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創作成熟的代表丨鋼琴作品《小奏鳴曲》研析

2021-02-19 西方音樂評論


賈然演奏

拉威爾的《小奏鳴曲》(Sonatine) 的第一樂章最初創作於1903年,本來是拉威爾參加一家音樂雜誌《Weekly Critical Review》的參賽作品。這首作品當時竟然被取消了參賽資格,因為參賽作品要求是「一首不多於75小節的鋼琴小奏鳴曲第一樂章」,可是拉威爾的第一樂章 整整多了8小節,不符合要求。不過這個比賽最終也因為雜誌社倒閉而不了了之。接下來的兩年,拉威爾繼續寫作了第二和第三樂章,完整作品於1905年出版。

Modéré (中速的)

Mouvement de menuet (小步舞曲的樂章)

Animé (活躍的)

這首以古典的調性以及結構為原理的印象派作品再次展示了「拉威爾式音樂語言」趨於成熟。三個樂章都採用嚴謹而簡潔的傳統曲式與優美流暢動人的旋律交織而成,隱隱散發著17、18世紀法國古鋼琴作品那種高雅清晰的特色。

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的「下行四度」主題旋律動機成為了貫穿三個樂章的靈魂動機,它在第二樂章裡化身成為優美的上行五度(轉位)旋律動機,在第三樂章就變成猶 如號角呼喚(horn calls)一般的上行五度動機。第一樂章採用了略加變化的奏鳴曲快板曲式(Sonata-allegro),更為精煉簡潔。和聲精緻而變化多端,第一主題的伴奏音型猶如行雲流水,而第二主題的層疊式伴奏聲部就突出了優雅清晰的法國式典雅。

第二樂章註明了是用「小步舞曲」形式寫作,氣質輕描淡寫豪不做作。 拉威爾曾經向他的鋼琴家朋友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表示,這首小步舞曲「應該用貝多芬E-flat大調奏鳴曲Op.31 No.3的小步舞曲樂章速度演奏」。而且必須要強調主題旋律中的後半拍重音(upbeat accent)才能避免把這個高貴典雅的速度錯誤演奏成簡單乏味的華爾茲。

第三樂章華麗炫目的技巧性寫作把這套小奏鳴曲推上了一個生氣勃勃的高潮。第一主 題是奔跑衝動的節奏,帶著一股活躍的衝擊力量,極具託卡塔(toccata)式的寫作風格;第二主題賦予優美的旋律性,豐富的半音和聲營造出更感性的色 彩。最後一段華麗輝煌的色彩和技巧展示將全曲的情緒帶入最高潮。


拉威爾鋼琴作品《小奏鳴曲》研析

拉威爾是十九世紀中葉「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小奏鳴曲》是拉威爾在1905年創作完成的早期作品,該曲結合了古典與現代雙重風格,本文通過拉威爾《小奏鳴曲》的音樂特徵與美學思考的介紹,對拉式創作的印象主義風格進行探討。

拉威爾是十九世紀中葉「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拉威爾的音樂隨著後來的發展,慢慢的不再局限於印象主義的美學思想的約束,在法國原有的音樂文化基礎上加入很多自己的創新元素。

一、《小奏鳴曲》簡介

《小奏鳴曲》是拉威爾在1905年創作完成的早期作品之一,該曲在和聲部分運用了全音階、二度音程以及一系列的高疊置和旋,並且旋律以歐洲古老教會音樂中常見的中古調式為動機材料,使得整體樂曲的和聲色彩極度加強,顯現出印象派的和聲創作特徵,也表現出了拉威爾獨特的和聲語彙;此作品在整體結構上繼承了古典主義的傳統曲式,使用了奏鳴曲套式,三個樂章分別以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迴旋奏鳴曲式為創作載體,除此之外,拉威爾又不局限於傳統架構,嘗試了一些例如樂曲篇幅部分的調整、節拍變換較為頻繁、復節奏使用較多等諸多突破,而且融入了極富感染力的西班牙樂曲節奏,顯現出獨特的異國風情;在作品音響層次的布局上。


《小奏鳴曲》

拉威爾《小奏鳴曲》是他的創作趨於成熟的一大代表,此曲整體結構清晰且獨特,音響純淨透明,手法較為新穎,在傳統古典的曲式中大膽融入了複雜多變的和聲,整體旋律上的緩慢與漸強表現很自由,也體現了一種淡淡的浪漫主義消沉與激昂,將拉威爾音樂作品的特有風格與古典合二為一的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小奏鳴曲》的音樂特徵

