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讀書》與「編輯室日誌」

2021-02-08 清谷陽臺

     突然看到沈昌文先生去世消息,說意外也不意外,兩年前朋友們為他做「沈公八八」時已然八十八歲,那麼,今年自然就是九十翁了。所有的人生都是短暫的,沈公自不例外。忽憶1988年暑期在北京參加《讀書》雜誌舉辦的高級文化講習班時沈公到場情景,瞬已三十餘歲矣!謹以此舊文略表對沈公的懷念!子張於杭州午山,2021年1月10日。

1988年7月講習班期間,甘陽、周國平、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以及沈昌文與部分學員合影。

《讀書》雜誌第六期「編輯室日誌」由當前文化知識界存在的一些令人憂慮的病態追求談到他們自己的立足點,話不多,頗見神採。摘引片段以供清賞:

 

照我們看來,許多讀者關切的東西,往往是社會上提供得不多的東西,缺乏的東西,過於富餘的東西。就文化知識界說,目前缺乏的是什麼呢,是紮實的根基,是透闢的研究,是貨真價實的學問。……我們眼下太缺少這些。在文化上,我們需要創新,需要開拓,但是更要它們賴以築造的根基……

一個正常發展的社會,一定會不斷糾正自己發展中的弊端、偏向。一個開放的社會,尤其會糾正得快,糾正得好。

糾正和革除的過程,就是一種趨勢,一種走向。迎合了這種趨勢的需要,文化出版工作就可以使自己得益,也為別人造福。

 

最後,編輯室決心將《讀書》的命運「押在社會將會盡力培植、維護自己的文化根基這一寶上」,並且自信「這種紮實為學,認真從業(文化一業)的精神,社會上遲早會發揚,遲早會成為主潮巨流」。

就詞義而言,「根基」也就是「基礎」,或者還有「基本的」和「根本」之意。所謂「文化根基」者,按照《讀書》雜誌一貫的追求,應該是指那種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而並非「俗學」,切切實實耐得寂寞又不以「高深」自得的學問吧?表現為一種「學術個性」,是否正如《讀書》編輯所期望亦所奉行的「紮實為學,認真從業的精神」呢?我以為是的。

講習班發給學院的《文化:中國與世界》兩冊。《讀書》1988年第12期。

由《讀書》的「編輯室日誌」和其以維護「文化根基」而形成的「學術個性」,我還想到幾件有關的事。

首先使我想起的是1988年暑中參加《讀書》雜誌社舉辦的「文化:中國與世界」講習班的情景。那時白天揮汗如雨地聽甘陽、錢理群諸賢講當代世界文化的發展,晚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住在北京27中的大教室裡,似乎並沒覺得悽苦,因為大家都是奔著《讀書》獨具魅力的「文化形象」來的,心裡早就對其維護「根基」的學術個性作了認同。雖然那時漲價風正盛,《讀書》也因此受到衝擊並略感「困惑」,但講者與聽眾都還是勇敢地流露出要做《讀書》知音的決心。某日沈昌文先生到會,講到「三聯書店」和《讀書》雜誌的光榮歷史與現實甘苦,大家當即表示:無論書市如何「趨時」,我們都會是《讀書》堅定的保護者和閱讀者。為此大家還提出種種擺脫「困惑」的具體設想,其中包括建議《讀書》價格上調至兩元五角!當時沈先生曾大受感動。而大家的那份熱情也使我意識到我們的文化根基畢竟在堅韌地存在著。

學員們住在北京27中的教室裡,熱,但求新知的熱情更高。

另一次乘京滬車返魯,在擁擠不堪的硬座席上與一位八十一歲高齡的上海老太太對座。這位老嫗皓首童顏,溫婉吳語,在燠熱與噪音中猶保持著從容不凡的儀態。她自謂早年從學於老舍先生,後來又在老三聯書店韜奮先生麾下從業。這經歷頗令我起敬,而尤讓我感佩的是老太太對社會保有的那份清醒的認識。她平靜地批評我們這個社會當時出現的文化「浮腫」,鼓勵我這樣站講臺的人站穩腳跟,不要為「向前看」的世風迷惑。這一路我覺得格外輕快,因為從老太太身上我又感到了我們民族文化根基的深厚。

第三件事是讀最近《隨筆》雜誌一篇記述已故新文學史家王瑤先生生前行止的文章觸發的感想。這篇文章講到老先生某次作長篇發言:「如數家珍般地論述清華大學中文系的璀璨歷史,直言不諱地批評院系調整時將清華中文系取消是『一大損失』」——「因為它不是一個大學的一個系,而是一個富有鮮明特色的學派!」這裡王瑤先生講到「清華學派」,顯然是一個有關「學術個性」的問題。然據我看來,設若「清華學派」這一提法真能成立,則這一學派的最大特點也正是富有「紮實為學、認真從業」的精神。那麼,王瑤先生對其一番尊重與維護的苦心是否也可看作是其根基意識的自覺體現呢?

