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功是中國戲曲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員在舞臺上表達人物感情時放大、延長的手法。它來自於戲曲舞蹈中,今天的中國古典舞借鑑和繼承了戲曲舞蹈獨特、鮮明的風格和形態,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如果不經過正確的「用力方法」來訓練,到了舞臺上水袖就象兩條不聽使的 布條,收不回,出不去,演員和觀眾都捏一把汗,毫無美感可言,更無法談及「表現力」了。反之亦然。
水袖的姿勢有數百種,不勝枚舉。如:抖袖、擲袖、揮袖、拂袖、拋袖、揚袖、蕩袖、甩袖、背袖、擺袖、撣袖、疊袖、搭袖、繞袖、撩袖、折袖、挑袖、翻袖等等。
指、腕、肘、肩四者的協調和統一,就是舞好水袖的關鍵所在。這就是協調好「三節」、「六合」的關鍵所在。所謂「三節」以手臂來說,手是稍節、肘是中節、肩是根節;以腿來說,腳是稍節,膝是中節、胯是根節;以整個人體來說,頭是稍節、腰是中節、腳是根節。水袖的運動規律是稍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三節」不僅是水袖舞起後外部動作運動的程序,重要的是完成每一個水袖表演動作時內部力量的必經渠道。「六合」分「內三合」與「外三合」。「外三合」為: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
從外部動作講,首先要求頭(上)、腰(中)、腳(下)的相互對稱與力量的均衡;其次是胯、膝、腳的統一與配合;然後是肩、肘、腕的追與隨。所謂追、隨是分清動作的主次關係,各部位所用的力量的強弱、活動幅度的大小等。
肩、肘、腕與運動中的相互關係是微妙的,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這都是自身內部協調與統一的關係,演員自身必須做到鬆弛、協調,內緊外松,挺拔含蓄,剛勁而柔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舞動起來才能處理好水袖在運動中的「線中有點」、「點中有線」的外部動作與身體內在節奏層次、對比關係。水袖技術的用力方法從訓練的全過程來看,遵循的是從動律、動作、短句到組合的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
水袖的用力大多是「反襯勁」。即依循「一切從反面做起」的韻律。其特點表現為:欲左先右、欲前先後,逢開必合、欲上先下。「反襯勁」在古典舞身韻中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遊之美。
「這種相反相成的逆向勁勢,可以產生人體動作的千變萬化,給觀眾一種出其不意的特殊效果」(唐滿城《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形、神、勁、律》)。「反襯勁」的動律用於水袖的修長來延伸藝術形體的點與線之間的動、靜關係。更重要的是,水袖技術的用力方法關鍵就在於一個「反襯」的「勁」。
即我們常說的「字」。所謂「字」就是單一的動作或技巧。「字」可以發展、變化;可以放大了做、朝不同方位做、交織組合做;但無論怎樣千變萬化,其規律是「萬變不離其宗」收攏回來還是單一的技法,即作為母體的「字」。
水袖的基本動作有:甩、撣、撥、勾、挑、抖、打、揚、撐、衝10種。水袖靠著這些眾多的基本功的相互搭靠,可以組合出表現豐富情感的多種手法,來塑造各種人物形象。並且在舞臺上有著很多功能:
1 扇子的功能:用水袖在臉前來去。
2 行禮:在躬身行禮的時候,一隻手橫著扯起另外一隻水袖,表示很有禮貌並且很恭敬。
3 哀痛、害羞:用一隻手扯起另一隻水袖遮著臉。
4 拭淚:用水袖輕輕的虛拭。
5 拂塵:用水袖輕輕的在衣服上撣拂。
6 握手相擁:雙方把水袖輕輕的揚起來,互相的搭在一起。
7 示意:演員在舞臺上到了要演唱的時候,示意樂隊時,運用水袖。
順手點個「在看」,轉給身邊人👇