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然演奏
拉威爾的《小奏鳴曲》(Sonatine) 的第一樂章最初創作於1903年,本來是拉威爾參加一家音樂雜誌《Weekly Critical Review》的參賽作品。這首作品當時竟然被取消了參賽資格,因為參賽作品要求是「一首不多於75小節的鋼琴小奏鳴曲第一樂章」,可是拉威爾的第一樂章 整整多了8小節,不符合要求。不過這個比賽最終也因為雜誌社倒閉而不了了之。接下來的兩年,拉威爾繼續寫作了第二和第三樂章,完整作品於1905年出版。
Modéré (中速的)
Mouvement de menuet (小步舞曲的樂章)
Animé (活躍的)
這首以古典的調性以及結構為原理的印象派作品再次展示了「拉威爾式音樂語言」趨於成熟。三個樂章都採用嚴謹而簡潔的傳統曲式與優美流暢動人的旋律交織而成,隱隱散發著17、18世紀法國古鋼琴作品那種高雅清晰的特色。
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的「下行四度」主題旋律動機成為了貫穿三個樂章的靈魂動機,它在第二樂章裡化身成為優美的上行五度(轉位)旋律動機,在第三樂章就變成猶 如號角呼喚(horn calls)一般的上行五度動機。第一樂章採用了略加變化的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更為精煉簡潔。和聲精緻而變化多端,第一主題的伴奏音型猶如行雲流水,而第二主題的層疊式伴奏聲部就突出了優雅清晰的法國式典雅。
第二樂章註明了是用「小步舞曲」形式寫作,氣質輕描淡寫豪不做作。 拉威爾曾經向他的鋼琴家朋友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表示,這首小步舞曲「應該用貝多芬E-flat大調奏鳴曲Op.31 No.3的小步舞曲樂章速度演奏」。而且必須要強調主題旋律中的後半拍重音(upbeat accent)才能避免把這個高貴典雅的速度錯誤演奏成簡單乏味的華爾茲。
第三樂章華麗炫目的技巧性寫作把這套小奏鳴曲推上了一個生氣勃勃的高潮。第一主 題是奔跑衝動的節奏,帶著一股活躍的衝擊力量,極具託卡塔(toccata)式的寫作風格;第二主題賦予優美的旋律性,豐富的半音和聲營造出更感性的色 彩。最後一段華麗輝煌的色彩和技巧展示將全曲的情緒帶入最高潮。
拉威爾鋼琴作品《小奏鳴曲》研析
拉威爾是十九世紀中葉「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小奏鳴曲》是拉威爾在1905年創作完成的早期作品,該曲結合了古典與現代雙重風格,本文通過拉威爾《小奏鳴曲》的音樂特徵與美學思考的介紹,對拉式創作的印象主義風格進行探討。
拉威爾是十九世紀中葉「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拉威爾的音樂隨著後來的發展,慢慢的不再局限於印象主義的美學思想的約束,在法國原有的音樂文化基礎上加入很多自己的創新元素。
一、《小奏鳴曲》簡介
《小奏鳴曲》是拉威爾在1905年創作完成的早期作品之一,該曲在和聲部分運用了全音階、二度音程以及一系列的高疊置和旋,並且旋律以歐洲古老教會音樂中常見的中古調式為動機材料,使得整體樂曲的和聲色彩極度加強,顯現出印象派的和聲創作特徵,也表現出了拉威爾獨特的和聲語彙;此作品在整體結構上繼承了古典主義的傳統曲式,使用了奏鳴曲套式,三個樂章分別以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迴旋奏鳴曲式為創作載體,除此之外,拉威爾又不局限於傳統架構,嘗試了一些例如樂曲篇幅部分的調整、節拍變換較為頻繁、復節奏使用較多等諸多突破,而且融入了極富感染力的西班牙樂曲節奏,顯現出獨特的異國風情;在作品音響層次的布局上。
《小奏鳴曲》
拉威爾《小奏鳴曲》是他的創作趨於成熟的一大代表,此曲整體結構清晰且獨特,音響純淨透明,手法較為新穎,在傳統古典的曲式中大膽融入了複雜多變的和聲,整體旋律上的緩慢與漸強表現很自由,也體現了一種淡淡的浪漫主義消沉與激昂,將拉威爾音樂作品的特有風格與古典合二為一的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小奏鳴曲》的音樂特徵