            沈昌文先生與書。

以上三事均由《讀書》「編輯室日誌」引出,也可以看作是對《讀書》的「個性」早就產生的共鳴。開放時代,大潮迭起,國家民族以此得大益者自然不在話下。但從深層次著眼,卻也要時刻注意保持文化發展的生態平衡,避免體積越來越大,靈魂越來越小的文化肥胖病發生——肥胖以至於成為一種病態者,目下似乎已不在少數。所以在盲目趨時,盲目「進補」的風習中,就特別需要以追求「紮實的根基」「透闢的研究」和「貨真價實的學問」而自成風格的《讀書》文體,也特別需要如那位上海老嫗和王瑤先生這些受命不遷、臨風不動的真正的文化人。

因此,我特別讚賞《讀書》雜誌的「押寶」之舉,並佇望自己也能夠努力作望塵之追。

我同時還想到了那位被稱為代表著「中華民族新文化方向」而體重只有三十七公斤的瘦弱老人……

                                               1992年7月1日,泰山

   此文收入作者《入浙隨緣錄》一書。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子張
    於是,子張不斷地向孔子請教,以冀實現他的人生追求。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 可愛的子張
    《為政第二》雜談(十五)子張是一位直爽而可愛的同學
  • 紀念| 趙麗雅:沈公與 「《讀書》標準」
    人民視覺資料圖《讀書》和我相伴已有四十年,不過我和《讀書》的親密接觸只有十年。萬分慶幸的是,這一項原則《讀書》始終不渝貫徹至今。而反觀當下一些出版物,無語而已。兩則寫於二十五年前的小文,曾附錄於《〈讀書〉十年》。今檢出這幾行文字,重溫當年的感受,覺得它可以在這裡再當一回附錄。〔附錄〕「不三不四」的《讀書》《讀書》已經創刊十五年了。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新聞編輯室: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艾倫·索金在這部作品裡創造出了一個新聞業的烏託邦,這個烏託邦就是整個故事在其中展開的這一間新聞編輯室。威爾·麥卡沃伊是新聞編輯室的門面:他以頗具戲劇性的方式登場,第一集裡他被塑造成了一個既成功又混蛋的形象,表現出了一種頑劣張狂的性格。這個設定在接下來的劇集裡,確切地說在麥肯錫出現之後,被一步步推翻。
  • 「高智商美劇」:新聞編輯室
    《新聞編輯室》起用了一班「平凡人長相」的主演。  在最近一兩年美劇聲勢下降之時,上周一開始播出的《新聞編輯室》卻像一顆從天而降的炸彈,剛剛播出兩集,就已經在豆瓣網上獲得9.4的高分。很多美劇觀眾開始把它列為今夏必追美劇,一向追求高品質的HBO電視臺,在該劇剛剛播完第一集後就宣布續訂第二季,這個劇集為什麼會這麼火?
  • 國漫之光大理寺日誌,大理寺日誌的配角們,不可缺少的綠葉
    相信常年在B站混的小夥伴們肯定都有看過大理寺日誌這部今年最火熱的國漫吧。今天初九拋開大理寺日誌的兩位主角貓爺和陳拾,來和大家聊聊大理寺裡面有趣的配角們,談談這些配角們都是個怎樣的人。剛開始看大理寺日誌的時候,王七給初九的感覺是那種賤賤的,有點陰險的感覺,這給初九的第一感覺是這是個心機boy,但是慢慢看下去後,初九發現只對了一半。
  • 112.子張問曰:今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子張問曰:今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好劇推薦|《新聞編輯室》
    (圖為新聞編輯室劇照)艾倫·索金在這部聚焦新聞行業的作品裡所呈現出的並不是新聞業的現實:這並不是一部紀錄片。艾倫·索金在這部作品裡創造出了一個新聞業的烏託邦,這個烏託邦就是整個故事在其中展開的這一間新聞編輯室。(圖為威爾劇照)威爾·麥卡沃伊是新聞編輯室的門面:他以頗具戲劇性的方式登場,第一集裡他被塑造成了一個既成功又混蛋的形象,表現出了一種頑劣張狂的性格。這個設定在接下來的劇集裡,確切地說在麥肯錫出現之後,被一步步推翻。
  • 回到新聞人夢開始的地方——新聞編輯室
    在去年備考的前、中期,學姐就重新刷了這部劇,勞逸結合的方式感覺還不錯哦~ 一、《新聞編輯室》經典回顧《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是懷揣新聞理想主義傳媒人不可錯過的經典影視作品,該劇於2012年首播,講述了一個虛構電視臺「亞特蘭大有線新聞臺」,在主播威爾的帶領下
  • 【資源推薦】HBO美劇《新聞編輯室》
    《新聞編輯室》由好萊塢金牌編劇索爾金打造,通過新聞間裡的緊張工作來反應整個美國社會,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犀利的觀點,對美國近年來的重大社會事件都有所涉及,也深層展現了媒體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當Maggie和Don繼續保持親密關係的時候,Jim決定離開新聞編輯室去做一名外勤記者。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All for nothing