《小奏鳴曲》採用教會調式的旋律,共有三個樂章:樂曲第一樂章採用了傳統古典曲式,但又有所突破,第一主題的音樂極具法國式特有的清晰優雅特徵,第二主題保持抒情,以古典曲式在第一主題的基礎上展開第二主題,和聲部分複雜多變,印象派和聲的效果突出體現於第二樂章中,拉威爾在古典小步舞曲的旋律中又融合了自然調式,即伊奧利亞調式,主題由樂章一中第一主題發展而來,將音樂的內部聯繫得到加強。樂章三節奏漸強,後又回到初始的第一主題,使得整體音樂形象高度統一。

拉威爾的鋼琴作品節拍複雜多變,不再局限於古典主義的嚴格性,相對自由,表現出的效果也出人意料。例如在《小奏鳴曲》中節奏變的緩慢是回復到作品的初始速度,這裡的漸緩是一種另類的奔放與激昂,與悽涼、憂鬱無關,就像是間斷式的痙攣,新開始的表現。

  

三、拉式創作的美學原則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拉威爾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大部分靈感來源於對生活的細膩體驗,融合了本身對人與社會自然的深入思考,加之藝術意義的獨特見解。

拉威爾一直認為音樂就是音樂,很純粹不帶任何雜質,不帶任何目的,感情宣洩不可將音樂作為工具,政治鬥爭、哲學表現等也不是音樂創作的價值體現;但是拉威爾認同莫扎特作品創作對於美學原則的見解,認為音樂是一切客觀事物的表現形式,在拉式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清澈的流水、洪亮的鐘聲、外界美麗的風光、廣場上的熱情舞蹈等。

拉式創作講究細緻精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接近完美,但與此同時,又認為完美的作品脫離不了謊言,即不真實,一旦真誠就缺乏創新,就在不斷重複,而拉式創作更大程度上是在模仿不存的事物。


  

四、拉式創作泛印象主義的革新

拉威爾以他獨具的反叛精神對傳統印象主義的音樂創作技法提出了很多的革新。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歐洲音樂界中當屬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是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他也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以德彪西為典型代表的印象主義相比,拉威爾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

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他的革新不是相悖或否定,而是基於原有的傳承發展、或偏離式的創作。他對音樂的描述不注重事物的外部形式,更多的是在意事物的本質、色彩。

印象主義音樂特徵雖有自由發展的趨勢,但是仍然在套用傳統音樂的邏輯套路。而拉威爾的音樂創作在體現了一般特徵之外,更善於將多主題貫穿融合來達到旋律上的強化效果,突破了原有印象主義的約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個性;在印象主義音樂中,織體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而拉威爾既遵照印象派音樂的通用原則——通過織體魅力表達事物印象或內心情感,又不滿足於此,通過更豐富的織體表現形式來塑造音樂作品的形象,添加了更清晰的律動因素,顯現出獨特的創作氣質。

總之,拉威爾與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德彪西相比並不遜色,他在保持印象主義音樂的原有一般特徵之外,在各方面展現了自己獨特的個性,既保留了原有音樂家的創作手法,又突破局限創新創作。


文章開頭作品簡介來自新葩網;本文作者有璐,原載《群文天地》,2012年第16期;往期拉威爾:1、拉威爾《夜之幽靈》的音樂風格丨「德彪西著眼於描寫看到某一物件後的感受,而拉威爾描寫物件本身。」 2、音樂譯文丨拉威爾丨論現代音樂丨「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鑑定的。我們要感受它的存在和感染力,理解它的其他方法是不存在的……」 3、李雲迪與小澤徵爾談普羅科菲耶夫與拉威爾丨他是我事業上的重要導師丨「親眼見到小澤時,我突然覺得輕鬆了,因為他看起來比我還年輕!」