《小奏鳴曲》採用教會調式的旋律,共有三個樂章:樂曲第一樂章採用了傳統古典曲式,但又有所突破,第一主題的音樂極具法國式特有的清晰優雅特徵,第二主題保持抒情,以古典曲式在第一主題的基礎上展開第二主題,和聲部分複雜多變,印象派和聲的效果突出體現於第二樂章中,拉威爾在古典小步舞曲的旋律中又融合了自然調式,即伊奧利亞調式,主題由樂章一中第一主題發展而來,將音樂的內部聯繫得到加強。樂章三節奏漸強,後又回到初始的第一主題,使得整體音樂形象高度統一。
拉威爾的鋼琴作品節拍複雜多變,不再局限於古典主義的嚴格性,相對自由,表現出的效果也出人意料。例如在《小奏鳴曲》中節奏變的緩慢是回復到作品的初始速度,這裡的漸緩是一種另類的奔放與激昂,與悽涼、憂鬱無關,就像是間斷式的痙攣,新開始的表現。
三、拉式創作的美學原則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拉威爾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大部分靈感來源於對生活的細膩體驗,融合了本身對人與社會自然的深入思考,加之藝術意義的獨特見解。
拉威爾一直認為音樂就是音樂,很純粹不帶任何雜質,不帶任何目的,感情宣洩不可將音樂作為工具,政治鬥爭、哲學表現等也不是音樂創作的價值體現;但是拉威爾認同莫扎特作品創作對於美學原則的見解,認為音樂是一切客觀事物的表現形式,在拉式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清澈的流水、洪亮的鐘聲、外界美麗的風光、廣場上的熱情舞蹈等。
拉式創作講究細緻精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接近完美,但與此同時,又認為完美的作品脫離不了謊言,即不真實,一旦真誠就缺乏創新,就在不斷重複,而拉式創作更大程度上是在模仿不存的事物。
四、拉式創作泛印象主義的革新
拉威爾以他獨具的反叛精神對傳統印象主義的音樂創作技法提出了很多的革新。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歐洲音樂界中當屬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是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他也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以德彪西為典型代表的印象主義相比,拉威爾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
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他的革新不是相悖或否定,而是基於原有的傳承發展、或偏離式的創作。他對音樂的描述不注重事物的外部形式,更多的是在意事物的本質、色彩。
印象主義音樂特徵雖有自由發展的趨勢,但是仍然在套用傳統音樂的邏輯套路。而拉威爾的音樂創作在體現了一般特徵之外,更善於將多主題貫穿融合來達到旋律上的強化效果,突破了原有印象主義的約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個性;在印象主義音樂中,織體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而拉威爾既遵照印象派音樂的通用原則——通過織體魅力表達事物印象或內心情感,又不滿足於此,通過更豐富的織體表現形式來塑造音樂作品的形象,添加了更清晰的律動因素,顯現出獨特的創作氣質。
總之,拉威爾與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德彪西相比並不遜色,他在保持印象主義音樂的原有一般特徵之外,在各方面展現了自己獨特的個性,既保留了原有音樂家的創作手法,又突破局限創新創作。
文章開頭作品簡介來自新葩網;本文作者有璐,原載《群文天地》,2012年第16期;往期拉威爾:1、拉威爾《夜之幽靈》的音樂風格丨「德彪西著眼於描寫看到某一物件後的感受,而拉威爾描寫物件本身。」 2、音樂譯文丨拉威爾丨論現代音樂丨「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鑑定的。我們要感受它的存在和感染力,理解它的其他方法是不存在的……」 3、李雲迪與小澤徵爾談普羅科菲耶夫與拉威爾丨他是我事業上的重要導師丨「親眼見到小澤時,我突然覺得輕鬆了,因為他看起來比我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