它近兩周,最後一次餵它是在周五,已經可以半瘸半拐的走路了。可是周六的那天,中午沒見它,下午也沒見它,晚上沒見它,周日早晨起來又大聲叫它的名字,沒有回應,丟失好像已經是必然。

以至於多天後的一個半夜醒來想起它,非常難過起來,害怕沒有預期,沒有告別的離開,你來,我無法阻遏,你去,我不能挽留,來去之間,是否就是緣分未盡與緣分已盡的因果。

愛惜物命,願遇見你,會成為它們不幸中的萬幸。

相關焦點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020.11.11 佳豫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未來學院》院長《佳豫太空站》站長豫見生命,綻放天性《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解讀論語第254天)日經第591篇(憲問第十四)經典原文:子貢方人。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孤獨
    前面說了曹操旌旗蔽日,如今英雄不在,牽連出人生短暫,萬事皆空的意思。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我們的生命幾十年和天地洪荒比起來,就如同那朝生夕死的蜉蝣,又像那落入滄海的一粒粟米,何其渺小。哀嘆生命短暫,羨慕江水亙古東流,滔滔不絕。
  • 古文觀止·第43講|《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寄蜉蝣(fú 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fú)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李愫生:花上一粒浮塵【二泉夜讀第809期】
    誰的生命不是一隻蜉蝣呢,那麼微小,那麼短促。所以,請心懷感恩,安靜地活著。▲點擊上方綠標,收聽夢溪朗誦音頻   透過陽光,很多塵埃,紛紛擾擾,像是密集的魚兒,遊弋在無數光束裡。上下錯落,有的飛升得更高,有的悄悄地落下。
  • 「滄海一粟」的「粟」是什麼意思?
    一日,我在家中誦讀蘇軾的《前赤壁賦》,當讀到「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時,我不禁發了發感慨:「小寶,人生是多麼地短暫,生命又是多麼的渺小。我們就是滄海一粟呀。」我原本想用「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時間,好好珍惜生命呀。」來把這次感慨做一個完美的結尾。沒想到小寶大眼睛眨巴眨巴,發表了一通看法,把我這次「生命教育」徹底帶到了另外一個方向。「爸爸。」
  • 百妖譜朝生暮死皆蜉蝣,「春花」竟允許「狼人」思念「小三」一生
    曇花一現,浮遊一生細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盡情展示著它華美的衣服。嘆其生短促我心湧滿憂鬱,我人生的歸宿將棲落何處?世有一蟲,幼時隱於水下,成蟲後出水,朝生暮死,稱蜉蝣。蜉蝣得日月精華,機緣造化,可成妖,貌韶秀,性慧黠,曉萬事。蜉蝣命絕時,其身化光浮於妖變之地,通妖力者可觀之。
  • 蜉蝣:你們只知我朝生暮死,而我只管吃香喝辣
    原創 蟲爺ChenZ 物種日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背誦全文是做不到了,但你大概率不會忘記《赤壁賦》中的這一句。這一名句,或許是無數從小到大都沒見過這種小昆蟲的中國學子,關於蜉蝣的昆蟲學啟蒙了。
  • 走進喜瑪拉雅山脈南麓五條溝之一—亞東溝
    駛過多慶湖就到了卓木拉日峰觀景臺,藏族傳說卓木拉日峰是七仙女峰之一,是喜馬拉雅山第七座山峰,海拔7326米,在藏語中意為「神女峰」,山的另外一側就是不丹王國,難怪出了江孜就要辦理通行證,在平坦的湖面和遼闊的黃沙戈壁映襯下,顯得卓木拉日格外突兀陡峭,氣勢磅礴,人走在這個荒原上,顯得格外的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正是最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