相關焦點

  • 拉威爾如何用鋼琴表現「滄浪之水」丨論《水之嬉戲》創作特徵及演奏風格
    精雕細琢,是拉威爾音樂的另一顯著特點,並在其鋼琴作品中得到充分顯示。而且拉威爾還被看作鋼琴音樂創作的傑出改革者,他將印象派風格與擴展的調性相結合,造就了獨特的曲風。從1901年的《水之嬉戲》開始,拉威爾個性化風格完全成熟。
  • 解讀拉威爾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
    還有《哈巴涅拉舞曲》中的西班牙景色,《滑稽小夜曲》中唯美的夜景等。或者說拉威爾的鋼琴創作,和生活結合得十分緊密,生活中各種常見的情景,都能夠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也體現出了年輕時期拉威爾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 理解貝多芬32首奏鳴曲需要了解的創作背景
    導讀:貝多芬作為西方音樂史上的集大成者,一生創作了大量的經典優秀作品,其中,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音樂中的「新約聖經」,在西方音樂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經過200多年的演變,這種音樂形式由古典鋼琴奏鳴曲的三樂章發展為近代鋼琴奏鳴曲的四樂章,順序大約為:激情的快板――平靜的慢板――中庸的快板――快板或急板(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或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奏鳴曲或迴旋曲式,抑或二者結合的迴旋奏鳴曲式)。其中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大多採用一種叫「奏鳴曲式」的結構,且奏鳴曲式的結構比較複雜,一般包括三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 他努力將文學和繪畫的內容納入到奏鳴曲中丨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1、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究竟描述的什麼主題?2、以《b小調鋼琴奏鳴曲》為例,帶你了解李斯特音樂的創作風格;3、周廣仁丨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可以熟練彈奏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卻彈不好一首莫扎特奏鳴曲?4、古典作品演奏視頻丨王羽佳、特裡福諾夫演奏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李斯特是個典型的浮士德式的人物。他曾是巴黎樂壇的神童、不可一世的巨星、到處留情的浪子,卻在後半生執著於新音樂創作,並在54歲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成為了李斯特神父。魏瑪,這個孕育了歌德的曠世巨著《浮士德》的德國小城,註定是李斯特一生的轉折點。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蕭邦鋼琴音樂的創作風格:靈活多變的曲式結構以及豐富多樣的體裁。蕭邦的音樂結構形式靈活自由,無論是大型的奏鳴曲、敘事曲,還是小型的瑪祖卡、夜曲、練習曲,都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既遵循傳統又超越傳統;強烈的音樂感染力。蕭邦的音樂詩意濃鬱、充滿了震撼人心的抒情性。成熟時期的作品具有真正的悲劇規模,要求演奏者具備高度的熱情和藝術想像力。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而其以「鋼琴界的《新約全書》」著稱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則是代表貝多芬那具有英雄性格的獨特音樂魅力的重要篇章。本文重點解析其鋼琴曲《悲愴》(Beethoven Sonata No. 8 Op. 13,Pathetique)。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傑出的代表人物,歐洲音樂史上劃時代的偉人。
  • 古典吉他彈名曲:貝爾格《鋼琴奏鳴曲1號》
    貝爾格的《鋼琴奏鳴曲》(Op.1)創作於1907~ 1908年,這一作品被貝爾格自稱為是其創作成熟的標誌。從此,這位表現主義作曲家開始了他的器樂創作歷程。作為「新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奏鳴曲》和 《 獨唱曲》(Op .2)是貝爾格從傳統音樂語彙出發所創作的唯一作品 」 。
  • 解讀《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悲劇性
    △點擊圖片聆聽唱片錄音導讀:在音樂界,貝多芬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他知名的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已經成為了貝多芬早期知名的代表作品。而對於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來說,是極具悲劇性的,彰顯出了貝多芬與命運抗衡的英勇和決心,人物個性被表達地淋漓盡致。本文主要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的悲劇性為論點,重點闡述貝多芬的鋼琴演奏技巧。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鋼琴曲的創作一直閃耀著光芒,其中,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是不可替代的一個經典作品,在創作背景和演奏等方面,充分體現出悲劇性特徵,令人深思。
  • 聆聽鋼琴大師(六)丨阿什肯納吉丨無論李斯特還是拉威爾,阿胥肯納吉的表現就像一位傑出的雕塑家,其它詮釋者則是壁畫家.
    除此以外,阿胥肯納吉也是現今俄羅斯鋼琴學派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助他衝鋒陷陣的戰馬是練習曲,特別是作品25的十二首以及蕭邦晚期作品,如第四號詼諧曲與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阿胥肯納吉演奏蕭邦的技巧幾近完美,我還記得他在卑爾根彈奏練習曲作品25-4時,以威儀簡潔而又高貴的音樂丰采讓聽眾大感震驚而獲得一面倒的好評。
  • 鋼琴音樂人要知道的前輩!斯克裡亞賓性格小品大型題材奏鳴曲作品
