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第43講|《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021-02-08 嚴鼎中學語文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jì)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ɡ)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


「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泝(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hè)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wèi)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zhú lú)千裡,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qiáo)於江渚(zhǔ)之上,侶魚蝦而友麋(mí)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zhǔ)。寄蜉蝣(fú 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fú)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zhuó)。餚(yáo)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相關焦點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孤獨
    《前赤壁賦》雖然是散文的路數,但確實還是賦。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020.11.11 佳豫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未來學院》院長《佳豫太空站》站長豫見生命,綻放天性《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解讀論語第254天)日經第591篇(憲問第十四)經典原文:子貢方人。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李愫生:花上一粒浮塵【二泉夜讀第809期】
    誰的生命不是一隻蜉蝣呢,那麼微小,那麼短促。所以,請心懷感恩,安靜地活著。▲點擊上方綠標,收聽夢溪朗誦音頻   透過陽光,很多塵埃,紛紛擾擾,像是密集的魚兒,遊弋在無數光束裡。上下錯落,有的飛升得更高,有的悄悄地落下。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說點兒關於愛惜物命的那些事.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此,說點兒關於愛惜物命的那些事。有一年的農曆五月,端午節的前幾天,父母要到山裡採摘槲葉。槲葉我們山裡的一種櫟木的葉子,和筍葉功能差不多,用來裹住糯米,小米等雜糧放鍋裡煮,我們叫槲包,是端午節這天吃的一種類似粽子的食物。
  • 蘇軾《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民國拓本
  • 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前赤壁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情感,矢志不移的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 赤壁賦 赤壁賦-蘇軾(宋)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答案】1.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2.舳艫千裡,旌旗蔽空。3.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 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
  • 一天一篇文言文:蘇軾《赤壁賦》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屢次、多次),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最終,到底)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連……都)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 赤壁賦-蘇軾(宋)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答案】1.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2.舳艫千裡,旌旗蔽空。3.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託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
  • 《前赤壁賦》|孩子朗讀
    群友心聲:《前赤壁賦》的情緒一波三折:起初時,月夜泛舟與友人喝著酒,擼著串,唱著露天卡拉OK的「樂極而甚,扣舷而歌」;然後,嗚嗚然的洞簫之聲響起,不禁「愀然,正襟危坐」;接下來,差點被客人的一番高論幹翻,懷古傷今,感嘆生命苦短,只能「託遺響於悲風」了;最後,達觀的蘇軾超拔出來,「物與我皆無盡也
  • 王金本書:蘇軾《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赤壁賦》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必背64篇|《赤壁賦》鑑賞及複習梳理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高考必背64篇】《赤壁賦》鑑賞分析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讀蘇軾|《前赤壁賦》——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晨起再讀蘇子《前赤壁賦》,覺得這世上最懂月亮的,就是他了。比起張若虛豁達,比李白深刻。天地渺渺,他飲酒對月,哲思滔滔,拋切世間一切煩惱。在人生最低谷,寫下千古詩篇,活出豪情萬丈。你看水和月!水不斷流去,可是水依然在此;月亮或圓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時光無窮,我們依然在此,且享受這清風明月。
  • 經典文學作品朗誦鑑賞《前赤壁賦》、《蜀道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 毛主席扮演者趙新月行書兩種《蘭亭序》、《前赤壁賦》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 「滄海一粟」的「粟」是什麼意思?
    一日,我在家中誦讀蘇軾的《前赤壁賦》,當讀到「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時,我不禁發了發感慨:「小寶,人生是多麼地短暫,生命又是多麼的渺小。我們就是滄海一粟呀。」我原本想用「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時間,好好珍惜生命呀。」來把這次感慨做一個完美的結尾。沒想到小寶大眼睛眨巴眨巴,發表了一通看法,把我這次「生命教育」徹底帶到了另外一個方向。「爸爸。」
  • 【教材】《赤壁賦》中的三重悲哀——質疑蘇教版《教學參考書》的文本解讀(董鷗)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教版《教學參考書》「專題內容解析」如是說:「『客』舉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與天地共存,並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深切感慨。這些感慨為下文蘇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