    第一次看完新聞編輯室,是2015年。已經記不得當時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看完的,有什麼樣的心情。5年後,可能反反覆覆又重看了兩三遍,有時候隨便點開一兩集看,有時候會把整一季或者整三季從頭到尾看一遍。重看的場景和心情倒是很明確的,無非是遇到了困境,尋找一個情緒出口。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堅守和終結
    美劇Newsroom被翻譯成《新聞編輯室》,乍看像是一個情景喜劇的名字。事實上它確實是一部帶有黑色喜劇風格的系列劇集。從「唐吉訶德」這個名字在劇中出現的次數,就可見端倪。《新聞編輯室》的主角是一個晚間新聞節目,隸屬於一個叫做ACN的電視臺。他們所做的事情說出來有點像廣告語:作為一個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他們只做有含金量的新聞。不在乎收視率,不在乎投資方,誓死也要保衛自己的新聞純潔。
  • 關於我跟三季《新聞編輯室》的分手
    我剛剛看完第三季《新聞編輯室》的最後一集。我覺得有必要總結一下自我的感受,以致敬這位偉大的作品。以下的感受基於看過的各位。就不在此敘述劇情了。我覺得以後的Mackenzie在新聞編輯室做的更多是跟Prui對抗。英雄落幕的感覺。 我覺得工作在新聞編輯室的人很幸福,這些同事都太可愛了。我喜歡唐跟斯隆,喜歡Margret和Jim的感情,他們都在一個很夢幻的夢裡,教化人類,一個偉大的使命,傳播給人們最正確的信息,多麼高尚。他們一個個有那麼的有才華。真的是更高級的人類了。
  • 美劇《新聞編輯室》 從新聞製作透視美國政治
    以上是《新聞編輯室》的臺詞節選。HBO電視臺自2012年6月24日首播《新聞編輯室》劇集,系《白宮風雲》的操刀人艾倫·索金的又一力作,他以虛幻的背景與非真實新聞人員,堅定地注視著現實。於是,我們能在《新聞編輯室》裡見識到整個美國社會所面臨的「灰色」問題,從亞利桑那移民法鬧劇、美國消防私營化、茶黨風雲、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爆炸等發生在歐巴馬時代的政治事件,無不透露艾倫個人竭力保持客觀的同時,又悲天憫人的心態。
  • 發現號:美劇《新聞編輯室》
    劇照2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是一部由艾倫•索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
  • 紙媒寒冬加劇:百年小報《紐約每日新聞》關閉新聞編輯室
    郵件的內容讓馬努基安一下子呆住了:《紐約每日新聞》的母公司決定關閉報紙在哈頓下城的新聞編輯室。這天是8月12日。1919年創刊的《紐約每日新聞》,剛剛跨過百年的門檻,就在這天成了一份沒有編輯室的報紙。在過去一個世紀裡,《紐約每日新聞》也算是美國新聞界一塊響噹噹的招牌,甚至一度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 疫情令美國記者線上辦公 新聞編輯室重要性更凸顯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外媒稱,忙碌的新聞編輯室一直是美國報紙的生命線。但最近幾個月,隨著疫情加深行業危機,記者被迫遠程辦公,忙碌的工作從線下轉到線上。許多記者說,新聞編輯室的消失改變了他們工作的性質,他們擔心報社甚至在疫情結束後也可能無法重建編輯室。
  • 豆瓣日曆 2020 年 11 月 8 日《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
    本劇集製作人及原創人阿倫·索爾金曾經製作過另外一部艾美獎大熱劇集《白宮風雲》,為了製作《新聞編輯室》,阿倫·索爾金與他的製作夥伴深入了解了各大新聞頻道的製作內幕。劇情概述《新聞編輯室》主要講述了虛構電視臺「亞特蘭蒂斯有線新聞臺」節目背後的故事,故事的主要人物包括:新聞主播威爾·麥卡沃伊(傑夫·丹尼爾斯飾演);他的新製作人麥肯齊·麥克海爾(艾米莉·莫迪默飾演);編輯室成員吉姆(小約翰·
  • 豆瓣日曆 2020年11月8 日《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
    今日主題:《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新聞編輯室》(英語:The Newsroom)是一部由阿倫·索爾金原創的美國劇情類電視劇,於2012年6月24日在HBO電視臺首播。本劇集製作人及原創人阿倫·索爾金曾經製作過另外一部艾美獎大熱劇集《白宮風雲》,為了製作《新聞編輯室》,阿倫·索爾金與他的製作夥伴深入了解了各大新聞頻道的製作內幕。
  •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至第三季 完結豆瓣評分9.0+
    新聞編輯室 第一季 The Newsroom Season 1 (2012)導演: 格雷格·莫託拉 / 艾利克斯·格雷夫斯 / 丹尼爾·米納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