    斯克裡亞賓斯克裡亞賓(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9)既是作曲家,又是鋼琴家,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在學校所學專業是鋼琴和作曲。在他的音樂創作中,鋼琴音樂作品佔有重要位置,而他的鋼琴作品又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鋼琴小品和鋼琴奏鳴曲。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根據旋律聲部的數量,奏鳴曲被描述為獨奏、二重奏、三重奏等。」《音樂詞典》中引用了盧梭對奏鳴曲的定義:「一種包含3個或4個連續的具有不同性格樂章的器樂作品。奏鳴曲通常為一件由通奏低音伴奏的單一樂器而作……」儘管已經擁有了更明確的定義,但奏鳴曲在古典主義時期仍然被用於它最寬泛的意義:即指一首器樂作品。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多用於教堂、宮廷。
  • 「最著名的奏鳴曲」金文彬鋼琴獨奏音樂會
    /演奏最高博士學位他就是「學霸」鋼琴家——金文彬2015年下半年金文彬在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拿索斯(Naxos)出版個人第一張演奏專輯,在這張專輯裡面金文彬演奏李斯特全套超技練習曲。金文彬是中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國文化部認證的中國三大國際鋼琴比賽全部名列前茅的鋼琴家, 也因此獲得了由文化部特殊獎學金,他榮獲了上海國際鋼琴比賽首獎,最佳委約作品演奏獎和最優秀中國選手獎,中國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第三名, 美國南密蘇裡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亞洲柏斯音樂比賽第一名。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其中以32首鋼琴奏鳴曲最為經典,被稱之為「鋼琴藝術史的高峰」,而這32首奏鳴曲中以《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最為著名。一、月光奏鳴曲的作品分析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小調的調性決定了第一樂章的色彩,幻想的、溫柔的內心感受,悲傷的吟誦,有時又充滿陰森的預感。
  • 【音樂百科】奏鳴曲(sonare)簡介
    18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貝多芬的發展下,奏鳴曲體裁又向前邁了一步,就樂章數量來看他的作品包括三個樂章,有的擴展為四個樂章(創用小步舞曲,稍後用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在發展規模上接近交響曲結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為這種體裁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標誌著奏鳴曲進入成熟的發展時期。
  • 如何彈好巴赫的鋼琴作品?
    具體來說,這一時期新的和聲體系越來越成熟,調性轉換的手法越來越多樣、規範;在旋律方面,經常出現遠距離的跳躍,重複主題樂句成了一種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而巴洛克音樂的節奏更加生動、活躍等等。了解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及音樂特徵對我們後面分析巴赫作品的創作是十分必要的。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Op.27 No.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運用導讀:拿坡裡和弦是和聲理論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和弦,尤其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被廣泛應用。有些國外著名的音樂學者如金德曼與查爾斯·羅森,分別在討論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提到此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的大量運用,但是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更為深刻的論述。因此本文要針對貝多芬的拿坡裡和弦進行系統化的梳理。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技術分析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到晚年時已經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溝通。
  • 肯普夫談貝多芬《 「槌子鍵「鋼琴奏鳴曲》丨「我的主要作品在50年之內不會被人們所理解.」
    記者:您將要演奏貝多芬最偉大的作品106號奏鳴曲(Hammerklavier,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也許這是他最重要的鋼琴作品。這部作品被稱為「槌子鍵鋼琴」奏鳴曲,您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嗎?肯普夫(Wilhelm Kempff):這個標題其實並沒有暗示出作品的特徵,但是最早的時候的確是這麼叫的。貝多芬使用了義大利語名詞來制止了這種誤解,並他以他一貫幽默的方式向編輯建議了這個詞的多種德語含意。義大利語中的「能演奏強弱的鍵盤樂器」在德語裡就是「槌子鋼琴」。
  • 莫扎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K311第一樂章的創作特點與演奏風格探討
    一、 背景 (一)莫扎特的D大調鋼琴奏鳴曲K311鋼琴是莫扎特最喜愛的樂器,作為史上最出色的鋼琴作曲家及演奏家之一,莫扎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19首鋼琴奏鳴曲。他的創作時期通常被劃分為早期(1762-1773)、中期(1774-1781)和晚期(1781-1791),而鋼琴奏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K310、K331和K333等,都屬於中期作品,本文所研究的K311也不例外,雖不如他後期所寫的歌劇、交響曲、協奏曲等代表作品那麼耀眼奪目,但卻更充滿青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